从民俗学视角看新农村建设(试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2-18 17:23:45 归属于农业论文 本文已影响211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改变了广大农村的面貌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农民得到了实惠。但在新村建设中也存在忽视农村文化的现象,因此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多形式、多模式的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新农村建设改变了广大农村的面貌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农民得到了实惠。但在新村建设中也存在忽视农村文化的现象,突出表现是新建起来的新村、新屋缺乏文化内涵,丧失了广大农村千姿百态的传统建筑风格。
  一、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忽视农村文化现象的表现
  1.村庄规划设计缺少文化内涵
  现在许多老村庄的改造为了把村道搞得笔直,而不顾古树名木、村中古建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甚至把长期自然形成的分散有序的民宅拆掉,集中搬迁到一个新的地方。许多新村场建得像城里的工人宿舍、部队营房的样子,千篇一律,毫无个性。
  2.单体设计有全盘西化的倾向
  农舍设计没有考虑民俗文化、地方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农村人对房屋的功用要求,基本上是西方建筑样式的复制品。这种房子除了“住”,别无内容。
  3.不懂得保护山水环境
  一些地方,只要有可能,就毫不犹豫地把长满茂密草木的土地,改造成水泥柏油路面。特别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许多人总认为金属、水泥、玻璃才是富有、阔气、现代、文明的象征,而绿色、田野、山林却被认为是“土里土气”。
  二、对新农村建设过程当中的缺乏文化保护的思考
  就笔者所见,新农村建设过程当中的缺乏文化保护的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某个省市,而是全国性的问题。曾经以南方水乡、中原村落和塞外游牧生活为代表的风物各异的中国广大农村,现在几乎被清一色、缺乏个性的水泥建筑所覆盖,而以依顺自然、追求地方个性为审美特点的中国乡村文明,受到严重的冲击。长此以往,势必破坏我国农村的乡土文化,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建筑文化就有丧失的危险。
  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人们在失去传统建筑文化理念,又没有接受现代人文与美学观念熏陶之时,便出现了建筑观念上的空白。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如建房筑屋一般都是坐北向南,这是根据地理、气候的环境,为避风、采光而做出的选择。如中国客家土楼、陕北窑洞、华北四合院、徽州的白墙黛瓦马头墙等,都是因为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的差异形成的有代表性的乡土生态建筑模式,都是在周边生态环境共存共生的条件下,各类功能利用自然环境达到完备效果的典范。这都是顺乎自然、注重生态的表现。因此,作为规划设计部门应当结合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战略,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及其当代价值。
  三、新农村建设过程当中,保护农村文化的做法
  传统的中国是农业社会形态,文化观念与伦理观念都强调对自然倍加呵护。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我们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生态文明。

1.要从观念层面充分理解中国乡土建筑的文化内涵
  中国是农业文明古国,千百年来孕育了千姿百态的乡土文化。村庄的布局有一种随遇而安、依势延绵的生命性格。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农民素有一种恋家的情结,因而人们不仅注重房子的居住功用,而且将房子与“家”的命运紧密相联。房子的样式,就是“家”的样式,是“规矩”、“修养”的一部分。它不是单纯的一个“器具”,而是对应着、承载着、具体表现着富于人性的“家”。它是农耕文明的体现,是千百年来的农村文化的积淀。我们绝不能买椟还珠,丢掉自身固有的文化内涵。建筑是体,文化是魂,文化没了,就是魂不附体,就像人没有性情、没了性别、没了理念。只有从观念层面上解决生态文明、农村建筑文化的问题,才是长久的治本之策。
  2.要从制度和操作层面上着力解决这样几个紧迫的问题
  2.1抓好新村规划
  一是规划部门着眼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认真搞好农村整体规划。要对农村山、水、田、林、路、电综合考虑,统一规划,整体布局。二是要由有资质的规划部门来搞规划。当前不少农村也搞规划,但很多是不懂规划的人在搞规划,个别镇干部,给农民新村场打打“格子”,或者村干部几个人拉几条“直线”就算是规划。三是各地应有一些硬措施,在新村场建设中保护好农村的古树名木、古建筑以及原生态的地形地貌。这样一来,村道不一定是笔直的,但保护了农村的文化和生态美感。
  2.2农村单体设计和建筑应提倡中西结合的建筑样式
  近些年来,农村建筑楼房化已是遍地开花,它对节约用地有积极可行一面。但农村楼房建筑不应是“火柴盒”式,应是楼体屋面,中西结合。如南方的客家民居、潮汕民居、徽派建筑等等,其建筑布局和风格是为老百姓所普遍乐意接受的。我们要继承乡土建筑多年形成的一套建筑手段和技术,对原有技术的不足之处作相应的修改,使其为现代人的生活服务。
  2.3引导农民增强生态文明自觉和生态道德观
  新农村建设,应是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位一体。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就需要有生态文明自觉与生态道德观的支撑。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尤其要注意引导农民群众树立起强烈的生态文明自觉与生态道德观。譬如,像一些干旱地方一方面缺水,另一方面农民又不懂得珍惜水,不做“水”文章。对此,在新村建设中,我们应该使每个村(有条件的每个家庭)都建设地下蓄水池,将村巷雨水集中藏于地下,以备干旱时使用。这样既有经济效益,又增加“水”的文化含量,一举两得。
  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意义重大。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它强调并致力于构建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共赢的发展模式。只要我们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自觉保护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生态文化,新村建设就会朝着健康、文明、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就会给农民子孙后代造福。
  参考文献:
  [1]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刘彦随-地理研究,2008.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陈锡文-发展,2005.
  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徐勇-社会主义研究,200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贺聪志,李玉勤-农业经济问题,2006.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农业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