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储蓄发展(邮政储蓄余额发展经验分享)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2-18 17:24:14 归属于农业论文 本文已影响523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要:近年来,农村资金流失问题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每年人大、政协会上屡屡有代表、委员提出的问题,问题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邮政储蓄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发放贷款的方向应是农村,从而使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
  关键词:邮政储蓄资金 农村 对策
   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既是邮政储蓄经营方式转变,也是对农村由“抽血”变为“输血”的根本性转变,必然受到各方尤其是农民大力支持。
   一、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金融发展滞后,资金短缺,金融服务不足,解决“三农”问题的“金融瓶颈”日益明显。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加强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这不仅符合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改革战略意图,而且也是邮政储蓄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实现邮政储蓄改革业务创新
  邮政储蓄经过20年的发展,储蓄余额和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06年底。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1.6万多亿元,储蓄市场占有率近10%:全国邮政储蓄营业网点已超过3.7万个,居国内金融机构网点之首,其中县及县以下农村网点占了总数的2/3以上,全国4.5万个邮政汇兑网点中有3.2万个分布在农村地区,邮政储蓄机构已成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银行业的战略性调整,除农业银行以外的各商业银行的县、乡(镇)一级分支机构业务收缩,其业务重心转向城市,导致对县域农村经济的信贷支持急剧萎缩。农村成了银行业务的空白市场。邮政储蓄具有农村营业网点多的优势,应该发挥这一优势,通过发放小额贷款等业务,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
   (二)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符合国家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意图
  目前,应积极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金融支持。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采取有效办法,引导县及县以下邮政储蓄吸收的资金回流农村”。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2007年召开的金融工作会议突出强调,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国家将在信贷推进、建立农村保险市场、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三个方向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因此,以邮政储蓄改革为契机,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向农村回流,符合国家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意图,必将有力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缓解农村“金融抑制”现象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现象严重。从理论上看,农村“金融抑制”现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金融结构与农村经济结构不匹配,农村金融服务缺位问题突出;第二,农村金融服务业发展滞后,难以支持非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突出,农村资金存量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实现规模经营发展的需要。从实践上看,农村融资难、贷款难。具体而言,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农户很难为大型农业机械融资;农业经济发展的结算渠道不畅,农村异地汇款难,影响了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大多乡镇金融机构往往只吸收农村资金而不发放贷款-农村货款结算、保险、咨询、代理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缺失。由于农村金融市场支农信贷供给明显不足,造成农村资金需求与供给的尖锐矛盾难以缓解。推动邮政储蓄改革,构建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的渠道机制,可以缓解农村的金融抑制,破解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短缺的瓶颈。
   二、现实困难:“五大因素”,影响邮储资金反哺“三农”进程
   邮政储蓄小额贷款业务作为邮储资金反哺“三农”而设计的一项资产业务。其效应必须立足于“三农”服务于“三农”。但从调查情况看,目前这一机制效应的发挥因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而显得微弱。

摘要:近年来,农村资金流失问题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每年人大、政协会上屡屡有代表、委员提出的问题,问题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邮政储蓄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发放贷款的方向应是农村,从而使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
  关键词:邮政储蓄资金 农村 对策
   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既是邮政储蓄经营方式转变,也是对农村由“抽血”变为“输血”的根本性转变,必然受到各方尤其是农民大力支持。
   一、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金融发展滞后,资金短缺,金融服务不足,解决“三农”问题的“金融瓶颈”日益明显。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加强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这不仅符合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改革战略意图,而且也是邮政储蓄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实现邮政储蓄改革业务创新
  邮政储蓄经过20年的发展,储蓄余额和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06年底。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1.6万多亿元,储蓄市场占有率近10%:全国邮政储蓄营业网点已超过3.7万个,居国内金融机构网点之首,其中县及县以下农村网点占了总数的2/3以上,全国4.5万个邮政汇兑网点中有3.2万个分布在农村地区,邮政储蓄机构已成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银行业的战略性调整,除农业银行以外的各商业银行的县、乡(镇)一级分支机构业务收缩,其业务重心转向城市,导致对县域农村经济的信贷支持急剧萎缩。农村成了银行业务的空白市场。邮政储蓄具有农村营业网点多的优势,应该发挥这一优势,通过发放小额贷款等业务,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
   (二)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符合国家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意图
  目前,应积极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金融支持。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采取有效办法,引导县及县以下邮政储蓄吸收的资金回流农村”。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2007年召开的金融工作会议突出强调,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国家将在信贷推进、建立农村保险市场、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三个方向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因此,以邮政储蓄改革为契机,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向农村回流,符合国家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意图,必将有力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缓解农村“金融抑制”现象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现象严重。从理论上看,农村“金融抑制”现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金融结构与农村经济结构不匹配,农村金融服务缺位问题突出;第二,农村金融服务业发展滞后,难以支持非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突出,农村资金存量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实现规模经营发展的需要。从实践上看,农村融资难、贷款难。具体而言,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农户很难为大型农业机械融资;农业经济发展的结算渠道不畅,农村异地汇款难,影响了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大多乡镇金融机构往往只吸收农村资金而不发放贷款-农村货款结算、保险、咨询、代理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缺失。由于农村金融市场支农信贷供给明显不足,造成农村资金需求与供给的尖锐矛盾难以缓解。推动邮政储蓄改革,构建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的渠道机制,可以缓解农村的金融抑制,破解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短缺的瓶颈。
   二、现实困难:“五大因素”,影响邮储资金反哺“三农”进程
   邮政储蓄小额贷款业务作为邮储资金反哺“三农”而设计的一项资产业务。其效应必须立足于“三农”服务于“三农”。但从调查情况看,目前这一机制效应的发挥因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而显得微弱。


  屈波,邮政储蓄资金“反哺”农村的障碍分析及建议[J],西部金融,2007(10)
  冯涛,提升邮政储蓄资金支农力度的思考[J],金融纵横,2007(19)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农业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