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的歌圩节(壮族三月三的歌圩节是为了纪念谁)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7 14:08:07 归属于社会艺术 本文已影响482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摘 要:广西素有“歌海”之称,本文首先描述了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的起源及活动内容,然后从四个方面对三月三歌圩节的文化功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关键词:三月三;起源;文化功能


一、“三月三歌圩节”的起源及活动内容
  在广西,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 “歌圩”在壮语中又称为“圩欢”、“圩逢”、“笼峒”或“窝坡”。尽管“歌圩”在壮族地区有不同的称谓,但均有“坡地上聚会”、“坡场上会歌”或“欢乐的节日”的意思。在广西有很多著名的歌圩,比较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田阳的乔业、都安的棉山、宜山的下涧、田东的仰岩、柳州的鱼峰山等处。三月初三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每次歌节会持续两三天,歌圩活动主要内容:①以歌传情,即男女青年以歌为媒,唱歌求偶,所唱有见面歌、求歌、接歌、对歌、交情歌、定情歌、誓盟歌、思恋歌、离别歌、相约歌等歌式。参加者也多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有时老人和小孩也前来助兴游乐;②赛歌赏歌,歌手们通过赛歌来展示智慧,有盘歌、猜歌、对子歌、故事歌和斗歌、抢歌、和歌等歌式,众人也多以以赏歌为乐;③游艺自娱,有抛绣球、斗蛋等活动,还有壮戏、师公戏、唱采茶和其他歌舞表演。歌圩所唱涉及到内容也很广泛,有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岁时农事、社会生活、伦理道德、恋爱婚姻等各个方面,几乎无事不歌。
  至于歌圩源起于何时,意见各异。在广西崇左宁明县古老神奇的岩画上,我们可以看到距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歌圩场面,这告诉我们壮族祖先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了集体歌唱的风俗习惯。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这里所说的就是男女青年聚会的歌圩。宋代《太乎寰宇记》的记载“男女盛服……聚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很兴盛。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发展,并定期在固定地点举行。关于歌圩的起源,广西先后形成了很多有关歌圩的传说。民间有祈祝年丰、对歌择偶、纪念歌仙刘三姐等多种。学术界对壮族歌圩的起源也有很多的研究,主要有祭祀娱神和对偶婚二说,他们认为歌圩应源于氏族部落时代祭祀性的歌舞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原始性的以娱神为主的群众集体歌舞逐渐向娱人过度,从而形成了今天这个有着深厚民歌传统的民族。

二、“三月三歌圩节”的文化功能分析
  (一)三月三歌圩节的调节功能。节日是文化传播和传承的的重要载体,是构成某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写道:“一物品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在人类用着它的地方,只是在它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地方”,“所有的意义都是依它在人类活动的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它所关联的思想,及所有的价值而定”。 三月三歌圩节作为壮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之所以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以传承和壮大,也充分体现出它满足了壮族人民的生活需要。三月三歌圩节不仅使得广西壮族的民族文化得以保存、演化和发展,也为该民族的生存和劳动带来信心和乐趣,体现了该节日的文化功能。特别是一些节日性歌圩,在特定的节期和地点举行,带有节庆、纪念和祭祀的性质。这种为了敬奉神灵,求得神灵的保佑,以获得心灵上的愉快和慰藉,而创造了盛大的集合,并周而复始地定期进行,特别是在每年的春种和秋收时节,壮族人民的民歌就可使一度紧张的劳动生活得到暂时的放松,在歌舞游戏中娱乐身心。在古代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歌圩活动往往和求存愿望相连结,为生产和生活斗争提供直接的信心、勇气和动力,同时也让大家对来年的丰收充满信心。
  (二)三月三歌圩节的经济、文化交流功能。文化也和其他物质一样,具有向四周扩散的特性。一种文化元素被创造出来以后,不可能只为创造者独有,必然向周围扩散,变成一群人共享的东西,这才是文化。这个共享的文化元素,又向临近的群体或社会扩散,被他们采纳或接受,这就是文化传播。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互相接触,其中的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元素,并且使之与主题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中的一部分。当一种外来文化元素传入时,人们很自然地用本民族的文化价值标准去审视它,看它适用不适用。由于文化本身具有一种惰性,所以在大部分人看来,外来文化是一种异端,是没有价值的,甚至认为是有害的。对异质的经济和文化的好奇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壮族人也不例外,他们利用三月三歌节民族大汇集的机会开展经济贸易,这种通过与异地异族异样的经济往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要求尽管没变,但经济行为人的道德价值观念、美学评价标准、商品交换思想和消费时尚等,无疑会给当地的文化传统带来冲击、造成文化的渗透。同时,在与异族的经济、文化的比较之中,也利于族人加深对本族文化的依附和认同。
  (三)三月三歌圩节的祈婚配求生育功能。壮族“三月三”正是农忙前夕,此时不仅要为农耕做好准备,也要重视求偶、求子,这样年尾才能生育新生命,而秋收后所提供的较多粮食,恰恰能为新生命提供充裕的食物,这也是“三月三”歌会男女求偶的重要原因之一。远古先民在祈求生殖繁盛的祭祀场上对歌的同时,往往也伴随着求偶求育的舞蹈。“原始人(古代人)之所以在婚配集会时既歌且舞,这是因为原始的歌舞,尤其是原始舞蹈在原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原始人除了利用它再现生产活动之外,也是激起性感、摄取配偶的一种手段。原始人用于后一种目的的舞蹈,普列汉诺夫称之为恋爱舞,所以,有的人类学者认为,跳舞是人类求爱行动的最纯粹表现。”刘锡藩在其《岭表纪蛮》中,谓壮乡“无论男女,皆以唱歌为其人生观上之主要问题,人之不能唱歌,在社会上即枯寂寡欢,即缺乏恋爱求偶之可能性,即不能通今博古,而为一蠢然如之顽民。”
参考文献: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方纪生,民俗学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0.
蔡俊生、陈荷清、韩林德,文化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苏韶芬,八桂边寨的民俗与旅游,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