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任何戏剧表演都离不开服装、道具,以营造表演氛围,戏曲音乐剧艺术也是如此。作为服务于表演的后勤部门,它们有一整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在京剧界被称为“梨园行”的时代,“梨园公会”就把所属演、职员分为“七行”、“七科”。“七行”是指表演的行当;“七科”指的是音乐科(乐队)、剧装科(衣箱)、容妆科(化妆)、容帽科(盔箱)、剧通科(检场)、交通科(催戏、跑道的伙计)、经励科(业务)。在这七科中,属舞台美术类的就占了三科,可见舞美在京剧中的重要。
关键词:戏剧;服装;道具
中图分类号:J8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037-01
京剧的服装,行话叫做“行头”,有“江湖行头”、“内班行头”、“私房行头”和“官中行头”之分。京剧表演中,在服装上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戏剧形式的鲜明特点,就是它的非时代性。大家都知道,服饰是一个民族、一个历史时期的产物和标志,在艺术上,无论是话剧还是电影,都要求其角色人物穿戴与其时代相适应的服装,就算是“戏说”之类的剧目也无例外。但是京剧在服装的使用上,却并不过多地强调时代性。其剧目故事,上至商周,下至明清,尽管朝代历经变迁,但服装作为戏曲的整体,并不受时代的限制,灵活性很大,比如唐代戏与清代戏可以完全采用一套服装来表现不同的人物。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京剧服装,基本上是定型在明代的服装制式上,再加以一定的修改和补充后,使之更符合舞台的需要。
京剧服装按其类别,分为“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箱”、“旗把箱”、“包头箱”、“彩匣子兼水锅”几类。放置也有严格的规则,不得随意乱放和串用。各衣箱包含的内容为:
大衣箱——蟒、帔、官衣、开氅、褶子等。
二衣箱——靠、箭衣、抱衣、抱裤等。
三衣箱——水衣子、胖袄、彩裤、护领以及靴、鞋等。
盔箱——冠、盔、巾、帽、髯口。
旗把箱——帐子、飞虎旗、桌围椅帔和刀枪把子等。
包头桌——供扮演女性人物的演员化妆处。
彩匣子兼水锅(洗脸用具)——为扮演男性人物的演员以及老旦演员的化妆处。
京剧的舞台美术是为营造表演氛围而设计的,它的服装、容妆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构成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除了服装,京剧的舞台美术还包括布景、道具两个部分。由于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上的虚拟性,使得它的布景、道具也具有了虚拟的象征性,而区别于话剧以及电影等的写实风格。比如在京剧的传统舞台上,我们最常见到的道具就是所谓的“一桌二椅”,这就是象征性最典型的写照。
在传统戏的演出中,根据桌椅不同程式的摆法,可以显示出各种地点环境的变化。比如当椅子的位置放在桌子后面,就表示这里是公堂或者书房,此时的桌子就代表书案;而椅子放在桌前,则表示这里是大厅、前厅或客堂;如再采用其他形式的不同搭配还可以表示山坡、城楼、船只、卧床等。虚拟性是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直至今天的戏曲舞台,它一直贯穿始终。像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一场,其情节规定杨子荣要骑乘着“卷毛青鬃马”,而在舞台上,我们看到的只是杨子荣手执一根马鞭穿梭在无垠的“林海雪原”。这就是继承了传统戏曲中以马鞭代替马匹,再配以骑乘人舞蹈造型的虚拟表演手法。在传统戏曲中,还有代表车辆的“车旗”(两只旗子上画有车轮)以及“城片”(《空城计》中代表城墙)、“云片”(代表云彩)等许多夸张了的、象征性的道具,达到与虚拟表演相得益彰的境界。
辛亥革命以后,受到新剧(话剧)的影响,戏曲的舞台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许多侦探戏、武侠戏和神怪戏中,为了表现离奇的景象和怪诞的情节,又采用了许多“机关布景”。这一形式首先在上海兴起,而后波及到全国,形成了一股风潮。机关布景的出现,运用灯光的特技手法,创造出种种优美神奇的景象,造成了戏曲舞台的一次大变革,尤为青少年观众所欢迎和喜爱。
因此说,戏剧服装的设计和操作规律主要体现在剧情和人物上。剧目有传统戏、现代戏和历史剧,人物也有古代和现代之分,这就确定了戏剧服装不论是创作还是使用,都必须区分时代、区分角色,以剧情和角色所演绎内容来划分。应该说在戏剧的发展历程中,对人物的朝代、地域、民族、社会地位、生活条件等都有大致的规定。什么时代、什么样的人物其穿带都有讲究,不能混穿,这都是规律。特别是在传统戏中这种规律性就显得更为突出,生、旦、净、未、丑、文臣、武将等各种角色的穿戴都有特定的程式和规矩。
戏曲服装经过长期的创造、改进和优选,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模式,其特点就是套式化,上至皇帝,下至奴婢仆役,囚徒乞丐,各色人等,都有与角色身份、地位、职业乃至性格相配的专门服饰套式。这种戏装套式系列,主要是明清两代形成的,是许多艺人的点滴创造和积累。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