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各阶段的视觉追求及形式特征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视觉时代,我们从早到晚都受到图片的侵袭。”著名的英国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在30年前就曾描绘了如此的视觉情景。
在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出现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当人类社会的生活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都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也催生了不同的艺术表现样式和视觉形态。
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看,我们生活的世界主要是从黑白的单色转向多色彩多级灰的世界。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辉煌发展,人类的视觉文化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原始社会中图像的稚拙、淳朴、简单、夸张。原始社会阶段图像的主要意义有对物的感召、崇拜、提示,如洞窟岩画、原始纹饰、巫术等。总的来说人类初始阶段的图像颜色和形式感整体较为简练和朴素,注重单纯夸张的表现,不讲究画面的透视和空间,其图像主要倾向于表现略带神秘气息的宗教崇尚,其视觉形式总体概括起来具有抽象性、平面性、象征性等特征。
随着技术文明的不断突破,对二维平面里的画面透视、结构和空间的认识不断加深,古典时期的图像开始出现对客观现实的模仿及追求理性的再现。
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使图像的采集和图像处理技术开始出现,再加上近代地理大发现使东西方的隔绝打破,东西方的文明开始大规模的交流和碰撞,同时很多艺术家也开始对古典艺术进行反思,绘画又开始打破了历来古典推崇的透视和空间画法又回到了原始与朴素。20世纪早期的艺术,对现实的本质看法也发生了巨大改变。“20世纪除掀起的新艺术风格狂潮最初起源于印象派和后印象主义的革新。在探索新时代的表现形式时,欧洲艺术家开始在古代文化和非西方文化中寻求灵感和新意。通过这种做法,他们打破了统治西方艺术家长达500年之久的文艺复兴时代的权威。”[1]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介的大量运用、3D拟像技术的出现,促使艺术家不断地反思现代视觉图像和艺术的本质。艺术家诠释事物的方式比事物本身更为重要。图像的构成方式、所采用的材料、强调的重点、以及表达的观念都在对整个艺术发展史、人类社会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沉思。
二、新媒体的形态及传播特点概述
媒体的概念:媒体是指不同时期人们进行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和平台。
“新媒体”这一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学者G·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来的。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通过互联网、无线通讯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新媒体不再是一个单一功能的形态,而是在具有广博外延的同时又具有复杂的功能性。比如:一,网络新媒体:网络搜索引擎、网络视频、网络社交、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等;二,手机新媒体:包括手机视频、微信、手机游戏、手机地图等;三:户外新媒体:户外电子广告屏幕、公交车数字化智能报站系统、汽车导航等。通过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技术专业化分工的日趋明确细致,新媒体不断改善和提升了我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并且横向的从多角度延展了我们的视、听、感、触。
经济的全球化也是因为有了科学和技术史无前例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互联网、远距离移动通信、数字化电视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一个新媒体群出现了,并不断影响着人类社会,从文字传递、图片传送到视音频传播,从点对面到点对点、点对多、多对点的传播,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同时也成为全球几亿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麻省理工大学的前田·约翰(John Maeda)认为,我们不应该只是粗蛮的使用计算机,还要用心思考如何以数字构筑起来的新素材开拓一个理性世界。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全球各地在相互隔绝的地域背景下独自探索发展的传统文化形态,新媒体技术的进步打破了全球各地域之间天然的时空阻隔,使地球村的村民可以自由的在互联网平台上不分种姓,不分阶层彼此间可以完全自主的相互分享彼此间的文化特色和不同的价值思想观念的全新媒介平台。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大规模传播和广泛应用,新媒体的社会作用和功能也日益拓展。新媒体的全时传播、全域传播、全民传播、全速传播、全媒体传播、全渠道传播及全互动传播成功的使作为信息消费者的我们在思维和观念上不断地受到其信息及文化层面的影响和冲击。由此,新媒体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传承的功能性的重要地位便不断地得到加深和巩固。
正如信息建筑家理查德·沃尔曼(Richard Saul Wurman)所指出的那样,现在我们开始理解到新技术的出现并非是为了取代那些“旧”的,而是“旧”的要容纳“新”的,这样一来,我们作出选择的余地也就大了[2]。
新媒体在技术上虚拟现实和虚拟环境的实现,也使我们能更理性地分析和认识人类的自身发展及前景。新媒体面向个人和社会的信息整合、文化传播,也使它重要的社会意义日益为大众所重视。
三、视觉文化对个体意识形态的影响及视觉的
文化意义
文化的构成某种意义上说是各种符号系统通过传播而构筑的社会现实,没有符号的处理、创造、交流,就没有文化的生存和变化。传播媒介是文化发生的场所,也是文化的物化。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下媒介变革正使得这一“文化发生场所”起着翻天腹地的变化。接触媒介和使用媒介成为个人与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3]。
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使多媒体、多媒介交流方式成为一种普遍形态。互联网等交流媒介的广泛运用,使得人们可以不再仅局限于个体所生活学习的地区进行交流,而是登上了一个全新多视野宽领域的全球互联网媒体平台。
我们以抽象的语言系统为例,语言作为人类创造出的最为完善的符号体系,在具有丰富艺术、历史、文化意义的同时在生活中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都是靠语言来完成,个人与社会的交流也多依靠语言文字来展开和完成。
语言系统的成熟发端于人类社会在漫长历史时期的不断摸索,从原始岩画到象形文字,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思想观念的进步,慢慢通过封建王朝的统一和民族的大融合后,更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各部族文字整合规范后,而终于创造出了最为完善的符号体系——语言。语言作为一种实用的信息符号,是人类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归纳整合以后所创造出的一个可以用于群体间信息传递、交流、存储的一个意义重大的符号信息系统。
“创造活动开始的契机往往是某人受到了某种灵感的激发或者遇到了某个难题。”[4]清华大学设计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柳冠中教授说:“人们用符号赋予世界以‘意义’和‘秩序’,人能够把他认识的世界由各种符号固定下来,反映出来在人际和代际当中传播。从而拥有了世界文化”。
人类的思维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视觉产生的,而且任何的意义都是通过符号体系来进行传递的。我们所说的符号就是各种有意义的图案、声音、气味的形式,而这些形式所具有的的意义是被约定的,是得到群体认可的。外部世界的事物被转化为符号,才可能进入到个体的内在世界,其意义才能够被理解。
建立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基础上的视觉文化平台的出现、发展及成熟的过程也在不断改变和塑造着个体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孟建先生说:“文化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对某一特定生活方式的描述。视觉文化的基本内涵在于视觉因素,特别是影像因素,占据了文化的主导地位。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文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且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
以美国电影产业文化为例,从新技术—3D立体仿真技术的成功创新,彻底突破并颠覆了传统影视单一的二维平面表现的样式,给人带来了身临其境般的完美真实感,也给视觉感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和视觉刺激。
在视觉艺术中,我们是通过视觉和一连串的视觉思维来获得认知。如从文化层面看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其作品里的美国式思维、价值观念和生活模式也不断地对世界各地固有的文化传统产生很强的冲击。
四、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展望
回顾人类社会整个视觉发展的历程,拒绝传统和打破陈规是艺术不断突破并能推陈出新的基本理念。不同阶段不同的视觉形式、内容及特征展现了在不同时期的人们的总体视觉认知、形式规律和审美理念。
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为视觉文化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平台,也给视觉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视觉文化的未来也必将更为多元化和国际化。由于图像比文字更加直观和生动,也许不久的将来读图将会成为我们学习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在新媒体未来的日子里,图像符号将成为我们接触信息和认识世界更重要的信息获取方式,没有它,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很难成功理解、吸收、整合很多事情。过去在人的思维观念中,文字作为理解和辨识事物的主要符号,但它本身的涵盖性却有很大的限制,文字存在的局限性和读图时代里图像的大量涌现,将启发我们以图像式的思考解决新问题和面对新媒体时代。
参考文献:
[1][4] [美]帕特里克·弗兰克.视觉艺术史[M].陈玥蕾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152
[2]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35
[3] 孟建.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M].2002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