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运用西方素描(徐悲鸿画作特点)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3-01-10 23:45:33 归属于社会艺术 本文已影响605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徐悲鸿取法西方古典写实绘画,力倡用“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强调“尽精微,致广大”、“极高明而道中庸”,指出了素描是一切造形艺术的基础。在绘画中,他提出素描必须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相结合,因为好的素描,首先总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基础的。在不断的探索中,徐悲鸿提出了“新七法”来总结了他的素描见解,填补了中国关于绘画造型基础问题的空缺。

关键词:“尽精微,致广大”;造形艺术;唯物辨证法;“新七法”
徐悲鸿1895年出生于江苏宜兴,他自幼随父学习,打下了传统文化的坚实基础,并在以画谋生的艰难岁月中磨炼出过硬的造型能力。1927年徐悲鸿归国后,一面通过巨幅油画《田横五百士》、《奚我后》的创作,开始中国油画的新时代,一面致力于建立中国科学、现代的美术教学体系。他以素描为基础,创造了解剖学、透视学与"默写"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确立了"穷造化之奇,探人生之究竟"、"致广大、尽精微"、"宁方毋圆、宁脏毋净、宁拙毋巧"等教学原则。其中特别是他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论”最为突出。
一、徐悲鸿的素描观
我国的画论、画语录相当的丰富,但是没有对于造型基本功的系统论述,谢赫的《六法论》提到了一些原则,是从品评艺术的角度立论的,此后又并没有人就造型基础问题的详尽地引申发挥。中国美术教学比起美术创作来,是相当落后的,这就是为什么徐悲鸿非常重视西方素描和素描教学法的原因。 尽管如此,他也不是完全生搬硬套西方的素描和教学法,而是有他自己的见解。
徐悲鸿认为西方的素描是一种科学,因为他能够非常写实地反映客观真实,在这一点上它比我国的传统造型技巧完备而先进。素描的基础,最根本的是在培养正确地观察、分析、综合对象并把它生动地表现出来的能力,确实是一种造型的科学。因此,要想画好素描,没有一点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是不行的。《中庸》上说:“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徐悲鸿对《中庸》上的这段话比较在意,他曾经多次写赠给他的学生,勉励他们吸取“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和“温故而知新”这些求学的精神和方法。特别是他把“致广大而尽精微”用在素描教学上,借以指导观察、分析、综合造型的工作,从而有效的掌握造性能力。
二、“致广大而尽精微”在艺术领域的运用
“致广大而尽精微”适应于整个艺术领域以致于更广大的范围。为了更符合学习素描造型的一般规律和过程,我们把这句话的次序倒过来,即“尽精微,致广大”。精微和广大是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在艺术上称为多样统一,从绘画造型来说,是指局部与全部的统一、细节与整体的统一,总的是一个艺术概括问题。 “尽精微,致广大”的“极高明”的境地是高度的概括,是高到使造型表达的无所不容,看上去应有尽有,但一点也不繁琐,浑然一体,一点也不累赘,这就是细节与整体达到高度的矛盾统一。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的造型就是这样的,我国古代有许多雕塑的造型在这一点上更是极尽高明的能事,使人望而兴叹,只是大型的雕像,因为作者不能作远距离的观察,有时不免失去大体,在比例上不很正确。
事物本身是极其变化多样的,整体是由许多局部组成的,所以细节是非常繁琐的。要把这种造型因素如实地、科学地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把种种细节和局部统一成为一个完整的形体,必须通过正确的观察、科学的研究和艺术的综合才能达到。徐悲鸿用“尽精微,致广大”这个准则来指导素描的造型,体现了他懂得辩证法相辅相成的思想。
三、“尽精微,致广大”在绘画造型上的意义
“尽精微,致广大”在绘画造型上还要引申一层重要的意义,那就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和交替运用。 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有矛盾,但是也可以求得统一。认识客观事物总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因此,只有充分掌握材料,研究了细节,才能进行恰如其分的综合,达到明确而适当的概括。所以把各种造型因素进行仔细的观察非常的有必要,而且要极尽精微,不能马虎了事。而把各种造型因素又分析又综合,最终概括成为完整的形体,主要靠形象思维。说“主要”,是因为这两个步骤不能绝对的分开,而且往往是两个步骤的多次反复——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回到整体。在观察、分析对象之初,必须从造型的整体出发,否则会把对象画得支离破碎,毫无生气的。徐悲鸿认为要把造型问题搞清楚,只有对着实物写生,进行观察、分析、综合,“尽精微,致广大”,进行长期的勤学苦练,把眼睛训练到明察秋毫,把手训练到随心所欲,把思维能力训练到能够合乎唯物辨证法。
徐悲鸿重视画人,重视画人像和裸体。 画人不但是为了研究人体的结构、解剖、运动,为了创作的需要,也是为了培养美术人才。人体是一个高度机密的有机体,是有思想的“万物之灵”,随着人体的运动,其造型会产生极其微妙的变化,同时人体的色彩也是很难把握的。怎样达到“尽精微,致广大”,达到的程度又怎样,描绘裸体是试金石。有这个训练和没有这个训练是显然不一样的。我们看到有些画,其内容不错,但是衣服好像不是穿在身上,而是穿在模型上,或者感觉衣服里不是正常的人,这就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作者是否研究了人体。
徐悲鸿在素描教学中,利用中国古代画论的方式,提出素描造型的“新七法论”:1、位置得宜2、比例正确3、黑白分明4、动态天然5、轻重和谐6、性格毕现7、传神阿睹。“新七法论”将西洋素描打上了中国烙印。 和“六法论”不同的是这“新七法论”是把造型的各种因素及其表现力有序地由深入浅地条列起来。徐悲鸿对素描基本训练的基本要求,大致在《新七法》中都已概括说明,他在《新七法》的结语中写道:“此皆有定则可守,完成以建全之画家者也。其上则如何能自创一体,独标新格﹙非不堪之谓﹚,如何寄托高深,寓意象外,如何能笔飞墨舞,进行自如……”“画法至传神而止,再上则非法之范围。……传神之道,首主精确,故观察苟不入微……浮滑之调为毫无价值也。”
总结
徐悲鸿是我国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无论是在绘画还是在美术教育上都为我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素描是一切造形艺术的基础论”在画史上产生了划时代的效果,宣布了从顾恺之到任伯年一千多年间勾红填色形式的大体结束和一代新形式国画的诞生。 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绘画的发展。造形艺术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以及“新七法”的提出更是有其不可磨灭的影响和意义。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