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论文古筝(古筝音韵之美论文)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3-01-10 23:58:15 归属于社会艺术 本文已影响684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第1篇:深析古筝音乐美学的发展


  古筝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传统民族乐器,随着时代的变迁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古筝是一门以演奏为主的音乐艺术,在感觉主导的基础上拥有其自身的特点,古筝音乐美学源自于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经过了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进程,社会性较强。从古至今,古筝音乐美学始终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


  一、古筝音乐美学的起源


  古筝兴起于“二女争瑟”,到战国时期,受当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经济等因素影响,古筝得以广泛流传,并在向不同区域渗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美学特征。


  古筝音乐美学滋生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并有一段漫长而有序的发展历程。最初古筝音乐美学是以中国封建社会为土壤开始滋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表现出来的美学特征带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凡古筝使用者或受众皆属于特定的社会阶层,身上具有这一阶层独特的历史印记,然后这种印记又被植入古筝音乐美学发展的过程,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到现代,虽然其中的阶级性已经大大减弱,但是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自身独有的文化特征,古筝音乐美学受新时期的影响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但不论怎样发展,古筝音乐始终都是以具体的音乐内容、演奏手法等为基本载体,通过曲谱和技法等共同构成古筝音乐的审美特征。


  二、古筝音乐美学的发展历程


  (一)古筝音乐悲情美学发展


  悲情美学是古筝音乐美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在古筝艺术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中,其音乐母题也不断丰富而呈现出多样化,悲情艺术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宣泄出口,逐渐发展成为古筝音乐的主要分支,悲情美学也成为古筝音乐美学发展历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阶段。古筝音乐悲情美学所带给人的感受应该用热耳酸心来形容,一切体现悲凉、悲壮、悲伤、悲愤等悲剧美学元素的作品,在古筝曲中所占有的分量是不容小觑的。例如《苏武思乡》《姜女泪》《临安遗恨》等古筝作品,表达的皆是悲壮、悲伤、悲凉等美学情感,这些悲情美学元素融合于一体,不断发展,就构成了完整的古筝音乐悲情美学。


  古筝音乐悲情美学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发展历程。悲情美学始于战国末期,到两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时期,悲情美学以一种浅淡和外化的方式在古筝音乐中加以表达,从宋朝开始,古筝音乐流行以悲为美,并且此后悲情美学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中,通过长时间的缓慢发展,最终在古筝音乐美学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影响。


  古筝音乐悲情美学的特征包括悲壮、悲伤、悲凉等多种,其中慷慨激昂的悲壮是我国古筝音乐悲情美学的主导特征。以《临安遗恨》为例,此曲主要表达的是岳飞悲壮的一生,开头一句就奠定了整首曲子的悲壮基调,在开头的慷慨激昂以后,随之而来的是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但是于含蓄之中又更加将岳飞征战疆场,最终却落得“三十功名尘与土”的悲壮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国仇家恨,千军万马,最终化为尘土飞扬,有心报国,到头来终是难圆己愿,令人无限惋惜。


  古筝音乐悲情美学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从古代延伸至今,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阶段,最终美学情感与音乐情感完美融合,由此形成了古筝音乐独特的悲情美学特质。


  (二)古筝音乐气韵合观美学发展


  所谓气韵伴随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而产生,在人与自然、自然万物之间不断滋生出无限的生机。气韵是中国传统美学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气韵的认识从古代即已开始,并不断发展延伸至今。中国的传统美学认识,气韵普遍存在于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生长、呼吸、律动,都是气韵的一种生动的表现。至司空图时代,以意境、物境、情境为主体的三境说代表了气韵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至此,古筝音乐气韵合观美学开始拥有了自身独特的美学特质。


  古筝音乐气韵合观美学源自于中国传统的艺术美学,并在具体的演奏技法以及古筝材质选择等方面得以体现。古筝音乐气韵合观美学十分注重演奏以及曲谱与自然之间的气韵流动和协调,纵观古往今来的诸多古筝名曲,无不体现了这一重要特征。


  从古筝演奏技法来看,传统的演奏技法主要分为左、右手两大类,左手韵是演奏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平直音线经过左手在弦上持续的上下颤动后,单调的音线开始体现出优美的颤音,这样的审美享受是由古筝演奏技法所营造出来的,更是技法背后独有的气韵合观所赋予的。从单薄的直线转变成曲折的波浪曲线,通过气韵将原有的平淡冲破之后,波浪所表达出来的正是古筝音乐气韵合观美学特征所带来的审美感受。


  气韵合观在整个古筝音乐美学发展历程中一直处于活跃清晰的状态,这种将个人情感与自然天地融合的方式所创造出来的美学特征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据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气韵合观作为中国传统的美学特征,始终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对古筝音乐美学的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古筝音乐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具有悲情美学的特质,又充分体现了气韵合观所带来的灵动。从战国时期起源并发展至今,古筝音乐的美学特质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完善,最后形成自己所独有的特点,既有时代的印记,又不缺乏自身的魅力,它所表现出来的是属于自己的,同时又与中国传统美学息息相关的审美特征。古筝音乐在这样的美学特质引导下,将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完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


  作者:徐菲菲

  第2篇:古筝音乐美学的发展研究


  前言:古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民族乐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音乐家的青睐。经过时间的积淀,古筝的发展经历了不断传承和发展的过程,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上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然而由于有些机构在乐器方面存在欠缺,直接影响了广大古筝爱好者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分析古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价值,对于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古筝音乐美学价值分析


  中国的音乐美学特别关注人的生命,以此达到人的存在和人的生命世界的统一。古筝作为传统艺术的表达形式,以其特有的弹奏技巧,能够使人在演奏或者欣赏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体会到生命所蕴含的真正意义,是自己的心灵与大自然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一种载体,这是一种超脱于自然的外在美[1]。因此,欣赏优秀的古筝表演,对于塑造人的品格、增强自身的修养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也是古筝音乐美学价值的重要体现;随着人们对古筝艺术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增加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了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关于音乐,有人或许一生都没有感受到它的存在价值,但这并不能掩盖音乐在其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并不能因此说明他没有对音乐的需求,只是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们对音乐的需求类型和程度不同而已。而古筝音乐的美学价值是巨大的,需要充分的关注古筝音乐美学的发展,同时也推动古筝艺术的创新。


  2.古筝音乐美学的发展研究


  2.1重视和挖掘古筝的美学价值。古筝作为民族音乐的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挖掘和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遗产,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义务[2]。因此,应该进一步研究和发现民间的文化艺术,试图尝试发掘民间保存的关于古筝的演奏技巧和方法的材料,对于改进和提高演奏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此种方式,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感受古筝音乐的美学价值,同时也能够促进古筝音乐美学的发展,实现良好的发展效果。


  2.2把握古筝音乐的气韵美学价值。一方面,气韵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特征,气韵伴生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在人与自然,自然各事物之间滋生出无限生动的气韵。对于气韵的认识,古已有之,并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深刻发觉,并加以完善。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一直认为天地之间气韵无处不在,万物的律动,乃至呼吸、生长,都是气韵生动的表现。在中国历史上,经过一定发展,到司空图时代,意境、物境、情境被作为美学三境被明确提出,这是对气韵研究的有效进步,古筝音乐气韵合观的美学发展到这一时代,借助司空图"三境说",拥有了自身的气韵美学特质。古筝音乐气韵合观的美学讲究演奏和整个古筝曲与整个自然的气韵流动,相互和谐,人的观念协调整体气韵,以求最终达到"以音之精义,而应乎道之深微"。综观历代古筝名曲,都具有这一重要特征。气韵合观是古筝名曲中的重要的美学特征。另一方面,传统的古筝演奏技法分左、右手两大类,其中左手韵是重要的方面[3]。正是古筝独特的演奏方法,使得古筝音乐具有了气韵合观的重要特征。古筝的左手韵有颤音和滑音两大类。平直的音线经由左手在弦上的颤动,在持续的上下动作之后,带来给付美学美丽的颤音,这样的美感是技法带来的,更是技法背后的气韵合观所带来的美感享受。经由直线变来的波浪形曲线将气韵在打破了原有平淡后,以波动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正是古筝美学中气韵合观的美学特征带来的内心感动。这样的气韵合观,在整个古筝音乐美学的发展进程中,活跃清晰,将个人情感溶于天地之间,创造出了古筝音乐美学的审美发展。气韵合观,一直是中国美学不断发展的重要美学特征,正是在这样的传统美学观念的土壤之上生长,使得古筝音乐气韵合观、生动万分。


  2.3发展古筝音乐的悲情美学价值。在对古筝音乐的美学价值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发展古筝音乐的悲情美学价值。古筝音乐悲情美学所带给人的感受应该用热耳酸心来形容,一切体现悲凉、悲壮、悲伤、悲愤等悲剧美学元素的作品,在古筝曲中所占有的分量是不容小觑的[4]。古筝音乐悲情美学的特征包括悲壮、悲伤、悲凉等多种,其中慷慨激昂的悲壮是我国古筝音乐悲情美学的主导。


  特征。以《临安遗恨》为例,此曲主要表达的是岳飞悲壮的一生,开头一句就奠定了整首曲子的悲壮基调,在开头的慷慨激昂以后,随之而来的是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但是于含蓄之中又更加将岳飞征战疆场,最终却落得"三十功名尘与土"的悲壮感表达得淋漓尽致[5]。


  3.结论


  古筝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传统民族乐器,随着时代的变迁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古筝是一门以演奏为主的音乐艺术,在感觉主导的基础上拥有其自身的特点,古筝音乐美学源自于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经过了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进程,社会性较强。从古至今,古筝音乐美学始终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


  作者:陈邵凤

  第3篇: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浅谈古筝演奏中的几点要素


  音乐美学把音乐的本质与特性,形式与内容及创作,表演与欣赏,功能与审美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是美学的分支,同时又是音乐学的一部分。而古筝表演作为音乐表演专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奏时也应遵循音乐美学的规律,这要求古筝演奏者应具备良好的基本功以及灵活运用能力,有着良好临场演奏心理素质及二度创作的音乐素养,并能将情感融入音乐之中。


  一、古筝表演中基本技术的掌握与灵活运用能力是音乐美学在实践中的体现


  任何的艺术表现都是通过表演者技术技巧的运用和发挥来达到的,没有技术技巧就没有音乐表演。古筝表演是一种非常精确,细致,灵活的艺术行为,它需要有高度表演技巧,如果没有足够的技巧,再美好的音乐也无法得到实现。演奏技巧的学习与掌握,是一个经年累月,长期磨练的过程,所以只能静下心慢慢学习。另外,对于音乐表演来说,更重要的是将这些基本技术灵活运用到音乐之中,这对于表演者的全面素质和音乐修养都要求很高。


  刮奏是古筝乐曲中最常见的演奏方法之一,常用的是左右手食指刮奏和大拇指刮奏,而在练习中常见的问题是食指和大拇指的小关节不挺立,关节软榻导致杂音多,刮出来的声音不清脆,不干净。刮奏的另外一个要点是演奏时手臂手腕不放松,使音效不流畅,不能演奏出”流水”的感觉。


  四点练习是各个阶段的古筝学习者都要接触的,但是每个学习层次阶段的要求都不一样,练习四点时要注意发音有“力点”,声音饱满,杂音少,且弹完每个音后立马放松,不能因为速度和力度增加使肌肉产生疼痛或者强烈的疲劳感。当手指独立性不好时,可以将小拇指作为支撑点靠立旁边,或者用左手帮助其发声。


  遥指是古筝演奏中最重要的方式,练习时,弹片与岳山保持两个手指的距离,正反面触弦,加快手腕摇动速度,当右手手腕不够灵活时,可用左手带动其摇摆。


  指序练习是古筝演奏基本功里面难度较大的一种,注意安排手指顺序,尽量避免同一手指连续弹奏和逆方向运用手指,从而影响速度.整个手的重心越低越好,弯曲度越大越好。


  当遇见左右手搭配同时演奏篇幅较大的曲目时,可以采取先分手练习,然后弹左手,唱右手,交换进行,最后两手合起来演奏,不能急于求成。


  无论是在练习基本功还是演奏曲目中,都要做到放松。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做起来很难的要求,这需要心态,方法,熟练度以及刻意的自我提醒。否则,就会影响作品的演奏效果,甚至会出现颈椎疼痛,肩膀疼痛等问题。


  二、古筝表演不仅是只一种技术技巧行为,它的真谛在于传达音乐中丰富内涵,这要求表演者能不断的提高思想高度,丰富人生体验,培养文化修养


  一位真正的音乐表演艺术家,不仅需要完美而高超的表演技术,更需要深刻的思想。如:波兰著名钢琴音乐家肖邦,他的爱国思想和行为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音乐学习者。而托卡斯尼尼,卡萨尔斯等艺术大师在二战时期反对法西斯的立场,受到了全体人类的尊敬。而在中国,这样优秀的音乐家同样存在,著名的作曲家何占豪总是将民族传统音乐与西洋音乐形式相结合,意在使祖国的音乐能被更多的人所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他的古筝作品<<茉莉芬芳>>和<<临安遗恨>>及《西楚霸王》都充满了爱国主义情结和民族自豪感,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及尊敬。


  人生丰富的体验和生活阅历对于一位音乐表演者也是十分重要的。《乐记》中记载“为乐不可以为伪”,表演者只有结合自己真实的经历与情感才能去打动别人。例如古筝作品<<云裳诉>>,在演奏这首表达古代帝王与妃子爱情故事的作品时,若你对唐朝历史一概无知,或者了解历史,但是自身对于爱情毫无感受的话,是很难融入其中并流露自己真实的感情,更不用说是去感动观众了。


  在音乐表演之路上,若只是注重专业技能,忽略了一般的文化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学习,结果是不利于专业知识的提高,那样只能成为艺术匠人,而不是艺术家。我们所熟知的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军,他不仅在主持人工作方面取得了成就,在绘画方面的造诣也绝不低于专业水平。又如古筝作品<<黔中赋>>是一首描写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自然风貌的乐曲,时而神秘,时而清晰,时而飞流直下三千尺,时而小溪潺潺.演奏这首乐曲之前,一定要对该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貌进行了解,心里只有对此作品有了一定的思想沉淀,才能弹奏出深度。


  三、古筝表演中拥有良好的临场心理是音乐美学对于音乐表演心理的内在要求


  临场心理的调节与掌控对于一位音乐表演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表演的目的之一就是呈现给观众欣赏,所以,人们所能看到的不是台下的十年功,而只是台上的一分钟,所以,每一次演出都是及其珍贵的机会。其次,任何的音乐表演行为都是转瞬即逝的,不能重复也不能采取任何补救措施,临场的发挥能力成为衡量表演者演奏水平的重要因素。而想要做到拥有良好的临场表演能力,根据许多的经验丰富的艺术家总结,要从三个方面去努力。


  首先是要做到全神贯注。表演是一种忘我的艺术,它非常注重演出者是否将自己所有的智慧,热情,专注力放入其中。例如:在古筝演出时,若一直思考这里要克服什么技术难关,那里要避免什么错误,这里是什么曲式,那是什么内涵,就很难表演出色,甚至是会导致失败。因此,自信且投入是十分关键的,要相信平时刻苦的训练都已经化作了潜在的能量。


  其次是要做到自然流露。这种自然流露的情感不是有意图的去生硬灌输思想,更不是外在的去炫耀自己的技能,希望得到表扬夸赞。例如:古筝曲目《谐》,它所表达是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情感朴素真挚而强烈。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十分的简单,很难通过技巧去表现音乐的内涵,只能是做到情感的自然流露,通过反复练习,让自己体会到藏族人民朴素而直爽的情怀,从而感动自己,感动观众。


  最后,便是要做到克服临场紧张的心理。临场之前的紧张和怯场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甚至许多艺术大家也有这样的心理问题。所以,与其说克服紧张,不如说是与其融洽相处,相处得越好,就越能控制它。


  四、作品的二度创作是音乐表演的本质所在,而古筝表演者更是曲作者与欣赏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音乐与其它艺术不同,它不能离开表演而存在。绘画艺术或者文学作品,作者与欣赏者或者作品与观众完全可以不需要任何中介的联系起来,办一个画展或者开一个读者见面会就能够轻松的让彼此了解。而音乐作品却必须拥有一个媒介去传递信息给作者与观众,这便是表演者。极少人能通过读谱了解一个作品,即便是专业音乐人才也只能通过谱面对作品有所了解,而更加全面的深入的认识一个作品,必须通过表演者演奏出来。


  二度创作也能对一个作品产生很大的影响。它既能让许多沉寂在历史长河中的作品重新暂放光彩,也能将艺术的情感给予观众不同的思想引导,还能经过这样的三方修改与斟酌,进一步完善作品。


  作曲家们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古筝作品,而有的或者说是大部分作曲家是不会演奏古筝的,他们用作曲专业的技巧完成后,将作品交给演奏家们,而演奏者拿到谱面后,结合各种古筝专业演奏问题与作曲者进行讨论,还要根据古筝构造特性,古筝演奏技巧特性进行适当改变,将指法等方法标注上,使曲目完全成为一首专业古筝作品,让更多的古筝学习者去演奏。


  音乐美学它是一种思想,但更多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古筝表演艺术在音乐美学的指导下,将思想附着于古筝演奏实践,使古筝艺术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缪晗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