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浅论现代设计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把设计分为了各个不同的专业,如平面设计、环艺设计、染织设计、服装设计等。但我所认识的设计时不分家的,不同设计之间都是相通的,存在着普遍的共性,因为它们都被艺术所串连,因为设计与艺术原本的渊源关系,使它本身获得了美学价值。其次要认识什么是美学。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的天性,美的艺术是人类大脑、心灵和技艺的共同结晶。古往今来人们从没停止过对美的追求,人类有了审美的意识,在一代一代人的精神相濡中不知不觉的形成。美学就是审美意识的流变史,美学就成了研究人们对现实审美关系的学科。设计美学是研究设计美的科学,对现代设计美学的认识也不能完全照搬生吞传统的美学理论,因为人的审美的变化和发展,设计是有别于传统的绘画和装饰的。
一、方便、自然
最初服装的实用性体现在遮蔽身体、抵抗严寒,并没有过多的设计。然而在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今天,这最基本的实用功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服装设计人性化的要求。我们生活在高楼林立的城市生活中,每天面对着繁重的工作,强大的压力,远离了最初的生活状态。在忙碌的拼搏环境中,人们开始倾向更加简洁方便的服饰,简洁的服装更方便工作,同时也可以是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有个更放松的生活状态。金井政明认为,“现在的社会太注重外表了,我们需要返璞归真的简单和朴素。”简单同样是当今服装设计时尚的风向标,因为设计不是一味的做加法,也可以做减法,减法的设计更具革命性、创新性。另外在钢筋何水泥构建的都市环境下,人们尽管有了宽裕的物质生活,但难以有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条件,因此紫醉金迷的繁华更勾起了人们返璞归真的欲望。我们从现代人们的着装风格上不难看出,休闲风盛行。人们不仅喜好穿起来自然舒适的服装,并且在服装的颜色图案上同样喜爱贴近自然,现代的服装设计中自然色系也就相当流行,摒弃了原本纷繁发杂,种类繁多的色彩。同样还有很多自然图案。这也是人们在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来拉近与自然的距离。
二、大胆、新颖
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带来的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更加崇尚自由,凸显个性,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每个人都希望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服装正是人们向外人展现自己的最直观的媒介。当然,也不是只是一味的盲目追求个性、新颖,由于数码媒体的发达,人们审美不断提高,每个人对时尚都有自己的见解,所以对服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对服装的审美提高的的同时,人们在对服装设计的新颖度的接受能力上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现代年轻人的族群当中,只有做不到,没有想不到。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创新”,艺术设计的本质就是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是设计师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等。创新需要思想,需要创意,我眼中的思想它能够把设计转变的更为夸张,抽象,简单,大方。没有了创意和思想的设计是没有灵魂的,这样的设计是无法长久存留下去的,更何况是潮流周期更新如此之快的服装设计。
三、和谐
设计是有目的的创作行为,是设计师的思想技艺,客户的要求,技术水平的限制等协调后最终的产物。“和谐”是个大概念,它不仅仅适用于设计上,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社会上,“和谐”都是最高最理想的状态。就服装设计而言,现代服装设计对“和谐”的诠释又衍生出了新的内容。不仅仅是要求一件服装上各个细节设计之间的和谐,还要讲求着衣者和服装之间的和谐,更讲求着衣后和周围环境的和谐。通俗的讲也就是衣着得体,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穿出合理的衣服。新时代的人们的要求又怎能止步在这里,现代的服装设计人们甚至要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么讲毫无夸张,有个很典型的理念就体现在了这一点,那就是“环保”概念。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文化程度越来越高,价值观念也在相应的变化,人们越来越注意的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因此,无论在各个领域,“环保”都是一个热门的话题,而在服装设计的领域中,更是将“环保”作为一种潮流时尚。在时尚T台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关“环保”主题的设计,它督促着设计师去寻找更加绿色健康的面料,在最普通的生活材料中创造时尚。我想,这就是现代设计对“和谐”衍生出来的更加有意义的内容。“和谐”不是高高在上笼统的概,而是转化为了一个个细微的实际行动。
在一本书里看到这样一段话:“和谐设计体现了设计成果与设计者、使用者、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艺技术等之间的相互关系,目的是使设计成果成为一个完美的组合、和谐的统一,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和谐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关乎人类与自然,关乎现在与未来,关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综上所述,拉斯金在他的演讲中说过:“美是由神指定作为持续支撑人类灵魂的一种要素。”人们在生活中热爱美,追寻美。人们对美的认识越来越高,对美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服装作为设计美的一个基本的领域,是人审美要求的最直接体现,服装最初的要求遮蔽身体、抵抗严寒,随着人类物质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历史的演变,推动了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和运用,服装发如今已发展成为象征着潮流、时尚的蓬勃行业。尤其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品牌服装已经较轻松的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后,这样对审美功能的追求更加的强烈。审美活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说,可以看出审美能力的日益提高,设计美作为设计审美的基础,会有更多的挑战。服装设计美的最终表现在它的使用和审美上面,设计师们运用各种元素,表达着自己的设计观。从现代服装设计的特点,能刚加直接的了解时下人们的审美标准,从而更好的认识现代设计美学。
作者:金苏苏
第2篇:舞台服装设计教学中的美学浅探
由于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对节目的要求也同时提高,不仅仅要求节目本身的高水平,同时对整体水平也更加挑剔,包括服装。好的节目没有美的服装也是无法吸引观众的,为了给欣赏者深刻的印象,设计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充实自己,使舞台服装在具有民族风格的同时更具时代气息,并切合主题,使服装富于艺术变化。舞台服装设计的艺术含量不仅仅体现在舞台服装设计的美学特征以及舞台艺术表现功能的要求上,同时还显现于历史衍变过程以及舞台服装表现出的艺术能量等方面,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一、前言
舞台服装设计的创作走向、艺术思想、表现观念、运用手段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剧种、不同的剧目中会有不同的主脉。我们面对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我们设计思想和设计风格都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人们的观念变了,审美意识变了,我们又该以怎样的全新的设计思想去打动和感染观众呢?如何以最具艺术魅力的设计作品为整个舞台艺术服务呢?如何使整个作品对观众视觉心理的感召力更直观、更强烈呢?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去不断学习与研究的。
二、如何营造舞台氛围
舞台服装在舞台表演中十分重要,在进行服装设计时,要重点掌控服装的着色。人们情感与心理是不同的,能够借助色彩展现出来,利用色彩的合理搭配,对人们的修养与情感展现出来。对于舞台服装而言,在展现人物情感与性格的同时,还要赋予时代背景色彩,这样才可以更加侧重表演主旨。所以,舞台服装着色要根据角色的不同,对主要、次要任务色彩加以区分,保证角色性格与环境相匹配。在舞台中决定色彩的是灯光与布景,服装是细节,服装是舞台色彩的基础,能够表现主体、体现舞台色彩风格。针对以舞台为特色的表现手法,要根据主题的不同变化搭配颜色,这主要取决于导演的演绎手法,舞台服装要与舞台主题契合。
三、恰当地选择面料材质
舞台服装要讲究面料的选择,在舞台灯光照射下,选择的面料要能吸收光源,主要使用材料为缎、棉、麻、丝等,选择不同的艺术形式,对材料进行二度制作表现其材质肌理,以此取得较好视觉效果。目前厚、薄、软、硬、透、密、重、轻等都让舞台服装材料选择方向更加宽广,塑料制品、金属制品、丝织品等都能够成为舞台服装材料,主要根据表演形式进行选择。比如,强度与质感是舞台服装材料首要考虑因素,尽量选择较轻的材料,面料要选择飘逸高、悬垂感强的材料。对现实主义话剧而言,主要反应现实生活,服装要偏向于真实,主材要选择较为厚重的面料,主要体现沉稳、现实生活。而展示性服装主要是更好的服务于舞台。现代很多展演服装设计人员都重视面料质感,要求创新度要高,采用多种手法加以设计,或者采取压褶、堆褶、抽纱等处理方式,让服装立体展现力更强。
四、精湛的工艺手法是审美的基础
裁剪与制作是主要两种服装工艺,其中对裁剪而言,合体服装能够更加自如的展现形体之美。服装能够辅助舞台艺术表现的更好,舞台角色可以借助语言表达、肢体动作、音乐歌唱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对角色特征加以塑造。服装设计与裁剪时要重视舒适感与美观度,为保证服装裁剪更加漂亮,就要从分割线与结构线入手,为让服装穿着更为舒适,就要筹划运动与表演两个方面,尤其是舞蹈艺术为主要表现形式时,服装更要重视舒适度。舞剧演员为将不同角色特征展现出来,一般要借助夸大的肢体动作,细腻的表现出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这些特征能够在演出服装中获取。服装设计人员的艺术理想与审美情感,能够反映在角色的舞台展现效果。立体裁剪法、平面裁剪法是两种不同的舞台服装裁剪方式,对于展示性、实用性服装来说,在裁剪过程中,要将人体结构放在收付,裁剪要贴近人的身体,根据颈、肩、臀、腰、胸等不同角度,将尺寸大小量好,把握好其结构,控制各部位的松紧程度,最大限度做到准确与精细,达到动作伸展自如的要求。而在使用服装裁剪过程中,缝制工艺手法与结构设计较为固定,标准比较统一,但是这种统一的模式化设计思路是与舞台服装设计不相符的,无法满足舞台夸张的表现手法。所以,舞台服装设计要有一定独特性,不能以普通服装设计思想进行设计。服装设计为满足舞台需求,契合演员气质,要讲究缝制工艺、结构设计与裁剪手法,并不断进行创新。
最后,现代舞台服装设计对美学艺术更为看中,属于交叉性、综合性都较强的学科,并发挥出继承传统的作用。舞台服装设计能够包含各时期不同的精神意境与文化背景,在舞台艺术发展道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舞台艺术表现力而言,服装设計发挥着辅助表现的作用,是角色塑造、气氛营造以及剧情背景的需要。
作者:蔡苏群
第3篇:试论环艺设计中的美学特征的体现
近年来,出现一种新型的艺术设计形式,即,环艺设计。环艺设计在很多领域应用颇广,涵盖了人文、地理、社科等各个领域,且与人们的生活保持密切联系,其在推进社会进步、引导艺术设计走向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环艺设计实际上包含了两种形态,综合了外界环境与人的审美,将美学体征应用在环艺设计中,不仅可以提升设计艺术魅力,同时可以满足人们对美的渴求,有着双重意义。
一、环境艺术概述
艺术设计与环境设计是环艺设计包含的两个部分,主体部分是环境设计,突出环境的价值,设计对象本身与周围的事物均是包含的内容,分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是与人们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环艺设计中的环境设计主要指人工创造的环境,同时也是核心职能[1]。
而艺术设计则是一种衬托与辅助手段,就是指利用大众的审美需求,依据设计人员的能力与文化内涵调整设计对象,进而统一环艺设计的个性与共性。
二、环境设计中美学特征体现
(一)环艺设计整体美的体现
整体环境意识是环艺设计的核心与灵魂,是指对整体环境关系的表达与感悟,在当今社会,城市不断发展使一个城市的美感不断减少,且城市美感并非某个区域所能决定的,而是透过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由内而外体现出的一种整体性的美学想象,由此,在对城市环境设计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城市不同区域的特点,比如公园的特点、广场特点、建筑特点等,要整体上把握,单从某个要素入手容易出现偏执的设计之感。比如,环艺设计时,需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协调关系,由众多的单独建筑可以组合成建筑群,这时候,建筑就是一个整体,美感也就自然产生。环艺设计的灵活是自然体关系的综合表现,《释名》中称:“美者,和异类共成也”[2]。单一的局部形态共同形成了城市环境,亚里士多德说过:“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总和”[3],对于一个单独的艺术品也需要从整体上评价,体现一种整体环境的协调之感。
(二)人为性与自然美
对自然的改造是环艺设计的一个根本手段,可以表现出环艺设计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且环艺设计体现的美学特征中,对自然的尊重表现的最多,由此可以体现出一种自然亲近的感觉,烘托出自然色彩,很多环艺设计中都充分运用了自然因素,且体现出了自然规律,与美学体征互为影响。相对于自然而言的是人为行,在设计环境中,不仅需要与自然规律契合,同时需要善于改造自然,这也是人为美学设计的一个必要手段,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将设计者的审美水平与人文素养体现出来,在环艺设计中有人为因素,就有人的思想与审美,显示出人文特征。
(三)审美性与实用性
美学在环藝设计中不仅是供人们欣赏,满足人视觉上对美的需求,不是一种观看艺术,更多的是体现一种欣赏价值与设计实用性的结合,同时也是美学价值的直接体现。环艺设计审美目的不仅是满足人类物质需求,更需要满足的是精神需求,物质与精神需求的统一,[4]才能更好的体现环艺设计人与自然统一的初衷。
(四)绿色生态美
生态美学视野下环境艺术设计能够综合体现出科学的生态观与普遍性的伦理观,是一种更加倾向于绿色的设计。与过去的仅在乎形式设计与风格设计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绿色生态设计更多的是体现在对自然的尊重与顺应上,对如何更有效的保护自然环境、节约利用自然环境有重点的考虑。城市建设中,在环境理念下,生态美学观念得到了认同,设计者需要对人工生态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把控,协调好两者间关系,借助自然之景营造生态景观;在广场、博物馆等人文景点可以将绿色景观保留;也可以在城市周边保留大面积的生态景观,努力达到生态平衡。
结语:
总之,环艺设计中审美体征体现在整体美、人文与自然美结合、绿色美等方面,把握好这些审美体征可更好的推进环艺设计发展与进步。
作者简介:季晓彤
第4篇:论无印良品的设计美学
提起无印良品(MUJI),也许一下子就能想到黑、白、灰色系的简素服装和洁净清淡的卖场。不过,无印良品最早只卖食物和日用品。1980年,创始人堤清二在东京西友市场的食品生活卖场开辟小专柜,首次推出“MUJI”品牌。“无印”在日文中的意思是“没有花纹”,引申为“无浪费”;而“良品”的含义则是“优质商品”。“无浪费”“利用最大化”正是无印良品原始的理念。有人说,一个城市是否有无印良品,可以成为是否愿意生活在这个城市的理由。无印良品最早的姿态是提倡节约、朴素、舒适的生活,拒绝盲目的品牌崇拜,直抵生活本质。无印良品的衣物没有标签,不离黑、白、灰、蓝等天然色系,花纹至多到格子条纹,吊牌用未漂白的本色纸片。省略一切过剩装饰,挑战商品的真正价值。这一与众不同的设计理念还原了商品的本质——追求自然,以一种日常、低调的姿态根植人心,关心饮食冷暖,贴近消费者呼吸的节奏,赋予产品独特的文化。无印良品的资深设计师深泽直人强调物品的最高境界是,追求自然,朴素、简单,还原产品的本质,将西方功能主义的思想与民间工艺融合,处处暗示着朴实无华的设计理念。
1作为设计理念的“白”与回归简素
如果颜色从地球上消失,那么我们的生活将多么黯然失色,我们在色彩斑斓的世界中看到了更大的设计可能性。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执行馆长王纯杰认为原研哉设计理念的核心为“白”。可以说,它像一种颜色,但不是一种颜色。这一点原研哉曾解释说:“很多人对无印良品抱有潜在的好感,产生好感的理由各不相同,有些人觉得它符合生态学,有些人喜欢其都会式的洗练,也有人钟情于便宜的价格,还有人喜欢它极简的设计,甚至有人根本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爱用无印良品”。这也许就是“自然、朴素”理念所传达的思想核心,设计的实体本身留有余地,具有无限的包容性,而且在精神上又可以给大众广阔的想象空间。
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要有效地利用颜色,要对其功能有明确的意识。这种意识可能是它代表了一种情绪,或者是某种环境下必须记住的颜色。如果没有明确的意识,设计作品中不应该出现多余的颜色。在这样的理念中,无印良品的设计风一定是极简的,但却不是廉价化的。正如原研哉本人说:“我们不是去寻找白,更是需要搜寻一种能感受白的表达方式。”这种设计思想可以使他们从平凡的事物中寻求到无限的意境,将产品升华至文化层面。而这种设计精神,使原研哉对白的认识不只是单纯的颜色,更将其称为一种设计理念。
无印良品的设计关注于日常时刻,它的产品并没有通过外在形式做更多的宣传,它的设计环境被营造出“家”的感觉,设计场面十分普通,却散发着一种温柔感、安全感。这一度被称为“无设计”,而今天无印良品认识到这才是设计的实质。
2慢節奏生活与慢设计哲学
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就主张“体验生活需要慢下来”。“慢设计”理念的第一次提出是在2008年意大利都灵的“变化的变化”设计视野中的项目及工具的大会上,由设计理论学家利斯泰尔福阿德卢克在其《TheShowDesignPrinciples》中尝试性地提出了慢设计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此后,“慢设计”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西方兴起一场抵制以快餐与超市文化为代表的快节奏生活的运动,他们反对激素喂养与转基因食物,提倡放慢饮食与工作速度的生活方式,崇尚放慢脚步品味生活,注重精神享受,给心灵自由和空间。
原研哉也曾说过:“简约不是把所有的东西都去掉,我们是有设计理念在里面的,我们需要的是最低限的设计,是最终的设计,不是无设计。”慢设计的出现本身就是对当代快设计过分注重修饰与烦琐的反思,慢设计的简约体现的是产品内在的实质,剔除一切不必要的装饰与功能,正如无印良品的产品,把产品的本质展现给消费者。
细心观察人与人,人与生活,用现实的期望创造生活空间,整合最优的资源,考虑自然环境的影响,倾听顾客的声音,创造一种合理、安逸、朴素的形式。
3生活的标签与“简单”中的品质
无印良品商品的设计满足了消费者还没来得及说出口的“潜在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消费者心甘情愿掏钱。原研哉谈起无印良品的设计,提到产品简单,但能够有意识地设计成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很好地使用。无印良品的产品造型简单,但在形状上一点也不平庸。它设计的产品适用于各种生活环境。在无印良品陈设的6000多种商品中,“家”的概念处处可见。一切产品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自然不造作。无印良品用最质朴的设计语言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的本质。
原研哉说:“优良的设计是有企图、有计划性地编辑资讯,抓住事物本质,将各种资讯系统地构筑起来,再以美观、合理的外形将构筑好的资讯以强档的方式表现出来。”无印良品明白所有的创意和创新都来自于消费者的生活细节,以及生活场景中的痛点。它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以朴素的颜色为主,直抵生活的本质。
在无印良品的产品上,找不到任何多余修饰的符号,写着价格、面料成分、产地等重要的信息是仅有的标签。喜欢无印良品的消费者,只沉浸在无印良品营造的世界里面,其他的各种流行同他们无关,因此,无印良品和不断推陈出新的时尚潮流无关,它只坚信自己的语言和风格,而消费者生活在无印良品的世界里,得到一种归宿感。这样的品牌才会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4环保理念与低碳生活
随着设计行业和社会的共同发展,新时代的设计主题转化为人性化设计和绿色环保设计。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是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设计师都应该牢牢把握这2个设计理念,这样才能设计出满足人类需要的作品,从而使作品更具有生命力。无印良品极简主义风格最大限度地剔除了无功能性用的组件,并将生活中不起眼的东西经改良后成为实用而独特的优质产品,采用从世界各地采购原材料的方式使得商品制作成本大大降低。无印良品对商品的原材料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强调以商品本色示人,不作过分修饰,床品家居无花纹,既使商品简洁,又节约资源,简洁环保,品质至上。
5结束语
设计从本质上讲是文化的产物,无印良品很好地体现了日本设计极简的特点。无印良品的产品以纯净、简单的色彩,质朴的包装,以及产品的实用性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即低碳、健康、原生态。所以中国的设计应该思考如何将极简主义发挥到极致,并与环保理念相结合,更多地将设计融入在文化中,将产品更多地倾向于本土语义,从而促进中国本土设计的发展。
作者:张梦雨等
第5篇:房屋建筑设计中美学规律探析
建筑是一门艺术,住房是物理建筑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地方,只要眼睛可以看到在我们的生活中最常见的建筑艺術的集中体现。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建筑艺术欣赏能力也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元素在建筑设计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一个因素。建筑艺术的设计应在总体上具有协调统一性,从而通过统一的表现形式实现了建筑设计艺术美感的表现,房屋建筑的艺术设计中,应在满足建筑需求的基本形式之上实现建筑艺术的多样化发展,从而给人们带来不同形式的艺术美感的享受。
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部分的定义是不同的,特色的建筑也有一定的区别,但人们要在美丽的建筑设计功能,也要符合建筑设计的美学规律。建筑的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意见,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房屋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形式需要参考一定的建筑美学规律及基本法则。房屋建筑的艺术形式如何统一而又有所不同,就成为了建筑中艺术设计的关键所在。
1协调统一性
建筑艺术在设计风格上应呈现出一定的协调统一性,进而实现建筑设计的艺术性应用于实际建筑物的完美结合。房屋建筑在进行设计尤其是艺术设计时候,不仅仅需要满足人们对建筑物本身使用功能的需求,更需要将建筑的艺术形式多样化融合并且呈现出来,从而使人们能够在居住的同时欣赏建筑带来的艺术美感。
1.1外形的协调统一
构建和谐统一是指人的外观形状的建筑本身提出了简单的识别,可以区分基本的艺术形式。建筑的美不仅是自己的结构美,不仅是展馆建筑的美丽,但应该融入周边环境,道路和现有建筑物的外观形成整体协调,而不突兀。如果缺乏相应的环境融合,建筑的设计风格和周围的情况和环境很难融合,协调不能形成统一,建筑的艺术形式是难以实现的。建筑外形的协调统一则可从建筑格局中的主要从属关系进行管理和控制,通过建筑风格与艺术设计形式的合理的搭配,从而实现整体建筑设计的外形协调统一。
1.2主从关系设计的统一
为了达到和谐、统一的整体的建筑形式,在设计建筑物时主要应考虑主从关系的和谐和统一。根据建筑功能的要求,应该分为两个部分,这样的合理性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注意搭配,突出建设重点,从而有效地形成建筑美学设计和整体风格的协调发展。此外,在对房屋建筑进行外观设计时,还应妥善处理好建筑群的主从关系,形成特点明确、层次清晰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由此呈现出统一协调发展的设计风格。
1.3色彩设计的统一
通过使用颜色可以统一住房建设设计协调发展。建筑与建筑材料、不可分割的关系,色彩的多样性也与建筑材料的风格密切相关。通过建筑材料品种变化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协调,建筑设计应该实现的过程的统一协调的整体搭配设计材料可以是可接受的,统一的风格,让人感到独特的享受艺术和建筑的美。
2均衡稳定性
房屋建筑设计不仅反映了协调统一,并执行平衡稳定。通过建设规模、建筑立面形状,类型的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变化的美感,显示不同的建筑设计和建筑风格,也可以给人视觉上带来不同的感受和经验。不同设计风格的建筑结构设计是设计的各种因素的变化,这是由设计者通过了解不同创意的搭配风格和层次选择的各种设计方法,实现了房屋建筑美学设计中平衡稳定发展。但由于建筑设计对轻重的感觉不一致,造成人们对建筑方案的认知也会有所不同。如感觉较重的建筑类型有:大体量建筑、实体封闭结构、材质粗糙及建筑材料的颜色不够明亮轻快的:而相反的类型则会显得更为轻快。房屋建筑设计通过对整体的均衡稳定性进行分析,就会呈现出平稳舒适的一面,从而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房屋建筑设计中的均衡主要是体现在建筑物中每个部分都有轻重的关系,通过建筑结构中每个部分的均衡关系展现出了不同的艺术层次及搭配形式,这是对建筑的各个层次的搭配发展。房屋建设中的均衡性是比较常见的,但却是建筑形式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经过均衡的设计形式,能在建筑均衡中突出建筑主题和特色,因此更能体现建筑上特有的设计形式。从而经过层次的变化展现出了房屋建筑的主题,带给人们一种强烈的艺术美感。
3布局合理性
建筑不仅体现在空间,将会准时。布局的考虑和设计的前提,还应该安排好施工程序的功能和结构。因此,在建筑美学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建筑布局是合理的。
从美学布局合理性考虑,不同的建筑布局风格以及序列设计的应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暗示,从而形成不同的发展氛围。房屋建筑序列的布局主要有规则和不规则两种类型。其中,对于较为规则的序列类型设计方案,能够体现出虚实复杂或简明有道的建筑设计空间。对建筑风格的设计实现了凸显和发展,使人们更能体会到美的享受。而不规则的序列建筑设计,空间布局上更具灵动性。因此,建筑美学的设计规律在房屋建筑设计中的实践运用是实现了建筑的有效设计形式,通过创造性地规律利用,才能建设出富于美感的房屋建筑的设计形式。
4结语
从当前发展形势下,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建筑美学的应用程序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创新方面仍然有很多缺点。建筑风格的多样化,是指我们试图遵循建设一般规律的前提下更好地优化建筑设计理念,符合建筑美学设计规则。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建筑美学方面,需要尽快发展房屋建筑设计中的美学规律,掌握其设计核心。建筑设计作为一种独特的创造性艺术活动,应该灵活地运用本文所述的多种房屋建筑设计美学规律,通过对不同地方的建筑风格特点相结合,并发挥建筑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形成被大众欢迎和接受的建筑艺术形式。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照搬照抄规律,否则会给人带来一种死板的感觉。只有懂得这些规律,会用这些规律,才能设计出更多高品质的房屋建筑,更好的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作者:张鹏
第6篇:“工匠精神”下的艺术设计中美学教改的基本思路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属于艺术设计类专业中的一种,是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的。而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也必须随之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才能确保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作为该专业的教学基础,美学教学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也应随之适当进行调整。为了保证高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美学教学改革质量,高校相关人员首先应对本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美学教学问题进行全面的剖析。
一、目前高校环艺设计专业美学的教学现状
(一)学生美学学习态度存在问题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美学学习时,通常会抱有两种态度:一种,学生刚接触美学时,对其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习意愿较为强烈。但随着后期学习理论难度不断加大,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这时学生的学习欲望会随之下降,学习态度前后反差较为明显;另一种,学生对理论学习以及实践学习的兴趣完全不同,只会对其中的一种学习形式产生兴趣,所以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时,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正是因为学生这种学习态度过于矛盾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意愿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存在问题
美学教学是学生学习环艺设计专业内容的基础所在,会按照环艺设计专业的需要,来对美学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进行确定,存在着一定的教学规律。但由于其是在建立上哲学以及辩证逻辑学基础之上的,因此美学的理论部分都较为抽象,如果只是采用传统授课的方式,难免会使理论部分的教学过于乏味,该专业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可知。而且这种被动式的美学教学方式,也并不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无法对学生的美学思维进行培养,各高校必须要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及时对其进行改正。
二、在“工匠精神”下,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的教学改革
(一)应对美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按照“工匠精神”中专业以及敬业的内涵认为,工匠应该致力于打造出行业中最佳的作品,而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也应本着这一理念,对本专业的美学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进行优化,追求精益求精的教学方式,不断对学生的美学学习环境进行完善。一方面,老师在进行美学教学时,要改变原有老师个人讲解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美学课堂中的参与度,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与老师一起以讨论的方式,来对美学的理论知识点进行深度的研究;一方面要借助多媒體以及实物,来帮助学生对“美”进行更加直观的感悟。并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直接对美学理论进行讲解,而是应该利用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通过独立的学习,来对美学的知识点进行探究,这样不仅能够对学生的美学思维进行锻炼,同时还能因为教学方式新颖,而有效吸引学生对于美学理论知识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改变对美学理论学习的态度,更加专注的投入到美学课程的学习之中,这也是传统美学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
(二)按照专业特点对美学教学进行改革
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美学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该专业的学生能够打好专业学习基础,以便他们后期专业知识点的学习,所以美学教学是为专业知识学习进行服务的,老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大量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知识,进而突出该专业美学教学的特点。
以色彩教学为例。因为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彩色是与其他设计专业的色彩属性所有差别的,具有一定的从属性,只能在环境背景的烘托下才能表现出来。所以老师在对该专业色彩美学教学时,要加强对景观艺术性的色彩讲解,要使学生的设计作品能够与周围的景观保持一致。同时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尝试性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颜色作品设计,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对环境与色彩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了解,这样学生在后期学习“色彩构成”课程时,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构建美学交流平台,对美学教学进行改革
按照“工匠精神”,学生在美学学习时,应该具有不断探究的精神,而这一精神是建立上科学的沟通之上的。老师要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地课程学习沟通平台,使他们能够在平台上及时与老师以及同学就美学学习问题进行探究,进而探索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切实提升学生在美学方面的造诣。与此同时,老师还应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在平台中定期更新美学理论知识以及其他扩展内容,让学生能够掌握美学经典作品以及美学前沿知识,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与阅读资源,不断增加学生的美学知识储备。此外,老师还应定期制定一些生动、有趣的美学图片与资料,让学生打破美学理论知识点枯燥、范围的印象,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美学的学习之中。
(四)利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对美学教学进行改革
为了对学生的美学思维能力以及美学知识点实践运用能力进行锻炼,老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出科学的方式,将课外实践教学与课堂知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可以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能做到学以致用,真正对美学知识点进行掌握。老师可以从两方面入手,来达到这一教学目标:一方面,老师要在美学课堂教学中加入适量的审美教学训练,并鼓励学生独立查找资料对美学作品进行赏析,从而来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强化;另一方面,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固定模式,走出课堂,带领学生到户外去感受社会与自然中的“美”,同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博物馆以及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处进行参观,而老师在将“课堂”搬到活动之中,在参观的过程中,结合实物对学生进行美学知识点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成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还能让学生的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对美学知识点进行了理解,为后期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点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美学教学现状以及相应优化方案的论述,使我们对该专业的美学教学改革基本思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各高校应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原则下,按照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工匠精神”对该专业的美学教学进行改革,不仅要对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审视,同时还要按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对美学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方向进行适当的调整,并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手段,对美学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从而实现高质量的环艺设计美学教学,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环艺设计专业优秀人才。
作者简介:张龙翔
第7篇:艺术设计美学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的艺术设计我觉得应该首先关注到平面设计上,因为平面设计几乎在所有的设计领域都有所涉及。视觉符号语言作为在平面设计中传递信息的工具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将情感表达和信息传递以美的方式相融合,起到了设计师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作用。
视觉语言符号基本是由图形、文字、色彩,板式这三部分组成。
图形,即图样的造型,它直接影响了平面设计中信息的传递。通过图形化的视觉符号会引起人们对此设计的感性判断,进而影响到此设计的成功与否。所以,出色的图形符号,无论是点、线、面或具象或抽象,都可以跨越一切民族、国家、语言的障碍,让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通过图形符号来理解,体会设计,达到情感的共鸣,体现出它独有的图形艺术。
文字,在平面设计中具有非常强大的表现能力,它不仅起到了辅助图形的作用,而且还最直接的传达出了设计的内容,让人们更直接的去理解设计。文字在平面设计中具有能动性,体现在字体的造型要与设计的整体风格相一致,根据设计内容而随时改变,字体设计要形象生动,让消费者一眼看上去能够记住它,最好能够产生信赖感。
色彩,作为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的核心,它直接影响到了消费者内心的情绪状态。色彩在平面设计中往往起到了最醒目的表达作用,无论是鲜艳的颜色或素雅的色彩,都是该设计给人们留下的最直接的印象。设想一下,在众多的广告牌中,往往只有色彩才最能够表达出企业的文化与风格,进而达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另外,不同的色彩会唤起人们不同的情感表达,也表达着人们内心的各种需求。
板式,将图形、文字、色彩等设计要素通过排版的方式将他们进行编排整合,进而构成一个有序的整体。如果说一件设计作品只有图形、色彩、文字,而并没有对其进行板式设计,那么这件设计作品不具备任何生命力,达不到视觉传达的作用。好的板式设计能够使人们产生欣喜和慰藉的情感表达,进一步加深人们对此品牌的印象。
下面我将以书籍装帧设计为例分析下设计美学在平面中的运用。
书籍装帧,是指对书籍的一整套设计,包括封面、封底、扉页、护封、腰封、书签带、版权页,和目录、内容、插图的排版,纸张的选择等等。封面和封底,是一本书所呈现给读者的第一印象,起着脸面的作用。护封、腰封、书签带等起到对书籍装饰和引导的作用,翻开书籍需要看的就是对内页的排版设计,包括以上所述的扉页、目录、内容,插图等等,这直接关系到读者是否会对书籍进行最终的选择。
版式设计是书籍装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主要由封面设计和内页设计两部分构成。书籍的封面设计可以由多种形式来表现,例如学术性的书籍就要讲究以文字排版为主,主要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等信息,可以适当添加一些几何元素加以区分。娱乐类的书籍可以围绕图片,图画等主观的元素进行排版设计,文字排版为辅,这样可以使读者直观的感受到书籍的主要内容以及书籍的定位方向。文化艺术类书籍就要考虑到综合设计,不仅要将字体根据背景图片来进行艺术化处理,还要考虑到色彩搭配,构图等设计要素,最终要给读者营造一股艺术气息。
书籍的内页设计要根据书籍内容来定,它主要面对哪一个年龄段,例如,儿童读物就要选择轻松活泼的排版方式,不要过于正式,会略显呆板,还要选择适合儿童的插图与字体,色彩要丰富,这样可以启发儿童的色彩灵感。面对中老年读者的话就要选择比较正式的排版方式,要做到简洁大方。字号要大,文字布局尽量疏松,利于读者阅读,色彩不要太过于丰富。另外,所有类型的书籍在进行排版的时候千万不要过于紧密,这要会造成一种压抑的感觉,还会造成视觉疲劳。
谈到书籍装帧设计就要知道中国的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先生。吕敬人先生的设计特征可以归纳为四点,分别是整体性、秩序性、隐喻性,本土性。这四点可以适用于整个书籍装帧设计领域。
(1)整体性。吕敬人先生在设计书籍时会理性的把文字、图片、配色等设计要素进行统一整体的设计与运用,即使小到书籍的页码和图片编号也不例外。只有这样,才能够成视觉形态的连续性,让读者能够连续的去阅读书籍,进入到阅读的状态。《中国民间美术全集》是吕先生讲究整体性的代表之作。全书14卷均采用统一的书函底纹、封面格式、环衬纸材、分章隔页、板芯桓线和提示符号,而每个分卷则以分编色标、分卷图像、专色标记和内页彩底显示出共性中的个性,整体中的变化,从而使各卷既保持了横向的连续性,同时又具有纵向的连续性,造成了全书视线的有序流动。
(2)秩序性。吕敬人先生将书籍设计中的秩序性所产生的美看做书籍形态设计中的至高境界,书籍设计的秩序性指的是将无序的文字,图片等要素在统一的排版布局中产生出能够超越内容本身的美感。这种美感与纯艺术的美感不同,它是经过设计后所产生的和谐而形成的美。
(3)隐喻性。采用符号、色彩,图形等元素来暗示书籍内容,并且能够营造出书籍一种独特的气氛,这构成了吕敬人先生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
(4)本土性。吕敬人先生在设计有关中国的书籍时特别强调民族性的传统特色,他不是完全照搬传统元素,而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设计,使书籍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当今社会,这使得他的设计能够立足于海外,达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
吕敬人先生认为,我国的书籍设计必须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利用我国的文化资源,吸取西方现代的设计方法与意识,才能建立起属于我国的书籍设计理念和实践体系,这既是中国书籍设计的必由之路,也是他所希望看到的。
在平面设计中我选择了现代品牌和现代书籍设计这两种典型的设计来进行了设计美学分析。我总结出,当今的中国的平面设计领域还存在着许多的缺陷,大量的设计效仿外国,缺少本民族的特色,做的洋不洋,中不中。许多设计只考虑经济利益,忽略设计本身能够产生的美,导致低劣的设计扎堆出现,严重影响中国设计的发展,这种劣势不仅出现在平面领域,整个中国的设计领域都有这种通病。我们只有做到像无印良品和吕敬人先生的那种设计,真正的体会到设计所能够产生的美和属于本民族的原创性,才能够真正建立起中国的平面设计标准,建立起属于中国的平面设计风格,是中国的设计能够名扬海外,立足于世界设计之林。
作者:孙晓斌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