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在电影中使用的理论意义(论电影对方言相关的取舍句子)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3-01-24 23:49:33 归属于社会艺术 本文已影响207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 电影经历了由无声至有声的历程,而有声电影又发展成以共同语和方言为电影语言的两种形式。20世纪60年代,我国出现首部纯方言影片《抓壮丁》。之后,因推广普通话政策,方言在银幕上几乎消逝不见。直至90年代初,方言再次冲击电影界,且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这种现象也引起人们对电影取舍方言的热烈讨论。本文就电影究竟要不要使用方言、究竟应选什么方言作为电影语言以及电影中方言使用量等问题作出简要探讨。 
  [关键词] 电影;方言;取舍
  
  20世纪60年代,电影界出现一部纯方言影片——《抓壮丁》,该片以四川方言为影视语言,揭露并讽刺了国民党基层政权鱼肉乡民又互相倾轧的丑陋行径。之后,因国家推广普通话,方言在银幕上几乎销声匿迹。直至90年代初,方言在电视小品等艺术形式中显示其幽默效果,使观众再次对方言产生兴趣。于是,大概从第五代电影导演到第六代导演,以方言为影片语言的电影如雨后春笋般迅速侵占电影空间。这种电影方言现象引起人们对其热烈讨论,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就电影这门娱乐艺术对方言的取舍作几个方面探讨:电影究竟要不要使用方言?究竟应选什么方言作为电影语言?电影选用方言究竟以多少使用量为宜?
  一、电影对方言必要的取舍
  对于电影是否需使用方言,即电影对方言必要的取舍,还得从电影语言及方言本身去寻找答案。
  (一)电影语言
  电影运用的物质元素主要包括活动的影像和与之相匹配的声音,它们诉诸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共同营造整个影像世界。电影中的声音即电影语言,亦被称为“视听语言”,是影片中必不可缺的元素,“这不仅是因为声音的出现帮助营造了更具真实感的影像世界,还因为声音使得电影在叙事、抒情及表意方面获得了更多的可能和更丰富的效果。”[1]因此,越来越多的电影制作者在实践中都同样发现一个事实:声音在打动观众情感方面要比单纯视觉画面来得更直接、更易实现,电影声音在电影艺术诸多要素中逐渐取得了更显要的美学地位。
  (二)方言
  “方言,俗称地方话,在中国传统中,历来指的是通行在一定地域的话。”[2]而所谓“一定的地域”,其范围可大可小,大的可以是十几个省,小的可以是一个村子。只要“一定的地域”的方言有明显差异,就会产生“xx地方的xx话”的通俗说法。方言有大有小,还有下级、再下级的层次分类。据调查,方言在任何民族或国家都普遍存在,只是差异大小不同而已。汉语方言尤为复杂,当前我国大致存在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可见,我国方言丰富多彩,异彩纷呈。
  (三)方言的艺术魅力与电影语言
  我国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其艺术语言不少与方言有密切关系。可见,方言在艺术中一直都展示着自己的独特魅力。拿戏曲而言,我国戏曲有多种,如京剧、豫剧、越剧、川剧、闽剧、婺剧等,但“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任何一种戏曲,其起源都局限于一定的地域,采用当代的方言,改造当地的民间歌舞而成”[3]。事实上的确如此,如秦腔用陕西方言,粤剧用粤语,评弹用苏白,京剧用京腔、京韵等,而区别地方戏曲的根本特征并不是声腔,而是方言。戏曲因方言不同,字音调值不同,就会造成不同戏曲的旋律、行腔上的变异,从而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因此,丰富的地方戏曲声腔的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应归功于我国复杂的方言,而地方戏曲的艺术魅力也当然得益于我国丰富多样的方言。由此可见,方言在艺术形式中确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魅力。
  电影,作为一种新型的、以叙事为主的视听娱乐艺术,依赖于活动的影像和与之相匹配的电影语言,二者共同构建整个影像世界。影片内容主要是影片人物的生活,因此电影出现大量人物对话不可避免。人物对话即电影语言的人声,包括人物的语言、语气、力度、音色和节奏等。影片中人物通过声音传达的不仅是简单的事件信息,还有很多微妙的其他信息,如发声人物的生理状况、态度、情绪、思想、性格、修养等,都体现其各自的独特性,展示的是自己独有的特定个性。因此,电影中人物语言不但是影片生活中交流信息的必需工具,也是影片中人物抒发情感、阐发思想的重要介质,因而,电影中的人物语言是影片塑造人物造型的重要手段。
  方言作为一定地域的地方话,除有其语言的独特个性外,还有其浓厚的人文特征。若以方言为电影语言,则其对影片中人物形象塑造和人物背景渲染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人物性格的表现,无疑起到惟妙惟肖的刻画作用。也正因为方言的特殊魅力,使得其在电影作品中频繁出现,如《秋菊打官司》(1992)、《有话好好说》(1996)、《鬼子来了》(2000)、《一个都不能少》(2001)、《寻枪》(2002)、《手机》(2003)、《甲方乙方》(2003)、《心急吃不了热豆腐》(2004)、《天下无贼》(2005)、《举起手来》(2005)、《三峡好人》(2006)、《疯狂的石头》(2006)、《落叶归根》(2007)、《十全九美》(2008)、《疯狂的赛车》(2009)、《唐山大地震》(2010)、《武林外传》(2011)等。这些电影因其使用方言而赢得大多数观众的肯定,甚至有的带来历史上罕见的收视率和票房率,这无疑说明了方言的使用使得电影获得空前成功,又说明电影中的方言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魅力。
  二、电影对方言类型的取舍
  作为娱乐艺术的电影,为达到其娱乐和商业的成功,采用方言作为电影语言已被证实切实可行。然而在方言的类型选取上,导演还是有所取舍的。
  (一) 电影方言至少能大致听懂
  由于我国方言种类繁多,一般大都在其特定地域通行使用,它们作为方言区人们的第一语言,在其所属区域为主要交际语言,而且它还是一种自然态的语言,方言区人们从一出生就浸染在自然的地域文化及地方语言中。我国汉语方言间差异有大有小,差异小的基本上能听懂,差异大的有的听起来竟然像是说外语。随着各地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普通话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除使用早已学会的家乡方言外,在更多场合使用普通话作交际工具来交流思想。自改革开放后,农村与城市间交流更加密切了,不同方言区的人们在一起工作生活更加频繁了,使得人们之间更多地接触各种方言,有的甚至还相互学习对方幽默风趣的异地方言,既丰富了生活,又提高了生活的乐趣。因此,电影导演在制作影片时,有了人们之间对方言的进一步接触和了解后,对方言的选择要比前代导演有更多可选性,但选用何种方言作影视语言时,还是会关注方言的差异性的,即尽量选择与普通话接近的、观众容易懂的方言。要是所选方言对观众而言,一点都听不懂,那就无法产生共鸣,这直接预示着电影的失败。这正如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主任周磊先生所言,“一些剧作使用方言,能更好地体现艺术内涵,也更草根、更有趣。但如果其他地域的受众听不懂剧中方言,作品就失去了广泛传播的能力。”[4]
  (二) 能大致听懂的电影方言
  汉语方言分为七大方言,而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就与普通话的差别来看,七大方言中,北方方言与普通话最为接近,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而剩余六大方言,则“闽、粤方言与普通话距离最大,吴方言次之,湘、赣、客家等方言与普通话距离相对较小”[5]。所以,导演选择方言类型时,可以此为参考。事实上,电影制作者在选择方言时的确是有所考虑的,“影视作品里的方言,多为东北方言、四川方言。这是因为东北方言和北京音相近,‘可懂度’高;四川方言属于西南官话,云、贵、川三省及周边地区有1亿多人口在使用,内部一致性较高,‘可懂度’也高。”[4]因此,成功的方言电影所选的方言多是北方方言,具体表现在其下级分类,即“次方言”上,它包括东北方言、华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等,如电影《抓壮丁》(1963,四川方言)、《秋菊打官司》(1992,陕西方言)、《有话好好说》(1996,陕西方言)、《小武》(1997,山西方言)、《鬼子来了》(2000,河北唐山方言)、《安阳婴儿》(2001,河南方言)、《寻枪》(2002,贵州方言)、《手机》(2003,四川方言、东北方言、河南方言)、《甲方乙方》(2003,东北方言)、《天下无贼》(2005,东北方言、河南方言)、《举起手来》(2005,青海方言)、《三峡好人》(2006,山西方言)、《疯狂的石头》(2006,重庆方言、青岛方言、广东方言)、《唐山大地震》(2010,河北唐山方言)、《武林外传》(2011,杂糅东北方言、陕西方言、天津方言、山东方言、河南方言、上海方言等多种方言)等。

 可见,北方方言在电影中成为首选方言,这与其和普通话接近、使用人口占汉族人口绝大多数不无关系。当然,也有一些非北方方言电影,但其数量、影响度都不及北方方言电影。
  三、电影对方言使用量的取舍
  自电影使用方言至今,电影实践已证实方言电影有其特定的优势,这一点不容否定,但方言在影片中的劣势也是客观存在的。
  (一) 辩证地看待电影的方言
  某些方言被选为电影语言,达到其完美的艺术表达效果,比如在塑造人物形象、还原社会原生态、制造喜剧效果方面,方言尽展其优越性;同时方言也为中国电影增添一片新的气象,这些都是电影方言的优势,且其优势在各报纸、刊物中的研究论文上都得到了论证。但方言因其词汇、句法及语音有一定的地域性,又多呈口语态,因此,直接用于影片中其效果欠佳,导演一般对其进行包装以增加符合剧情、人物等要求,或人为改造方言使其往普通话靠近,构成方言式普通话,借以增强方言的艺术表现力。
  电影除有娱乐功能外,还有一定的宣传教化功能,这也是艺术作品赋予的艺术审美价值。因此,方言在影片中的使用从某种程度上说也会减弱社会教育功能,如影响推广普通话,削弱艺术追求的高雅艺术水平。另外,方言对电影的大众传播不如普通话那样普遍,而更多的是适合于所属方言区的特定人群。
  (二) 电影中方言使用应以适度为宜
  一部电影其语言采用方言的用量也是影响影片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方言有优势也有劣势,故影片对方言使用应以适度为宜。电影属大众娱乐艺术,面对的观众是全民性的,其成功的衡量标准少不了全民的一致认可。虽然影片中有整部都使用方言的,有的仅使用一种方言,如《抓壮丁》;有的夹杂多种方言,如《疯狂的石头》,但总体看来,数量不多,更多的是部分使用方言,这样更有利于电影的健康发展,也更能满足艺术本身、视听观众和影视政策要求。
  四、结 语
  综上所述,电影对方言的选用可以得到肯定,但所选方言应以北方方言为主,电影使用方言应以适度为主,不能滥用方言。
  
  [参考文献]
  [1] 周星.电影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李如龙.汉语方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4] 王聪聪,张锐珏.方言影视剧热难掩方言消亡危机——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主任周磊[n].中国青年报,2011-01-20.
  [5]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