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电影为代表的各类大众传播是厄普代克创作中所青睐的叙事语言之一。电影、电视是大众文化的代表,厄普代克在创作中将它们作为影射当代美国人的文化状态的一种意象。在厄普代克的笔下,电影、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通过营造“虚幻空间”,不同程度地控制着现代人的生活,成为很多后现代人打发时间和逃避现实生活的方式之一。长期生活在同时具有“真实”和“虚幻”双重特质的后现代社会中的人类,常常表现出主体的分裂。
[关键词] 电影;厄普代克;后现代;美国
厄普代克是美国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2009年1月27日,厄普代克悄然离开人世,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将厄普代克的逝世看成是美国小说黄金时代已经进入尾声的标志。
厄普代克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电影是厄普代克创作中非常热衷表现的文化符号,电影名称、流行的电影明星频繁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他把电影意象当作创作中表意传情的重要手段。杰克•德•贝里斯列出了一份出现在厄普代克作品中的电影名称和电影人物注释清单,达数百条之多。他指出厄普代克的重要作品中,只有那些故事背景在20世纪之前的小说没有关于电影的注释,如《布坎南之死》和《葛特露与克劳狄斯》。[1]
厄普代克之所以对电影如此青睐,很大程度上出于以下两个原因:首先,电影、电视是大众文化的代表性意象。长期以来,厄普代克的创作一直紧贴美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在文化日益成为民众日常消费的当下社会,厄普代克在创作中选择了将各类大众文化写进小说,他的文本中充斥着各类现代常见的通俗文化意象,如电视节目、广告语言、各类食品饮料标识、流行歌星和影星、“麦当劳”餐厅、“星巴克”咖啡馆等。这些大众文化意象的功能表现在:一方面表明作品的时代背景,将作品塑造成展示美国社会生活的斑斓画卷;另一方面揭示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对于当代人类生活的影响,它们构成了人们的潜意识,控制着人的思维和行动,从而折射出当代人被虚构、重复、快速、肤浅等后现代文化符号所包围的现象。
此外,电影意象之所以为厄普代克所重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是一个电影大国,电影文化渗透到美国生活的各个层面,与美国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众多美国人的生活。
厄普代克于1996年发表的小说《圣洁百合》(in the beauty of the lilies)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关于电影的故事。在这部小说中,威尔莫特一家四代人都与电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一代人克拉伦斯牧师因信仰的崩溃转而沉迷于好莱坞影片的幻影中,寻求片刻的精神安宁;第二代人特迪受父亲的影响一生背离宗教,电影的虚构世界同样成为其逃避现实的方式;第三代人埃茜则是通过电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好莱坞的一位明星,但是埃茜的成功背后掩盖的人生的屈辱、卑贱及其对家庭的放弃;最令人悲哀的威尔莫特家的第四代人——埃茜的儿子克拉克。克拉克成长的时期恰是美国的宗教走进低谷的时期,也是电影事业进入鼎盛的时期,电影中随处可见的酗酒、吸毒、性放纵、抢劫、谋杀和暴力等镜头将克拉克引向了人生的歧途。小说中的4 代人都离不开电影,他们或试图从电影中得到解脱,或通过电影获得成功,或是被电影毁掉一生。这是厄普代克的作品中与电影关联最为紧密的一部,厄普代克通过史诗般的叙事,讲述了在电影影响下的几代美国民众的生活。
在厄普代克的许多作品中,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影响甚至控制着当代人的生存状态。与《圣洁百合》不同的是,厄普代克多数作品中的电影并不承担小说叙述主线的功能,而是作为影射人物文化状态的一种意象出现。这些散落于文本中的零散意象揭示了电影、电视、收音机等大众传媒通过营造“虚幻空间”,在某种程度上控制着现代人生活。例如,在《马人》中,奥林格镇的魏瑟街上就有五座电影院,可见在电视出现之前,电影在美国人生活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观看电影时,电影院幽暗、舒适的氛围以及电影画面营造出令人心醉神迷的境界,使彼得暂时忘却了现实的困扰,以至于电影散场后,在“刚刚看完那光彩夺目、变幻不定的映像分化离散之后,真人的面貌看起来使我反而震惊”[2]129,无法立即完成从虚幻世界与真实世界的转换。
电影只是在当代人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众多传播媒介之一,与它具有同样功效的还有收音机、电视、报纸、网络等。如果说电影以图像构筑一个虚幻世界,那么收音机则是通过语言和声音构筑。当彼得成年后讲述童年时期的故事时,他以不无嘲讽的口吻回忆传播媒介在他童年期生活中构筑的梦幻,收音机曾将他“带到我的世界,在那里我是强者:我的衣橱满是漂亮的衣服,我的皮肤像我画的那么光滑,那么白,那么一种名利双收的调子”[2]72。彼得年幼时居住的奥林格小镇与好莱坞、华盛顿、曼哈顿等这些文化中心相距遥远,收音机和电影里传递的文化信息有效地缩短了存在于地理上的距离,让彼得感到与文化中心贴近了许多。而成年的彼得只是一个落魄、窘困的二流艺术家,他的皮肤也没有变得光滑,依然为牛皮癣所困扰。厄普代克借用电影、电视、收音机等文化意象旨在说明后现代社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各类声音和图像建构的“虚幻”,它们具有强大的欺骗性和吸引力,常使人们沉迷于它所营造的绚烂的不真实中,无法分清真实与虚构,生活变得凌乱、无序。正如美国学者斯基夫对“兔子”哈里的评价,“他的思想和行为的发展受到他所接触到的电视节目、电影以及各类消费文化的驱动。”[3]
此外,电影、电视等媒介建造的虚幻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的界限被人为地模糊化,长期生活在同时具有“真实”和“虚幻”双重特质的后现代社会中的人类,常常表现出主体的分裂。厄普代克的“红字”三部曲之一的s中,女主人公萨拉长期生活于由各类“虚幻”与“真实”物质营造的空间中,在某种程度上讲,她自身也呈现出“虚假”和“真实”的双重性。她一方面宣称要追寻一个“没有利己意义的自我以及相互追逐、竞争对抗、具有创造性的生活模式”,一方面又在从事着将避居地基金中的钱转移到自己名下的不正当行为,以满足个人对物质的欲望。萨拉生活在一个将真实性与虚幻性交织在一起的环境中,无可避免地,她自身的价值观也呈现出游移不定、似是而非的二元对立状态。
大众传播媒介占据了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是很多后现代人打发时间和逃避现实生活的方式。电视诞生之后,很快便在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妇女的生活中扮演起重要的角色。萨拉•渥斯回忆作为家庭主妇的日子,各类电视节目是她打发时间的主要方式,“看那些傻里傻气的故事片,一直到完”[4]15,并为女儿珍珠不愿陪她一起看电视而伤感,“我也常常为你对电视缺乏兴趣、甚至对我的怠慢而深感不安。”[4]15“红字”三部曲中的另一部《罗杰教授的版本》中,罗杰的侄女弗娜借助于流行音乐和电视节目逃避现实生活中的不幸。单身母亲弗娜把年幼的混血女儿搂在怀中,伴着欢快的《姑娘只想要开心》的歌声,“喜剧性地随音乐轻轻摇摆”。这一幕即使对冷情的罗杰来讲也是深深的触动,“看到这母女之间一时的快乐和明显的亲密,我心潮起伏;我感到一阵苍凉,赶快把视线移开,抑郁地注视着墙壁上的装饰。”[5]68
在厄普代克众多作品中,各类大众传播媒介意象的作用不仅真实再现了美国人的生活面貌和在传播媒介影响下美国人的生活变化轨迹,更为重要的是,借助于对各类传播媒介的运用,厄普代克旨在反映后现代社会中美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从60年代开始,整个西方社会呈现出后现代主义文化背景。身为美国文坛创作的中坚力量,活跃的图书评论家,厄普代克不可能对后现代主义完全采取漠视的态度。虽然他在1968年接受《巴黎评论》记者查尔斯•托马斯•塞缪尔采访时发表了自己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看法,他表示“对他(巴斯)的作品既亲切又排斥。我认为他重重地撞向虚无主义的地板,又一身灰尘地被弹了回来。……他的作品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至少对我来说,既迷人又单调。我宁愿去天王星,也不愿读完他的《羊童贾尔斯》”[6]。约翰•n杜瓦尔(john )就厄普代克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提出的观点是“尽管像他的密友犹太作家亨利•贝克一样,厄普代克对后现代主义的态度是拒绝而不是赞同,但是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却常常为我们解读厄普代克作品提供启示。毕竟,通过故意拿后现代主义理论开玩笑的方式,厄普代克不露痕迹并极为聪明地引导读者去思考,后现代主义在他的作品中想要表达些什么”[7]。生活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氛围中,厄普代克的创作或多或少地都会带上后现代主义色彩。后现代文化以大众消费为其主要特征之一,大众消费文化带来的是文化的平面化、无深度感和重复性。电影、电视、网络等是各类无意义、肤浅、虚假的大众消费文化的制造、传播和复制者。厄普代克通过描写人物在电视、电影等媒介影响下的生存状态,指出昔日人们对信仰的追求在当下已荡然无存,西方群体社会生活正变得空虚、卑琐、无聊。正如《罗杰教授的版本》中所描绘的那样:
电视里已经播完了剧情发展迟缓的肥皂剧,正默默地播放着更活跃的卡通片,闪烁着更激烈的商业广告。在推销员预备h牌痔疮膏的广告中,肛部的不适引起了眉毛皱起的痛苦表情,随后是疼痛缓解后霍然明亮的面容,紧接着是演员——药剂师对该产品的宣传。
我想,戴尔心中的苍凉,难道不就是对上帝的渴望吗?毕竟,只有这种渴望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5]68-69
今天,大众消费文化正蚕食着后现代人的灵魂,传统的信仰已渐行渐远,世界正为各类无意义的物质所充斥,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下,后现代人类面临着一场严重的精神危机。正如一位批评家所说:“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可能变成垃圾或者可以被视作垃圾。”[8]
[参考文献]
[1] jack de john updike encyclopedia[m].westport:greenwood,2000:173-175.
[2] 约翰•厄普代克.马人[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91.
[3] james a ,film and american popular culture[m]// stacey cambridge companion to john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140.
[4] [美]约翰•厄普代克.s.[m].文楚安,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5] [美]约翰•厄普代克.罗杰教授的版本[m].刘涓,李海鹏,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6] charles thomas paris review[eb/ol]..
[7] john n sion: u(pdike) & p(ostmodernism)[m]// stacey cambridge companion to john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163.
[8] philip ative pleasures: postrealist fiction and the tradition[m].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1:140.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