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景观设计教育策略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11-12 17:29:33 归属于设计论文 本文已影响208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在这一过程中,人才培养对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在景观设计领域内,现有的教育模式难以有效培养出优质的乡村景观设计专业人才,人才供给难以满足乡村的人才需求。只有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对高校景观设计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探析,推动教育模式改革,才能提升对乡村人才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促进乡村的振兴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景观设计;教育改革

  景观设计是在城市化高度发展的进程中,因生存环境的恶化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崛起而逐渐形成的。由于我国发展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善的景观设计教育模式,且在理论研究层面存在大量空白,这就导致高校景观设计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诉求,难以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事实上,景观设计学是国家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对可持续发展能够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对于自然环境更为突出的乡村而言,景观设计人才供给往往会影响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这就使得开展景观设计教育的研究愈发迫在眉睫。

  一、高校景观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定位不合理

  景观设计属于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的交叉性学科,但部分高校在教学中涉及的知识面相对狭窄,难以体现出其综合性特点。一般来说,同一专业在不同类型学校会呈现出各异的特点。如农业类高校主要开展园林专业教育,理工建筑类高校主要开展园林与城市规划教育,艺术类院校主要开展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这种根据学校类型开设专业的教育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不同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使人才培养工作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如农业类高校可以发挥其在植物、水土等方面的优势,重点开展植物配置与设计等方面教学;理工建筑类高校可以发挥其在建筑、规划、施工等方面的优势,培养学生在技术与科学层面的知识;艺术类高校则可以发挥其在创新、表现等方面的优势,培养学生景观设计中的艺术美感。

  (二)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培养目标是高校对人才培养的标准,也是专业教学工作的整体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需要结合社会整体需求与学生个人需求,通过辩证统一的方式进行衔接,才能够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方向和教育结果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然而,由于各大院校对景观设计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景观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模糊,没有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以保障教学质量。很多学校的景观设计专业培养目标较为空洞,如“培养创新型、复合型、能力型的高级专业人才”等常用语句,本身并未对学生的能力标准作出明确规定,这就导致景观设计专业无论是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管理都难以直接体现出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思路。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很多高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是为了应付教育部门检查而随意制定,并未将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规划紧密结合。与此同时,很多目标存在不切实际的问题。例如,部分院校要求将学生培养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国际化领袖人才”,这一理念虽然能够反映出学校对培养高层次人才、实现与世界接轨的愿景,但并没有遵循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优秀的景观设计师不仅需要系统性的学习,还需要具备至少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才能高质量地完成本领域内的独立设计。设计能力不仅关乎专业能力,还与社会经验、个人涵养等因素相关。短短几年的学习时间就想将学生培养成为“领袖人才”,显然过于脱离实际。最后,各类院校需要发挥各自优势,建立特色化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如果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具有高度统一性、雷同性会降低教育的差异性,难以通过特色办学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

  (三)师资建设机制不完善

  首先,近年来景观设计市场的逐步完善使得各大院校开始扩大景观设计教育规模,加上高校不断扩招导致景观设计专业教师在数量和质量层面存在不足,很多原本从事绘画、雕塑、装饰等领域的教师向景观设计专业转行。而这些教师缺乏景观设计知识背景与实践经验,知识结构很难通过短暂的培训和系统学习得到完善,会影响其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与此同时,虽然高校拥有一批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教师,且很多教师参与过城市雕塑、公园景观等项目的设计,但这些只是城市景观设计的一小部分,很难拓展至植物、生态、地理、园林等综合方向,导致其讲解的知识难以帮助学生从整体层面开展景观设计,会造成课堂教学的随意性等问题。其次,景观设计专业高度重视实践教育,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实践设计能力。而师资力量的稀缺导致很多景观设计专业本科或硕士毕业生直接来校任教,这些教师普遍存在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问题,其实践能力难以满足景观设计专业教学的需求。尤其是当前部分高校招聘教师只看重学历,很少关注教师的实践经验与能力,与发达国家高校对教师实践经验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也会影响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再次,景观设计教育与市场环境紧密相关,在景观设计市场高度繁荣的背景下,部分教师陷入了大量承揽设计工程忽略教育本职工作的问题,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景观设计实践中,导致其备课和教学积极性下降,课程结束后很少给学生答疑,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教学研究。这种问题会导致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知识结构下降,造成教学质量下降的问题。最后,师资结构不合理。部分高校师资构成相对单一,例如艺术类院校通常聘用“八大美院”的优秀学生,农林类院校主要考虑北京林业大学等农林领域的顶尖学府,这种过度强调对口的教育模式,会导致师资结构相对单一,不利于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此外,这种问题还会导致学校课程设置受师资结构影响,不符合景观设计学科的基本规律。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景观设计专业教学策略

  (一)建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景观设计主要有园林、环境和建筑的三元论构成。其中,一元是指由景观环境所构成的景观艺术,主要与环境艺术专业相对接;一元主要指合理应用景观植物、整治水土以增强园林的绿化水平,主要与园林设计与建筑规划专业相对接。此外,无论是环境、绿化还是景观,都需要与人的需求相结合,这就要求设计者深入分析人的心理,找出能够为受众所接受,且能影响受众行为的景观。在西方国家,这一分支被称为游憩娱乐学。我国目前很少对这一领域展开研究,但在旅游管理、风景园林等学科都有所涉猎,这也是三元论中的第三元。就目前而言,通过对我国各大院校景观设计相关专业及课程的分析,可以看出景观设计课程大致包括风景园林、旅游规划、旅游艺术、环境设计等几种类型。从操作过程的角度来看,风景园林更多倾向于运营管理,旅游规划则侧重于休憩娱乐项目的选择管理,旅游艺术倾向于景观设计,而环境艺术则与建筑、风景的规划设计相关。为此,应通过对专业定位的整合,建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涵盖园林、环艺、规划、游憩等多方面内容形成景观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同时,要根据各校教育优势与资源禀赋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目标需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践性,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各级各类的培养目标,让人才培养目标真正发挥其对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以实现各类院校间的优势互补。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各大院校需要根据自身类型调整师资配置。一般来说,开设景观设计课程的高校大致包括农林类、建筑类、艺术类、综合性四种类型,各类院校应通过合作互补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队伍符合景观设计专业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例如,艺术类院校可以聘用具有建筑规划、园林设计等专业背景的教师,从而在景观艺术的视角下开展水土、绿化、建筑规划等方面工作;建筑类和农林类高校可以聘用具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背景的教师,从视觉形象的角度开展景观设计教育。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通过优势互补的方式,为学生呈现出更为完整的知识框架,对提升景观设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其次,需要根据专业需求引入不同层次教师。目前很多高校聘用教师都追求高职称、高学历,很多优秀的景观设计人才难以从事教师行业。而让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教学,不仅容易造成教师资源的浪费,可能还难以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与此同时,很多教授的主要精力在于科研工作,导致部分高校出现了教师数量不足等问题,也影响了景观设计教学的正常展开。为此,在教师选聘的过程中,应摒弃唯职称、唯学历论的错误思想。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往往倾向于理论研究,但景观设计对实践要求较高。因此应与设计类企业进行合作,聘请一些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设计师为学生答疑解惑,辅导学生开展景观设计,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再次,由于景观设计是侧重实践的学科,需要教师定期参与景观设计实践,并掌握领域内的前沿动态,才能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发达国家设计类教师通常要有十年以上的设计从业经验才能独立开展教学工作,而我国很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虽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所讲解的内容很多与实践关联性不强。为此,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参与各类设计项目,且要做到设计实践与专业教学并重,在增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其敬业精神与职业素养。最后,应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理论研究。目前我国景观设计领域已经开展了大量实践研究,开始与国际市场对接,但在理论研究层面有所不足,与实践的发展水平不对等。因此,高校应鼓励教师开展景观设计的教学理论与学科理论研究,从而为景观设计领域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三)加强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建设

  我国景观设计专业存在的根本问题在于学科体系建设较晚,尚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事实上,我国园林历史极其辉煌,对世界园林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受近现代历史的影响,在西方工业革命高度发展的进程中,我国传统园林设计理念已经趋于落后。加上目前学科建设处于初级阶段,而一些西方国家已经有上百年的景观设计教育历史,导致了我国在景观设计领域内的国际话语权偏低。为此,我国高校应积极开展对景观设计课程体系的研究。一般来说,景观设计学作为艺术与科学的综合体,具有以下几点内涵:其一,景观设计学涉及到人文、社会、自然、技术、艺术等多个领域学科,需要在校接受景观设计教育后,通过资格考试等方式设置职业准入门槛;其二,为协调社会与个人对景观环境的需求,设计师需要能够解决需求间存在的潜在矛盾;其三,景观设计师资队伍需要具备艺术历史、自然文化、植物材料、场地工程、设计实践、计算机技术、公共政策等多领域的专业背景;其四,知识与技巧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不仅要完成四年的本科学习,还需要拥有几年的实践经验;其五,为提升景观设计教学水平,不仅要加深师生间的交流,还应加强地区甚至国家间的交流。为此,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体系建设:首先,在学科定义上,应明确其包含人文、社会、自然、技术、艺术等学科的交叉性与综合性特征,在明确学科定义的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为教育工作的展开提供宏观指引。其次,景观设计教育应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需要为已经毕业的景观设计师提供继续教育,使其能够通过不断学习,让学生在毕业几年后继续学习在校期间无法完全掌握的知识,并通过学习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建立多层次、多形态的教育模式,从而为我国景观设计领域的发展提供助力。最后,需要高度关注职业道德与职业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提高对社会、环境的关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并强化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从而充分发挥出景观设计师的社会价值。

  三、结语

  乡村振兴对景观设计专业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改变了教育的供给侧,要求高校针对乡村振兴的需求开展教育工作。就目前而言,高校景观设计专业的专业定位不够合理,没有体现出景观设计专业的交叉性、综合性特征,且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模糊,缺乏对乡村的适配调整,加上师资建设机制的漏洞,不利于提升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水平。为此,高校需要建立三元论的人才培养目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并根据景观设计教育的底层逻辑开展课程体系建设,从而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优秀的景观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冯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3):104-105.

  [2]汪三贵,冯紫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逻辑关系、内涵与重点内容[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5):8-14,154.

  [3]张海鹏,郜亮亮,闫坤.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创新和实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8(11):2-16.

  [4]黄德昕.应用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8,20(4):92-95.

  作者:李蕴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返回设计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