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体系建设和社会健康发展中起着积极而关键的作用,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是现代化国企深化改革成效、提升治理水平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从国企内审部门视角出发,探讨内审监督在新形势下的内涵、定位与机制,提出加强内审监督工作的建议,以期为实现国企内审监督的转型升级提供借鉴与思考。
关键词:“十四五”时期;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监督
2021年1月,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要把监督贯穿于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把完善权力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作为实施规划的基础性建设,构建全覆盖的责任制度和监督制度;要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不断完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各种监督协调贯通,形成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应当看到,作为党和国家八大监督之一的审计监督被赋予新时期的政治使命,作为国企监督体系中坚力量的内审监督也必将迈上发展新台阶。
一、内部审计监督的内涵、定位与机制
(一)基本内涵。《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11号令)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指对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的活动。内部审计监督,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内部审计行为的监督,实现组织经济行为之目标。在新时期国企监督范畴中,内审监督内涵体现得更丰富。(二)职能定位。随着国资国企改革不断推进,管理方式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且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普遍分离而需要公司治理,内审部门职能的设置和履行属公司治理范畴,内审部门要向党委、董事会负责,内部审计代表法人所有权、法定代表人对企业内部各下属层级实施监督,属于所有权监督。新时期下,内审监督的目标要从“鉴证、评价”拓展至“咨询、建议”,眼光要从“管理”跃升至“治理”,重塑价值型定位。还要不断完善内审监督的机制和制度,加快职能转型升级,主动与其他监督有机贯通,积极与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密切融合,增进与党内监督等多方合力。(三)工作机制。传统内审监督多为集中性和非连续性的事后监督,新时期内审监督须涵盖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整改全过程,核心在于前移监督关口,发挥事前监督预防和事中监督管控功能,并实时贯穿于国企经营管理全过程。2020年7月,国际内审协会推出新版“三线模型”,指出内部审计的独立并不意味孤立,作为第三线的内审部门须与管理层定期互动,以确保内审工作与组织战略及运营需求保持相关、目标一致。因此,内审监督不能局限于单兵作战,而应打通部门之间横向壁垒,深入业务领域,与业务经营的协同更趋紧密、深度融合,谋划全过程、重沟通的工作机制。
二、加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监督的思路与建议
由于国企自身的国有属性特点突出,其内审监督各项工作应与之相适应,建议从以下方面落实:(一)加强体制顶层设计,优化监督组织体系。结合内审监督的新内涵、新定位,统筹做好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顶层设计,既满足现代企业治理要求,又符合现代化国企改革大方向。一是提高政治站位,落实党对内审工作集中统一领导,建立健全党委(党组)、董事会(或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确立党在国企内审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增强独立性和权威性。二是牢记政治属性,围绕党内监督并与其有机衔接,完善权力运行监督制约,严守法规制度底线。三是厘清各监督主体职责边界,科学配置监督资源,探索设立总审计师或首席审计官,优化构建要素齐全、层级明晰、分工合理、协调统一的监督组织体系。(二)深化规章制度建设,强基固本规范统一。对照国家和所属行业监管机构出台的新政策,及时在企业内部增补建立新办法;认真梳理企业既有制度存在的漏洞,广泛征求意见,持续修订完善;对不合时宜的制度,统一清理废止。国企应根据行业性质、业务特点和发展阶段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内审监督目标、权责、地位、程序、报告路径和沟通机制,细化日常动态监督和专项重点监督的范围、频率、标准、期限和整改要求,明晰各级监管主体及其职责边界,避免监管重复或空白。国企可参考构建层次分明的内审监督制度体系,如“内审章程—内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操作指南”三级制度体系,以实现制度规范化。更重要的是做好制度宣贯,根植员工制度意识,切实执行到位。(三)长远谋划周密部署,审计监督全面覆盖。“谋大事者,首重格局”。统筹谋划国企中长期(3~5年)审计规划时,要着眼于全面性和连续性,不断拓宽内审监督范围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审计规划前后内容的衔接,统筹国企集团上下机构的目标,提升规划的前瞻性、精准性和可行性,实现内审监督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确保“应审尽审”。一是把规划思路提升至服务全局的高度上来,以上级重大决策部署和工作刚性要求为主线,把准内审监督大方向,保证审计规划与上级各类规划节奏同步、有机衔接。二是要洞察分析当前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挑战,总结回顾以往工作成效与不足,把准新时期监督趋势和新要求,谋实工作举措。三是明确监督原则、总体目标,细化各阶段任务,把日常监督和重点监督相结合。四是按性质、重要性分类安排审计频率,对核心业务、关键部门、重点区域每年审计1次,对关键岗位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在任期内至少审计1次等。(四)始终聚焦主责主业,突出内审工作重点。一是围绕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服务国企高质量发展大局,聚焦主责主业,坚持问题导向,促使总体风险可控可承受。重点检查企业资产负债损益、重大投融资、风险管理、法人治理及内部控制等情况,尤其关注问题频发、风险较高的业务、领域以及新业务、新趋势,综合运用多点联动、动静态结合的审计方式,对企业核心业务开展常态化监督。二是狠抓内控审计,加大对内控建设和运行的监督,使控制措施有效贯穿于国企经营管理全过程,全面覆盖国企运营作业的各层面和各环节,对发现的内控重大、重要缺陷及时整改完善,营造良好的内部监督环境和企业文化,促进国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五)坚守内审质量底线,多方监督协同发力。质量作为内审监督工作的“生命线”,应建立内审质量控制制度和程序,并始终从规范内审工作组织实施这一源头抓落实。国企应结合自身业务、风险及管理水平,运用多元化的审计方式,落实分级复核质量控制,形成相互衔接的责任链,将质量意识贯穿于内审各阶段,定期开展监督质量评价。内审监督、纪检监督和其他监督一直并行存在于国企之中,并各自发挥着不同作用。由于单独监督缺乏全局性、系统性,国企应强化“纪审联动”,充分体现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整合优势。此外,还要结合监事会监督成果并借鉴外审机构鉴证意见,整合监督资源、多方协同作战,合力筑牢多维度防护网。(六)加快信息系统建设,提升智能监督水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企规模日益壮大,业务模式纷繁多变,管理链条不断增长,信息数据堪比海量。唯有布局人工智能审计,方能成就内审监督水平跨越式发展。一是通过建立数据筛选、比对、交互等规则和对接系统间端口,把企业各核心作业系统中分散、孤立的数据源转化成统一标准格式的数据池,再归集到内审作业系统。二是理顺、整合各项数据的系统来源,确保数据的初始唯一性,既能减轻数据重复上报的负担,又能规避多套账簿的舞弊风险,实现数据质量治理。三是将监督思路转化成内审作业系统逻辑和算法,把基础性、模块化的内审监督事项让数据分析模型自动完成,实现内审监督关口前移。还要适时更新模型库,提高内审模型动态监控的效率和靶向发力的精度。四是借助信息系统开源、强劲的算法运力,把抽样审计转变为全样本量审计,拓宽广度深度;同时分析历史数据,预测经营趋势,增强监督前瞻性。(七)抓实整改严肃问责,充分运用内审成果。一是要健全完善问题整改与验收机制,压实整改责任、明确任务到人,“点对点”跟踪督办,要求“点带面”彻底整改。内审人员要对整改结果逐一检验,确保限期整改到位,形成监督闭环管理。二是善于把各类问题贯通起来分析,深入剖析问题成因;对易发频发问题,查明是制度设计缺陷还是内控措施不到位,从本源上根治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三是强化问责追责力度,细化责任认定程序,量化处罚标准。四是把内审监督结果和整改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包括问题性质与程度、整改落实情况、反馈工作时效和后续防范举措等内容,作为其年度考评、任职考核的重要依据。(八)持续推进自身建设,打造内审尖兵队伍。按照总书记“三立”的总要求,不断加强国企内审部门自身建设。一是国企内审监督条线“一把手”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充分认识内审监督在国企经营管理中的关键作用。二是采取“以考促学”的方式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促使认真学习内审知识理论,及时读懂最新政策法规,熟悉所在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实操流程,学会识别关键环节和风险点,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
三、总结与展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方位,国企内审监督要精准定位于向党委、董事会负责的企业所有权监督,健全契合党的领导、全过程、多维度监督体制机制,强化企业规章制度建设和执行,既有中长期全覆盖、分阶段精部署的全局性谋划,又有聚焦主责主业、突出短期重点的战略性布局,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要抓手,借助多方监管协同合力,提升内审人员素质和能力,深化推进国企内审监督工作,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国企层面贯彻落实到位,服务于国企改革发展大局。国企内审人员要不负使命,站在党和国家的政治高度,拓展内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共同誊写新时期国企内审监督的满分答卷,把国企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变成壮丽现实!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深化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国资发监督规〔2020〕60号.
作者:毕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