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词源的演变(词族是什么)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3 03:03:21 归属于思想政治论文 本文已影响422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 “年”作为现代汉语一个基本词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具有了丰富的义项。“年”及“年”词族的民族文化内涵甚为丰厚。本文采用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的方法,将“年”放到词族中进行考察,联系古今,对其意义体系进行研究,进一步探求词汇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 “年”词族;词汇意义;文化内涵;互动
  
  词族这个术语是随瑞典学家高本汉的《word families in china》一书进入我国的,不同的语言学词典对词族有不同的理解,如《实用中国语言学词典》:“广义的词族是指在语音、语义、结构来源和构词材料等方面有某种联系的一系列词的聚合……狭义的词族专指包含有同一词素的一系列词的聚合……”[1]《汉语知识词典》:“词族指某个词及由其繁衍孳乳出来的所有词的总和……只包含相同词根的词构成的集合……”[2]另外,《语言文字百科全书》、《语言学词典》都对词族作了不同的解释。目前,语言学界对词族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是指同源词;一是指由同一词素构成的一系列词的聚合。本文所说的词族是指后者。
  
  一、“年”的意义体系
  
  “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汉语词汇,在长期的发展中意义不断丰富,引申出许多义项。本文查阅了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辞书和工具书,对“年”义项的收录做以下整理,以便明晰“年”义项的发展轨迹,希望通过对比研究,更好地反映不同时期“年”义项的不同。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古代辞书所收录“年”的义项不超过4个,而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义项最多可达18个。由此可视“年”的词义演变:年,本义指谷物成熟、丰收(尔厥有干,有年滋于洛——《书·多士》),后来引申为一年的收成(丰年多黍——《诗·周颂·丰年》),因为庄稼一年一熟,故引申为时间单位,12个月为一年(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战国策·齐篇》),进而引申为年龄(年,谓男三十,女二十也——《礼记·礼运》),后来引申泛指岁月、年代(经营上元始,断于宝应年——《寄题江外草堂》),这个演变过程,体现了两千多年来先民对“年”的认识不断深化,随着“年”义项的不断丰富发展,同时由于汉语构词方式复合化趋势不断加强,以“年”为原始词素与其他语素或词素组合,先后派生出许多亲属性的复合词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现代汉语“年”词族。
  
  
  二、“年”词族的意义分类
  
  “年”作为基本词,具有全民常用性和构词的能产性的特点,由“年”构成的词和词组数量众多。《汉语大词典》收录了199个含有“年”的词语,《倒序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80个含有“年”的倒序词语。《词汇》收录了350个含有“年”的词语,网络在线汉语词典(/zd/zi)中收录了近700个含有“年”的词语。以《汉语大词典》和《倒序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录的总共279个词语为研究对象,从词汇意义所反映的事物、现象的不同,将“年”词族作以下分类:
  1. 表庄稼成熟与收获情况的,这类词语共有22个,所占比例为7.89%。例如:
  年成 年荒 年饥 年祥 年景 年登 年稼 年丰 年馑 年俭 年侵 熟年 丰年
  2. 表时间单位与时间相关的,这类词语共有131个,所占比例为46.96%。例如:
  年月 年年 年份 年把 年辰 年限 年始 年底 年末 年计 年首 年时 年租 年流 年常 年深日久 视日如年 千年万载 百年大业
  3. 表人的年龄与年龄划分的,这类词语共有70个,所占比例为25.09%。例如:
  年力 年少 年幼 年轻 年中 年艾 年次 年壮 年长 年事 年祚 年耄 年衰
  年寿 年辈 年高德劭 忘年之交 年老体弱 龟年鹤寿
  4. 表节日名称与年节相关的,这类词语共有31个,所占比例为11.11%。例如:
  新年 年帖 年物 年夜 年画 年假 年茶 年酒 年货 年敬 年饭 年开 年节 年禧 年羹 年面 年糕 拜年 年三十儿 年团子
  此外,还有表示科举时代同年登科关系的词语,如“年弟”、“年翁”、“年谊”等;表示春天、春色的词语,如“年柳”、“年芳”等;以及佛教用语,如 “年腊”等。这些词语暂不列入本文的研究范围。
  从“年”词族看词汇与文化的互动

  三、“年”词族的文化内涵
  
  社会语言学提出了“语言的词汇与社会的发展共变”的理论,文化语言学也提出了“词汇是社会文化的镜像”的主张。从中可视词汇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年”词族植根于中华民族古老历史文化的源头,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可以透过“年”词族的意义及发展来探寻先民的各种生活遗迹和文化心理,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年”词族按词汇意义分类所得的第一类词汇,就其指称对象而言,充分显示出农业在古代汉民族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的传说,追忆了中国古代农业的诞生。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中下游平原,沃野千里,灌溉便利,农业生产对人们的生活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风调雨顺,谷物成熟,人们才能获得丰沛的衣食资源,旱涝灾害便会给人们造成很大的威胁。语言是社会的产物,一个社会的物质状况必定会对该社会所使用的语言,乃至词语产生影响。“生态语言学”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中,最早的词都可能以某种方式与物质的、可感觉到的东西有联系[3]。而且,早期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总是先关注眼前的、接触多的具体事物。谷物的生长状况在当时是人类最关注的,是关系生存的首要因素。因此,古代的农耕文化产生了“年”。甲骨文的“年”字,形体结构是从人负禾,义为谷熟。随着农业的发展,“年”又引申出收获季节的意义,其词族也不断发展壮大,产生了反映收成的“年景”、“年丰”、“年荒”等词语。可以说,语言中每个词语都可以从使用它的民族那里找到根源。语言是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透过语言棱镜,特别是它的词汇系统,我们可以观察到文化的种种景象。“年”词族中,“年祥”、“年登”、“年丰”反映了五谷丰登、喜获丰收的年景;“年灾殃月”、“年饥”、“年荒”则是谷物歉收、民不聊生的荒年写照;“祈年宫”、“祈年殿”、“蕲年殿”不仅体现了先民祭祀天地,祈求天神降恩,获得五谷丰登的朴素世界观,而且表现了人类早期“天人合一”的思维特征,将天象、气候、物候、农事和人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年”词族按词汇意义分类所得的第二类词汇,就其指称对象而言,直接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感知和切分时间过程中形成的时间意识和时间划分经验。在人类语言各类词语的形成顺序上,总是先有实体词,后有抽象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事物的性状、属性,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概括。当谷物一年一熟这种现象进入人们的视野时,人们便开始注意这一特征,日久天长,“年”便有了表示时间这一新的意义。可以说,语言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也是文明发展的一种象征。一个民族的语言投射出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年”词族中,“年始”、“年中”、“年尾”体现了人们对时间的细致划分;“年下”、“当年”、“那年”表现了对某个时间段的强烈关注;“年度”、“年租”、“年刊”说明“年”作为时间单位的普遍使用;“千年万载”、“百年大业”表现出人们具有了时间眼光和历史眼光。这类词语体现了人类的认识随心智的进化而发展,这是中华民族“时间哲学”的成熟与科学的表现。
  “年”词族按词汇意义分类所得的第三类词汇,就其指称对象而言,透视出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中华民族早期注重直观和类比的思维方式,而且汉文化心理强调把主客观世界作为一个连续统一体来认识,这使得“年”由表客观世界的时间单位引申出表示人的年龄及年龄划分的新词义。“年”的表意由客观世界转入人的本体,积淀着先民对生命的鲜明主观感受,具有独特的文化解读功能,从中不难窥见汉民族的文化气息。“年”词族中, “年幼”、“年少”、“年青”、“年老” 是对人的一生的细致划分; “年衰”、“嘉年”“古稀之年”、“翩翩少年”等含有“年”的描述性词汇,直接表现出人们对生命的真切体验和无限感慨;“当立之年”、“年少及时”则劝勉人们应当发奋努力、成就功业。中华民族的形象性思维使人们很少抽象地观察时间,总是把物理时间置于人文场景中体验。因此,这类词语除了感叹春华短暂,岁月催人老以外,还论说人生的可贵,强调人应该对生命好好把握,渗透着汉民族对生命的感觉、观念和看法。
  “年”词族按词汇意义分类所得的第四类词汇,就其指称对象而言,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画卷。正如申小龙先生所言“一种语言蕴含着该民族的全部文化和历史……它的生命之源之一正是生活习俗。”[4]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惯的总称。它发源、存在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反映特定的习俗风貌,寄予特定的民众精神。“年”在《牛津字典》中的解释只有三个意义:(1)a year;(2)a person’s age ;(3)a period in one’s life or in history.相当于汉语的时间单位、人的年龄和人生或历史中的某一阶段。丝毫见不到表示年节和与年节有关的含义,这恰恰印证了社会文化背景对词语的巨大影响。“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负载着多重文化意义,也是最深远影响着普天下炎黄子孙的一种文化。正因如此,“年”词族中产生大量词语来记录和反映丰富的节日活动和文化内涵。“年”词族中,“年糕”、“年羹”、“年饭”渗透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南方多数地区过年家家吃年糕,苏州年糕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说苏州人民是为了纪念和铭记伍子胥的功绩和忠烈,就在春节这一天家家吃年糕,后来流传到全国各地。“年画”、“年联”、“年对”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形式。年联源于古代“桃符”。古书载:度朔山桃树蔽日,内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白鬼。故百姓在除夕时画二神于桃木之上,悬挂门外,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为中国传统的春联。年画也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因在过年张贴而得名,其中传播着中华民族和睦、和顺、和美的理想。此外,“年三十儿”、“大年夜”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称谓,强调了过年的隆重时刻,“拜年”、“年禧”不仅反映了汉民族悠久的社会习俗,还表达了古人对年节仪礼的重视,折射出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光芒。
  总之,一方面,“年”义项的发展,“年”词族意义的丰富,记录了社会文化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轨迹,从中可见社会文化的发展给词汇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发展的词汇也透视了该民族的文化特色,显示了词汇与文化的渊源,从而体现了词汇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共变。
  
  [参考文献]
  
  [1] 葛本仪.实用中国语言学词典[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2:126.
  [2] 董绍克,阎俊杰.汉语知识词典[m].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98.
  [3] 朱文俊.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81.
  [4] 朱小龙.语义时代:当代汉语研究的大趋势[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48.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思想政治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