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微学堂解析(周易乾坤卦爻辞研究)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3 03:00:50 归属于思想政治论文 本文已影响165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周易》素称“群经之首”,是一部影响中国思想文化数千年的古老典籍,其辞古奥艰深,其象难以蠡测。《周易》成书大致在西周初年,其卦序为周文王所推演,它基本反映了文王时代的哲学思想。据《周礼·春官·太卜》记载,古有三易:“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连山》、《归藏》皆佚,唯《周易》存世。三易其经卦都是八,其别卦都是六十四,说明八卦、六十四卦古已有之,只是卦序不同。《周易》的六十四卦卦象是由八卦卦象重叠而来,而其六十四卦次序并非八卦次序的重组。 
作为儒道经典,《周易》是一部融卜筮、宗教及哲学为一体的典籍。“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孔颖达《周易正义》语),《周易》提供了一整套认识世界、把握事物普遍规律的思想方法,成为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思想核心,渗透到政治、经济、宗教、科学、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对《周易》的认识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时至今日,《周易》的哲学思想依然放射耀眼光芒。
春秋末年,孔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读易“韦编三绝”,在《易经》上做过很深的功夫,对其进行哲学道德阐述,并传与弟子,经弟子整理而有《周易》十翼传文(即《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系辞》上、《系辞》下、《序卦》、《说卦》、《杂卦》,统称《易传》)。《易传》依经而作,与《周易》本经相为表里。
一、《周易》哲学
《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
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根本,孔子在《系辞》中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蕴邪”。《易纬·乾凿度》中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通行本《周易》本经排序以《序卦》的次序为基础,而以乾、坤两卦为首。《系辞》开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之卦德的传文,并将乾坤之德性引申发挥至人文道德范畴。说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两卦,也是《周易》阴阳哲学的基础。
乾坤辟阖,阴阳为道
《周易》开篇即为乾、坤二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事物变化的基本要素,乾坤为阴阳的总根源和代表。《周易·系辞》又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意谓在阴阳的交互作用下,乾坤定位,万物化生,宇宙间变化万千错综复杂,都是基于乾坤开合,阴阳运化的结果。孔子在《系辞》中提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种宇宙万物的生化模式,与胚胎的细胞分裂过程十分相像,揭示了万物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宇宙化生过程十分相似。老子的一,相当于太极,二就是两仪(阴阳),三者,为阴阳之和。孔子和老子的宇宙生化模式是一致的,均认为太极生两仪(即一生二)是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即承认事物的矛盾性),只是表达的事物变化的角度不同而已。孔子强调的是八卦、六十四卦的形成,即万物的由简单到复杂的多层次变化过程;老子则强调了万物阴阳的相互作用,即阴阳相生、相和而不断化生万物的过程。
关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发展根本原因,西方宗教提出上帝造物说。《圣经·创世纪》第二、三节记载,上帝创造了第一个男人亚当,又用亚当的肋骨造了女人夏娃,让他们共同居住在伊甸园里,上帝创造的动物当中蛇引诱他们吃了禁果...。在西方宗教看来,宇宙万物发生、发展的根本动因是造物主神的作用。《周易》中没有造物主的概念,“生生之谓易”,它直截了当的指出变易是宇宙万物的本性,所以为周易,即普遍变化的意思。《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是事物变化的本体,“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周敦颐《太极图说》)。乾坤、阴阳才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和动因。《周易》以乾坤等阴阳的相互作用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矛盾对应范畴,揭示了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
不难发现,所谓“上帝”不过是对应于《周易》中乾坤之源、阴阳之根的“太极”,上帝造的第一个男人亚当,对应于《周易》卦序的第一卦“乾”阳(或太极之“阳”仪),造的女人夏娃,则对应于《周易》卦序的第二卦“坤”阴(或太极之“阴”仪)。《周易》的乾坤(或阴阳)概念比亚当、夏娃的男女概念更具有普适意义。乾坤开辟,阴阳运转,一切美丑、善恶、好坏等名相观念也就产生了,世界在乾坤阴阳的作用下充满了勃勃生机。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不过是《周易》学理的神格化而已。
佛教也承认万物的发展变化,认为世界及万物不是永恒不变的,有“成、住、坏、空”的过程,佛教称之为“无常”。佛教从主观角度出发,认为:宇宙本唯心、万象因缘生。佛教以心起论,强调自心解脱,注重出世修行悟道,其证悟的最高境界就是所谓涅磐,即“涅而不生,磐而不灭”,禅宗将这个境界称之为明心见性,也就是佛的境界。它是破除了生灭、善恶、果报等对立的矛盾,而达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不二。《周易》哲学是世间哲学,无所谓出入,能进能退,承认事物的矛盾(阴阳),但也强调矛盾的统一不二,在《周易》看来这个不二就是阴阳未分的太极。所以不论佛教的经籍如何浩瀚,名相说教如何复杂,其修行根本仍在明了这个不二法门(茅盾统一)的本体境界,也就是太极境界。
《周易》认为世界万物发展变化是其本性,其本体为太极,阴阳矛盾为事物变化的根源,太极与阴阳是“体”和“用”的关系,分开来讲就是阴阳,一体而观就是太极。《系辞》说“形上之谓道,形下之谓器”。这个形上之道就是太极之体;形下之器则为阴阳之“用”。没有独立于阴阳之外的太极,也没有独立于太极之外的阴阳。换句话说,“体”在“用”中体现,“用”亦在“体”中表达,体用是不二的。《周易》哲学是“体”“用”兼备的哲学。
宋代陈抟传出的阴阳鱼太极图以图像形式将《周易》中的太极、阴阳及其“体用”关系演绎地惟妙惟肖。太极图中阴阳合和环抱为一圆象征太极本体,其阴阳相对互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长阳消,阳盛阴衰,周转不息以象征阴阳之用。(参见图一)。太极图与《周易》卦序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乾坤、既济未济四卦在《周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卦序以乾坤和既济未济为首尾。这四卦可以看作是整个《周易》卦序的简化与缩影。从图像上来看,太极图可以看作是乾坤、既济未济四卦的组合。太极图中的两仪正是纯阳乾和纯阴坤之象;阳仪中有阴,有离(三爻卦)之象,阴仪中有阳,有坎(三爻卦)之象,二者和合颠倒颠即是既济、未济之象。所以太极图可以看作是《周易》卦序(首尾)的缩影(参见图一)。
与西方宗教哲学相比,《周易》没有建立独立于人格之外的主宰一切的上帝的概念,《周易》中虽然有“天”的概念,但这个“天”并不是“上帝”意思。在《周易》中,“天”有时表示“道”(规律)的概念,有时表示与地相对应的天的概念,有时表示自然界的概念。总之,《周易》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矛盾统一。而西方宗教哲学将人与“上帝”永远地割裂开来,人始终成为了上帝的“奴仆”。《周易》哲学从本质上消除了这种人神“二分”隔离的界限。《周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哲学是“天人合一”的哲学。

《周易》中乾坤对卦以及阴阳(--、—)概念揭示了世界万物的正反两面的对待与对立性,即矛盾性,同时揭示了事物矛盾双方的和合统一性。现代哲学称之为辩证法。《周易》的辩证法思想是与生俱来的,其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是两分法,即阴阳观,又是二合一法,即阴阳是统一的。阴、阳是同一事物正反的两个面,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事物的整体属性。比如一天之中有昼夜之分,一年之中有寒暑之别,阴或阳不代表全部事物,而是事物的不同阶段或不同侧面的相对立的属性,阴阳不是独立的,而是一体的。例如:一日分为昼和夜,没有白昼就不会有黑夜,没有黑夜就不会有白昼,白昼和黑夜是一日的两种属性表现;人类有男有女,没有男就不会有女,没有女就不会有男,男女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性别表现;人有烦恼和快乐,烦恼是快乐之源,快乐是烦恼之根,两者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两种心理感受;人生有生有死,生死是生命阳阴两面的表象,人生有生必有死,有死也必有生,此生彼死,此死彼生。阴阳是统一的,乾坤是一体的,不仅乾坤是一体的,六十四卦都是一体的,都只是太极的不同化象,是事物在不同阶段、不同角度的不同属性表现。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变化的根本规律,是乾坤二卦所揭示的。
从广义来讲,《周易》卦序三十二对卦,揭示了事物变化的三十二个基本规律,六十四卦则归纳了事物变化的六十四种状态。《说卦》讲:“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周易》以天、地、人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划分阴阳,从而将世界万物细化分为八八六十四卦——即六十四种时空状态,每一卦又有六爻(即六个时位阶段,《周易》非常重视时位)的不同,共计三百八十四爻。每一种时空状态的阴阳结构不同,所以展现的变化规律也不尽相同,这就是《周易》六十四卦揭示的六十四种哲理(义理)。如《乾》卦揭示乾健不息的哲理,《坤》揭示柔顺博大的哲理,鼎卦揭示改革创新的哲理,等等。
《周易》成书于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029),《周易》经传中有着深刻的对立统一思辨。如《泰》九三爻辞:“无平不坡,无往不复。”《损》上九爻辞:“弗损益之,无咎;贞,吉。有攸往,得臣无家。”《益》上九爻辞:“莫益之,或击之,立心无恒,凶。”这就是损之极而益,益之极而损,得失损益统一互变的道理。《困》:“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身处困境磨难之中,内心必然苦痛,但对于有志者来说,便是机遇,所以“困,亨。贞,大人吉。无咎。”则如文王囚羡里,周公遭流言,孔子厄陈蔡。故《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卦序“二二相偶,非反即覆”而错综成对出现,如乾与坤,泰与否,剥与复,损与益,既济与未济等,则是从卦与卦的关系角度揭示了事物间的对立统一思想。
从《周易》经文和卦序的哲学内涵,说明早在公元1029年前,文王时代就已经深明矛盾(阴阳)的辩证关系,比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约公元前429一前347)创立的辩证思想早约600余年,如果算上《连山》,《归藏》可能会比西方会早更多。
十七世纪中国的《周易》思想传入欧洲,影响至深,十八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公元1770~1831)创立了完整的辩证法思想。然而,不管是柏拉图的辩证思想还是黑格尔等的辩证法,都没有《周易》揭示的辩证思想精深和完善。哲学的思辨就是高度抽象和概括,《周易》中的太极图理论、阴阳、八卦、六十四卦构成及其互变原理是世界万物变化最简单、最抽象的概括。此外,《周易》中揭示的阴阳特征(即矛盾双方的特性)的阐述、六十四卦之意象及其人文道德推演,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变化状态(时位,即事物的局部和阶段内变化)的细致入微描述,以及阴阳互动、致中和谐,哲学与道德的高度融合等思想,都远远超过了欧洲的辩证哲学。任何语言都有一定的限定性,而《周易》除了语言之外,还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卦象符号表达系统,可以表达“书不尽,言不尽意”的“言外”之意。这就是《周易》思想长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它是中国乃至世界辩证哲学的“活水源头”。
阴阳互动,致中和合
《周易》既强调阴阳的互动,也重视阴阳的相应和合,中和之道是《易经》和《易传》的重要思想特征。反映在易卦中,则强调二、五爻之中位(即内卦之中位和外卦之中位)以及内外卦相应爻位的作用。大凡二、五之爻位,卦辞通常呈吉象,而少见为凶。如果爻位相应,卦辞则更为吉象。如《乾》九五二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乾》九五爻辞:“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离》九二爻辞:“黄离,元吉。”《鼎》九二爻辞:“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易传》也很强调相应与中位和合的作用。如《乾·彖》:“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师·彖》:“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同人·彖》:“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离·象》:“黄离,元吉,得中道也。”《乾·文言》:“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坤·文言》:“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同人·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系辞》进一步阐发同人:“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以同人表示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融洽与同心同德。
泰否二卦处于上经阴阳相交的中位。泰卦为乾坤相交之象,交泰和合为《周易》卦序中和合思想的特征之一。泰卦内卦为乾阳,外卦为坤阴,上下交感相通,所以为“吉”象。《泰·彖》:“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泰,表示上下沟通,周围环境顺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咸恒二卦处于《周易》整个卦序的中位。咸卦是坤乾相包之象,咸,意谓和合感应,是《周易》中最能体现和合思想的一卦。咸卦内为艮(少男),外为兑(少女)。《咸·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娶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咸,是感应,也是交感和合。《系辞》中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男女相感相和,而能繁衍生息,所以咸为相感、相合、相生之道。咸卦之后为恒卦,意谓和合才能够恒久。咸和的本质就是“二气感应以相与”,表现为阴阳互动、互补而互利。
既济未济位于卦序之终位。既济卦体现的也是一种和谐状态,既济在阴阳的内在关系中,最为协调、和谐,本应是事物的完美状态,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既济之后必然未济,所以既济是相对的完美。
《周易》的和合、和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至为深远。“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是最深入中国人心的文化理念。中国文化素来具有融合、同化其它民族文化的传统。
大化流行,生生不已
既济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中阴阳最为和谐的一卦,它的每一爻都当位,而且都相應,即每个对应爻位能相感应。既济是事物的最佳状态,是最为和谐的表现态势。但是,变化是宇宙万物永恒的、普遍的主题。“变动不居,周游六虚”,“穷則变,变则通,通则久”,既济而后还是要发生变化的,没有恒常的“既济”,所以之后则为“未济”。這是《周易》揭示的普遍规律。
从既济到未济,《周易》揭示了万物变化生生不息的变化过程。在《周易》看来事物发展变化是永恒不息的,一个事物的结束意味着新的事物的开始,世界没有终点,人类历史没有终点,人生也是周而复始、生生而不息的。《周易》以乾卦为开始,乾象征着乾健不息,《乾·大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以未济卦为结尾,未济象征着未有终济、生生而不已,《未济·大象》:“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说明《周易》能够前后呼应,从而构成了万物周而复始、生生不已的无穷变化链。
不偏不倚,一元心物
有人认为《周易》是唯心的,有人认为是唯物的,那到底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呢?
《周易》的世界观包容了唯心与唯物的哲学思想的内涵,但又不是唯物哲学或唯心哲学,《周易》哲学更具超越性与普适性。《周易》以其阴阳变易原理真正把握了世界万物变化的本质。它的阴阳观可以容纳和涵盖自然、社会以及人类的一切对立和对应的矛盾范筹。什么是心?心的本质是什么?世界上充满了人类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已知的和未知的物质,这些物质的变化规律为之心。
从体用角度讲,心为体,物为用。《系辞》中说:“形上之谓道,形下之谓器。”这个形上之“道”就是心,这个形下之“器”就是物。北宋邵雍认为:“心为太极”(《心学》)。南宋朱熹把这个道称之为理:“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朱子语类》),王阳明更将朱熹这个理变为心:“心即理”,“心外无理”(《传习录》)。不论以阴阳而论还是以体用而论,心和物都是一体而不可分的,王阳明讲:“心外无物”,“心外无事”(《传习录》),应该再补充:“物外无心”,“事外无心”更趋完美。在《周易》中以乾元代表心,以坤元代表物。乾元健行,坤顺博物,乾坤是一体的,心物是一元的。心和物是不可分割的对立而统一存在的。
古人将心分为天(本)心和人心,天心就是客观事物变化的本然规律,也就是“道”,而人心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也就是意识),人心不完全反映客观事物的本然变化规律。人类的目的就是不断地揭示和认证事物变化规律的过程,以人心回归天心,《周易》的哲学具有完备的认识事物并揭示其本然(质)规律的思想方法。
与西方唯心宗教哲学相比,《周易》哲学思想是理性的、客观的,人没有成为上帝(造物主)的奴仆,从而消融了人与客观世界的“隔阂”;与绝对化的唯物哲学相比,它更注重人性的道德修养与生命的终极关怀,从而能够消除人的“物化”带来的物欲人格和社会道德失落。伴随中国文化的复兴,《周易》哲学思想已经而且还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周易卦序
传世的六十四卦序主要有通行本《周易》卦序、伏羲六十四卦序、马王堆《帛书周经》卦序和京房卦序等,除了通行本卦序外,其它卦序都是八宫组合卦序。
文王卦序
通行本卦序在《周易》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序原本为周文王所演。《序卦》是孔子十翼中的一篇,是专门从卦义上阐述《周易》本经卦序承接的传文。由于历史上卦序的象数规律失传,笔者认为现在的通行本卦序存在错位,其哲学思想在《序卦》中没有能够深刻地揭示出来,以至于历史上有学者怀疑《序卦》非圣人所作。王夫之在《周易外传》中即用大量的篇幅论述“《序卦》非圣人之书”。
笔者认为,卦序并非随意安排,有着内在象数规律和深刻哲学意义。《序卦》表面上揭示了诸卦前后相承的关系,而内在则蕴含了《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周易》卦序与《周易》经传的思想是一以贯通的。卦序是《周易》的整体骨架,而其每一卦及各爻则是其局部组织。
从文王演《易》至孔子传《易》间隔500余年,而从孔子传《易》至三国、魏晋时王弼注《易》传世(即通行本)又历经了700余年,其间虽免遭秦火,但也几经朝代更迭。笔者认为,通行本卦序已不再是周文王推演的原本卦序,《周易》在其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出现过错简或人为的改动(参见附录一《关于通行本卦序错位的初步探讨》)。两千年来卦序一直成为《周易》研究中的难解之谜。
笔者认为,在上千年的流传过程中(特别是先秦使用竹简),由于卦序的象数规律失传,通行本卦序中的夬姤、无妄大畜和渐归妹三对卦存在错简错位。夬姤的错简(其从上经错移到了下经)使得卦序上下经阴阳错综均衡的规律被打乱,传《易》者将错就错,而将位于上下经交界的咸恒(相宗卦)与坎离(相错卦)换位,这就是造成上经为三十卦,下经为三十四卦的原因!
由于卦序错简,坎离成为了上经的结尾,而咸恒则成为了下经的开始,卦序哲学思想也发生了改变,以至于后世解易者不得不根据《序卦》将咸恒二卦解释为夫妇之道,这种解释成为解易的唯一理路。如北宋程颐在其《伊川易传》中解《咸》卦时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然后礼仪有所错。’天地,万物之本。夫妇,人伦之始。所以上经首乾、坤,下经首咸继以恒也。天地二物,故二卦分为天地之道。男女交合而成夫妇,故咸与恒皆二体合为夫妇之义。”《周易》是借“象”以言“道”,《系辞》说:“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咸卦之义不应该专门特指一种物象或状态。泽山咸,为坤乾(八经卦)相包相合之象,兑上艮下,兑象少女,艮象少男,男下女而相须。咸象征男女相感而相和,合和才是咸卦的本质内涵。
在文王卦序中乾坤为起始,咸恒为上经结尾,象征天地生养万物,天地和谐而天长地久。没有天地之和合、和谐就不会有万物生长,更不会有人类繁衍生息,所以咸卦应释为合和之道为恰。当然,夫妇之道也是典型的合和之象,更是天地合和的产物。
幸运的是,卦序错位并不多,笔者透过象数的平衡和义理的分析,对通行本卦序进行微调恢复了文王卦序的本来面目,从而更加符合《周易》平衡和谐的原理,更能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复原的文王卦序是:
上经: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无妄、大畜、噬嗑、贲、剥、复、夬、姤、颐、大过、咸、恒;
下经:
坎、离、遯、大壮、渐、归妹、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萃、升、困、井、革、鼎、震、艮、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文王卦序符合“二二相偶,非反即覆”(孔颖达《周易正义》),卦序共三十二对,相反者八(乾、坤、颐、大过;坎、离、中孚、小过);相覆者五十六。全经划分上下经二篇;上经三十二卦,下经三十二卦;上经简约卦体(相覆两卦合看作一卦,即错综卦)为十八卦,下经简约卦体亦为十八卦;上经卦爻总数为一百九十二,阳爻九十六,阴爻九十六;下经卦爻总数亦为一百九十二,阳爻九十六,阴爻九十六;上经简约卦体卦爻总数为一百零八,阳爻五十四,阴爻五十四;下经简约卦体卦爻总数为一百零八,阳爻五十四,阴爻五十四。上下二经完全对等均衡。
按照阴爻数从少到多依次递增的顺序(或阳爻数从多到少依次递减的顺序)可以将文王卦序错综组合排列为塔型结构(参见图二)。卦序以阴阳错综为基础,呈现十分有规律的塔型架构。
恢复原貌的文王卦序更加深刻的体现了《周易》的哲学内涵,笔者认为:
1、卦序的“二二相偶,非反即覆”是卦序的基本特点之一。反映了易卦之间两两对立而相统一的关系。
2、上下经的划分符合“对等均衡”的原则,体现了《周易》阴阳平衡与和谐的思想。
3、卦序的变化呈阴阳对称交错状,是体现《系辞》中所说的:“分阴分阳,叠用刚柔。”“爻者,交也”的原则,这与的《周易》阴阳互动、平衡、和谐思想也是一致的。
4、卦序之首是纯阴纯阳的乾坤二卦,结尾是各爻阴阳相感应、相互交错的既济未济二卦。上下二经卦序的变化也与这一思想相呼应:文王卦序上经开始为乾坤,结尾为咸恒,体现的是乾坤(三爻卦)的相感而和;下经起始为坎离,结尾为既济未济,体现的是坎离(三爻卦)的相交而济。这与卦序全经反映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文王卦序排列很有规律(参见图三),下面对卦序的排序规律及其哲学思想作简单介绍:
卦序成对出现,相错者(卦爻相反)四对,乾、坤,颐、大过;坎、离,中孚、小过前两对在上经,后两对位于下经。相综者(卦爻上下颠覆)二十八对,即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无妄、大畜;噬嗑、贲;剥、复;夬、姤;咸、恒;遯、大壮;渐、归妹;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萃、升;困、井;革、鼎;震、艮;丰、旅;巽、兑;涣、节;既济、未济。十四对位于上经,十四对位于下经。卦序的两两错综,如乾与坤,屯与蒙,泰与否,剥与复,损与益,既济与未济等,反映了卦序作者已经认识到事物矛盾的对等统一与互变相生关系。


卦序除了两两错综变化之外,还有阴阳爻的对等(对称)交错变化,即从屯、蒙(四阴二阳爻)到需、讼(四阳二阴爻)的变化;从师、比(五阴一阳爻)到小畜、履(五阳一阴爻)的变化;……从同人、大有(五阳一阴爻)到谦、豫(五阴一阳爻)的变化;……从家人、睽(四阳二阴爻)到蹇、解(四阴二阳爻)的变化等都是交错关系。卦序在塔图的同一层中阴阳爻的变化总体上是阴阳均等平衡的。这种变化体现《系辞》中所说:“分阴分阳,叠用刚柔”。“爻者,交也”。这种交错递变规律与卦序的最后两卦既济未济的阴阳交错卦象是相一致的。整个卦序以塔形结构为基础,构成卦爻之间、卦与卦之间、卦体之间、上下经之间,错综复杂、对等均衡的象数规律。(参见图三)
文王卦序不仅有着精确的象数规律,而其卦义排列也是非常有规律的。文王卦序呈十层塔形结构,每一层阴阳爻数相对平衡,按其规律可分为八个区,每一分区和层次结构都有特定的含义。卦序排列有着深邃哲学含义。(以下内容主要录自笔者所著《再论周易卦序》并有修改,并参见本文附录三《〈新序卦〉新解》)
上经共有三十二卦,呈四层结构,主要论述天道变化之规律:
乾坤二卦为上经第一区,是六十四卦的基础,乾象天,坤象地。卦序以乾坤为起始,旨在说明万物无不来源于天地。
上经第二区有两层,第一层为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象征事物初级阶段的变化过程,屯蒙揭示事物初创的艰难与蒙昧状态,需讼揭示事物初期发展中养育与面临的竞争……;第二层为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无妄大畜,象征事物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同人大有揭示事物齐心协力共同富有的状态……。第一层和第二层的易卦卦义内涵有着明显的不同:第一层的易卦(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其内涵主要是论述事物初级阶段的自然变化之“道”。道者,路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由之路,事物的初级阶段的发展是曲折而艰辛的。而第二层(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无妄大畜)其易卦内涵主要是论述事物高级阶段的修养之“德”。德者,得也。有德然后才能得。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有“德”(现代称为道德)才能真正的强大和富有,这也是事物高级阶段的必然体现。
上经第三区(剥复、夬姤、颐大过、噬嗑贲)论述天道变化之法则。夬姤、剥复主要论述事物的分合与往复变化,颐大过、噬磕贲主要论述天道变化与治理的手段。颐,养晦之法;大过,过分手段;噬磕,武治与法治;贲,文治与德治。
上经第四区为咸恒,主要论述天地相合之德与人道之和合与恒久之道。
下经主要论述人道的变化规律:
下经第一区为坎离,主要论述人道阴阳对待之关系,与上经第四区咸恒同处一层,说明人道法于天地阴阳和合之德,从而立夫妇、父子、君臣、上下之道。
下经第二区分为三层,第一层为遯、大壮;渐、归妹;晋、明夷;第二层为家人、睽;损、益;蹇、解;第三层为萃、升;困、井;革、鼎。这三层主要分别论述人生“进退”、“得失”、“存亡”之道。
第一层的六个卦遯、大壮;渐、归妹;晋、明夷论人生进退之道。人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进退,当依时势而进退,当进则进,当退则退。人生有进退,欲进则先退,所以第一卦为遯卦,正如人走路的第一步是后脚先向后蹬。退而蓄势而待发,所以能壮大,渐进则有所归,亢进终有所伤。有了进退,自然会有得失。
第二层的六个卦家人、睽;损、益;蹇、解则论人生之得失之道。家人、睽是讲人心的得与失,蹇、解是讲患难之中的得与失。得失之道,乃人生之根本也。得失吉凶不是固定不变的,乃是互为变化的,损极必益,益极必损。孔子曰:“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门)也。”(《帛书周易.要》)。有了得与失,自然就会有存亡。
第三层的六个卦萃、升;困、井;革、鼎则主要论人生存亡之道。萃升主要是讲人生处祥顺之时(萃,上悦下顺,悦而顺),应抓住机遇,施展才智,积极进取,圆满人生事业;困、井主要是讲人生处危亡困境之时,应反省自身以培育德根,效法井养之德,居下(井之居下)、安处(人迁井不迁)、施之于人(井之养人)、不求回报(井之水出而不为入),以待时机而再求发展。革鼎主要是讲当处变革时期,应顺时势革旧布新,而不是抱残守缺;效法鼎养创新之德(效法鼎之烹制食物,日需常新),培育德能,善于创新,知人善任,与时皆行。
下经第三区分为两层,主要论述人生的身心安处及变化:
第一层为震艮、巽兑、丰旅,主要论述人生外在(身)之变动,即动(震)与止(艮),随顺(巽)与喜乐(兑),丰足(丰)与变迁(旅)的关系。
第二层为中孚、小过、涣节,主要论述人生内在(心)之变化,即诚信(中孚)与小有过失(小过),散乱(涣)与节制(节)的关系。
下经第四区为既济未济,也是全经的结尾,主要论述人道事业的成功与未竟,做任何事都应慎终如始。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尽管上经主要论述天道,下经主要论述人道,而天道、人道无非阴阳之道,天人万物是相通的。
伏羲六十四卦序
伏羲六十四卦序是由伏羲八卦序重卦而来,伏羲六十四卦可排为圆图、方图和次序图。伏羲先天八卦次序是自然生成序列,其生成次序来源于《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即太极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图来源是《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序有着严格的象数规律,在六十四卦次序图中,卦序与二进制数学有着及其密切的对应关系。伏羲六十四卦圆图是次序图的s型排列,其两侧也呈二进制数理变化(见图四)。图中直接相对着的两卦都是相错(卦爻阴阳相反)之卦,如乾对坤,夬对剥,大有对比,大壮对观,坎对离,泰对否等共有32对。伏羲六十四卦揭示了事物矛盾的渐变过程和对立统一关系,在圆图中最重要的一对卦就是乾坤,位于圆图的上下之位。古人以伏羲六十四卦序反映阴阳二气的周期变化,从而制定了卦气图。由一年卦气来看,冬至一阳复来,夏至一阴姤至,反映一年阴阳二气的消长情况。
阴阳鱼太极图和六十四卦圆图有什么关系?太极图实际上也是伏羲六十四卦圆图(伏羲八卦圆图)的抽象和概括,它是将乾坤以太极图中的阴阳来代表,左侧乾卦统领的其它的三十一卦(阳多阴少)以阳中含阴来代表,右侧坤卦统领的其它三十一卦(阴多阳少)以阴中含阳来代表。其量变过程则以阴阳鱼的s型曲线表述(参见图四)。
宋道士陈抟传出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序和阴阳鱼太极图,朱熹将伏羲六十四卦圆图和次序图刊入《周易本义》之书前(朱熹未曾见到阴阳鱼太极图),对后世影响甚大。伏羲先天图伴随着《周易》哲学十七世纪传入欧洲,对欧洲哲学产生深刻影响,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来布尼兹受伏羲次序图的启发创立了二进制数学,为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黑格尔很佩服中国的《周易》哲学,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上赞叹:“《周易》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中阐述了三个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而伏羲卦序圆图几乎就是其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图象化原版。
在图四的伏羲六十四卦圆图中,由坤经左侧到乾的变化过程就是量变到质变,而坤到乾就是一个否定的过程;再由乾经右侧再返回坤同样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乾到坤又是一个否定的过程。因此由坤到乾,再由乾到坤完成了否定之否定的全过程。哲学界有人在研究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之间的关系,如果站在《周易》阴阳的基础上去研究是不是变得非常简单!
伏羲卦序揭示了事物阴阳消长相互转化的周期变化规律,偏重于自然哲学;文王卦序则揭示了事物变化阴阳互动平衡和谐的变化规律,偏重于人文哲学。伏羲卦序重于象数,卦序与卦义没有什么关联;而文王卦序重于义理,卦序与卦义有着密切的关联。伏羲卦序重在揭示事物矛盾的相互转化和量变过程,而文王卦序则重点揭示事物矛盾的相互和谐与均衡变化。伏羲卦序和文王卦序都揭示了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但伏羲卦序更加强调的是阴阳矛盾的转化过程(即“斗争”性),而文王卦序更加强调的是阴阳矛盾的和谐互动状态(即“和谐”性)。文王卦序揭示的阴阳矛盾互动致和的规律,可以作为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补充。
帛书卦序与京房卦序
1973年在湖南长沙出土了帛书《周易》,其卦序与通行本完全不同,它的卦序是典型的八重卦序。依照通行本卦名,帛书上下卦体次序分别是:
上体:乾、艮、坎、震、坤、兑、离、巽
下体:乾、坤、艮、兑、坎、离、震、巽
八经卦的排列揭示事物的对待与和谐关系,其依据是帛书《易之义》:“天地定立(位),[山泽通气],火水相射,雷风相欂(薄),八卦相厝(错)。”在通行本《说卦》中作:“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帛书《周易》卦序的排列是以八卦的次序变化重组而来,而没有通行本卦序“二二相偶,非反即覆”的错综复杂关系,没有《序卦》传,更与通行本卦序义理阐释毫无关联,也没有划分上下二经。由此可以断定,帛书《周易》卦序并不看重卦序的义理贯通。可能帛书《周易》的传承者更加重视其卜筮内涵,由于其依照《易之义》的八卦对待关系排序而来,有其固有的规律性,仍具一定的哲学价值。
京房卦序是由汉代京房所创立,为八宫重卦序列。汉代盛行卦气纳甲之说,京房在卦气学说的基础上,以消息卦为基础对八卦进行重组,从而创立了京房八宫卦序。其卦序与纳甲组合主要用之于吉凶灾异的推算。
附录一关于通行本卦序错位的探讨
通行本《周易》是由王弼注本流传而来,笔者认为通行本卦序存在三对卦错位,即夬姤、无妄大畜、渐归妹。而咸恒、习坎离的互换只是夬姤错位所致,从《周易》对等均衡的因素考虑,夬姤移回上经,坎离、咸恒必然要互换回来。
下面首先讨论夬姤卦的错位。
夬姤两卦分别是通行本卦序中的第四十三卦和第四十四卦,位于第二十五卦体。关于通行本夬姤卦的错位,我想从易数、易象和易理三个方面讨论。
一、易数对等
《周易》全经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其中阳爻和阴爻各为一百九十二爻。关于通行本卦序中上下经的阴阳爻分布,明来知德在其《周易集注》中做过专门分析:“上经阳爻八十六,阴爻九十四,阴多于阳者八;下经阳爻一百零六,阴爻九十八,阳多于阴者亦为八。是卦爻之阴阳平衡。若以综卦论之,上经十八卦成三十卦,阳爻五十二,阴爻五十六,阴多于阳者四;下经十八卦成三十四卦,阳爻五十六,阴爻五十二,阳多于阴者亦为四。是综卦之阴阳爻亦均平。”
来知德从两个方面探讨了卦序上下经阴阳爻的平衡问题,一是六十四卦本身,二是三十二对反覆卦组成的三十六错综卦体。从来知德的分析来看,通行本卦序上下经阴阳爻的分布并非是均衡的,但是因为上下经的阴爻和阳爻差值相等,来知德即认为“均平”。如果在现有的反覆对卦排序基础上随意移动对卦(相错综的卦),从上经到下经,或从下经到上经,都能保证上下经阴阳爻的差值相等!而并不是真正的上下经阴阳爻“均平”。

而恰巧的是,通行本上下经阴阳爻的差值正是夬姤两卦的阴阳爻的差值(八),上下经错综卦阴阳爻的差值正是夬姤错综卦(夬卦)的阴阳爻的差值(四)。将夬姤卦移到上经,上下经阴阳爻、错综卦阴阳爻能够平衡。所以夬姤卦的错位是造成上下经不均衡的原因(参见图四和图五)。
夬姤卦的错位也是造成咸恒、坎离换位的根本原因。由于夬姤卦错移到了下经,上下经错综卦体数失去了平衡,传易者不得不将位于上下经交界的坎离和咸恒互换,以达到上下经错综卦体数的平衡。

在文王卦序中,夬、姤卦和咸、恒卦位于上经,坎离位于下经,上下经错综卦体数都为十八个,上下经阳爻数各为九十六,阴爻数亦各为九十六,且上下经错综卦体阳爻数为五十四,阴爻数亦为五十四。不论易卦数、卦体数、易卦阴阳爻数以及卦体阴阳爻数都完全达到了均衡!参见图六。
这说明,通行本卦序上下经阴阳爻不完全平衡,夬姤卦错位是其根本原因。
二、易象均衡
在通行本卦序中,所有五阴一阳爻卦(剥、复,谦、豫,师、比)都位于上经,而所有五阳一阴爻卦(小畜、履,同人、大有、夬、姤)除了夬姤卦之外,也位于上经。

除了夬、姤与剥、复这五阴一阳爻和五阳一阴爻的两两对卦卦象阴阳不能相对应匹配均衡之外,上经内部六阳爻卦(乾)与六阴爻卦(坤)是对应平衡的,四阳二阴爻对卦(共四卦,需讼、无妄大畜)、二阳四阴爻对卦(共四卦,屯蒙、临观)也是平衡的,相错的两对卦也是平衡的,三阴三阳对阴阳爻本身就是平衡均等的。分析表明,夬姤对卦的错移造成了上经内部阴阳卦象不对等(参见图六)。

由于夬姤对卦的错移,使得坎离、咸恒对卦换位,也造成了上下经之间相错卦(乾坤、坎离、颐大过、中孚小过)的分布不平衡。参见图七。
卦象分析表明,上下经之间及其内部卦象和阴阳爻不均衡是由于夬姤对卦错所致。
三、易理相应
在通行本卦序中,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有特定含义的,夬与姤是分决与聚合之义,而剥与复是衰落与恢复之义,卦形相反,涵义相近。所以二者都应该位于上经。
此外,笔者经对文王六十四卦序进行复原,发现卦序符合一定的分段归类原则。参见前文“文王卦序”章节内容。

根据笔者对卦序进行阴阳爻分布排序,得到图二的塔型卦序结构,笔者认为:无妄大畜和渐归妹在通行本卦序中也存在错位。

图八上经卦义间的关系显示,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可以划分为一区段,该区段正好对应卦序塔形结构的第一层,主要揭示事物发展初级阶段的状态;而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无妄大畜可以划分为另一区段,该区段正好对应卦序塔形结构的第二层,主要揭示事物发展高级阶段的状态。从屯、需、师、小畜、泰与同人、谦、随、临、无妄的卦义更能看出两个区段的明显区别,后者重心在德。所以将无妄大畜从剥复之后移到临观之后是合理的,卦义衔接也十分恰当(参见附录三《〈新序卦〉新解》)。
图九下经卦义间的关系显示,遯大壮、晋明夷与渐归妹应该归为一组,特别是遯、晋和渐都是进退之义。而震艮是讲动静的与进退还是有所区别的,而震艮、丰旅、巽兑归为一组是合适的。从卦象上讲渐归妹和丰旅都是三阴三阳卦,通行本卦序中这是唯一的前后都是三阴三阳的卦序衔接,将渐归妹移到遯大壮之后整个卦序卦象更加顺畅了。
既然夬姤卦存在错位,那么应该将夬姤卦放回到上经的什么位置合适?

笔者在《周易卦序新解》中,从上下经对等的结构角度认为:夬姤卦应该放到颐大过对卦之前,剥复卦之后。这样放置,上经的颐大过之后就是上经的结尾咸恒,与下经中孚小过之后就是下经的结尾既济未济相对应。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上经最后的卦序衔接是颐、大过→咸、恒,历代学者都将咸释为男女相感,大过卦之后为咸卦,卦义衔接上有些不恰。所以笔者在《再论周易卦序中》试图将夬、姤卦移到颐、大过卦之后,咸、恒卦之前,这样似乎卦义衔接能够说通。
笔者认为,咸卦不应该仅仅解释为男女相感(夫妇)之道,而应该解释为和合之道,夫妇只是咸卦(合和)的卦象之一。这样笔者重新审视卦序夬姤卦的放置和衔接,认为应该将夬姤放置到剥复之后,颐大过卦之后更为合理,大过与咸卦的衔接也不存在了问题。这样不仅从上下经卦象对等、义理衔接以及《周易》卦序整体哲学思想上,都是最为恰当的卦序结构。参见图一:文王六十四卦结构图、附录二:《新序卦》和附录三:《〈新序卦〉新解》。
此外,从东汉魏伯阳著的《周易参同契》也可以得到一些相关参考,《参同契》乃会通《周易》、黄老、炉火三者为一途,为《周易》融于道家丹道的始创者,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还作了一卷《周易参同契考异》。魏氏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易传》的内容多有引用,如“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等等。其中还可以看到通行本卦序用之于丹道:“月节有五六,经纬奉日使,兼并为六十,刚柔有表里。朔旦屯直事,至暮蒙当受,昼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即未至晦爽,终则复更始,日月为期度,动静有早晚。”“屯以子申,蒙用寅戍。余六十卦,各自有日。”。说明魏伯阳作《参同契》就是以通行本《周易》为蓝本。
那么魏氏使用通行本《周易》的原理与现今的卦序易理一致吗?笔者认为不一样,他应用的卦序原理应该是笔者修订的坎离咸恒互换的通行本卦序,即文王卦序。我们可以作简要阐述。
其一、魏伯阳假借易象而言丹道,朱熹解释:“按魏书首言乾坤坎离四卦橐籥之外,其次即言屯蒙六十卦,以见一日用功之早晚;又次即言纳甲六卦,以见一月用功之进退;又次即言十二辟卦,以分纳甲六卦而两之,盖内以详理月节,而外以兼通岁功,其所取于《易》以为说者,如是而已。”这是说,《参同契》用《易》卦,以乾坤为鼎炉,以坎离为药物,其余六十卦和纳甲六卦以及十二辟卦,系用在表述炼丹用功、进退“火候”上。说明乾坤坎离在卦序中的地位十分特殊,才会单独拿出来分别作为“鼎炉”和“药物”。只有乾坤坎离位于上下经之首才能与之相匹配。而在目前通行本卦序中,坎离虽然位于上经结尾,根据历史上主流的易学专著的解释,其作用并没有显得那么重要。
其二,魏伯阳在《参同契》中借用天地之合、男女之交而言丹道。从其丹道原理来看就是要达到阴阳相须和合的状态,咸卦正是天地相合男女相须之象,而在卦序中咸卦正与恒卦相接,咸而恒久,这就是丹道长生的秘诀。所以其在《参同契·阴阳精气章》中说:“乾坤刚柔,配合相包。阳秉阴受,雌雄相须。须以造化,精气乃舒。”其中的“配合相包”,乃指乾坤相包之象,“雌雄相须”正是乾坤和合的咸卦的内涵。其在《参同契·君子好逑章》借用《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雄不独处,雌不孤居。”来反复强调阴阳和合之重要性。
魏伯阳以坎离象征男女,在《参同契·男女相须章》中说:“坎男为月,离女为日”,而以男女相交来暗示既济卦的阴阳和谐状态。水火既济正是坎离相交之象,既济卦的下一卦为未济,未济意味着没有终止,也就是生生不息的意思。《参同契·男女相须章》说:“坎男为月,离女为日,日以施德,月以舒光,月受日化,体不污伤。”旨在论证坎离交合而既济的和谐平衡状态。
所以从《参同契》丹道的原理来看,咸恒应该作为上经的结尾,而坎离作为下经之首,既济未济作为下经结尾是最为恰当的。
附录二:《新序卦》
新序卦
(一)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可观[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有无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①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复(①)[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夬。夬者,决也。决必有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②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咸。咸者,和也。相和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④
(二)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④)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物不可以终遯,故受之以大壮。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得其所归者必进,故受之以]③晋。晋者,进也。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伤于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②)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③)丰。丰者,大也。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兑者,说也。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注:文中的数字①②③④分别是《序卦》中无妄大畜、夬姤、渐归妹错位以及坎离咸恒换位而发生位移的文字。其中④的内容是:“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离者,丽也。”《新序卦传》中笔者将坎离作为下经人道的起始而特意移去,以与上经天道没有列出乾坤而相对应。
附录三:《新序卦》新解
(一)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周易》六十四卦始于乾坤,序卦不言乾坤而言天地,是说乾为天,坤为地。天地间万物皆自天地而生,所以卦序以乾坤为起始。上经的结尾为咸恒,为乾坤包合(媾合)之象,乃天地氤氲和合、天长而地久之状态。
乾元“资始”,坤元“资生”。“天行健”“自强不息”,“地势坤,厚德载物”。天道运行不舍昼夜,地道载物不别美丑。乾坤为万物变化之门户。
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
屯,充盈,积聚。有了天地,阴阳媾和,雷雨交作,草昧萌生,万物生灵开始产生而盈聚。“天地之大德曰生”,故乾坤之后为屯。
水雷屯,内卦为震,为动;外卦为坎,为险。屯,动于险中。屯象征万物初动、初创时期的艰险和徘徊不前。任何事情初期都会面临各种艰难险阻,这就是常言道:万事开头难。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
蒙,蒙昧,萌芽。万物生命初生之时必然幼稚而蒙昧。
山水蒙,内卦为坎,为险;外卦为艮,为止。蒙,险而止于前。蒙者,困惑、困蒙之意,这时候需要给以启蒙教育而破除困惑。儿童时期的启蒙教育对于人的一生是十分关键的。
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
需,须待,需要。万物初生之时幼小而蒙昧,必须给与抚育与培养。
水天需,内卦为乾,为健;外卦为坎,为险。需,刚健而遇险阻。幼小需要成长而养育,这说明教育培养儿童是十分重要的,这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下一代延续。
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
讼,争执,争讼。需为饮食之道,为了获取饮食所需必然会引发争讼。
天水讼,内卦为坎,为险;外卦为乾,为健。讼,险而健行。万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为资源所需而引起纷争,说明万物生命生存竞争的必然性。
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
师,帅众,统领。为了饮食需要而产生争讼必然会兴师动众。
地水师,内卦为坎,为险;外卦为坤,为顺。师,行险而顺。师就是因纷争而聚众兴师,其在政治就是党派,在国家就是军队,说明世界上的纷争是不可避免的。
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
比,亲附,比对,比赛。众者之间,亲附于强者,而相互间就会形成一定的比对和竞争。
水地比,内卦为坤,为顺;外卦为坎,为险。比,顺而有险。顺从者聚在一起就会形成相互比附和竞争的局面,有竞争就会有风险。和谐竞争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必要动力。
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
畜,积蓄,养蓄。在比附和竞争机制下,勤勉劳作者就可以有一定的积蓄。
风天小畜,内卦为乾,为天;外卦为巽,为入。小畜,健而入。小畜是初有积蓄,但不丰盈,也仅仅是小康。小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
履,践履,礼仪。“衣食足而知礼仪”,人们富庶后就会有更高的社会需求,就需要建立并履行相应的礼仪秩序。
天泽履,内卦为兑,为说,外卦为乾,为健。履,悦而健行。生活富裕了人们就有了更高的社会需求,需要完善各种制度、礼仪规范,从而保持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是文明发展的需要。
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
泰,通达,通泰。大家都遵守法律制度、礼仪规范,人们安居乐业,社会就会祥和安泰。
地天泰,内卦为乾,为健;外卦为坤,为顺。泰,内健而外顺。外柔内刚,彼此相互协调,小往而大来,事半而功倍,通达而安泰,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呈现蒸蒸日上之势。
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
否,闭塞,不通。任何事物不可能始终通达,所以泰极而否至。
地天否,内卦为坤,为顺;外卦为乾,为健。否,内顺而外健。外刚而内柔,彼此互不协调,大往而小来,事倍而功半。花开有花落,月圆还又缺,任何事物不可能永远畅顺美好。泰极转否,当否之时,上下次序紊乱,社会环境不得安宁。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世界没有永远的太平盛世,当然也不会存在永远的乱世。六十四卦没有完美无缺的,所以人类社会也没有绝对完美的时期,都是治乱交替变化的过程。
卦序从屯、蒙、需、讼至泰、否,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也就是初级阶段,经历了艰难初创、蒙昧时期、为食物资源相互竞争时期,以至文明发展进入通泰祥和时期转而进入低潮否塞混乱之期,社会发展是起伏的。“无平不坡,无往不复”,经历过极致黑暗的否塞期则迎来了人类文明的第二个发展阶段,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这一阶段就是同人、大有、谦、豫至无妄、大畜,在这一阶段人类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文化。
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
同人,与人合同,同心同德。事物不可以始终是否塞,所以大家就会同心同德。
天火同人,内卦为离,为丽;外卦为乾,为健。同人,文明而健行。大家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故《系辞》赞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
大有,有者大也,大为富有。能够与人同心同德,万物必然归顺,所以能够大为富有。
火天大有,内卦为乾,为天;外卦为离,为丽。大有,健而文明。处大有之时,社会安宁,万物归顺,社会财富得以充裕。
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
谦,谦逊,谦虚。大为富有者不自满,故而能够谦逊。
地山谦,内卦为艮,为止;外卦为坤,为地。谦,知行知止而柔顺。满招损,谦受益,故《彖》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
豫,娱乐,愉悦。大为富有而能够保持谦逊,必然会愉悦。
雷地豫,内卦为坤为顺;外卦为震,为动。豫,顺之以动。虽然富有而不自持,反以谦下处之,自然是愉悦吉祥的。
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
随,随和,跟随,随意。愉悦快乐必然会有人追随。
泽雷随,内卦为震,为动;外卦为兑,为说。随,动而愉悦。能够带来欢乐便会得到更多的人参与,这就是随。随也会带来不利的因素,如“随波逐流”、“随心所欲”、“随其所好”等,这就是惑乱的起因。

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
蛊,多事,迷惑,蛊害。追随的多了就会迷惑而产生事端和惑乱。
山风蛊,内卦为艮,为止;外卦为巽,为入。蛊,止而入。蛊是腐败、惑乱、事端之意,过于追随势必会结党营私、贪污腐化、世风败坏等,从而造成严重后果。
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
临,亲临,居高临下,君临天下。亲临现场整治事端可以成就大事业。
地泽临,内卦为兑,为说;外卦为坤,为顺。临,悦而顺。愉快地理顺事物就是临。蛊是事端,有事端并不可怕,有事端就要抱着热心亲临调理,梳理好了则成就一番事业。
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
观,观察,景仰。事业崇高盛大,必受人景仰。
风地观,内卦为坤,为顺;外卦为巽,为入。观,顺之而入。人们观察事物时是顺物之理而入。事物微观时难以观察,变得壮大了便会引起关注,所以“物大然后可观”;成就伟大事业者也必然受人景仰。文王、孔子功垂千古,所以数千年来得到世人的敬仰。
可观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
无妄,无有妄为,不虚妄。人们以景仰之心敬事,必然不会恣意妄为。
天雷无妄,内卦为震,为动;外卦为乾为健。无妄,动而健。无妄就是不虚妄,通过深入观察事物,明了事物变化之理,才能够不虚妄;无妄与教化有关,古人崇尚神道设教,神道是人们心灵的“大观”,起到心灵震慑所用,所以“可观则不妄矣。”
有无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
大畜,蓄止至大,大为积蓄。没有虚妄而规矩从事,必然会有大的积蓄。
山天大畜,内卦为乾,为健;外卦为艮为止。大畜,健行而止。内刚健而外安止,是养精蓄锐的状态。经过这大的积蓄过程,社会得以富足。
从同人、大有至无妄、大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也就是高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进入了文明发展的历程,社会道德文明、物质文明并重,人民康富,社会安定。
物畜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
噬嗑,噬者,啮也。嗑者,合也。如口中有物啮而合之。有了大的积蓄,相互间得以进行交易和沟通。
火雷噬嗑,内卦为震,为动;外卦为离,为丽。噬嗑,动而丽乎明。噬嗑象征交易和沟通,也象征法律和法制。交易、沟通的过程必须公平、公正,也需要完善法律法制体系。
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
贲,文饰,美化。社会中各种沟通、交流也不是随便进行的,必然会伴随着文饰的氛围。
山火贲,内卦为离,为丽;外卦为艮,为止。贲,丽明而止。漂亮的东西放在那儿,就是起装饰作用。贲象征文饰,也象征文明文化。随着社会交易、交往的发展,需要各种文饰的氛围,文化事业也随之而发展,这是文明发展的象征。
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
剥,剥落,败落。文饰过分失去了其本真,就会逐渐败落。
山地剥,内卦为坤,为顺;外卦为艮,为止。剥,顺而止之。一旦文饰占据了占主导作用,事物就走到了尽头就该衰落了。一个王朝发展至鼎盛,花天酒地、歌舞升平就是走向衰落的开始。历史上罗马帝国的急剧灭亡,隋炀帝的亡国应引以为戒。
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
复,回复,恢复,复归,复合。事物不可能始终败落下去,物极必反,就会从衰败中逐渐恢复。
地雷复,内卦为震,为动;外卦为坤,为顺。复,动以顺行。剥到极点,则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新的生机就来了,剥卦反过来就是复卦。
复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夬》。夬者,决也。
夬,决也,分也。事物逐渐恢复生机而致强大,强大者必然就要分决。就如同草木生长过程中不断划分出新的枝叶。
泽天夬,内卦为乾,为健;外卦为兑,为说。夬,健行而悦。万物在复苏生长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壮大,壮大了就要分化。一颗种子埋在土里发芽,其胚胎细胞不断分裂和分化;植株成长的过程也不断分化,由两片叶、三片叶、四片叶……逐渐成熟壮大。
决必有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
姤,遇合、媾和。事物被决出必然会有所遇合。
天风姤,内卦为巽,为入;外卦为乾,为健。姤,入而强健。姤者,遇合、交媾,为阴阳刚柔相遇相交之卦。事物不可能永远分化下去,分化了就会有新的结合,这就是姤。
物相遇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
颐,养。事物刚柔遇合交媾,所以能够养育万物。
山雷颐,内卦为震,为动;外卦为艮,为止。颐,动而止,动静有节。《姤·彖》曰:“天地相遇品物咸章”,天地相遇而养育万物,刚柔交媾而万物化生。故“物相遇然后可养”。
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
大过,大为过越,逾越。事物经过养育而有能力做出过越之举。
泽风大过,内卦为巽,为入;外卦为兑,为说。大过,入而悦行。经过养育事物壮大,而有过越之能力。
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咸》。咸者,和也。
咸,感也,和也。过越之举不可能长久,致中和合才是恒道。
泽山咸,内卦为艮,为止;外卦为兑,为说。咸,止而悦。咸的本质是和,天地和而生万物,男女和而繁衍生息,此乃恒久之道,自古及今莫不如此。
相和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
恒,恒久,长久。事物间的和合、和谐应保持长久。
雷风恒,内卦为巽,为入;外卦为震,为动。恒,入而动。世界内的事物都是运动着的,这是永恒不变的。

(二)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有了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了万物然后有男女。乾坤以象天地,坎离以象男女。人道之男女效法天地之和合生生之德,续以夫妇人伦。所以有男女而有夫妇,有夫妇而有父子、君臣,而有上下尊卑之礼仪。下经论述人道,其结尾为既济未济,为坎离交合之象,乃人伦夫妇、父子、君臣、上下、尊卑和谐有序、生生而不息之状态。
坎道象男,离道象女。坎,履险之道;离,文明之道。坎,象征人生于天地间之艰险不易;离,象征人生天地间之文明丽彩。人生充满了矛盾,进退、得失、存亡遍布人生旅途,明通其道,则出入自如。
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
遯,退避,退让,隐退。事物永远都在变化之中,不可能永恒不变,无论什么状态都会消退而去。天道有生生之德,所以上经乾坤之后第一卦为屯;人道有进退存亡之道,欲进则先退,所以下经坎离之后第一卦为遯。
天山遁,内卦为艮,为止;外卦为乾,为健。遁,止而健。《周易》下经为什么一开始就是遁卦?这是个很大的学问。往往世人只知进而不知退,而《周易》则先明退而后进,有了退路才可为进。做任何事情都是先退而后进,试想我们起跑的第一步就是后脚先向后蹬。
物不可以终遯,故受之以《大壮》。
大壮,至为壮大,强大而盛壮。事物不可能总是退避,必然会振作起来而变得强大盛壮。
雷天大壮,内卦为乾,为健;外卦为震,为动。大壮,刚健以动。经过退避而养精蓄锐而变得壮大起来。
物不可终壮,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
渐,渐进,缓进。事物不可能始终保持强壮,所以才会缓行渐进。
风山渐,内卦为艮,为止;外卦为巽,为入。渐,知止而入。事物不可能永远保持盛壮之势,过于强壮了必然会行进迟缓。
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
归妹,嫁妹,归宿。渐进总会得其归宿。
雷泽归妹,内卦为兑,为说;外卦为震,为动。归妹,悦以动。渐进就一定会得其所归。归妹是婚嫁之卦,古人称嫁女为“归”,就是女子得到了其归宿之谓。
得其所归者必进,故受之以《晋》。晋者,进也。
晋,前进,进步。有其归宿的就会有自信,故能够有大的进步。
火地晋,内卦为坤,为顺;外卦为离,为丽。晋,顺而丽明。得其所归者正是春风得意之时,所以会有进步。
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
明夷,光明夷灭,伤害。前进的路并不平坦,一味亢进会受到伤害。
地火明夷,内卦为离,为丽;外卦为坤,为顺。明夷,内明而外顺。文明隐于地下,自身文明不能发挥而只能顺应别人。有进有退这就是人生哲理,人生事业没有永恒的辉煌。明夷也不是永远不行了,只是机遇暂时不属于自己了。
伤于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
家人,家中之人。在外受到伤害,就会返回家内。
风火家人,内卦为离,为丽;外卦为巽,为入。家人,文明而入。在外遭受了挫折,就会回到家中寻求慰籍。人生遭遇苦难也往往会步入宗教的殿堂,宗教是人的精神家园,在那里寻求安慰和解脱。家人是治家之卦,大到国家,小至家庭,都是家,家道正则君臣、夫妇、男女各得其位,礼仪有节,家庭和睦,国家安定。否则家道失和,国家混乱。
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
睽,乖异,背离。家道穷困必然相互背离。
火泽睽,内卦为兑,为说;外卦为离,为丽。睽,悦而丽明。家道走入穷尽而失和,彼此而背离。任何一个集体都会产生矛盾,合理的处理矛盾是一门艺术。有小矛盾也未必是坏事,所以《睽》卦辞:“睽,小事吉。”,作为领导者就要充分利用好这个矛盾,平衡好下属的关系。
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
蹇,蹇难,困难。大家相互背离,必然会有困难。
水山蹇,内卦为艮,为止;外卦为坎,为险。蹇,止于险。因矛盾过大做事就会遭遇困难。蹇卦是难卦,即使处蹇难之时,也不要气馁,任何险难都是机遇,都是考验。
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
解,宽解,缓解。事物不可能总是处于困难之中,困难终究会缓解的。
雷水解,内卦为坎,为险;外卦为震,为动。解,行险而动。在险中艰难前行,必会解除艰险。人在难中是痛苦的,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只有承担不了的心,调整心态是最重要的。
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
损,减损。缓解困难必然会付出代价而遭受一定的损失。
山泽损,内卦为兑,为说;外卦为艮,为止。损,悦而止。解决困难要付出代价。人有不足才会有难,损就是要损去自身的不足。
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
益,增益。当事物减损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转化为增益。
风雷益,内卦为震,为动;外卦为巽,为入。益,动而入。损之又损即转为增益,这边失去了那边就会得到,正如老子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益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
萃,聚集,荟萃。事物增益后必然会得到聚集。
泽地萃,内卦为坤,为顺;外卦为兑,为说。萃,顺以悦。因为增益而能够聚集。萃是很多东西堆积在一起,如人才荟萃。
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
升,上升,升进。事物聚集而能够不断向上升进。
地风升,内卦为巽,为入;外卦为坤,为顺。升,入而顺。聚集的东西多了就发达起来了。人才荟萃,事业就会畅顺升进。
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
困,困顿,困境。事物不可能永远升进,必然会有困顿之时。
泽水困,内卦为坎,为险;外卦为兑,为说。困,行险以悦。升进到了头就要入于困境之中。困难并不可怕,能够在困境中保持愉悦的心情和良好的心态是最重要的。困卦下卦是坎,上卦是兑,所以困是处险中而能愉悦。《困》卦辞:“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困难对于有志者来说都是好事,都是用以成就自己的。诚如文王困羑里而演易,孔子周游而传道。
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
井,井养,修养。遇到了困境就要反观内省,参井养之道,涵养德行。
水风井,内卦为巽,为入;外卦为坎,为险。井,入于险中。井卦是修养之卦。井处于地下,只向人们付出而不索取;不管人怎么迁移,而井是不动的,很安于其下;井是不自满的,不论打出多少水,过后还能保持那么多的水量。处于困境之中要参井养之道,反修自德,必能走出困境。
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
革,革旧,改革,革命。井养之道在于革除旧的体制和旧的观念。
泽火革,内卦为离,为丽;外卦为兑,为说。革,丽明而悦。“井道不可不革”,革除什么?革除的是旧观念和不适时宜的体制。一旦观念和体制陈旧了就会阻碍自身的前进和发展,就需要革旧而布新。
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
鼎,鼎养、创新,象征权力。革除旧体制要把握机遇,效法鼎养之德,任用贤才、更新观念、与时偕行。
火风鼎,内卦为巽,为入;外卦为离,为丽。鼎,入于文明。鼎为国之重器,是政权的象征;鼎又是烹饪之器,用于熟煮食物;用鼎煮食,常煮要常新,这就是鼎卦的取象。革是革旧,鼎是创新,两者相辅相成。创新就要启用人才,所以鼎卦重在用人创新之道。
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
震,震动,变动。改革创新应该师出有名、把握主导权,以威震四方之势付诸行动。
震为雷,内外卦为震,为动。震,震其动。创新要付诸行动,需要掌控实权,就要开创变动氛围。古代是家族制度,长子当家,长子意味着实权。震是变动,所以任何创新都会有比较混乱的变动期。
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
艮,停止,静止,安止。事物不可能始终处于不停的动荡之中,必然会有所安止。
艮为山,内外卦为艮,为止。艮,艮其止。事物不会也不能总是处于动乱不安之中,要把握时机使变动安止下来。
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丰》。丰者,大也。
丰,丰满,丰大,遍满。事物不可能始终安止于一处,必然会从其一点而逐渐丰大起来。
雷火丰,内卦为离,为丽;外卦为震,为动。丰,文明而动。事物不可能安止于一处,会一点点丰大起来。做事情往往是从一点上突破,逐渐扩大范围。
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
旅,迁旅,行旅。事物无休止地扩大,就会失去其本来之位。
火山旅,内卦为艮,为止;外卦为离,为丽。旅,止于丽明。事物扩大的过程就是不断迁移的过程。中国人现在很多流动也很大,本地不想呆了移居到外地,中国不想呆了开始移居到国外。
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
巽,逊入,顺入。在外漂泊而无有所容,就会顺从地找个可以进入的位置。
巽为风,内外卦为巽,为入。巽,巽而入。在外游荡累了,就会顺从地找一个地方安顿下来。
入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兑者,说也。
兑,愉悦,喜悦。能够顺入也容易被接受,自然会得到喜悦。
兑为泽,内外卦为兑,为说。兑,兑而悦。顺从而能安顿下来,能够得到大家的接受和认可,自然会愉悦。
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
涣,涣散,散漫。喜悦过后会相离而散去。
风水涣,内卦为坎,为险;外卦为巽,为入。涣,险而入。喜悦过极必然会心生涣散。
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
节,节制,节约。事物不可能始终处于涣散,终归会得到节制。
水泽节,内卦为兑,为说;外卦为坎,为险。节,悦以行险。涣散反过来就是节制。涣散和节制都要把握好度,哪一方太过了都不好。
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
中孚,诚信,信用。能够自我节制自然会保持诚信。
风泽中孚,内卦为兑,为说;外卦为巽,为入。中孚,悦而入。自我约束,就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需要诚信,整个社会也需要诚信,这是美好和谐社会所必需的。保持诚信关键需要人人自我约束。
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
小过,小有过失,小的过失。能够守信者,做事至多会有小的过失。
雷山小过,内卦为艮,为止;外卦为震,为动。小过,知止而动。能够守信做事不会有太大的过失,然而小过却只利于做小事,故《小过》卦辞:“小过,亨,利贞。可小事,不可大事。”
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
既济,圆满成功。矫正小的过失后就会圆满成功。
水火既济,内卦为离,为丽;外卦为坎,为险。既济,丽明于险中。既济阴阳相应各得其位,代表着事物的圆满成功,按道理既济卦应该是六十四卦中最好的卦,其实不然,成功意味着走到尽头了,所以《既济》卦辞:“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既济之后就是未济。
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
未济,尚未完成。事物不可能终结,旧事物的终结,就是新事物的开端。火水未济,内卦为坎,为险;外卦为离,为丽。未济,险在丽明中。世界是没有终始的,历史也不可能终结,人类也是生生而不息的。
六十四卦没有一个是完美的,每一卦都是一个过程,人就生活在这永不停息的每一个过程之中。
终焉。



参考书目
1、[东汉]郑玄注:《周易乾凿度》
2、[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
3、[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
4、[唐]李鼎祚:《周易集解》
5、[北宋]程颐:《伊川易传》
6、[南宋]朱熹:《周易本义》
7、[南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
8、[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9、[北宋]邵雍:《皇极经世》
10、[北宋]周敦颐:《太极图说》
11、[元]俞琰:《周易集说》
12、[明]王阳明:《传习录》
13、[明]来知德:《周易集注》
14、[清]李光地:《周易折中》
15、[清]胡渭:《易图明辨》
16、金景芳:《周易讲座》
17、邓伯球:《帛书周易校释》
18、南怀瑾:《易经杂说》
19、廖明春:《〈周易〉经传十五讲》
20、其它资料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思想政治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