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盆景为意象建筑实践分析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06-28 21:06:59 归属于文化论文 本文已影响667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一、山水画、园林和盆景

  在中国传统的艺术中,山水画作为中国画重要的一支,无论是它独有的散点透视表现技法,还是独特的澄怀观道的审美意识,使之成为华夏艺术的代表。山水画表面上描绘了在重山叠水之间,辽旷平远之际,半角草堂,小小众生的人和自然的和谐,但其实并不止于这些写真,它本质上表达了一种形而上的意境,是人和自然合二为一的存在,形象化地展示了讲究道德理性与生命感悟的宋明理学的“天人合一”:天地自然在昼夜运转、变化、更新着,人必须采取同步的动态结构,才能达到与整个自然和宇宙的相同一,……亦即“天人合一”。这种“同一”或“合一”,不是静态的存在,而是动态的进行,此即“日新之谓感德”。它在美学取向上,不求不变的永恒,而求动态的平衡,自然和人类的相对应的一致,这种美的境界被看作是人类的极致和理想的境界。如果说山水画是对自然景观的一种二维的描绘,建构一种直观,那么,园林则立体呈现出画中的世界,它把境界的高度带向感知的现场。童寯先生曾精辟地将中国园林概括为“三维的中国画”,“是一座人的花园,一处真实的梦幻佳境,一个小的假想世界”。造园者往往在园林的设计中遵循绘画的原则。高居翰说:“园林已经不再仅仅是眼前的一方水池、几块岩石或数椽茅屋,而是成为一件艺术品,主人居住其中,也便超越了真实世界,进入到画境中去。”园林中的假山虽然取自于自然山水,却又模糊了真假二者的差别,在不同的场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这正山水盆景为意象的建筑实践—浙江省之江文化中心概念设计文/郑川是假山的妙处所在。假山是对自然的超越,它所指向的是文人心中真正意义上的山水。园林中的叠山艺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造山如真山;第二阶段是追求小中见大,将自然山水缩微到庭院中,观赏者再凭想象力将它们还原为真实的山水;第三阶段是追求以真实尺度再现真山之一角。而盆景艺术则发展了园林叠山的第二阶段。盆景,是微缩的山水景观,是文人用以观山水、寄情致的物件,也是中国传统审美的体现。陈从周说:盆栽之妙在小中见大,“栽来小树连盆活,缩得群峰入座青”,乃见巧虑。盆景,不是对自然的复制与照搬,而是内心世界与自然的比照,是对自然的重新分类与心理设想,它,师法自然,却并非是自然的附庸与模拟,它以一种人化的、文化的方式在表演自然,复叙自然。东方人把心灵寄托于自然山水,在天地间寻求思想和情感的最高境界,建筑和环境始终被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对自然的尊重与亲近贯穿于大到城市小到住宅的各个尺度之中……而所谓的“意境”则存在于那些散发着精神力量的现实图景中,它是艺术家最深的体验和思维高度的集中显现。

  二、两代人的“山水城市”

  国内关于“山水城市”的概念,有两个最著名也最有代表性:(一)钱学森的《山水城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1990年曾提出过“山水城市”的设想,他想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后来在1992年明确指出:“所谓‘城市山水’即将我国山水画移植到中国现在已经开始、将来更应发展的、把中国园林构筑艺术应用到城市大区域建设,我称之为‘山水城市’”。(二)马岩松的《山水城市》。新时代年轻建筑师的代表人物马岩松,在他的著作《山水城市》中写道:构建山水城市就是构造新的精神家园,未来城市的规划应该遵循以下的思想和原则:(1)山非山,水非水;(2)留白和空儿;(3)借景;(4)空间绿化率;(5)人体尺度的城市空间;(6)隐形交通。三、实践山水与城市,看似互为矛盾,但在特定的语境、心境下,城市就是某种意义的山水。建筑作为城市构成元素,既被城市人使用和观看,也被用作人们观赏城市的平台。担当文化历史传承重任的浙江省之江文化中心,就是这样一种建筑,它应该为城市图景提供一种欣赏城市山水的角度和方式,帮助都市人找回缺失的传统意境和情感,联结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浙江省之江文化中心项目位于杭州市西湖区之江新城,总用地面积270亩,总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由浙江图书馆之江馆区、浙江博物馆之江馆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浙江文学馆、大型文化综合体,以及辅助功能空间组成。之江新城背靠青山,面临大江,钱塘江在此一个急转弯,形成“之”字形,群山环绕又似聚宝盆,故此地景观宜登高眺望。同时区域内已建成中国美院、浙江音乐学院等高等艺术学府,已打造出浓厚的人文艺术氛围。通过调研和分析,我们确立了从山水景观中提炼抽象形体来表达中国传统文化意境的设计理念,落实到具体造型就是“山水盆景的建筑化”。在概念设计中,我们用“五个场馆功能实体+可观可游的景观通道+平台上的意象建筑”的形式来组织总图和框架,架空的平台是功能实体,解决了场地内的交通流线组织和总体公共功能;穿孔而过的景观通道丰富了建筑体验,并为登上平台的心境转换做了足够的铺陈;平台上的山形意象建筑则担当着创造精神与意境的功能,它们最终将人、城市、自然有机地契合(图1)。具体地说,五个独立的场馆承载了之江文化艺术中心各馆的主要公共功能,它们各有独立的出入口,五座山峰又似高低不一的奇石,架起一个城市尺度级别的大平台,把各个功能分区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巨大的山水盆景,安放在钱江依山傍水的之江新城。主体建筑之所以选择用架空平台的形式组织其上的意象建筑和其下的功能建筑,一方面是因为城市周边的高层、建筑周边的高架,均处于一个较高的视角,通过整体的抬升,能使建筑在各个维度更符合城市的尺度,另一方面,巨型平台也是一个观景台和客厅,观众身处其中就能使周边的山水景色和都市风光尽收眼底。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巨型盆景内部有一条一气呵成的观景通道,它从地面穿越各层,当与建筑外墙相切时,刚好可作为城市景观的取景框,提供游人一个观看城市、品味城市的角度,使建筑具有“可观、可游”的体验。

  当人们通过光影明灭的观景通道登上三层屋顶平台时,出现在眼前的是几幢水平环形窗模拟奇石纹理的山形建筑,主要功能为办公及后勤等非公众区域,它们参照山水盆景的布局,根据中国画中“三远”之法进行构图,在垂直高度和水平方向上设计成多层次的空间感,使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自然以建筑化的形象豁然出现,能使人产生时空错觉,仿若古人站在山水间。尤其是当我们怀着这样的心境,站在平台上俯瞰建筑背后的城市时,城市便也幻化成了山川、瀑布、亭台阁榭(图2)。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84.

  [2]童寯.苏州园林,童寯文集一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63.

  [3]高居翰.不朽的林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63.

  [4]陈从周.续说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239.

  作者:郑川 单位:宁波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返回文化论文列表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一扫
扫一扫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Powered by 范文帮,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本文TAG: 意象 盆景 山水 实践 建筑
本文地址: http://www.lunwen.net.cn/lunwen/wenhualunwen/12724.html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