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手工艺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不可分,但在现代化、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却面临着传统价值丢失的风险。然而,在当前传统手工艺传承整体呈现出日益凋敝这一趋势的情形下,凝聚着固始劳动人民智慧的柳编手工艺却在文化法则的支配下,适应了农村现代化的要求,不仅展现出丰厚的工艺文化积淀,更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联。以河南省固始县柳编手工艺发展为切入点,采用实证调查、统计分析、案例研究等分析方法探求柳编手工艺的生产性保护发展路径,为手工艺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借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价值;发展路径
河南省固始县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南北文化在这里交融荟萃,使该地域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柳编手工技艺与花挑舞、灶戏、皮影戏、大鼓书等共同构成了固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韵味,在推动该县农村文化、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柳编工艺品是固始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生活生产工具,柳编手工技艺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手工技艺,它的产生、发展、兴盛始终与农耕文明同步。
1固始柳编手工艺的发展
1.1固始县柳编手工艺的发展阶段
1.1.1自发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柳编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早期,那时的原始人就已采用具有韧性的植物制作各种容器和包装物。从奴隶社会到战国时期,柳编作为生活器具被普遍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用柳条编成的杯、盘等,外涂以漆,称为“杯棬”。宋代人取杞柳的细条,“火逼令柔曲,作箱箧”。固始柳编所用材料就是杞柳,杞柳是我国最古老的种植作物之一,《诗经》中就有“无折我树杞”的诗句。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少年时代在临淮一带生活,曾在柳条生长地放牛,与当地群众栽插柳条,并用柳条编织过器物[1]。固始县的柳编手工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1.1.2缓慢发展阶段(1949—1986年)。固始县位于鄂、豫、皖3省交界处,大别山系与淮河在此交汇。这里山峦叠嶂、群峰隽秀,河流纵横、百舸争流,美丽的大自然孕育出固始县域丰富的柳编产业资源。该县有3个乡(镇)地处淮河、泉河、史灌河沿岸,由于滩涂、湿地多,十年九淹,自古便水患不断,农作物种不保收,却异常适宜杞柳的生长、繁衍,当地百姓便利用自然生长的柳条制作笆斗、簸箕、箱包等生活用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批善于柳编技艺的手工艺匠人,但匠人们也只是在农闲时才编些柳制生产生活用具及农业工具。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各级手工业合作事业的专管机构得以建立,柳编手工艺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直到1986年,固始柳编才有了明显起色,这主要得益于固始当地的一些外贸公司利用外贸出口权优势,到三河尖、往流等乡(镇)沿河地带给农户授以柳编工艺品技术、标准,待成品后统一收购、出口创汇。柳编生产经营很快形成一定规模,到1986年,三河尖的万正和把固始柳编带到广交会销售,固始柳编产品才得以走出国门[2],柳编手工艺才开始走向世界,得到更大范围内的传播与认可。1.1.3鼎盛发展阶段(1987—2020年)。1987年国家外贸体制改革开始,以固始县三河尖乡万正和为代表的柳编能手建立了乡办柳编厂,纷纷研制开发柳编新产品,并出口外销,柳编产业得以迅速发展。柳编出口带动当地农民利用低洼滩涂地大力种植杞柳,这就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为柳编产品编织提供了丰富的柳条资源,与柳编相关的企业迅速增加。2003年固始三河尖乡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评为“中国柳编之乡”;2006年“三河尖工艺”作为三河尖柳编产业的商标,正式被国家工商管理局注册;2008年6月柳编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3];2011年固始三河尖镇被河南省工业信息化厅认定为工艺美术特色产业文化基地;2012年固始县被确定为省级柳编产品出口基地;同年9月固始华丰柳编荣获首届大别山旅游商品展销会金奖;2020年固始三河尖镇被命名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从2016年开始,柳编企业与时俱进,开通了电商平台,在郑州等大城市开办展销点,主营跨境电商业务,开启了“线上线下”一体销售模式,使得柳编手工艺也开始了从国内到国外的传播过程。柳编贸易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杞柳培育及种植、柳编产品制作与加工等相关上下游行业的发展,辐射相关产业人口多达20万,对当地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固始柳编的企业数、编织人数、产值和出口创汇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柳编所带来的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图1、图2)。
1.2固始柳编手工艺的技术演变
固始柳编工序可谓严谨细致,柳编制品的生产全部采用手工制作,分为选料、浸泡、编织、熏蒸、晾晒等多个环节。杞柳的选料以伏天刚成熟的杞柳为最佳,将用料放入水中浸泡,使其变软,增加其强度,然后按照企业订单标准和规格进行编织,继而将编织出的成品清洁后进行熏蒸。为了防止产品发霉和变形,最后一步是对柳编产品进行晾晒以固定其形态。固始柳编造型高雅大方,体现出高超的工艺制作技术,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沉淀和科技智慧。传统的柳编技艺有经编、立编、拧编3种编织技法。经编的特点是柳线结合,产品质密耐用。立编属于改革开放后的创新,突出纬少经多,产品立体感更强。拧编讲究造型的稀缺性和有限性,如近年来用大别山野生红藤编织的藤编产品就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总体来说,柳编制品经历了从生产工具向现代工艺制品的转变,编织技术从传统的立编、经编技艺向多材料复合编制技艺的转变,产品花色从单一色料向多种色彩转变[4]的这一过程,越来越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固始柳编将传统编制技术与现代技术相融合,凭借劳动农民的睿智和匠心独运的技艺,借助多年的技术进步,自成体系,编制出各式各样、赏心悦目的手工工艺品。
2固始柳编手工艺发展价值及意义
2.1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实用性”是手工艺创造的“载体”,这个“载体”承载了手工艺者的手工艺思维、创作目的、产品用途、价值。柳编手工艺生产生于当地特有的农业环境中,助力农事劳动,补充着农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与农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固始柳编是一项传统的手工技艺,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训练才能掌握技艺并熟练运用工具。千百年来,固始人民利用土生生长的柳条,仅依靠手工就编制出美观耐用的生产生活用具,成为我国中原地区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杰出代表。柳编倚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协同生产,这与天人合一的朴素农业文化思想完全契合。固始柳编从材料选用、技术应用到最终成品,整个过程完全以人力完成,天然的材料和质朴的心境,共同构成了手工艺美的本质性动力,给予工艺品以自然美的保证[5]。在一定程度上,柳编手工艺是一门无字语言,是一种经验性或者实践性的知识,类似詹姆斯·斯科特提出的米提斯的能力[6]。柳编手工艺品还具有浓郁的田间黄土气息、乡土情感情绪和清新脱俗的艺术风格,印记了当地当时的民俗民风和生活。柳编手工艺品的生产是人与自然一起工作,在编织中体会技艺传播的享受与自豪。柳编手工艺不仅使得农户依靠自己的勤奋和手艺增加了经济收入,而且整个编制过程还传达着通达而美妙的情愫。柳编手工艺中蕴含的理想主义和审美体系,是力学、技巧与美学的结合[7],承载着农民的思想信仰,满足了农民的精神追求。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解得不断深入,对人类遗产的一个重要阐释就是它是过去给我们的馈赠,是保护于当下、留给后世的礼物。
2.2有利于乡村社会稳定
从农民收入上看,外出务工数量和工资性收入增幅趋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空间较小。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影响了农民工的充分就业,农民工外出务工受阻叠加上家庭经营收入受损,2020年第一、二季度农民收入增长低。从农村社会看,城市化正逐步侵蚀人类的文化生态空间,在乡村改造力量的驱使下,村落消失的速度加快,乡村人口和村庄数量还将持续减少,农村居民对村庄的归属感在不断下降,农村生活场所的功能逐渐丧失,村庄的社会生活缺乏活力,乡村社会“过疏化”,乡村成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空巢社会”。费孝通先生认为,手工艺生产的价值在于它配合于家庭、邻里等关系之中,又配合在农民生产活动之中,是支持完整生活的力量,而不是破坏生活活动的力量[8]。在我国,乡村手工艺种类繁多,有着滋养乡村生活的多元功能。固始县90%以上的柳编企业分布在村庄集镇,村落社会除了能够为柳编企业提供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和原材料外,更为重要的是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柳编的生产过程紧紧“嵌入”乡土社会,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与社会伦理确保柳编企业生产管理得以可能,“生于斯,长于斯”的熟人社会使得企业与农户、农户与农户之间相互依存,传递着世世代代的情感。柳编手工艺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乡村群体性的生产活动,满足了村民生活与精神需求,凝结了村民敬畏自然、崇尚祖先的淳朴精神信仰,承载着乡村悠久的历史文化及民间习俗。柳编手工艺劳动不仅使农户实现了个人自我价值,获得了喜忧苦乐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意义,更将手工劳动置于舞台中心,让农户获得一种劳动权利,让农村生产和农村生活保持密切的联系。每件工艺品的创作过程与交流过程,都是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多人亲密协作、相互交流信息的劳动过程,使得编织场所成为乡村新的公共空间和乡村文化传播的载体。在这里,村落信息持续不断地被制造和传播,共同构成了村落舆论和集体记忆。农户在一起拉家常、学技艺、挣钱花,参与村庄各种社会事务,化解邻里纠纷,编织熟人半熟人社会的亲朋关系网络,促进了人际关系和谐。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部分农户积极“宅”在农家院落,既可从事柳编手工艺赚钱,又可在田间劳动,农户“够自己吃就行”的理念保障了农产品供给,低密度人口、分户居住和清晰的自然边界使防疫风险低、隔离成本小。柳编企业和农户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以“微信”“抖音”“快手”等为载体搭建线上网络沟通平台,柳编企业向国外发布产品相关信息,真实、生动地展示柳编产品编织的各个环节,通过电话、微信群等形式提交订单;而农户在家足不出户地编织产品,一些返乡农民工也纷纷加入柳编队伍,有效缓解了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民生的冲击。2020年7月,固始县域发生了严重程度超1998年的洪涝灾情,给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都造成了一定损失。但由于沿河低洼处用于蓄洪,种植的杞柳便在洪水中昂扬生长,农户在庄台上从事柳编生产自救。柳编手工艺成为社会危机的“缓冲器”“储备库”和“压舱石”。
2.3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当前产业和人口向城市集中造成部分乡村地区“空心化”或“空壳化”,乡村产业发展缓慢,传统手工艺日渐式微,必须以保护促生存、以生产带保护,使传统手工艺得以延续,并将产品不断推向市场,产生经济效益。固始柳编手工艺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成为激发农户发展信心、激活当地产业的触发器。当前,由于农业产出有限,从事农村家庭经营获得经济收入仍然是农户重要的生计方式,在村庄内兼业更是增加收入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农户在农闲季节从事柳编产业能够增加家庭收益,弥补农业收入的不足。柳编产业是一二三产业充分融合产业,可以带动杞柳的培育与种植、柳条的加工与销售、柳编手工艺产品的制作与加工以及乡村旅游等相关上下游行业发展,促进相关产业大批人口就业。由于农户有着“不能脱离家庭”的特征,固始柳编企业大多开设在离农户居住地近的地方,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既能在生产基地编织,也可以把柳条材料带回家做,这种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极富人性化的“居家手工技能”的就业形式,让当地农户“不离乡、不离土、不离家”就能挣到钱,“人人搞柳编,家家抱金砖”。柳编的发展与农户实现了利益互嵌,柳编发展的生产、加工、包装和销售包括配套产品的生产都在乡村完成,既带动就业,也将利润更多地留在了乡村,一个编制工每天的收入在100~200元,当地农民从柳编发展中普遍获益。产业发展中产生的雇工也为能力不够的农户提供了获益的可能,农户用自家生产的柳条按订单从事编织,柳编企业能够整合乡村中的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等劳动力,解决半劳动力、弱劳动力以及贫困户等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助其重新获得来自社会的尊重和肯定,改变这一群体的家庭地位。柳编产业把农村劳动力留在田野,留在村庄,吸引了更多的农民工回乡,农村再次成为他们绚丽多彩的生活家园和具有活力的社会空间。2018年固始县出台了对从事柳编贫困户的以奖代补政策,如柳编收入达到3000元的奖1000元,全年最高奖3000元,以帮助贫困户实现精准脱贫。三河尖镇周郢村是该镇6个重点贫困村之一,柳编是其支柱产业,2020年全村总人口为1665人,在2016年就已实现稳定脱贫。仅在三河尖镇,就有2/3的农户通过柳编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柳编手工艺生产活动使该镇成功走上了乡村脱贫的发展道路。种植一片柳树、编织一件产品、链接一批农户、富裕一方百姓,这成为固始柳编产业的真实写照。
2.4有利于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柳编手工艺首先体现在其生态价值上,它饱含尊重自然的价值意蕴。柳编手工艺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和广阔的应用空间,它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种为生活服务的实用艺术,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丰厚的审美价值。农户基于大自然的馈赠,运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出精湛的手工艺品。但手工艺的价值不在于其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不在于其精湛的工艺本身,而在于它尊重自然和适应自然的生存智慧[9]。柳编手工艺采用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协同、就地取材的生产方式,与自然进行持续、良性的互动,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重大。它以乡村为根基,不仅促进了乡村生产的发展,更将“工与艺”结合,将“德与美”相融,造物传统因此被激活,并辐射到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现代化农业是以高能源投入为代价的,而当前农业资源空间潜力有限,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让手工业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重要的生产手段,恢复手工生产方式,能够解决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许多弊病。固始柳编手工艺所用的杞柳在河滩低洼地自然生长,不会受人工“强制干预”的影响,体现了对生物生命的尊重。在柳条生长过程中,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每年分两季收割,收割完后晾干水分、便于储存,用时再拿来浸泡去皮,而后用白色枝条编织,将柳条编成工艺品的过程不用油、不用电,编制成的工艺品纯天然、无污染、绿色环保,尤其是柳制品废弃后还可以回收再加工,资源可以循环利用,有利于人们低碳消费,满足国内外消费者崇尚自然、追求环保的新需求[10],重建了人们健康雅致的绿色生活方式。柳编产业把传统手工艺内在的生活传统、文化创造力与农户生活改善结合在一起,满足了民众高质量的生活需求。
3柳编手工艺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乡村手工艺人难以像从前一样凭借精湛的技艺维持和改善生活,民间柳编手工艺人年龄结构老化,年轻人外出务工,技术人才外流,从事柳编手工技艺的人逐年减少[11-13]。2020年12月,通过对三河尖镇周郢村3个村民组入户调查走访发现,在从事柳编业的农户中,50岁以上的占56%,35~49岁的占27%,22~44岁的占17%,其中女性从业者占71%。柳编业的编工培训需传、帮、带,而乡村组织和柳编厂并不开展集中培训,职业学校更没把柳编工艺纳入技能培训课程。对柳编手工艺的属性、基本特征、艺术价值的挖掘开发程度不够,互联网传播、宣介手段缺乏,现代艺术融入感不强,产品的创新性不显著,出口单价低,产品结构低端化,大部分出口企业依靠十年一贯的较低售价来获取订单。近几年来,全球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又严重影响了柳编产业的发展。2017年以前,出口市场主要在美国、日本及欧洲国家,但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使得出口关税高达30%以上,出口欧美的订单大量减少,特别是2019年5月以后出口美国的柳编产品贸易量急剧下降,而进入2020春节前后,本该是柳编销售旺季,但全球疫情爆发加剧了柳编产业的出口创汇难度,柳编市场需求大幅缩减,销售成本大幅增加。
4柳编手工艺发展路径
4.1加大对柳编手工艺的文化研究
柳编手工艺是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地理标识性。建构可以承载文化记忆的特定空间,唤起人们乡愁记忆,建立柳编特色文化街、柳编特色文化村庄,可以吸引人才回归,助力乡村振兴。可以把新媒体作为重要载体服务于柳编文化的普及,综合运用网站、微博、微信、移动新闻客户端等传播方式,与固始县的根亲文化、淮河文化、信阳文化和茶文化融合,用“民俗影像”等记录方法,对传统柳编技艺进行详细的收集整理,利用虚拟手段重新演绎柳编手工艺,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复原柳编手工艺的完整工艺流程。同时,建立柳编博物馆、展览馆,布置陈列室,展出多年的柳编制品,研究柳编产业文化概念,谱写柳编之歌、柳编产业电视剧、柳编书籍,举办柳编大赛、柳编文化节,举办柳编工艺展示交流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柳编手工艺文化传播交流活动,把柳编文化打造成柳编手工艺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4.2提高柳编手工艺的经济文化附加值
柳编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显著的文化标识,已成为创意产业、时尚产业、设计产业、旅游产业重要文化资源。可搭建工艺产品设计、展示和销售平台,将传统工艺产品与当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不断积淀和吸收创新动能,不断融入新材料、新工艺、新需求,实现多元化发展。要大力发展柳条基地,将创意农业引入种植,打造柳条景观园,创新生产理念,改进编织工艺的流程,提高编制工艺的效率,借助文化创意,把柳编工艺品转换为一系列可满足文化消费者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民族特色、消费特点,在产品的设计、包装、深加工等方面进行研制创新,开发出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集艺术性、实用性于一体的适销对路的产品,打造不可复制、不可替代且能够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并富有生活情趣的多种编制工艺品。
4.3实施柳编手工艺人才教育战略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搭建城乡、校地、村企合作平台,将“借智”与“扶智”相结合,加大面向县外、省外、国外的宣传,让广大农户看到柳编手工艺的产业前景、非遗价值,树立发展信心。要普及柳编工艺文化相关知识,以人才培养为载体,以培训农户为抓手,帮助农户学习掌握传统柳编手工艺,激发农户的手工艺创造活力,形成相对集中的生产培训和交流展示的空间,挖掘、引进新产品,引进、培养具有美术、创意等专业特长的技术型人才,帮助产业从业者拓宽眼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尊重传统柳编手工艺人,广泛传播柳编手工艺的故事、文艺作品,制定对柳编传承人、编织能手的奖励办法,奖励柳编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立柳编创新工作室,加大对手工技艺保护的政策扶持力度,做好传承人名录体系建设与长期经费支持[7]。发挥科技、教育在柳编工艺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利用数字技术保存与博物展示宣传传统柳编工艺文化,让传统柳编工艺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唤起人们的兴趣与重视,建立灵活的社会参与机制,将柳编手工艺文化与个体生活连接起来,弘扬宁静守制的柳编乡村人文生态,培养年轻人对传统柳编手工艺的乡村情感。学校应开设柳编手工艺课程,开办柳编手工艺体验班、体验基地和体验活动,促进记忆传承。政府应设立柳编手工艺研究基地,培养柳编手工艺领域技术人才和研究人才,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强化艺术、素质教育,为柳编发展提供后备力量,增强社会对柳编手工艺的文化认同。
4.4提高柳编手工艺品消费效应
传统手工艺应该依靠其自身的生产发展能力来适应新挑战。随着人们艺术鉴赏理念和大众消费观念的提升,新技术的革新所带来的新型社会需求为传统手工艺发展提供了更为肥沃的土壤。实践证明,只要传统的消费需求足够旺盛,传统手工艺就会自然、持续性地发展。抓住文化旅游消费市场对手工艺品需求日益变大的机遇,利用固始县域旅游景点多的优势,把柳编工艺产品开发为旅游商品,开展柳编游、柳条创意园观赏、柳编产品展览体验,在商业区、历史街区、旅游景区等区域开设柳编手工艺体验中心,加强柳编手工艺与旅游市场之间的互动发展。发挥好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利用好广交会、世园会、农博会、农业嘉年华等国际和全国性平台,加大对品牌的展示和宣传推介,构建线上、线下营销网络,提升柳编手工艺产品的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程度。
4.5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进一步改善外部环境,继续秉承“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思路,立足国内大循环,对内在大城市设立销售门店,扩大销售柳编手工艺产品,引进有阵地、有渠道、有平台的知名电商企业和相关企业,加快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柳编手工艺的竞争新优势。对外瞄准国外市场,研究海外国家的风土人情、审美偏好与消费理念,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欧投资协定》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15个国家、拉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相衔接,增加出口国家数量,通过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方式与海外客户实时交流,扩大柳编销售渠道和市场占有份额。挖掘柳编特色,保持传统柳编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柳编核心技艺的真实性,把柳编这个具有中国元素的手工艺品推向世界,向世界展示我国民间手工艺品的精湛技法,传播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让柳编手工艺在世界文化之林扎根繁衍、散发光辉。
5结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持续发展,农村劳动力不断外流,农户依靠手工艺来提高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重视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挖掘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继往开来、综合创新,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固始县志编纂委员会.固始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2]周阳敏.回归式产业转移、跃迁式转型升级与速生式资源优化———固始柳编生态化、产业化和集群化案例研究[C]//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12.
[3]陈飞峰,梁昭华.陕北柳编文化特征研究[J].艺术科技,2015,28(2):187.
[4]高晶晶.浅谈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现状[J].新闻世界,2011(7):313-314.
[5]柳宗悦.民艺论[M].孙建君,黄豫武,译.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
[6]叶敬忠.没有小农的世界会好吗?———兼序《新小农阶级》中译本[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3):12-21.
[7]路璐,王思明.江苏民俗类农业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J].中国农史,2011,30(3):129-137.
[8]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9]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命名工作手册[M].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2005.
[10]王文忠.阜南县柳编产业的历史沿革及工艺发展[J].新闻世界,2011(7):312-313.
[11]固始县统计局.固始统计年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12]固始县统计局.固始统计年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2017.
[13]固始县统计局.固始统计年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
作者:许颖 路璐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