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信风险控制,历来是银行业历久弥新的一道难题,尤其是对小企业授信风险的控制,更是难题中的难题。近几年来,各地方银行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建立了一系列信贷风险控制制度,明确了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控制流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风险控制目标并未达到。概括地讲主要体现在:业务培训工作不到位,小微客户经理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小微信贷业务流程繁琐、针对性差;信用评级指标太简单,信用评级体系可操作性低;对贷后管理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贷后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风险预警系统不够科学等方面。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本文根据近两年自身授信工作实践,分别就小企业贷前、贷中、贷后三个环节提出改进和强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小企业信贷贷前调查中风控管理的建议
防范小企业信贷风险首先要落实贷前客户调查工作。具体地讲:
(一)审慎设置银行准入行业
银行小企业信贷相关部门要根据经济形势和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及产业特点,依据财政金融等相关政策和银行业的最新规定,预测银行业的发展走向,明确信贷业务的准入和退出区域,以尽可能降低宏观经济周期对系统运行产生的影响。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需要加大弱经济周期的授信支持力度,比如:农业、教育、医疗以及科技等产业。同时,对于属于宏观调控和经济结构调整需压缩的产业,注意及时提高客户准入标准,以此来优化融资结构;对于经营状况明显出现恶化的客户,为其制定退出计划。从而达到有效控制银行信贷风险,推动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目的。
(二)创新小企业信贷服务方式
1.发展小企业集群业务模式。对于地方银行来说,发展小企业集群批量业务模式,可以有效降低业务风险,控制信贷业务成本。这种融资模式具体的说,就是几个小企业经过协商建立联盟关系。一般是利用股权,或是通过协议达成联盟,通过建立这种联盟关系,将适度缓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成为联盟关系的企业,可以互相为对方提供帮助,这样融资成本也得到降低。建立小企业集群,可以有多种融资模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互助担保模式、团体贷款模式等。凡是属于集群内的成员,既可以共享信息,也可以共担风险。如果集群中的某一家企业出现了问题,其他企业都会伸出援助之手,这样整个企业集群的风险承担能力就会更强。集群企业中,内部资产的变现会比较快捷,这样如果企业要进行反担保,也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2.加强小企业供应链信贷融资。银行通常以一个核心企业为中心,将整个供应链视作一个融资风险整体来分析,包括供应链整体管理方式、核心企业的经营、财务能力以及整体实力等,并将企业的应收回款作为融资担保,整体为核心企业和其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就是供应链融资。这样一来,接受银行融资服务的是整个供应链,供应链上的单个企业的风险可能是无法控制的,但当风险转化为整体供应链的风险,风险就成为可控的了。与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合作,对于银行来说是非常有利的。银行可以充分详细了解到供应链融资的相关信息,对于现金流的掌控力度更大,而且供应链上的企业统一整合了商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银行是以整个供应链的特点以及核心企业为基础设定的信用评级标准,这样所得到的评价相较于针对单个企业,就会更全面。
(三)贷前调查时应做好全面的现场和非现场调查
1.贷前调查要强化现场调查。银行在进行现场调查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有二,一是财务资料,二是生产情况。财务资料的调查,可从财务报表入手,了解企业的各项财务支出以及资产状况,同时对货物的流转情况进行查验,检查是否存在成品大量囤积的现象;尤其需要注意企业的税务单据,通过企业的税款缴纳情况,了解企业经营的状况。调查企业的生产情况,首先需要对企业的生产流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且了解各流程环节所涉及的技术和设备,同时还需要关注生产工人的工作环境和状况。2.贷前调查时注重非现场调查。贷前调查可以首先运用非现场检查的方法了解企业的软信息,调查渠道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工商部门、APP软件、行业协会等渠道。调查者可通过查访相关政府部门官网确认企业的年检信息,对企业的资信情况以及人际网络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通过行业协会以及人行查询企业主的相关信息,了解企业主的资产及信用情况;通过灵活运用人行征信、企查查、企信宝以及工商行政网站等工具,全面检索企业以及企业主的资产是否存在被法院查封情况,以及借款人及关联企业全面的信用信息情况,从而了解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或是管理人员是否存在恶意逃避银行债务或是涉赌涉毒等刑事犯罪行为等影响银行信贷准入的因素。3.贷前调查后应注重资料的对比分析。加强对调查所收集资料的对比分析,对来源不同的财务数据进行核对,以确认数据信息的真实性,从而对企业的资信状况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认识,较为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为授信审核尽可能提供真实详尽的资料。
(四)加强信贷从业人员信贷风险识别及防范能力
银行客户经理是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的第一责任人,其余信贷审核审批与风险控制人员都分别担负责任风险控制的重要责任。因此,银行必需高度重视对信贷从业人员的培训,要及时组织他们接受新业务方面的培训,学习新操作流程、新信贷专业知识和新的风险管理方法,逐步提升信贷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水平,强化信贷从业人员的风控意识,有效开展风险预控工作。在信贷业务上报前,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召开预审会、晨会等,为工作人员创建现场学习新信贷政策、操作流程、抵押物标准等知识的良好环境,让他们有效进行互动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和适应工作的能力。
二、小企业信贷业务贷中审查审批的建议
(一)完善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根据财务、客户、流程、企业发展等多角度评价银行授信企业的信用情况,不但能帮助银行了解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经营情况以及将来的发展问题,也能有效控制贷款风险。1.财务方面。在评价客户资信情况时,不应只重视账面财物情况,而应该运用定量评价指标,对企业盈利能力、偿还债务能力,以及企业纳税情况、业务往来信誉度等进行综合评价。2.客户方面。在评估企业信用情况时,必须分析企业产品在市场当中的拓展情况、未来发展状态,分析客户是否对产品认可、产品在市场当中的占有率、客户维护程度、市场销售业绩等指标。3.流程方面。必须关注企业各个工作环节的运行情况,按照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有效分析预估企业在将来偿还资金的能力,不但要评估应收账款周转率、盈利能力等方面的定性指标,也需要选用评估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定量指标,以高效地开展评价工作。4.企业发展问题。在评价企业未来发展方面的情况时,不仅要选用资本积累率、销售增长率开展评估工作,也应该研究企业发展情况,了解企业管理方的管理水平以及个人素养。银行必须运用定性指标以及定量指标同时开展评价工作。定性指标当中涉及到了企业发展阶段、管理人员素养、政策变化情况,而定量指标当中涵盖销售增长率、资本周转率等。银行必须有效开展信用评价工作,按照实际情况对于系统、各个要素、评价指标进行调整,才能有效开展评价工作,提升自身风险预控能力。此外,银行针对小企业评价信用等级过程中,应该和工商部门、行业协会、税务部门、电力部门建立良好关系,才能够获得更多有效信息,而且应该和信用评级机构积极进行互动沟通,依据外部评级结论构建评估模型,只有针对这些企业开展定量分析工作,才会有效预控不良贷款出现。
(二)强化对小企业信贷业务审查审批权限的管理
在实践中各个银行所执行的审批和评定标准都各有不同,为了尽可能地减少信贷风险,一般情况下,一些商业银行都会组织专门的评定委员会进行管理。也可实行独立审批人制度,根据额度大小给予审批人不同权限。除此之外,可根据金融产品特点建立小企业贷款分级分权限审批制度,如将信用风险较小的“核心上下游信用及担保贷款”“简押快贷”“政采快贷”“房抵优客”等小企业信贷产品业务下放审批权限至分行,但信用风险相对较大的小企业普通流动资金贷款、“快押贷”“政采贷”等业务权限上收至上级行授信审查部进行审查审批。由此既可提高小企业信贷业务审查审批效率,提升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便利度,又加强了对小企业信贷金融风险的控制管理,更好地依据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特点平衡了“便利度”与“防风险”。
(三)利用大数据建立筛选机制
为了掌握信贷业务管理的主动权,银行应当采取主动方式,对各个行业中的小企业客户进行比对和筛选,提高风险控制力。在对小企业进行筛选以及对其信贷业务风险进行评估时,银行可以应用大数据技术,因为大数据技术针对的是海量数据,相比传统数据库,大数据技术对于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能力更强。如果能够与掌握海量数据的互联网数据平台合作,就可以得到更全面的信息,如我国的众盟、九次方等信用平台中包括了小企业的基本信息、发展历程、股东结构变化、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情况、企业竞争对手情况、贷款情况、融资要求、投资情况、纳税情况、环保处罚情况、诉讼和执行情况等多方面的信息,银行如果能够掌握这些信息,在分析小企业的偿贷能力和信用等级时,就有了更多依据。
三、小企业信贷风险贷后监控管理的建议
(一)以不同方式加大贷后检查力度
1.平日管理与专项核查相结合。贷款资金下发以后,必须加强资金的后续管理,要把平时的监督管理与专项核查有机结合,形成严格的贷后管理核查制度。一方面,银行应该积极观察经济整体发展状态,有效预控风险出现;另一方面,银行要实时了解企业运营发展状态、产品对外销售状态、生产材料售价变化状态、贷款资金运用等情况;了解企业获取的贷款资金是否存入到了其他银行;企业开展的运营活动是否遵从了各项法规;法定代表人是否出现变化,高层管理人员流动情况;企业在行业内竞争对手的运营状态、企业合作方的运营状态;企业提供的抵押物在价值方面是否出现了变化以及具体变化情况;担保方在信用等级方面是否出现了变化,担保物资在价格方面的变更情况等。根据平时管理与专项核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有效防控信贷风险。2.重视间隔期的检查工作。银行下发了贷款资金以后,应该针对企业的信用情况设定不同的检查间隔期:区分基本满足各项条件的企业;资信等级较高的企业;信用情况较好、等级高的企业分别确定长短不同的间隔检查期。对于运营方面已经出现问题的企业,必须实时关注其运作发展状态以及资产变化状态;对于不能及时偿还利息、本金,并且担保与信用证超过有效期垫付的企业,必须及时进行调查,寻找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并制定出有效应对方案。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从理论上讲,银行面向小企业办理贷款业务时,构建了贷款前评价模型,能够评价企业信用等级、合规性、重大风险、风险预控方案、风险管理建议,有效预防性信贷风险出现。银行下发贷款资金以后,启用预警跟踪系统,能够实时观察运作资金的变化状态,也能够有效评估风险。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银行只针对建立了对公账户的企业开展了后期跟踪管理工作,其原因在于,大部分小企业只是设置了个人账户,以至于银行不能有效汇总收集更多数据,无法真正了解小企业运作状态。因而,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同时运用大数据面向建立了个人账户以及对公账户的企业进行监管,要构建风险预警、风险处置小组,依据企业所处行业发展情况、企业内部运营情况分析企业自身管理程序、工作流程等方面的问题,有效评估涉及到的运营、财务、信用方面的风险,及时制定出有效应对风险的方案,确定控制目标。
(三)组合运用信贷风险化解方法
如果小企业所贷的款项已经形成了不良贷款,为提高不良资产处置质量,银行除了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催收或是提起诉讼外,还可采取多种措施化解风险。比如:建成几个不良资产的资产包,进行出售;将资产委托给资产管理公司,由专业机构对其进行盘活;也可以采用债转股的方式,将不良资产转化为企业的股权,以得到一定的股权收益,降低资产纠纷的发生概率。在进行债转股的过程中,银行也可以参与到产生不良贷款的企业治理中,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帮助其尽量度过经营危机;也可将不良资产证券化,银行可以将不良贷款转让给SPV(即特殊载体),由SPV将不良贷款资产池作为质押,将其未来可能实现的现金流作为偿付来源,然后进行资产证券化。这种不良贷款的处理方式,银行由于资产集中而导致的风险能够适度分散,缓解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综上所述,从银行小企业授信工作的整体过程来讲,只要我们扎实认真做好“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这三个环节的管理工作,必将有效强化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促进银行小企业信贷工作的健康发展。
作者:高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