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媒介素养;文化;人文;和谐早在1994年,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的夏商周首次把媒介教育介绍到中国内地,二十多年来,中国的传播学者和教育学者致力于这个领域的研究。随着社会生态和传媒生态的不断变化,提高我国全民媒介素养的需要也越来越急迫。媒介素养作为文化组成部分的也必然是该国文化的一种体现,也应该具有这种文化的特点,是对这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通过这种继承,媒介素养本身也得以生根发展。而媒介素养在中国文化上归宿则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首先是内在的意识培养,然后再是外在的技能培训,“能力”则应该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1媒介素养是文化根源
媒介素养是在社会及传媒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从加拿大的媒介素养研究概况看出它的产生发展不能离开一个社会历史环境,而这个环境追溯到根源就是文化。在著名的“SapirWhorf hypothesis”(萨皮尔沃尔夫假说)里指出语言的绝对论和相对论。他们认为语言决定思维方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不一样的。西方国家的文化是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古希腊人对抽象事物的好奇远胜于其他,拥有超强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而古罗马人为后世的最大贡献便是他们的法律。在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神和人都具有自由奔放、独立不羁、狂欢取乐、享受人生的个体本位意识,而在困难面前又表现出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精神。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由观念是这两个时期文学的基本精神,以后也成了西方文学与文化的基本内核。与此同时,在这样的文化理念的推动下的历史发展,成为各国媒介素养的产生与发展的现实契机。
英国是最早提出媒介素养的国家,其历程主要经历了辨析阶段、文化研究与流行艺术阶段、屏幕教育与解密三个阶段。它的教育初衷便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精英文化避免被如洪水般席卷人们生活的大众文化。而作为媒介素养发展最为快速的加拿大,则是出于抵制美国经济文化模式的侵蚀,确保加拿大国家和文化的独立性,从而得到国民的普遍重视和积极参与,在短短几十年间飞速发展,并可与该领域“元老”英国比肩的水平。例如,媒介超级大国——美国,则是为了抵制自己强大传媒电影电视等领域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美国的媒介教育开始进入一个关键的转变阶段。教师们理解到媒介和媒介的受众都是意义的制造者。让学生和受众能够批判性地处理媒介信息就变得尤为重要。诸如此类,媒介素养的产生与发展与其深层的社会背景及在此背景下孕育出的国民意识是分不开的。
2媒介素养在中国人文视角下的解读
中华民族是从黄河中下游最先发端,而后扩散到边疆各地,于是有了边裔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儒家的“以礼治国、以德服人”,道家的“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等思想深入人们的思想。前国家主席胡锦涛曾在美国耶鲁大学发演讲时说道,“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同一个景色,用西方油画或者水粉水彩或是素描和中国画表现表达出来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前者注重形,因为西方人认为能触摸即是美,而后者更注重意境上表达。
那么如何从人文视角看待我国媒介素养的本土化发展。首先,我国的社会各方面飞速进步,传媒的发展也是刮目相看,国内自身和国际影响带来整个传媒生态的巨大变化,在各种文化涌入中国的同时,我们需要秉承和坚持本国的传统文化。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变迁,我国传媒行业也经过重重考验,国家的宣传政策也做出了重大改变,整个社会也经历了变化,现今,无论在哪个方面,都体现出一种人文的回归,尤其是全新的传播理念的提出——人性化传播,更是一种人文体现。传媒是文化的载体,媒介素养是在人具体的言谈举止上文化的体现,它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人文视角就是一种“以人为本,和谐共生”为基础思想的视角,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媒介素养体现的一个根本问题是人和媒介的关系,对这种针对素养展开的研究的最终目的使人和媒介融洽相处,即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所倡导的“和谐”。人与媒介的关系也应该是和谐共生,而不是批判的对立,在媒介影响受众的同时,受众也在影响着媒介的发展。目前在我国,众多学者给出的媒介素养概念中,最能体现我国人文精神的应该是“‘人——媒’共生的理念”(白传之/闫欢)下提出的定义:媒介素养作为人们批判性地解读和欣赏多种媒介讯息与作品以及利用媒介获得自身和谐发展的能力。传媒是一个生态系统,它与社会其他种群一起组成社会这个大生态系统,媒介素养的概念应该放在整个生态环境中来考虑,对这种素养的培养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推动社会生态环境达到和谐——这一最佳状态的发展。在西方的媒介素养研究中,更为重视的是一种技能的培养。特别是美国,在经验主义的指导下,更多的老师认为,需要重视像写作,阅读之类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表达和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对媒介的解读,辨别,还有应用能力,这一切是西方文化在媒介素养的体现。在我国十多年的研究中,学界也在不断探索媒介素养在我国的本土化路径,但是至今未得出一直意见,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实证调查缺乏,对于媒介素养教育也只有实验性小范围实践。作为文化组成的一部分,媒介素养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媒介教育,都应该以“人文”为起点和归宿,也是中华民族渊源文化的体现。而对于媒介素养在中国文化上归宿更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首先是内在的意识培养,然后再是外在的技能培训,“能力”则应该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从而提升媒介使用者的多种素养和媒体应用技艺水平,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生态。
3结语
在我们的生活中,媒介的力量和影响是巨大的,有些时常是在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的习惯,观点,甚至思想。在这样媒介无孔不入的时代,媒介素养的具备是不能缺失的。通常意识的发生是在行动之前的,所以我们要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如果只有技能而没有意愿去使用,技能是毫无意义的。而我们培养这样的素养并不是为了和媒介为敌,或者仅仅是武装自己而不受侵害,这样的视野太过狭窄。正如在过去,媒介和受众的关系,是媒介处于上风,媒介就能从受众处获得无限利益,显然,这样命题是不成立的,同样,在现今,并不是受众能很好地压制住媒介,它就能彻底地服务。两者共同的发展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当然,进行媒介素养的教育不能成为一种新的思想禁锢。所以,人本思想能够很好地解决这样的忧患。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现世有很多智慧地启发,而作为文化组成部分的媒介素养以及其教育也吸收在传统文化中精华,并在其指导下走出中国特色的路来。参考文献:
[1] 白传之,阎欢.媒介素养论——起源、理论与应用[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 陈先元.大众传媒素养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3] 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