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闻 历史起点 逻辑起点
新闻理论研究多年来难有突破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在关于新闻的一些基本理论的认识方面,我们仍然摆脱不了“转圈子”式的轮回。这就使得我们所建构的新闻理论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切性(uncertainty)。约翰·洛克将确切性(certainty)看作探讨知识的目的之一。但是在我们的新闻理论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切性(uncertainty)的知识。这些不具有确切性的知识如同浮萍,随波逐流,难以把握;它使理论的前瞻性、指导性逐渐丧失,新闻理论对于实践的影响和作用日渐苍白和孱弱,甚至引发了对其存在价值的怀疑。
比如,对于“新闻”这样的基本概念,我们仍然存在着认识上的模糊。有人简单地统计了一下,发现关于新闻的定义居然不下几十个,而且至今也没有一个得到广泛认同的定义。无论是“事实报道”说还是“消息”说,或者“事实”说、“信息”说、“事实信息”说,这些观点虽然各自有着自己的特色,但都没能给我们带来关于新闻本质问题的认识上的突破,新闻理论的“不确切性”也依然存在。
通过对众多新闻理论研究的分析和思考,我们发现,这种“不确切性”的存在是和我们没有找到稳定适当的“坐标”密切相关的。许多新闻理论在建构的过程中要么将这两个起点选择的标准设置得过于宽泛(有的甚至根本没有考虑起点问题),结果往往不能满足理论严谨性的要求;要么对标准的设立又过于苛刻(甚至加上很多仅仅有利于得出个人结论的限制),使得理论探讨丧失了必要的灵活性和自由度。这两种极端都不利于新闻理论的建构。因此,我们今天仍然需要重新思考新闻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问题。
“参照系”或者“坐标系”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条件。如果没有恰当坐标系作参考,我们就难以准确描述对象的位置,难以充分(系统、全面)观照对象,当然也就难以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分析其本质。从理论建构的方法论原则出发,这个坐标系的建立需要我们在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两个方面做出认真、深刻的界定。逻辑起点决定着思维的方向,而历史起点的确定则可以帮助我们划定可靠的范畴。有了这两个基本条件,我们就可以为新闻理论的研究建立可靠的坐标系。而这也正是多年来新闻理论研究所迫切需要的。从有利于“科学新闻理论”(童兵)建构的要求出发,这个参照系必须满足两点要求:1,它要能够给理论建构提供足够宽阔的空间(自由度);2,它同时又必须能够给新闻现象划分出恰当的边界(严谨度)。因此,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是建构新闻理论的基本问题,也是必须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解决得好坏对于新闻理论建构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关于新闻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问题虽然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但却一直是一个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翻阅新闻理论研究的文献,这方面的探讨并不丰富。这可以有两种解读:1,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2,这个问题已经无需多论。但从国内新闻理论研究的实际情况来看,更多的还是第一种情况。因为制约我们新闻理论建设取得突破的正是两个起点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上个世纪的80年代,我国学界围绕新闻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过讨论。复旦大学的王中教授曾提出,“作为科学的新闻学必须回答人类社会为什么必然产生沟通信息活动的道理”的问题。为了阐明新闻的真正含义,他还提出了两个“新闻”概念。一个是作为社会现象的新闻活动,不计传播的方式;另一个专指通过大众传播工具所传播的“新闻”。应该说,这样的分析思路实际上已经触及新闻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问题。遗憾的是,这样难得的思想观点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入,而是迅速被一些情绪化、功利化、教条化的认识所掩盖。此后虽然也有零星的文章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但只是凤毛麟角,也没能引起重视。这使得我们今天重新来思考新闻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问题显得相当重要和必要。
理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条件之下,而理论的突破往往起始于对其存在条件的重新思考。要探寻事物的本来面貌,我们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它的历史源头——它所发生、存在、发展的广阔历史空间中;我们需要超越现实的诸多限制,将它还原到本来的状态中加以观察、分析和思考;我们必须剥离覆盖在其表面的种种修饰、限制和伪装,迫近它的核心。
一、“新闻”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构建一门学科理论的基础和前提,逻辑起点直接影响理论的进展和方向。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理论体系,每一种理论体系都有自己的逻辑结构,因而也必然有一个逻辑起点。逻辑起点对于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范畴和理论体系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并起制约作用。简单地说。逻辑起点是一门学科理论建设的根基。逻辑起点飘移不定,理论大厦必然难以稳固;逻辑起点存在偏差,理论体系必然倾斜。
黑格尔给出逻辑起点三个方面的规定性:1,逻辑起点应该是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规定,它“不以任何东西为前提”、“不以任何东西为中介”。理论体系的概念推演过程,就是不断地丰富开端的规定性的过程。2,逻辑起点应该揭示对象的最本质规定,以此作为整个体系赖以建立起来的根据、基础,而科学理论体系的“全部发展都包含在这个萌芽中。”概念的逻辑推演和展开,就是把蕴涵于开端中的内容充分展示发展起来。3,总的来说,逻辑的起点与对象的历史上的最初的东西相符合。“那在科学上最初的东西,必定会表明在历史上也是最初的东西。”
那么“新闻”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呢?
首先,“新闻”发生于人们的实际生活中,或者说,它首先是实践中的产物,而不是抽象的观念中的产物。这是我们在研究新闻理论时必须首先清楚明了的基本认识。有两种“新闻”的概念,一种是实践中发生的各种新闻现象,一种是我们理论观念中的“新闻”的概念。新闻现象的产生远远早于新闻观念的诞生,这是两者的逻辑次序。社会上为什么会发生“新闻”这一现象?很显然是出于人类的需要——包括生产、斗争、娱乐等等各种需要。既然产生于实践,我们就必须到实践(历史的和现实的)中寻找它的源头。而不是只在大脑中进行哲学式的思辨。
其次,从宏观的理论建构上看,“新闻”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因此,我们既要从微观的(比如:一些具体的新闻)角度进行考察,更要从宏观的层面(比如:社会发展需要的整体层面)加以思考;我们既要分析“新闻”的个体,更要分析“新闻”的整体——古往今来一切被归人“新闻”范畴的那些社会现象。“新闻”不是某个时期、某个时代特有的产物,而是一切时期、一切时代共有的事物。它是源于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信息交流行为。因此,我们要从历史的长轴出发,从人类社会需要的横断面人手来确定“新闻”的方位。
第三,“新闻”是具有自我规定性的存在,“新闻”是那种可以成为“新闻”的东西。这种自我规定性是“新闻”成为“新闻”而不是其他(如信息、事实等等)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它脱离时代、价值观等外在因素制约的重要保证。从存在状态上看,“新闻”是由形式(符号特征)和内容(信息所指)共同组成的完整构造。至于“新闻”在交流时所使用的传输工具』媒介),那并不属于“新闻”自身规定性的范畴。换句话说,“新闻”和它赖以传播的工具不是彼此不可分离的。“它不以任何东西为中介”(黑格尔)。媒介不是新闻的本质特性。用埃默里的话说,“并不是报纸创造了新闻,而是新闻创造了报纸”。
总结起来说,“新闻”是基于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社会信息交流现象。社会上先有“新闻”现象,然后才有“新闻”的概念。而“新闻”自身有着独特的规定性,这个规定性把它和一般的信息、事实区分开来,同时也把它与传输工具——媒介割离开来。这就是“新闻”的逻辑起点。
二、“新闻”的历史起点
理论是对现象普遍特征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而现象则存在于其发生、发展的广阔历史空间中。因此,要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我们必须深入到它所存在的历史长河中去,追溯到它的源头。这样我们才能在一个完整的时间序列上把握对象的全貌,从而避免盲人摸象式的以偏概全。造成差错或者谬误。可见,现象的取舍范围对于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是历史起点之所以重要的原因所在。
所谓历史起点,简单地说,就是该事物何时开始出现的问题。历史起点的选择为研究该事物提供事实选择的范畴。在理论研究过程中,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是两个联系非常紧密的问题。历史起点的选择并不纯粹或者简单的是一个时间划分的问题,它实际上也反映了研究者对对象在研究的基本逻辑取向上的抉择。或者更进一步说,逻辑起点的选择制约着历史起点的选择。
那么,新闻的历史起点在哪里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清楚一点:历史起点问题并不是对新闻的某种定性。这里所说的“起点”是纯粹从技术层面上的一种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关注的是“新闻”这种现象发生在什么样的历史时段,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段表现出结构性的变化。这样做的目的要为理论研究提供取材的方便,而不是为理论建构设立某种基调。
传统的理论研究更多地从新闻起源的角度进行思考,由此产生了不少的说法。比如,有的从人的本能——好奇和知晓欲——出发来回答,代表人物有德国的groch、美国的约斯特、日本的衫村广太郎、中国的任白涛;有的从人的本能出发,提出新闻起源的“本能说”(或者“本性说”);也有从人的起源思考起,进而提出劳动起源说。
有两个因素导致关于新闻起源问题的研究一直众说纷纭,争议颇多。一是关于新闻起源的探讨因为缺乏直接的一手证据而往往更多的是以逻辑推想的方式进行,尤其是对于史前景象的描绘,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撑,往往显得浪漫有余,力量不足。二是上述观点因为过多地和意识形态分歧纠缠在一起而难以避免受到争议的牵连。总的说来,很多研究者在这个问题上容易陷入观念先行的研究思路,这对研究的走向和结果会产生很多干扰,使得理论在深入研究之前就先被打上某种倾向的印记——尽管研究者可能并非有意为之。
本文认为,在理论建构之初就进行定性,这种做法的技术风险是很高的。一旦差错,它将会引领研究者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因此,我们决定放弃这种做法,转而采取一种更为稳健的研究思路。我始终主张,我们应该给与理论研究应有的自由(当然也应该有度),这才是获得真知的正确做法。接近事物本质的办法绝对不是给它加上一层层外衣,相反。我们要做的是不断简化它的外在包装,使它的真实面貌袒露出来。
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我们在研究策略上加以调整——我们不妨先跳出关于新闻起源问题的争论,抛除先验的倾向性。实际上,新闻起源问题并不是新闻的逻辑起点或历史起点的问錾,而是之后的问题。如果我们换用一种更为客观、中立方式来思考,也许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根据已有的材料,我们可以把“新闻”现象的发生和发展大致分为三种状况:原始形态的新闻、日常状态的新闻和制度化,媒介化的新闻。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视线集中在新闻现象本身而不是其他。我相信,这对于我们确定“新闻”的历史起点工作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所谓原始状态的新闻。指的是在“新闻”概念或者“新闻”形成之前的新闻。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在新闻的概念出现之前,新闻现象就已经出现了。这个判断是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原始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当中就参杂着“新闻”一类的东西。但是在那个时候,人们对这一类现象也许不称之为“新闻”,或者甚至根本没有一个名称。在这个时期,新闻和其他信息交流活动往往混杂在一起,难以区分,而社会的需求也没有发展到专门化的阶段。因此,究竟是新闻还是别的什么,对于那个时期的人类来说并不是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对于理论研究者来说,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因为它是新闻“包装”最少的时期,因此也是最接近本质的时期。但是这个阶段的研究困难也最大,因为几乎无法进行直接的研究,只能进行间接地研究。
日常状态的新闻是区别于专门机构采制、传播的媒介新闻而一直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新闻交流现象。新闻的单独出现或者独立存在首先是人类传播的丰富性和需求的多样性导致的。从一堆分不清眉目的信息当中辨认出一部分属于新闻,这反映了人类需求的细化,也反映了信息交流的进步。即便在大众媒介如此发达的今天,日常新闻仍然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它之所以能够一直存在下去,无疑是人类的需要使然。我们可以从大量文献材料中发现这一点,同时,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也时刻具备着体现这种日常新闻的机会。这是我们研究新闻本质以及其基本规律的一个重要的源泉,我们不应加以忽视。
我把那种借由今天意义上的大众传媒的传播进行交流的新闻称为“制度化新闻”。这是因为,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现象带有自身的特点,是在一定的操作制度下完成的作业。比如: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采制和传播;有相对稳定的传播(出版或播放)周期规律;有一定的技术条件支撑(印刷、录制、播放等);等等。这和前两个阶段的新闻活动相比,至少显示出两点不同:一是专业,新闻已经成为一门职业,不再是早期那种相对随意的行为;二是高效——能够在瞬间将新闻传播给广大空间的广大人群。为此,现代大众传媒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这也是媒介甚至超越新闻本身而被格外重视的原因之一。
这样,如何选择“新闻”的历史起点就变成选择何种状态的“新闻”的问题。换言之,在建构新闻理论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你所说的“新闻”究竟是哪一种“新闻”。
三、结 语
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是建构理论之前必须理清的思维前提。任何忽视或者忽略这个问题的做法——无论是无意的还是故意的——都是不可取的。因为在这个问题上的轻慢将对理论建构造成极大的干扰或影响。另一方面,它们两个并不是两个完全独立毫不相干的问题,相反,这是两个紧密相关的问题。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面:从不同的思维向度出发,最后聚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了我们理论思考的坐标系。这是我们今天重新思考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