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新闻报道的特点(你难道不认为报纸对这些灾难的报道)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6 03:05:31 归属于新闻传播学论文 本文已影响417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要 悲剧性新闻摄影作品通过瞬间抓取最富典型的悲剧性事实和人物,不仅可以给大众传递真实感人的信息,而且可以通过画面产生悲剧性的审美情绪,为了更好地发挥悲剧性图片的美学效果,新闻图片可以借用文学创作中的铺陈、反衬、杂糅等手法来合理地安排各个画面元素,从而更充分地展示新闻作品的魅力,
  关键词 悲剧处理灾难报道表现策略
  
  在灾难报道中,悲剧性图片新闻由于其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往往很容易吸引受众的眼球,同时在受众心理上形成一股强烈的震撼力量。成为重磅的催泪瓦斯,令观者泪雨滂沱。绝大多数的新闻媒体也大都深谙此道,在图片新闻的报道方面不遗余力,为了追求这种视觉冲击力,通常会不顾一切地去展示各种非人道的图片。以期营造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在图片新闻中适度地展示灾难中的苦难,可以激发人们的同情心以及对于生存与死亡等方面积极的思考,但是,如果媒体过度地展示灾难中的伤痕,则有可能会加剧人们内心的恐惧和反感,从而形成一种灾难过后的“再伤害”。因此,关于悲剧性图片是否具有审美价值的问题也引发了人们的争论与思考,本文将从悲剧性图片的审美价值人手,着重探讨悲剧性图片新闻的运用策略。
  
  一、悲剧性图片的审美价值
  
  在对现场的解释上,一幅好的图片能抵过千言万语。一幅好的图片能够将媒体想要传递给受众的现场情况清楚的表达出来。
  传统的美学范畴的悲剧理论认为:由于命运、性格、宗教、意识形态等等原因产生的激烈冲突。人或美好的事物遭受不应有的却又无法拯救的苦难或毁灭。人们面对悲惨和苦难时首先产生恐惧、怜悯,而后情绪得到宣泄和净化,继而追求一种崇高精神,使人振奋。
  人们对新闻作品中悲剧的审美活动的因素是“心理距离”,新闻图片中的悲剧人物和现象,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但悲剧中人物的命运、情感、灾难等等又与我们内心的情感、本能、欲望、经验那么接近,于是产生了审美活动。因此,为了让人产生第一瞬间的恐惧也怜悯,灾难报道中的图片大都选取直接呈现的策略,比如通过对苦难、窘境中人物绝望痛苦的表情的特写。通过对血淋淋伤痕的细节展示。通过对残垣断壁的大场面的俯视等手法,为观众推陈出一个触目惊心的残缺景象,让受众对灾难有直观清晰的了解,从而唤起其内心的悲悯与同情。
  灾难性新闻图片报道本身还含有独特的审美内涵。在灾难性事件中,人们往往经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在这种残酷的磨难中人性往往处于沉郁的状态,甚至被扭曲,因此灾难中的人性美就显得弥足珍贵。比如《南方都市报》在汶川大地震报道中抓拍的陷在公路裂缝里的小鸭子。对小动物的爱心观照刹那间那间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
  
  二、悲剧性图片在使用过程中的失范
  
  灾难的发生具有阶段性、区域性、族群性等特征。对人类生活影响深远,但它并不是多数人的生活常态。它只占正常社会生活的极小比例。过多的报道灾难会引起人们对现实的不稳定和不安全感。而新闻图片具有的视觉优势有时又会变成一种强视觉“恐怖”,灾难和恐怖的景象被非常直接地呈现在受众面前,加重了人们对现实的不稳定感和不安全感。媒体营造出来的这种“拟态现实”会引起人们对整体社会环境的误读和错觉,导致对现实的错误判断和错误应激反应。悲剧性图片在媒体中运用失范的情形很多,归纳起来看,有如下几种:
  1 在重大灾难和犯罪类事件中,媒体对受害者频频采取“紧迫盯人”的方法;
  2 有些记者对受害人或其亲属进行没有节制的重复采访和一窝蜂、轰炸式地跟风采访;
  3 一些新闻报道刻意渲染犯罪细节、血腥暴力和灾难现场,甚至引人文学手法和个人想象成分;
  4 冷血调侃,令人触目惊心。
  
  三、悲剧性图片的表现策略
  
  新闻图片具有客观纪实性特征和视觉形象直观的特殊功能。然而,多数摄影报道者把客观纪实等同于新闻摄影,使报纸上司空见惯的图片报道比比皆是,最终导致新闻图片质量不高。新闻图片仅仅停留在客观纪实印证层次上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在客观纪实的基础上具备揭示性与感染力,这是报纸提高竞争能力赢得读者的重要手段之一。读者从报纸上“读”一幅新闻图片,是从图片的形象画面中领悟接受客观事实的真实性、新闻性和视觉信息。新闻图片揭示性深,感染力强,新闻价值高,读者就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反之,读者对那些图解印证事实、概念化、表面化的图片报道不感兴趣,新闻图片就不能发挥视觉独特功能。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悲剧性图片的美学效果。新闻图片可以借用文学创作中的铺陈、反衬、杂糅等手法来合理地安排各个画面元素,从而更充分地展示新闻作品的魅力。
  1 “以悲言悲,直指人心的悲恸”——直截了当的铺陈策略

  所谓铺陈,原指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它由丰富绚丽的词藻和一组或多组排比句组成,使要叙说的中心鲜明、突出地呈现出来,而且以节奏感充分体现了语言形式能够造成的心理鼓动作用。如果再加上感情的渲染,得宜的夸张,可以轻而易举地达到震撼人心的 艺术 效果。
  新闻摄影是一门艺术,它讲究画面的构图、光线的强弱、色彩的冷暖等诸多元素合理的配置。一幅优秀的新闻图片,不仅是真实的再现新闻本质原貌的图片,更应该是一幅直指人心、让人心灵产生震撼的艺术品。新闻图片的铺陈策略,即通过对大量细节的陈列,从而突出叙说的中心内容。比如汶川地震中的残垣断瓦、漫天的尘土、裸露的钢筋,这时画面的中心聚焦于一只僵硬的伸出墙外的小手。还比如齐膝的泥浆、穿着雨披的军人搀扶着呼天抢地的妇女、瘫软的双腿、几缕湿漉漉的头发胡乱搭在前额,画面的中心是满脸满眼泪水的特写,更加让观者顿生悲悯之心。
  2 “以喜言悲,黑镜头里的微笑”——对比反衬的修辞策略
  所谓“黑镜头”,是指以表现死亡、流血、疾病、贫穷等人类苦难的内容为题材所创作的镜头。其色调多为低沉阴冷的灰黑色,并伴随着审美过程中的沮丧、压抑、痛苦、绝望等情绪。灾难新闻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悲剧感是灾难新闻图片的基调。
  在图片新闻的报道中,如果说对悲剧进行直截了当的铺陈手法是对“黑镜头”赤裸裸的展示的话,那么反衬的修辞策略则是用乐观的微笑来言说悲痛的力量。反衬是烘托得基本形式之一,指用相反或相异的东西来衬托。从衬体与主题的关系而言,反衬包括有动静反衬、虚实反衬、景情反衬、色彩反衬等形式。在诗歌中,这几种反衬手法常常兼用,从而使感情起伏跌宕,结构变化多端,避免了平铺直叙和单调古板。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一霎时,大地被撕裂,大山被移位,房屋倒塌,生命也命悬一线。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每个人似乎都手足无措,灾区民众的生存现状更是令人担忧。但是我们也意识到,太过悲哀和压抑会剥夺人类的希望,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长此以往,当人们看多了直白的“黑镜头”之后,一方面可能会产生麻木不仁的免疫效果,另一方面也可能会造成人们对死亡的畸形心理。所以,在灾难报道中,还要讲究新闻的平衡策略,通过对生的赞扬来表现灾区民众的坚忍不拔。新闻摄影家贺延光也曾经说过,“在面对灾难的时候,我们要传达给读者的,不应只是对死亡的恐惧,还应有对生的信心。”为了减轻受众的心理压力,图片新闻报道一方面既要尊重新闻纪实,另一方面,也要充当为受众的减压的阀门。比如,有一张图片被网友们称为“最美的小女孩的微笑”就是通过反衬的手法来礼赞人们在面对灾难时的坚强,这张图片也为观众传递了一种不屈不挠的坚强精神。
  3 “以悲言喜,劫后余生的惊喜”——悲喜交集的杂糅策略
  如果说前面两种策略是一面诉求的话,那么以悲青喜,悲喜交集的杂糅策略则是两面诉求。这种杂糅策略的运用使得图片中表面的悲痛形象更加有力,令观者看完后不只觉得悲,更能觉得喜,喜从悲来。比如有一则新闻配图的题为《兄弟,抱住你的瞬间我泪流满面》,讲的是2008年5月15日,在四川安县,三位困在大山里三天的灾民翻山越岭,艰难跋涉三十多公里终于走出大山后,情不自禁地抱头痛哭。这幅图片细致入微地向人们展示了男儿有泪也轻弹的瞬间,让人为三兄弟的执着求生的坚韧所感动,更为他们的劫后余生而欢喜。
  
  四、结语
  
  让微笑超越死亡,可以让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灾难新闻摄影的意义。灾难报道呼唤人文关怀。灾难报道并不是感官刺激和灾情展览,惟妙惟肖地再现“悲剧”,只能使人感到痛苦、恐慌、绝望,但若能站在人类生存的大视角俯视这些灾难,跳过暂时的、具体的悲惨,以具有人性关怀、启唤希望、感召生命力的角度进行报道,以唤起人们的安全意识和伦理道德意识,媒体除了在技术上全面而细致的报道外,更应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关照受害者,从实际上和道义上扶危济困。
  
  注释
  ①羽田:《灾难照片中的道德情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