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热药应用指征(下列不具有解热或退热作用的药物有)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05 11:52:33 归属于医疗卫生 本文已影响470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目的 小儿发热时合理退热是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退热,频繁喝退热药和低热就退热的危害及退热药物的合理选择。方法 随机抽取100例发热待查患者,分为小于5岁组(36)例和大于5岁组(64)例进行观察。从病因学角度出发, 调查发热的以及与退热药的合理使用情况。结果 发热患儿年龄主要分布在3-5周岁,占44.00%;疾病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占80.33%;处方用药以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为主。结论 针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在对小儿发热的形成与退热时使用的方法是合理的。

关键词:发热; 退热药

1 前言
  不同的热型对人体的影响是不同的,特别是儿童群体。人体可以保持较恒定的体温,主要是由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机体的产热和散热的机制协调来实现的[1]。由于有的人对发热的形成以及发热的正负向作用不够了解,现在对退热药的应用有泛滥的趋势,有必要再谈发热的形成以及退热药的合理使用。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介绍。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发热即体温异常升高。发热的形成是机体对内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一种反应,它包括感染、炎症过程,如血管疾病、损伤修补以及免疫机制释放的蛋白碎片、细菌的脂多糖毒素等称为外源性致热原,这些外源性致热原刺激单核和吞噬细胞产生和释放内源性致热原(EP),EP可通过特异载体导入脑内,改变下丘脑的体温感受器和放电频率,从而升高体温调定点(T-set),以致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即为发热的形成。
  2.1.1小儿时期正常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正常小儿液下体温一般在36.0~37.0℃左右。临床上根据体温的高低可分为:(1)低热:<38℃;(2)中热:38~39℃;(3)高热:39~40℃;(4)极热:>41℃。发热对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的正向影响体温在一定范围内升高以及某些与发热有关的因素,能增强感染宿主的抵抗力,增强特异免疫反应,其中增加 T细胞的功能最为重要。在42℃以下,发热对 T细胞介质的细胞免疫,包括对细胞的产生、增加和功能活化起促进作用。
  2.1.2? 某些细胞因子如 IL-1,IFN的产生和活性通常都因体温升高而增强。IL-1作为细胞因子和内源性致热原可引起发热,同时也促进 T细胞的有丝分裂。体温升高可能诱发 T细胞合成抗休克蛋白,它能提高 T细胞的热耐受能力,保护 T细胞免受温度升高的损害[2]。
  2.1.3? 体温升高能增加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特异性抗体的产生,体液免疫可以抵消体温升高对 B细胞的不利影响。
  2.1.4? 体温<41℃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功能。
  2.1.5? 发热可直接影响病原微生物的代放,减少其对机体的损害。
  2.1.6? 发热对机体的负面影响及危害发热是机体对外界各种致病因素的防御反应,对人体的积极意义是肯定的,但发热对人体的负面影响和危害也相当普遍,严重者可危及人的生命,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2.1.7高热使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机体耗氧量加大,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增加13%,过多的水分丧失可致脱水、心率加快、心脏负荷加重。
2.1.8 高热可增高颅内压,体温每升高1℃,颅内血流量增加8%,大脑皮质过度兴奋,出现烦燥、头痛或高热惊厥,严重者可出现谵语、昏迷、呕吐和脑水肿。
2.1.9 高热时消化道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肠蠕动缓慢,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
2.2.0 发热时由于代谢增加,原有病微生物代谢产物和毒素共同作用,还可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横纹肌溶解、肝肾功能损害和凝血障碍。
2.2.1致使热性耗竭,持续性高热和超高热,可致心舒张期充血减少,低血容量,出现神经系统紊乱、恶心、呕吐、苍白、皮肤厥冷、大汗、心动过速、低血压等。对有的患儿,可出现热假死现象;表现心舒张压低、心排出量减少致动脉压下降,外周静脉血淤积、循环衰竭、并发头晕、眼花、眩晕、意识丧失。
2.2检查方法
  根据患儿发热年龄分为两组:<5岁组,>5岁组分别对其临床表现,试验检查,最终确诊方法及随时记录进行回顾分析,并以出院诊断为准。以下是对患儿进行较详细的检查方式:
2.2.1详细询问病史:询问发热的规律以及伴随症状,患者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等。
2.2.2仔细全面进行体格检查:定时测量并记录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必要时随时测量。测量体温时,因选择同一测定部位,置于舌下3min,正常不超过37.5度,只适合配合的年长儿。测掖温时位置应准确,测口温时也要注意不要在刚喝过过热或过冷的液体及吸烟后测量。将体温计放置腋窝至少5min,正常36-37度,体克和周围循环衰竭者外适用于各年龄组儿童。测肛温时,插入3-4cm,2min,正常为36.5-37.5度,适用于病重及年龄组儿童。测耳温时,用耳温测定仪与外耳道内,20秒即可。此外,还应注意皮肤、淋巴结、眼睛、指甲、心血管系统、胸腹、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等变化。
2.2.3实验室及其它特殊检查
  (1)临床病理学检查:血常规,如红细胞、白细胞、红血球、白血球,血色素、血小板、雪球沉降率;尿常规,有无血尿、脓尿、尿蛋白等,大便常规,有无便血、白血球过高,寄生虫活虫卵等;血液检查,如电解质、血糖,肌苷、尿素氮、肝功能等,如疑有血液疾病,如血癌,则要做骨髓穿刺或活体组织切片检查;如疑有自体免疫疾病,如红斑狼疮,应做免疫学检查、抗核抗体、补体等;如体内有不正常的液体积蓄,如腹水、胸水、关节液等,也要考虑抽出做各种相关检查。
  (2)微生物检查:如血液培养、脑脊液培养、喉头、尿道、肛门、阴道、子宫颈抹片及细菌或病毒的培养。
  (3)放射线检查:胸部X光检查可确定有无肺炎尤为重要。
2.3治疗方法
2.3.1 退热药应用的选择时机及适应证在什么情况下要退执处理,在哪种情况下使用哪种退热药。发热的病理生理表现以及发热对机体是否产生影响是我们选择退热药的依据。我们反对无论怎么样的发热都使用退热药,也反对那种明显有损于人体的发热而采取不予处理的态度,因此,退热药的应用要选择时机及适应证[3]。下列情况应特别注意退热药的合理使用。
2.3.2? 体温<38.5℃伴全身不适感者,可暂不使用退热药,密切观察。
2.3.3 超高热病人,无论情况如何,需要紧急处理,包括化学药物及物理降温。
   发热病人,无论发热高度如何,伴全身中毒症状者,要注意病情,确定诊断,不要盲目应用退热药。
2.3.4中暑及热耗竭病人,应在紧急物理降温后,辅以化学药物退热。
以上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要根据临床情况及病人的状态来分析决定,不可一概而论,以免造成盲目性,危害病人。
2.3.5 临床常用退热药的基本概况目前临床常用退热药,根据作用机理大致可分为3类。
2.3.6 非甾体类抗炎退热药A类:酮洛芬、消炎痛。B类:阿司匹林、奈普生。C类:布洛芬、双氯芬酸、扑热息痛。
2.3.7 中草药类清热解毒药安宫丸、清开灵、双黄连等。
2.3.8退热药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解热镇痛药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临床时有发生,少数反应严重,反应最多的要数非甾体类抗炎药,损害几乎涉及大多数器官司和组织。[4]:过敏反应、消化道损害、泌尿系统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循环系统损害、血液及造血系统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免疫系统损害 。
2.3.9中医则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感外邪,同时小儿又为纯阳之体,外感六淫或时疫之邪,均易化热化火,且易动风伤阴动液,致使胃肠燥结,腑气不通。根据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上病下取”等理论,采用中药退热合剂保留灌肠,可迅速通导大便,荡涤积滞,通腑泄热,而收到釜底抽薪、引热下行之效。退热合剂中羌活解表散寒;防风祛风解表;紫苏叶辛温香烈,发散风寒、开宣肺气,有较好的发汗作用;羌活、紫苏叶、防风三者相配可运用于畏寒发热、鼻塞等风寒表证。柴胡苦辛而微寒,性升散而疏泄,临床上对感冒发热可配葛根使用。青蒿苦寒解表透热。生石膏辛甘寒,入胃、肺经,尤长于清肺胃之气分实热。大青叶入心、胃经,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作用,特别是气血两燔之证,还具有抗病毒作用。诸药相伍可以辛升苦降、通腑泻热,运用于上感发热症可收较好的效果。
2.3.10而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直肠黏膜有很强的吸收能力,直肠给药后药液混合于直肠分泌液中,通过黏膜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此方法既能保留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又能避免因味苦引起呕吐难以口服之弊。并且,此方法具有给药方便、无大汗淋漓、完全退热时间短、体温反跳现象少、无明显不良反应等特点,适合儿科临床使用。
2.4统计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根据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系统软件:SPSS 10.0,对各种数据进行统计计量工作, P<0.05差异,资料的检测方式为T检验。(见表一)
       
3结果归类与讨论
  发热即体温异常升高,是病毒、细菌感染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常见症状。国外有研究证实,父母对儿童发热普遍存在着恐惧心理,容易不恰当的使用退烧药,这样反而会对孩子的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有些专家认为,如果儿童的体温达到38.8度,但精力旺盛,无不适感,则无需要进行退热治疗。当孩子体温超过38.3度,但精神萎靡不振,烦躁和呈现痛苦时已予以治疗。体温39度以上的高热容易引起儿童惊厥,这种情况下必须采用紧急的物理或化学降温。6个月一下儿童在发热时因病情变化快,都应予以治疗。3个月内的婴幼儿应慎用药物退热,宜多用物理方法退热。(见表二)
  目前,退热药的滥用或不合理用药现象非常普遍,主要表现在适应证不符,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用药种类与复方过多,低热或已退热仍在用药,随访与遵从医嘱差等。WHO的合理用药原则是:药物无误;指征适应;疗效、完全性、使用、价格对患者适宜;剂量、用法、疗程妥当;用药对象适当,患者遵从医嘱;无禁忌证、不良反应等;药品调配与提供药品信息无误。[4]
  儿童使用退热药根据年龄、病情和健康状况选用恰当的的品种、剂量。退热药大多属于常用的非处方药,安全性和有效性都较好,但儿童不宜使用成人剂型。专供儿童使用的退热药物分散性好,起效快,剂量准确和口感好等特点。并且药物使用说明书内容详细,用药剂,量和每日用药次数对应于不同年龄和相应体重列出,注意事项明晰。儿童服用成人的药片往往要拆分,剂量欠准还能容易出错。药片粘附在小儿胃肠道的某些部位上还可以使稚嫩的组织受到刺激损伤。另外引起发热的原因和多,可为感冒、扁桃体炎等。但也有可能是肺炎、麻疹和脑膜炎扥严重疾病。退热药物只是改善症状,无抗菌、抗病毒能力。因此在使用退热药物之前应找出病因,以免影响诊断,耽搁治疗。

参考文献:
[1]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64.
[2]杨贵贞.免疫生物工程纲要与技术[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
[3]武一平.退热药物的合理使用[M].首都医药,1999,6(4):256.
[4]陈榕薇.退热药使用不当45例教训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学杂志,1997,12(1):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