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的中医辨证论治ppt(小儿发热合理用药ppt)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05 11:53:23 归属于医疗卫生 本文已影响508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目的 探讨健儿清解汤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方法 124例(对照组)小儿外感发热采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利巴韦林、清解汤治疗,另选取同期38例患儿均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利巴韦林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平均服用退热药次数2.4次,体温恢复正常时间16.4小时,对照组为4.6次和24.6小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3.5%和84.2%,两组对比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儿清解汤用于小儿外感发热具有提高疗效,缩短病程的作用。

关键词:小儿;外感发热;健儿清解汤
小儿外感发热多属于呼吸道感染类疾病,是指小儿外感六淫导致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具有发病快、变化多等特点。中医药对小儿外感发热具有独到的治疗方法,且具有见效快、副作用小、经济实惠等特点。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我们采用国家级名中医刘以敏主任经验方“健儿清解汤”治疗124例,取得了满意效果,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医诊断学》外感发热诊断标准[1]。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共124例小儿外感发热接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利巴韦林、清解汤治疗(治疗组),并选择同期单纯采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及利巴韦林治疗的小儿外感发热38例作为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男66例,女58例。年龄﹤1岁 23例,1~3岁 35例,3~6岁 41例,6~12岁 25例,平均年龄6.27±2.26岁。病程1~6天75例、6~12 天49例,平均病程5.76±2.14d。根据中国人民出版社第七版《诊断学》[2]扁桃体炎17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2例,24例为急性支气管炎,31例为肺炎。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病种分类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中医辨证 本为所有病例均属于外感风热或外感风寒入里化热,属于少阳经与阳明经同时发病。
  1.3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西药抗病毒、抗感染治疗安奇【通用名称】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4:1)颗粒(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244),7~12岁儿童,每次1.5片(袋),一日三次。1~7岁儿童,每次1片(袋),一日三次;3个月~1岁儿童,每次半片(袋),一日三次;对于严重感染者给予药量加倍。利巴韦林颗粒(新博林)(四川百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51023508),每日按体重10mg/kg,分4次服用。健儿清解汤:柴胡6g、藿香6g、芸香草5g、淡豆豉3g、炒栀子6g、荆芥5g、生石膏15g、京半夏6g、炒厚朴5g、神曲焦3g、山楂3g、连翘6g、牛蒡子6g、蒲公英3g、甘草3g。以上剂量适用于5岁左右患儿,对于少于或超过此年龄者给予适当加减。根据患儿证不同适当调节各药剂量,少阳证明显者给予增加柴胡、半夏用量,并加用黄芩;气分热证严重者,适当增加连翘、石膏及炒栀子用量;表证湿重者适当增加牛蒡子、荆芥用量,湿邪有入里表现着适当增加藿香用量。上药加水浸泡20 min,煎沸后,文火煮15 min,共煎2次,二煎加开水,每次取汁100mL,两煎混合,每剂分4-5次温服,高热者4 h后加服汤药1次。对照组单纯采用安奇【通用名称】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4:1)颗粒和利巴韦林颗粒(新博林)治疗,使用剂量与频次与治疗组相同。
  1.4疗效评价 本研究根据《中药新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对治疗结果进行疗效判定:治愈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且体温于48h内恢复正常,生化指标检测无异常;显效 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消失,且体温于72h内恢复正常,生化指标检测接近正常;有效 临床主要症状体征减轻,且体温于72h内有所下降,生化指标检测有所改善。无效 患儿症状、体温以及生化指标无改变或病情加重。
  1.5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设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服用药物后体温呈阶梯型降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出现1例患儿反复,治疗组患儿经增加药物剂量后体温恢复正常,对照组患儿增加药量后体温仍不能恢复,给予服用健儿清解汤24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治疗组平均服用退热药次数2.4次,体温恢复正常时间26.4小时,对照组平均服用退热药次数4.6次,体温恢复正常时间44.6小时,两组对比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结果如表1所示,有效率分别为93.5%和84.2%,两组对比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小儿外感发热多属于卫分表证,临床中多表现为恶寒、发热、咳嗽、流涕以及咽喉疼痛等,其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等特点,需要及时治疗放置疾病传遍。小儿属于稚阴稚阳肢体,具有症候传遍快、易入里化热等特点,表邪入里化热,达气分就表现出高热、口渴、大汗出以及大便干结等表现,且小儿小儿脾常不足,邪易伤及脾胃,导致脾胃气机失调,患儿厌食、积食等,饮食积滞化热容易导致低热不退,病情迁延。临床中小儿外感发热表现多样,往往多种证共同存在,如表证、半表半里证以及里证同时存在,给治疗带来困难。
  针对小儿外感发热病机多变、症候复杂的特点,临床医师结合前人及自己经验提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山西省第二中医院贾六金根据小儿外感发热起病急、病程短、传变迅速,邪气易从阳化热,从温化火,容易从卫表深入气分,既而入营入血,自制银柴退热汤疏风解表、清热透邪、解毒退热,佐以和解导滞,治疗小儿外感发热[4]。我们根据国家级名中医刘以敏主任观点:①小儿纯阳之体,阳常有余,病易从热化,外感发热,热多寒少;②小儿稚阴稚阳,用药不远寒热,以免伤阴伤阳;③小儿脾常不足,宜顾护脾胃,加芳香醒脾之药藿香苏叶等4小儿常因外感而伤食,因伤食而外感,治疗上佐以消食导滞,采用其自制健儿清解汤(柴胡、藿香、芸香草、淡豆豉、炒栀子、荆芥、生石膏、京半夏、炒厚朴、神曲、焦山楂、连翘、牛蒡子、蒲公英、甘草)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本方中藿香具有祛暑解表、化湿和胃作用;荆芥《本草纲目》谓其有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作用;牛蒡子具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透疹;宣肺利咽散肿作用,此三味药共用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用于治疗表证,使风热湿邪从汗而出。藿香配合半夏、厚朴可以清除半表半里湿邪,达到和胃、醒脾的作用。半夏辛,温,具有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咳结,而研究证明半夏提取物具有止咳、祛痰、平喘、镇痛、抗炎和镇静作用[5]。本方中连翘、石膏具有清气分实热的作用,炒栀子归心、肝、肺、胃、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焦栀子:凉血止血,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寒性药物容易尚脾胃阳气,本方中使用炒栀子缓和药性,与石膏、连翘共用达到去热而不伤正的效果。方中柴胡归肝胆经,具有和解少阳,疏通气机的作用,在本方中能够沟通表里,使解表药和清热药互相沟通,达到透表泄热,解除表邪,使内热透发,而研究表明柴胡具有显著的解热、抗炎的作用[6]。本方中淡豆豉具有和胃、除寒热作用,作为佐药。蒲公英清热解毒作用,可用于热盛治疗,且其具有清热利咽的作用,用于此处主要取其利咽作用,所以其用量较小。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健儿清解汤配合西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两者具有协同作用,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3.5%和84.2%,且治疗组平均服用退热药次数2.4次,体温恢复正常时间26.4小时,对照组平均服用退热药次数4.6次,体温恢复正常时间44.6小时,两组对比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健儿清解汤用于小儿外感发热具有提高疗效,缩短病程的作用,值得临床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文峰.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171—173.
[2] 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2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3: 224-225.
[4] 刘小渭. 贾六金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J].中医儿科杂志,2007,3(4):1-2.
[5]钟正贤,周桂芬,陈学芬,等.水半夏提取物的药理研究[J].中药材,2001,24(10):735-738.
[6] 陈聪,马成,肖璐. 柴胡葛根配伍对发热大鼠体温和血清IL-1β含量、MPO活性的影响[J].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