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药用蕨类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蕨类植物又称羊齿植物,属维管束植物中较古老原始的类群,全世界约有12000种,多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国有2600余种,其中可供药用的有48科108属396种。蕨类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历来为民间所用,有食用、药用、工业、观赏等多种用途。有关药用蕨类植物的记载己有很长的历史,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诗经》中就有“于以采萍南涧之淀”的描述;公元前2世纪《神农本草经》记载:石韦“治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是一种利尿药;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14种药用蕨类植物;建国后,1960年出版的《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收集了60多种药用蕨类植物;1978年出版的《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了177种药用蕨类植物。截止目前,我国2600种蕨类植物中己知可供药用的约有396种。
药用蕨类植物多以全草或根茎入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黄酮、酚类、有机酸、氨基酸、甾醇、内酯等,有利尿、消肿、止血等功效,可治疗咽喉肿痛、疮毒、尿路感染、菌痢、急性肠炎、外感发热、腮腺炎、湿疹、肝炎、小儿惊风等多种疾病。此外,蕨类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1化学成分研究
全国药用蕨类植物有396种,但多数种类仅知其药用功效,尚不知其体内所含化学成分,根据现有文献资料[2~'现将己知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分列类、鞣质、酚类的药用蕨类植物种数分别为19、11、11、9、8、7;这些富含多种化学成分的蕨类植物其药用功效相对复杂,研究工作难度相对就较大。
2—些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黄酮、甾类、生物碱、三萜类化合物、鞣质、甾醇、内酯、氨基酸等是蕨类植物中主要的活性物质,其中对黄酮、酚类的研究报道较多,其他成分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
2.1黄酮
黄酮是蕨类植物所含化学成分中较多的一种,它在植物中多以糖甙形式存在,但也有部分以游离状态的甙元存在。黄酮类化合物由于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在医药上具有广泛用途,如:具有利尿和调节血管渗透性的作用,可用于预防血液类疾病,治疗冠状动脉硬化、心绞痛、高血压、哮喘、脑血管供血不足等多种疾病,能抗菌消炎,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可清除体内自由基延缓衰老和抑制肿瘤细胞,防护紫外线损伤等。另外,黄酮类化合物作为食品添加剂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甜味剂、天然色素等。由于黄酮用途广泛,开发前景广阔,相关研究报道很多,如:蔡建秀等对22种药用蕨类植物的总黄酮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都有分布,结果显示:(1)蕨类植物中总黄酮含量差异显着,22种中就有8种蕨类植物总黄酮含量超过3%并且乌蕨(Stenofcmachu-sonum)总黄酮含量高达34.42%,是迄今为止总黄酮含量最高的植物;()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也是不相同的,大多数的种地上部分含量高于地下部分,乌严、乌毛严(B/ehnumcrientafe)等的地上部分高,而华南毛严(poras'S'cus)、宽羽线严的是地下部分高于地上部分,也有两者接近的,如圆盖阴石蕨^。
黄酮含量也会由于蕨类植物附生于不同的寄主上,也会出现差异,甚至会出现很大的差异。有研究表明,圆盖阴石蕨附生于樟树、大叶桉、龙眼上的黄酮含量高于附生于巨盘木、落羽杉、重阳木、橡胶树上的,而乌桕、荷花玉兰上的含量较低。这也显示出含量与不同附主有一定的相关性[9。
黄酮化学成分在不同的种中也是不相同的。从高山金粉严(OnyAiumcantiguum)地上部分分到了黄酮类化合物的8个成分,其中高山金粉蕨甲甙和乙甙是新成分,反式桂皮酸系首次从金粉蕨属中分到[11。而在栗柄金粉严(O..〇pania/mvar./ucidum)中的10个成分与高山金粉蕨很有很大的不同,木犀草甙、3,7—二甲基槲皮素和齐墩果酸是首次由金粉蕨属分离到。而这2种蕨类虽然都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有大致相同的疗效,但由于具体的成分不同,针对的主要的疾病就有所差别。
不同的提取测定方法分离效果不同,也会影响提取出来的黄酮含量及质量。黄酮类为混合物,不论是黄酮类从糖类结合体上的分离,还是黄酮类从游离的黄酮类甙元上分解都困难,溶剂一金属盐沉淀法、溶剂一分步结晶法都不适用,柱层析法效果很好。用硅胶层析提取时吸附能力较小,分离效果不好,含杂质较多。而聚酰胺柱层析对黄酮类化合物有较好的分离效果,这是因为大部分黄酮类化合物含有酚性羟基。
黄酮类是研究的较多较清楚的一类化合物,目前己知黄酮类主要分布在哪些种中;但对蕨类植物中黄酮的研究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除了不同的植物总黄酮含量不同,同一种植物除了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不同之外,由于其生活环境的不同,季节气候不同也会影响其中黄酮含量,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2.2酚类
酚类化合物也是蕨类植物中分布较多的一种。研究表明,不同季节蕨类植物体内酚类含量是不同的,并且不同种的不同部位总酚含量也不同。陈炳华等对4种鳞毛蕨科常见植物中总酚含量进行了测定,阔鳞鳞毛蕨(〇ryqper一schompicnii)和异鳞鳞毛蕨(D/ma)中,根状茎高于叶,而在黑足鳞毛蕨()中是叶略高于根状茎,刺头复叶耳(Aroh-nicdesexi/is)总酚含量叶是根状茎的1倍,并且秋季采的含量最高,秋季采的比春季采的总酚含量要高。
2.3其它化学成分
近期研究发现了一些以前未发现的化学成分,anReddy等从翅柄铁线蕨(Adiantum/unu/otum)中分离到了一种新的三萜类化合物,是由6个复合物组成,并且分析了其化学结构M5’16]。从蕨菜(Pt^ridiumaquifeumvar./atiusoz/um)中分离纯化出9个化合物,其中两种化合物腺嘌呤核苷和牛膝甾酮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T'荚果蕨贯众(MatfeucciasZrMthioptenS)全植物中含有脱皮甾酮、紫萁甾酮A和蝶甾酮,从荚果蕨根茎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正十六酸(1)、P—谷甾醇(2)、豆甾一4一烯3,6二酮(3)、胡萝卜苷(4)、鹿糖(4)、D—葡萄糖(6),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至if17]。从鹿角蕨(P/a?yaeiumwa/fchii)中分离得到7种化学成分为:一谷甾醇、谷甾醇P—D—吡喃葡萄糖甙(II)、松脂素(IV)、松脂素一4一O—P—D—葡萄糖甙(V)、25—二羟基苯甲酸甲酯(VI)、槲皮素3—O—卩一吡喃半乳糖甙(V?,7个成分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获得。从栗柄金粉蕨/u-cidum)地上部分分到10个成分,木犀草甙(1),3,7—二甲基槲皮素(2),高山甙B(3)和蔗糖(10)首次由金粉蕨属分到,栗柄醇系新成分。
发现新的化学成分,就可能发现一种新的药用功效,因此对蕨类植物中的化学成分的全面的深入的研究,对于药用价值的发现及更有效的开发新药具有很大的意义。
3其它研究
蕨类植物除了常规的一些疗效外,近来有曰本学者从粗茎鳞毛蕨(DryqptteriscassrhiZoma)中分离提取了抗HIV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近来还研究得知可能是获得抗肿瘤及抗菌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已知乌蕨、井栏边草具有抗癌作用,狗脊蕨、鳞毛蕨属及耳蕨属4个种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在凤尾蕨属中发现了几种高效低毒的抗肿瘤成分;在卷柏科和里白科中也发现了防治癌症的药物资源;瓶尔小草属的根状茎所含的油有抗癌作用。还有近年在蕨萁属中发现属甾体化合物的昆虫变态激素,它具有对人体有促进蛋白质合成、排除体内胆固醇、降低血脂、抑制血糖上升等一些生物活性。
但大多数药用蕨类植物只知功效主治或为民间用药,其有效成分不能完全确认,并且有些药用价值还未发现,因此还需进一步对药用蕨类植物的有效化学成分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作者:王玲,和兆荣(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第2篇:我国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1引言
蕨类植物又称羊齿植物,是一群在种质和代谢方面均具有多样性的孢子植物,在植物系统中它们介于苔藓植物和种子植物之间。全世界蕨类植物约有1.2万多种,我国是世界上蕨类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约有2600多种,约占世界总数的1/5。蕨类植物分布很广,除沙漠外世界各地都有它们的踪迹,但它们大多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我国华南、西南地区的蕨类植物蕴藏量较大,仅云南省就有1000余种,被誉为“蕨类植物王国”。
www.nokibar.com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诗经》中就有“于以采萍南涧之淀”的描述;公元前2世纪:〈神农本草经》称:石韦“治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是一种利尿药;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关于萍的药效记载。建国后,1960年出版的《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收集了60多种药用蕨类植物;1978年出版的《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了177种药用蕨类植物。到目前为止,我国2600种蕨类植物中己知可供药用的约有396种。
2我国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及其分布
我国药用蕨类植物约有48科、108属、396种,分布在全国各地,是重要的蕨类植物资源之一。1997年徐冬英曾对我国药用蕨类植物做过较详尽的综述,但未对各地所蕴藏的药用蕨类植物做具体统计,所以本文对自1994~2002年报道的我国部分省、市、地区有关药用蕨类植物科、属、种的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华南、西南地区的部分省份如湖南、湖北、江西、广西、河南、浙江、广东、云南等的药用蕨类植物科、属、种的多样性比较丰富、种类较多,可以适当加大开发力度。
3药用蕨类植物的有效化学成分
药用蕨类植物含有黄酮类、甾类、生物碱、酚类、三萜类化合物等多种活性物质,对许多疾病有明显的疗效,是中草药的组成部分。但自1997年以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为数不多,只是在少数常见种类中进行了进一步的化学药理方面的研究,如还魂草含黄酮、酚类、氨基酸、海藻糖、少量鞣质,具有抗癌和止血作用;木贼所含的硅酸盐和鞣质有收敛作用,对接触部位有消炎和止血的作用;海金沙含脂肪油和海金沙素,具有抑菌和利尿作用;井口边草含黄酮类、甾醇、氨基酸、酯类或内酯、酚类、鞣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菌等有抑制作用;金鸡脚叶含香豆素,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但大多数药用蕨类植物只知功效主治或为民间用药,其有效成分不能完全确认,药用价值还未完全发现,因此还需进一步对药用蕨类植物的有效化学成分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4药用蕨类植物的主要功效
药用蕨类植物常以全草、根状茎或孢子入药。根据药用蕨类植物的主要功效可分为以下几大类:①清热类,如阴地蕨、半边旗、井口边草、中华蹄盖蕨等;②利水渗湿类,如江南卷柏、石韦、蛇足石松等;③祛风类,如懈蕨、灯笼草等;④理血类,如银粉背蕨、卷柏、刺齿凤尾蕨等;③止咳化痰类,如团羽铁线蕨、银粉背蕨等;⑥驱虫杀虫类,如贯众、紫萁等。除此之外,药用蕨类植物还有镇惊、平肝、降压、安神、健脾的作用,如苹、狭顶鳞毛蕨、虎尾铁角蕨、蕨等。
近年来,苟占平等在凤尾蕨属中发现了几种高效低毒的抗肿瘤成分[30],在卷柏科和里白科中也发现了防治癌症的药物资源。冯建灿等报道乌蕨和井口边草具有抗癌作用,庄惠如等发现狗脊蕨、鳞毛蕨属及耳蕨属4个种对革兰式阳性菌和阴性菌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近年在萁蕨属中发现属甾体化合物的昆虫变态激素,它对人体有促进蛋白质合成、排除体内胆固醇、降低血脂、抑制血糖上升等生物活性。瓶尔小草属的根状茎所含的油有抗癌作用。这些新报道在医药界引起了一定的关注。
5药用蕨类植物的其它价值
5.1观员
蕨类植物以其古朴、典雅、清纯、线条和谐、耐阴等特点被称誉为植物王国中“超凡脱俗的高士”,己日渐被世人所接纳和喜欢。药用蕨类植物中有观赏价值的种类很多,如桫椤、紫萁、翠云草、西南凤尾蕨、对开蕨、荚果蕨、铁线蕨、卷柏、瓦韦、井口边草、肾蕨、石松、槐叶萍、满江红,等等。
5.2食用
药用蕨类植物中嫩叶和叶柄可食的有蕨、水蕨、荚果蕨、问荆、朝鲜蛾眉蕨、东北角蕨等。它们营养丰富、无污染、清新爽口,在食用的同时还有药疗效果,可谓“食物、药物同源”一举两得。莲座蕨科、狗脊、金毛狗、肾蕨和毛蕨的根状茎或叶柄还可以提取淀粉酿酒或食用。民间还有利用某些有药用价值的蕨类植物代茶饮用的习俗,如卷柏茶、石韦茶、瓦韦茶等。水生蕨类植物满江红、槐叶和萍可以为牲畜提供营养丰富的饲料,满江红还是农业土壤的可口食物一绿肥。
5.3指示植物
指示植物对自然条件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在利用与改良荒地、环境保护、地质勘探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药用蕨类植物中的蜈蚣草、铁线蕨等为碱性指示植物;高山石松、桂皮紫萁、荚果蕨等为酸性指示植物。在这些指示植物的引种栽培过程中要注意土壤的酸碱度,促使其良好生长。
5.4工业原料
药用蕨类植物在工业生产上也有广阔的利用空间。例如乌蕨可做红色染料;蕨的叶片可做绿色染料;石松可以提供蓝色染料,它的孢子(俗称石松粉)可以做铸造脱模剂和闪光剂;藤石松的主茎可以做编织品的原料;凤尾蕨类的纤维可用于造纸,全株提取的栲胶是皮革业、石油化工、医药等多领域生产的重要原料;桂皮紫萁可代药棉;木贼可代锉刀;掌叶铁线蕨可扎扫帚等,不胜枚举。
5.5植物杀虫剂
蜈蚣草、鳞毛蕨属、乌毛蕨科等部分药用根状茎蕨类植物的成熟叶中含有大量的亚硝酸化合物和有毒物质,它们对害虫具有胃毒和抑制种群生长的作用。开发这些无公害的植物源杀虫剂是我们未来农药发展的趋势。
5.6学术价值
蕨类植物的古老性使其化石和孢子成为鉴定地质年代的重要指标。此外,由于其在整个植物界的独特位置以及它们形态结构的多样性被当作研究生物进化和植物系统发育理论的重要对象之一。近年来对水蕨的研究结果表明,水蕨乃至所有蕨类植物是研究植物遗传变异规律、生长发育机理的良好材料,甚至可以作为现代生物学研究的模式植物。
6我国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6.1加强基础研究工作
有关部门应对本地区的蕨类植物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在掌握资源状况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使资源能够实现可持续开发利用。此外,要加强药用蕨类植物有效化学成分的研究,使药用蕨类植物得到更准确的应用。同时,进行有效成分与植物分类地位关系的研究,可以为扩大药源、开发新药提供规律和依据。
6.2制定开发战略
各级政府部门应根据本地区资源的具体情况制定近期和远期的开发利用计划、规划、布局、开发时序及利用方式、保护资源的措施及政策,加大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一方面,从粗放掠夺式采收、“杀鸡取卵”式掠夺开发到有计划地轮流采收,以保障蕨类植物资源的永续利用;另一方面,要进行植物资源产业化的科学研究,使药用蕨类植物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山区经济优势,实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核心,科学技术为依托,大力开发名、特、优、快的产品,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6.3加强资源保护和引种栽培
药用蕨类植物中的苏铁蕨、水蕨、粗梗水蕨、单叶贯众、桫椤、金毛狗等因种类数量极少、分布范围狭窄或过度开发利用,资源锐减而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蕨类植物。它们虽然价值不凡,但如要长期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就必须加强保护。在对具体药用蕨类植物进行多学科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种植基地,开展人工引种驯化、组织培养和栽培的研究,一方面进行迁地保护,另一方面可以变野生为家养,提高生物量,从而补充以天然原料来大量生产药品的不足。此外,加强药用蕨类植物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戴锡玲12,李新国2,张莹2(1.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062;2.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