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护理干预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约有3600万人(总死因的63%)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中,48%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改变心脑血管病人的不良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对于疾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NursingPathway,CNP)是指依据每日标准护理计划,为某类患者设定的住院护理模式图示,能够指导护理人员有预见性的、主动的从事护理工作,也能使患者明确自己的护理目标,自觉地参与到疾病的护理过程中,使患者获取最佳的护理服务质量。2012年2—12月,南京市中医院对160例心脑血管住院病人,应用CNP健康教育模式,获取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12年2—12月入住南京市中医院的心脑血管病人160例,其中男82例,女78例,年龄50~69岁。其诊断均符合WHO冠心病、高血压、脑梗死的诊断标准,患者经检查无意识障碍,精神病史,全部对象能与之交流并配合。根据随机数方法分为临床护理路径健康教育模式组(CNP)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健康教育模式)两组,每组80人。CNP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9,P>0.05)。
1.2方法
1.2.1CNP组健康教育实施办法①患者入院时发放健康教育路径表,向患者及陪护人员说明路径表的作用和内容;②根据患者的疾病过程、疾病特点及护理程序制定每天的临床护理路径3;③结合病人在不同阶段存在的健康问题和需求,选择恰当的时机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评价。CNP组健康教育内容:入院介绍、护理知识、临床治疗、用药知识、活动指导,饮食指导,心理指导,康复指导等。对照组健康教育实施办法:随机介绍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知识和相关注意事项的健康教育方式。
1.2.2评价方法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分别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表,CNP组同时发放健康教育路径表,使患者充分了解检查、治疗、护理、何时出院等目标。评价指标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心理、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日常预防为及心脑血管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等。
1.2.3统计分析采用Excel2003软件收集数据,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健康教育前后两组患者效果比较实施CNP健康教育模式后,患者的健康心理、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日常预防、自我管理能力等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健康教育前后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实施CNP健康教育模式后,患者在遵医用药、饮食控制、适量运动、自我监测等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3讨论
健康教育是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报道均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常规的心脑血管疾病健康教育模式耗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力,且缺乏针对性。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健康教育模式,克服了健康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诊疗、护理工作有针对性的、有序的进行,有效地解决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存在的问题,满足其健康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
临床护理路径健康教育模式制定有患者的护理目标,使患者主动配合护理工作,能充分调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使患者掌握自我监测方法和防治要点,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自我保健意识。调查显示,CNP组增加了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自我管理能力、曰常预防,提高了护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
通过CNP的实施,护理人员可以主动按照项目进行询问、诊查,标准统1,避免了因护理水平和责任心的差异而漏掉项目,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也满足了患者的知情权,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CNP的实施要求护理人员主动向患者讲解与疾病有关的问题,增加了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按临床护理路径健康教育模式对心脑血管病人实施健康教育,可以规范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节省医疗费用,同时使患者获得了自身疾病的相关知识,培养了患者良好的健康观念,使患者自觉地采纳健康行为,有益于患者维持、促进身心健康。
作者:杨金红1\刘志浩2(1南京市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01;2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南京210009)
第2篇:心脑血管疾病中常规护理的干预
心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常见病。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何更好地治疗和护理该病患者逐渐获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202例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和人性化护理干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202例,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均明确诊断,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进行护理干预。将本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甲组100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55-76岁,平均年龄(60.50±3.50)岁,病程8个月-5.50年,平均病程(2.50-1.00年;乙组102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43例,年龄54-77岁,平均年龄(61.50±3.00)岁,病程8个月-5.00年,平均病程(2.00-1.50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均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精神类疾病及严重药物过敏者。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
甲组100例患者,给予常规药物静脉滴注,环境护理干预。
1.2.2人性化护理
乙组102例患者,给予人性化护理干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知识管理和人文关怀。主要是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在改善临床症状的同时进行心理疏导,同时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其紧张和焦虑的主要原因,针对情况,及时解除其不安情绪。针对患者的情况,鼓励其参加我院举办的心脑血管疾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增加对疾病的了解和对合理饮食、生活状态的掌握程度。对出院后的患者,定期进行电话随访,了解其近期生活和疾病状态,进行健康饮食指导,纠正不正确的饮食生活习惯等。
1.3统计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AS8.0统计软件,以x±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数据录入计算机,选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时间等情况比较
乙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治疗时间、心脑血管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显着优越于甲组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乙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显着低于甲组患者,差异性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但血压控制率很低,高血压病所致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国内外研究表明,社区防治是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而心脑血管病防治是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减少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必须通过健康教育手段,引导群众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运动膳食概念,使其充分认识高血压病的危害性,堤高心脑血管病防治意识,尽可能地将危险因素降至最低。
心理健康教育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与患者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向患者讲解接受各种检查和治疗工作的意义,使其对病情有科学的认识,消除心理恐惧,让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治疗。孤僻的患者通常沉默寡言,不会主动与人交流,护士应该以足够的耐心、诚心与患者接触交流,用和蔼的语气跟患者交谈,使其感到关怀与温暖,这样就能够创造出愉快的环境。对于抑郁悲观的患者,家属也要发挥护理作用,时刻陪伴在患者身边,引导其积极面对医生的治疗工作,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
本研究对我院202例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和人性化护理干预,结果显示,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促进心脑血管疾病康复,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孟庆美(江苏省沛县人民医院江苏沛县221600)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