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学生的临床教学与基础课教学有着很大差别,基础课教学以理论教育为重点,而临床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随着医学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专业人才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有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再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我院儿科教研室对原有儿科见习教学进行有一系列改革,本文就教学改革的实践进行探讨,以寻找更适合现代医学教育的教学方式。
1教学内容的优化调整
针对儿科学临床教学课时多,任务重,部分教学内容与内科学,传染病学等重复,导致学生课时负担过重,接触病人的机会及查阅资料时间过少,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通过反馈调查征求学生对儿科学课时改革的意见,笔者采取缩减课时,由原来的47课时减为40学时,见习课课时,由原来的48学时减为46学时,减少总学时的同时增加临床实践的权重,并同时开展了“以儿科病床为中心的临床观察与思考”活动。
新的教学安排的优点有:精减课时,增加临床实践的权重;小课效果好于大课,利于掌握和交流相关内容,同时讨论课上气氛活跃、学生发言积极;理论联系实际,见习过的内容印象深刻,为生产实习作好充分准备,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优化教学内容,精减课时,开展临床观察与思考活动,收到了较好效果。
2临床见习方式的多样化改革
临床见习课根据见习内容的不同,要求见习教学安排采用多样化的方式,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笔者采取如下方式:
2.1结合病例的实习讨论
病例讨论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效果好,此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工作能力。大多数疾病的见习均是由学生对教学病例病史的询问和体查,对病例资料进行分析与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通过认识疾病的病理生理,认识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初步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病例讨论时应以学生为主,老师只做总结和点评。使学生很快进入临床工作状态,并为以后的临床实习打下基础。
2.2参观法
多用于某些基本症状和体征的认识,主要是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见习过程中主要由老师示教,示教过程中讲解其症状与体征相关知识,如在新生儿护理,新生儿外观特点及婴儿喂养等常采用此方式。
2.3参与病房查房的见习
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临床见习阶段,是学生接触临床工作,开始行医生涯的第一步,病房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最好课堂。查房时,教师引导学生将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中了解的症状和体征,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病情,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同时教研室要求加强查房的带教质量,无形中提高了年轻教师的临床査房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教学能力,加强了师资的培养,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2.4在采集病历中培养与患儿家长的沟通技巧
采集病史是学生与患儿及家长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刚刚接触临床的见习学生往往面对患者不知所措。所以首先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复习问诊技巧,让学生明确医生和患者的定位,指导学生了解患者的心理,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关心爱护患儿,用恰当的语言与患儿及家长交流,取得第一手临床资料。
2.5开展临床观察与思考的活动促进教学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在儿科教学中笔者精减了课时,开展了此项活动,即儿科临床见习后,每1位学生分管1张病床,要求学生根据理论课进度,参加了儿科临床医疗实践,鼓励学生展开辨论,发表各自意见,注重培养学生对临床问题思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以达到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2.6以读书报告及论文报告方式培养继续学习能力
作为新时期的七年制医学生,应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语言能力、组织写作能力及科研能力。在见习过程中笔者安排了论文报告会,由学生自定题目、检索文献、收集资料,加强整理,制作多媒体,并进行论文报告。使七年制的医学生,在见习阶段不但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临床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他们善于应用图书馆、网络等査找文献,培养他们继续学习的能力,利于在医疗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了解学科发展的动态。
作者:刘晓艳,张建江,胡劲涛,王成,王秀英,张星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儿科,湖南 长沙 410011〕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