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变电站 管理 人员配置 探索 实践
目前,在国内拥有矿山、冶炼、化工和金属深加工的大型矿业集团为数不少,这类企业的供电系统(电压6kv及以上)中,一般都有数十个高压变(配)电、整流站(所),分布于井下、地表、生产厂房等方圆几公里的生产厂区,为各生产流程提供电力供应。变电站运行人员的配置和管理模式各不相同。大部分企业对变电站的运行管理基本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中央变电所和与大电网联系的变电站均有人值班,设专门的部门管理,为生产流程直接服务或与用电设备设施直接连接的配电设施由生产单位运行管理;另一种方式按供电电压等级划分,6(10)kv及以上的变(配)电设施设专门的部门管理,6(10)kv以下的供配电设施由生产单位管理。本文主要针对第二种管理模式进行研究。
一、管理现状分析与探索
1、目前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企业变电站的日常管理行政上基本采用车间和班组两级管理,业务上是生产调度、车间和岗位三级管理。大多采用变电站有人24小时倒班,一站一岗,一岗一个班组,全年连续运行的方式。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技术的改进和内部减员增效措施的实施,目前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凸现:
①随着企业新项目不断投运,变电所数量急剧增加,需要大量的运行值班人员。wWW.133229.CoM现有运行值班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观念与技术的发展不相适应。
②变电站无人值班已成趋势,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网络通讯、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等新技术和设备的优势和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③由于新建变电站已逐步实现集中监控,下辖数个无人值守站,监控人员操作、巡视和管理的范围扩大,日常工作量增加,原有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人员配置等已不相适应。
2、运行管理模式的探索
近年来,企业变电站在技术改造和新建项目增加了大量的少人或无人值守变电站,给变电站的运行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现有的运行管理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也不符合企业依靠技术进步降成本和不断减低运行成本提高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战略要求。需要对现有运行管理模式进行改进甚至创新,以解决存在的问题,适应技术和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①优化运行值班人员结构,适当分离运行辅助工作。分析企业的变电站,不论是110kv中央变电所、6kv配电所,还是整流所,数量多,规模一般都不大,但与生产设备直接相连,操作频繁,就近控制设备多。值班人员主要承担各变(配)电、整流所的设备设施运行、巡检、简单维护,停送电倒闸操作,运行故障和事故处理,设备设施看护及室内外卫生清扫等。优化运行人员结构,选用技能水平相对较高的人员,抓住倒闸操作和运行巡检两大重点工作,搞好所辖范围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整合岗位上一些不适合做运行工作的人员,集中承担相邻多个站内没有安全风险和看护、卫生清扫等一般维护保障类工作,减少一定数量的倒班运行人员。
②实施集控运行模式。结合新项目建设和老系统改造,将负荷中心变电所建设成集中监控站,以减少人员配置。现阶段,可选择的集控运行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中心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运行和操作合二为一,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操作者熟悉设备,分析能力较强,发生误操作事故的可能性减小。设备故障判别迅速准确,缩短事故停电时间。对每个运行值班员素质的要求比较高,且工作很繁杂,与单一的变电站管理没有大的区别,但管辖几个无人值班站,相比较运行人员较少。仅适合于少量变电站和整流所的集中监控。
二是建立区域集中监控站,设置专职操作人员。根据系统接线方式和中央变电所所供负荷的范围等,在中央变电所设立集中监控站,监控下属无人值班变电所。倒班监控人员承担变电所的常规工作,设置相对独立的巡视组,按常日班工作,负责设备巡视和定期切换等工作。根据变电所的地理位置和数量,相应设置操作站(班)。该模式的主要优点是一段时间(一般2-5年),系统内变电站数量增加而实现运行人基本不增加或减少运行人员的增加。缺点是操作队操作任务较重,若遇多站都有操作时,人员数量可能不足或安排不过来,延长操作完成时间。
三是区域集中监控运行管理。将集中监控站设立在厂级电力调度室,实现监控与调度一体化。由调度人员司职监控或由监控人员司职监控范围内的设备调度。变电运行人员负责操作、巡视等其他工作。这种模式将监控和调度合为一体,一定程度上可视为监控与操作分设化的延伸,适合于110 kv电压等级变电站特别密集的区域。
通过以上分析,监控与操作分设化的变电站集中监控模式是解决3~10年内变电运行管理面临问题比较好的方法。
③依托中央变电所和集中监控站,将部分设备性能优、故障率低、操作次少、运行可靠性相对较高的配电所设置为无人值班变电站,对现一岗一班的运行班组进行整合,按地域、电源系统或生产流程,实施分区域大班组作业,减少为各班预分配的各类休假替班人员。
④充分发挥已经形成变电站集中监控和无人值班变电站多的优势,彻底分离生产运行的辅助工作。对于一些诸如卫生保洁、绿化、照明、上下水系统、看护等非生产类的维护可移交专业公司统一标准,统一管理,使运行人员从繁忙杂乱的非生产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来处理生产类的工作。
二、人员配置和新管理模式的实践
管理理论告诉我们,一种模式是否适合于一个企业,关键是能否将这种模式与企业的实际结合。作者将变电站人员配置和管理模式的探索结果在金川集团公司变电站的管理中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以优化岗位人员结构,提高运行可靠性和劳动生产率为目标,提出了适合公司的“集控运行—专职操作—分离辅助”的变电站运行管理和人员配置模式。
通过近两年的尝试和实际应用,新运行管理模式基本适合金川集团公司变电站的管理。基本解决了设备巡检不到位、质量不高等问题;消除了大面积检修时倒闸操作人员不足、操作时间长、疲劳作业等安全隐患;缓解了变电站数量不断增多带来的人员紧张局面,解决了当年人员不足和未来几年自然减员的问题。在所管辖68个变(配)电站中,无人值守站达到41个,与原运行管理模式比较,减少用工90人左右,劳动生产率从2008年、2009年到2010年,每年增长了12-15%。
三、对实践中暴露出问题的探讨
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的变化涉及到的不仅是人员数量的变化,还波及到工作方式、值班人员的工作班制、与生产用户的联系方式、管理流程、规章制度的配套、上下左右信息沟通、无人值守变电站的防火防盗等问题,以下结合作者的工作实际做些简单的探讨。
1、人员素质的适应问题
不论采取何种方式,集控站和操作班的骨干人员必须对系统相当熟悉,综合素质要高,对运行信息能综合分析,能做出对运行工况的判断处理。因此,对现有人员的技能培训不能放松。建议培训重点放在二次系统、监控信息的分类鉴别、分析判断、事故处理技巧和管辖变电站及系统的再熟悉等方面。条件允许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电力专科学校或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防止出现“青黄不接”。
2、工作方式和集中监控班倒班方式问题
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的变化主要涉及到运行值班人员的减少、倒班方式的变化、夜班费变化、夜间休息用的设施等问题,对原有的倒班方式形成冲击。横向看涉及到整个企业内部运转岗位的相互攀比,波及企业的劳动组织方式,应慎重对待。既不能对企业的劳动管理制度形成大的冲击,又不因夜班费等问题影响职工的积极性,以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新模式的效益。
3、管理流程问题
企业变电所与主要生产设备的起停紧密相关。运行管理方式和值班人员倒班方式的变化引起工作联系方式的变化,要以不对生产流程和设备的运行产生大的影响为前提,及时与生产单位沟通协商,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企业内部生产管理部门认可。供电管理部门内部人员职责需重新划分,规章制度需做适应性修订,以保证生产调度指令的畅通执行,不影响企业的生产。
4、无人值守变电站的防火防盗问题
现企业内相当数量的无人职守变电站是在对站内设备经过简单改造、主要信息上传形成的。传统的防火防盗设施和设备不满足新运行模式的需要。为避免火灾或失窃问题的出现,从全厂角度讲可利用厂内保安队伍对其进行重点巡查,长远讲可增加投入,采取技术手段,增设防盗报警系统、图像监视系统、烟感火灾报警系统等来解决。
“集控运行—专职操作—分离辅助”的变电站新运行管理和人员配置模式,在增加变电站的同时不需要增加变电运行值班人员数量,在一段时间(2-5年)内变电站达到一定规模时,减人增效的特点较为明显。这是缓解和解决目前企业供电系统发展所带来的一些问题的有效方法。这种模式对有条件实行“减员增效”的企业,在提高了变电站运行人员值班效率的同时,可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借鉴。我们相信,如果能与各自企业的实际结合,解决好暴露出的问题,该模式会更优化,效益会更显著。
参考文献:
[1] 郝晓平.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探讨.湖北电力.2009年第6期
[2] 王振伟,金红核等.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优化探讨.华东电力. 2008年第10期
[3] 许雪斌.中心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的优势.上海电力.2005年第3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