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作为新兴媒体平台在社交网络中逐渐普及开来,不仅成为时下很受欢迎的交流工具,也开始被运用到学校文化课程的建设和传播之中。本文对高校艺术理论课程中的微信运用模式进行探讨,清晰地看到高校艺术理论课程中的微信运用所体现的价值。
微信的功能逐渐丰富,集合了文字、图片和影像等功用,微信中的各种功用和元素让其成为各类人群推崇的社交工具,其中以年轻人为主要人群。大学生作为这群人群的主要组成人员,这是因为大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和乐于接受新工具的心态。各个高校伴随着微信平台的传播和应用,逐渐在高校内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开启了高校内运用微信进行教学和管理的时代。将微信运用到传播文化内容当中,可见微信开启了发展传统高校文化建设的方式,还为高校内的文化生态的发展模式提供了新的时机和契机。如何充分使用微信并且抓住发展机会,来研究该新兴的工具如何适应校园并且为学生所使用,充分利用微信的优点和科学的方式,将微信这个平台充分运用到校园文化传播和传授、建设之上,全方位地来提高学生的精神和文化的双重建设成为了当前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通过对微信平台的交互特点、高校艺术理论课程中的微信运用模式以及高校艺术理论课程中的微信运用所体现的价值进行探索。
一、微信平台的交互特点
(一)即时和便捷传递消息
微信是以一个移动数据端的软件存在于手机当中,建立在广泛的、大量的手机用户之上,使得微信成为了社交软件中遥遥领先的平台。手机与其它智能终端相比而言,携带的便捷性和使用的简单化,成为了微信能够传播的重要条件。有了这个便捷性的首要特点之后,微信还凭借消息传递的时间的迅速性,使用户通过手机这个平台能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能够即时随地的浏览信息和更新内容。微信中朋友圈功能中的传播等功能使得信息在人群中传播开来,可以用来即时和便捷地传递消息。
(二)消息的精准性
群众之间的消息传播是以点到面的传播方式,消息传递的属性就是单向的流动方式。由于大众传播所面对的受众呈现出大量化、分散、难管理的效果,致使大众传播的效果并不理想。而微信传播方式是建立在真实和有效的交际关系之上,这其中凝聚了共同的爱好和对行业、商品以及其它服务等不同信息需求的用户。通过微信能够将文字材料和影音数据等讯息定向、定时地传送给微信用户,这使微信中的信息传递能够直接、精准地到达不同的用户手中。高校中的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需求和生活方式、环境等方面都十分接近,是微信公众平台中所面临的较为稳定的群体,也正是这个原因有效地推动了高校文化内容的建设。
(三)充分的自由度
微信之所以能够有着如此强大的发展空间,是基于真实的人脉社交脉络的搭建。自主、真实的交流意愿使得使用微信时,能够很容易就完成了朋友圈内所分享的信息之间的交流。不论是图片画面还是文字材料都很容易引起朋友圈内其他朋友的情感波动和交集。微信用户使用了朋友圈中的功能来完成与相熟者的沟通和交流,还能够通过建立的群组来即时地交流信息和讨论话题,推动信息的传播和发散,形成有效的信息传播的自由性发展方向。高校内的学生是使用微信的用户中充满活力的一个群体,在微信中既能够传播生活、社会、新闻等内容,也可以来建设文化内容,这正是微信平台所具备的充分的自由度才能够完成的。
二、高校艺术理论课程中的微信运用
(一)艺术理论的讯息传递
在高校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微信将艺术理论的讯息来进行传递,实现艺术理论的文化传播。借助相关的艺术理论微信公众账号来实现艺术理论的知识内容的发布,将文字素材和影音材料充分运用其中。在传递艺术理论讯息的过程中,高校利用微信来传送艺术理论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将课堂上所讲述的重要内容提炼成为几个简短的知识点,通过人工传送的方式来传递给平台的关注者。因为高校中艺术理论的微信公众平台中所面临是高校内的众多学生,借用微信平台来传授课堂消息不同于传统的课堂和媒体单向传播信息的方式,能够精准、迅速地将艺术理论传递到高校学生面前,以多样化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将理论化的知识点带给学生,有着强力和针对性的传播效果。
对于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来发布艺术理论的操作者来说,其推送的内容要贴合学生的审美趣味和需求,用生动的文字和巧妙的图片来讲述艺术理论的知识。除了艺术理论课堂上的专业知识点之外,在传递相关知识的同时,还需要选择其它相关的艺术内容和讯息,针对学生的爱好和时下的艺术内容来更新学生的文化涵养,因此,高质量的艺术理论知识和巧妙的艺术内容对于高校学生是十分有必要的,既能够使得学生反复巩固艺术理论的相关知识,又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之余感受到艺术理论相关的讯息,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师生间教和学交流
除了使用微信公众平台来传递艺术理论的讯息之外,还可以通过微信来完成师生间教学和学习的交流。通过手机号码和QQ号码能够成为微信好友联系的凭证,教师和学生就可以通过微信来分享艺术理论相关文字和图片,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聊天和朋友圈的交流来完成互动,微信这个平台包含了交流的私密性和传播信息的公开性,可以轻松地展现出属于师生间沟通的模式。而这样的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交流方式正符合学校文化建设和发展。
目前,高校内都会开通相关的课程的微信平台,这不仅使学生能够获得相关知识,也可以使得除了学生之外的领导、家长等人员也通过微信平台来关心教学的进程和效果。这也方便学校的教职人员、领导以及家长能够重视艺术理论,帮助这些人员之间的良性沟通和交流。通过微信之间的互动,既可以拉近高校内部的人员关系,也可以缩小高校内和外的距离,进一步拓展了学校艺术文化发展和建设。如何完成师生之间交流同样也是运用微信来进行教学的重心所在,成为艺术理论运用微信的探索教学的重点领域。学生可以在课堂后通过微信来向教师进行提问,可以通过微信中的群组功能来进行讨论。教师也可以通过微信来提醒学生相关的教学活动和内容,使得师生之间完成良性的交流。
(三)艺术文化的引导
微信是一个为广大群体提供交流和互动的平台,随着高校中使用微信进行交流的用户逐渐增多,高校和班级也逐渐开始使用微信作为固定发布消息的平台。但是在目前各个高校内开通艺术理论的公众平台来发布学科内容和艺术文化的同时,教师和相关的艺术文化管理部分并没有树立起相对应的正确意识。特别是通过微信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信息,这对学生的理念、意识和价值观念来说都会产生不同的冲击。这对于学校的公众平台的操作者来说,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艺术文化的引导,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来培养学生接受艺术理论。在微信这种建立在真实社交关系的软件中,学生之间会有相似的观念和意识,对于相同的艺术文化容易展开讨论。高校的学生和教师对有关艺术理论的文化建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联以及学习和生活这些方面的关注热诚要十分高涨,高校的用户通过微信中的讨论来完成艺术文化的舆论发展。
以各个系部或者各个班级为单位建立起来的群组成为了微信中发布信息和引导学生艺术观念的重要场所,教学的管理者对这些群组十分重视,除了公众平台之外,这些群组也是教学者能够引导学生观念的地方。利用群组来传递知识和信息,做到真实的共享。但实际上,高校对于运用微信教学的重视程度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高校应当对微信教学进行专门的管理,实时地了解学生们的学习进度和状态,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艺术文化的欣赏和思考。及时地纠正学生在学习和欣赏中所出现的错误观念,用积极的方式来化解和调整学生的状态,引导校园艺术文化的建设方向。
三、高校艺术理论课程中的微信运用所体现的价值
在高校的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中使用微信来完善教学过程,体现出运用微信教学的价值所在。校园内教师和学生通过微信这个平台相互成为好友,在朋友圈内即时地分享生活和学习动态,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交流,搭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新的沟通桥梁。不仅如此,还能够更加完善艺术理论和文化建设的方向,拓展文化的发展,具体如下所示:
(一)突出艺术文化
在过去的高校文化建设中,学校和管理人员是高校文化的引领者。这些人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媒介和文化资源来传播艺术,这些教职人员往往只是站在高校管理的角度来进行教学,缺乏对学生的理解和考虑。高校的文化建设的根本是为了培养高等人才。但由于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地位一直没有被高度重视,师生所参与的文化发展和建设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微信是新时代下的一个交流平台,不需要过高的门槛、过高的成本以及复杂的操作方式,高校的学生只需要关注艺术理论的公众账号即可,就能够实时地收到艺术理论的知识和信息。在接受艺术文化的同时,还能够通过轻松的方式来转发和评论艺术文化,甚至能与教师随时随地联系,来获得全新的艺术文化。
(二)丰富艺术内涵
微信为高校的用户提供了较低的使用门槛,涵盖了十分丰富的内容,成为了高校学生所热爱的交流方式。微信有着广阔的群众基础,其中所涵盖的类别十分广泛。在微信中的朋友圈中极易形成交流和互动,这也使得微信中所关联的教学、管理、社会和制度等多层次、多方位的内容不断地传播,改善了过去高校中教学管理的方式。在艺术理论的传播中,学生已经不再是单向地接受艺术文化,还是通过微信这个平台,来实现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交流,也正是因为这种交互方式,才使得校园内的艺术内涵有所增长。
(三)拓展相关文化
高校的学校文化是通过高校这个环境来创造校园内的文化氛围和环境,其中包含了人文内涵、风格、教学管理等内容,这些内容涵盖了物质层次、精神层次和校园制度层次。但是在传统的校园构建中文化内涵相比薄弱,在内容的发展上呈现出较为简单和较低的层次,并且体现在人文和社会等方面,与专业的艺术性并没有多么强的关联。在运用微信来进行艺术理论的教学中,对其它相关的姊妹文化必然会有所关联,也就意味着,在对艺术理论深入的同时,也会拓展其相关文化的外部延伸。
作者:严岩 来源:艺海 2016年1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