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影视摄影中“景深”的内涵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0.引言
影视摄影过程中会应用到多种摄影技术,通过相关摄影技术的应用就能起到增强透视和美化画面的作用。在实际的摄影中,为能对拍摄意图的实现和对造型的要求满足,都会采用“景深”的技术应用。在对“景深”拍摄技术应用中,如果不能详细的了解其内涵,就必然会影响其应用效果。通过从理论上加强影视摄影当中“景深”的技术应用研究分析,就能从理论上为实际拍摄技术水平提高带下基础。
1.影视摄影中的“景深”的内涵以及控制因素分析
1.1影视摄影中的“景深”的内涵分析
影视摄影中的应用技术比较多样化,为了满足摄影人对画面质量的需求,就会对各种拍摄技术加以综合性应用。在影视拍摄技术当中的“景深”技术就是比较常用的,这一技术是通过在影像上表现出的聚焦前后被拍摄场景的清晰范围。通常景物在聚焦点才能是最清晰的,而偏离了这一聚焦点前后有一段距离,成像就是较为清晰的像[1]。在对“景深”技术的具体应用中,其有着多种功能,在对主体的突出以及对焦点的控制和对主题的深化等等,都是比较重要的功能體现。具体而言,影视摄像中,调焦物平面前后的一定范围内的景物成像均是实的,这个范围称为“景深”。这是由于,在镜头中的焦点前后各有一个可允许弥散圆。被摄体的前后纵深,呈现在摄像机成像面的影像模糊度,如果都在允许弥散圆的界定范围内,则认为成像是清晰的。
1.2影视摄影中的“景深”控制因素分析
影视摄影过程中的“景深”技术应用需要注意相应控制因素,“景深”作为画面影像当中比较重要的因素,在不同“景深”效果呈现下也会有不同的时空理念以及影像美感。对“景深”的影响因素也比较多样,其中的光圈大小对“景深”效果控制有着影响。在实际摄影过程中,光圈和“景深”是呈现出反比的,也就是光圈愈大“景深”就会愈小,这一控制因素是对“景深”有着直接影响的[2]。在摄影过程中光圈优先曝光模式是光圈的选择来控制“景深”的,有的相机是对“景深”进行优先选择的,从而对“景深”达到专门性的控制。不仅如此,也能在滤光片和光圈配合应用下就能对“景深”大小进行有效控制。
影视摄影当中的“景深”控制因素当中,摄距远近也会对“景深”有着控制作用。摄距和“景深”是呈现出正比关系的,也就是在摄距愈远的时候“景深”就会愈大。在进行影视摄影中对于聚焦不用过于谨慎,在进行近距离的拍摄过程中,对聚焦需要加强重视。在对摄距远近的控制因素有着充分认识之后,就能有助于将“景深”技术灵活运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影视摄影。
影视摄影过程中“景深”控制因素还体现在焦距的长短层面。焦距和“景深”是呈现反比关系的,焦距愈短“景深”就会愈大。通常在长焦镜头的运用下,“景深”就相对比较小,聚焦就有着很大难度,在拍摄过程中拍摄画面会比较容易晃动。而在广角镜头的运用上“景深”就相对比较大,画面呈现也比较稳定,在肩扛拍摄上就显得比较方便[3]。通过对这些“景深”控制因素有着详细了解之后,就能在具体的影视摄影过程中,对大光圈以及长焦距和近摄距加以应用,这样就能更好的提高拍摄质量。
2.影视摄影中“景深”技术的实际应用
2.1影视摄影中“景深”技术应用原则分析
影视摄影过程中对“景深”技术的应用,要能遵循相应的原则,只有在这些原则遵循下,才能真正有助于“景深”技术的作用发挥。“景深”的应用遵循三分之一原则,应用中把聚焦作为分解,然后把“景深”划分成前“景深”以及后“景深”,前者主要是指聚焦点前所形成的清晰成像范围,后“景深”则是聚焦点后形成的清晰成像范围。在对两种“景深”进行对比之后就能发现,前“景深”要比后“景深”小[4]。所谓遵循三分之一原则就是在“景深”当中,前后“景深”前者占据1/3,后者占据2/3,这样就能达到最佳的“景深”摄影效果。
2.2影视摄影中“景深”技术的具体应用
影视摄影过程中在对小“景深”的控制中,由于“景深”小的镜头在纵深空间当中所提供的信息相对比较少,这就对镜头前的主体突出更加有效,从而将主体的某些意义以及趣味性的艺术力量最大化的加以呈现。通常会通过大光圈加以应用,尽可能小的摄距和长焦镜头实现小“景深”。在对大光圈的方法应用就不会引起小摄距以及长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具体的拍摄过程中可通过快门速度适当调节来实现画面曝光控制。环境光源没有发生变化的时候,快门的速度愈快摄像机的通光量就会愈小,在对光圈的开口就会加大,能有效实现小“景深”的摄影效果。在摄像机“景深”的控制当中,通过“景深”相关参数单独的设置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景深”效果的,只有在综合各项拍摄画面要求的前提下,对摄距、光圈、快门速度、焦距等灵活设置才能做到。
影视摄影过程中在画面造型当中对“景深”的应用比较重要,通过“景深”技术的应用能对主体鲜明的突出。在对小“景深”使用之后,背景净化后就能有效突出主体,所表现的主体也会更加的清晰。在画面的背景上比较模糊对会影响主体表现的画面也能实现虚化的处理。通过“景深”技术的应用在对画面的美化作用上也能有效实现,有效帮助画面的平衡,以及能有效对构图实现美化作用[5]。在对画面意境的营造方面也能发挥其积极作用,能将虚实结合的效果加以呈现,达到摄影的意境感和朦胧美。
影视摄影过程中的“景深”技术在焦点调整过程中加以应用,也能起到积极作用。在聚焦中的“景深”应用,拍摄相机处在固定环境当中,在对聚焦环境进行相应的调整后,就能保障被拍摄主体成像的清晰。在移焦中对“景深”技术的应用,灵活的运用焦点特性以及“景深”的原理,能有效引导人们注意力在画面上的转移。
3.结语
总而言之,影视摄影当中对“景深”技术的灵活运用,以及注重控制因素的准确把握,就能不断提高摄影的质量水平。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有助于影视摄影中“景深”技术的科学运用,在摄影的整体效果上良好呈现。
作者:于恩崇
第2篇:影视摄影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目前的国内各大高校在摄影系、广播电视编导系、广播电视系的本科学习阶段几乎均开设了影视摄影课,将其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笔者所在的摄影系影视摄影方向在一二年级,分别开设了《摄像技术基础》和《影视摄影造型》课。影视摄影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如何更好的进行实践教学是教师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合理实用的实践教学改革理念
摄影系的学生在一二年级要学习好几门以实践为主的专业基础课,在学习《影视摄影造型》课之前,先修完《摄像技术基础》。应该说是《摄像技术基础》侧重基础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与训练,而《影视摄影造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创新思维和画面造型能力。同时,摄影系的学生还要开设其他相关课程,作为有益补充。笔者在讲授影视摄影课程的过程中,根据学科特点和性质,秉承“理论和实践并举,更重实践”的理念。这样做是为了改进以往影视摄影课过多的依赖课堂理论讲授,教师大多是采用上单一的填鸭式理论灌输,而疏于实践技能培养的弊端。通常根据教学大纲的制定,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数量设置在1:2的比例左右,教学环节按照“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节奏推进。即每次课堂理论教学的落脚点最终是指导学生实践练习和操作,将上一阶段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水平。然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理论课—实践课”学习。如在《摄像技术基础》课上,教师讲授完数字高清摄像机的基本基本原理和曝光控制白平衡调节等理论知识后,便在下一阶段课时中安排进行实践课部分,教师将学生分小组,讲解并示范摄像机的曝光与白平衡控制的操作步骤,然后指导学生分组逐个练习。在课堂上对学生出现的操作环节错误,教师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待此部分实践内容学生基本掌握后,再进行下一环节的“理论——实践”教学。
二、改善实践教学方法
影视摄影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同时又是融技术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学科。在实践创作中,一名影视摄影师艺术创意的体现有赖于扎实的技术素养和水平。而检验一个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与否的落脚点,就是看他的实践能力如何。因此,如何上好实践课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影视摄影专业任课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根据数年的教学经历和改革尝试,通常在理论教学时采用全班集体授课方式。而在实践课环节,采用分小组示范讲解,学生分小组练习实践的小班化学习方式。考虑到现在的每个自然班学生人数较多,而实验器材相对有限的现实状况,教师每次指导学生分小组时将组员人数控制在6人左右。每个小组成员人数不宜过多的目的,就在于确保每个学生在实践课上都有足够的时间量来练习操作。无论是课堂实践练习,还是课下的实践作业以及期末结课作业,学生都以这个相对固定的小组完成实践拍摄。
1、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在实践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影像技术手段,结合优秀的影视作品案例,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和个别性错误进行对比和指导。教师可以选取摄影画面优秀的影视作品片段,对比学生实践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和指导。例如学生在练习使用摄像机拍摄固定机位不同景别画面的实践内容时,初学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景别取景不规范,镜头与镜头之间景别运用不合理或景别过于单一等问题。这时任课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秀影视作品中景别运用规范的镜头片段,然后来对比学生学生实践作业中普遍出现的错误案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并寻找解决办法。在这个环节,教师避免局限于单方面的讲授知识和技法,而是采用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练习作业进行思考,检查,分组讨论,分析问题,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活跃互动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会在积极思考热情参与的状态下,更好的将专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此外在课堂练习中,现使用的数字高清摄像机普遍具有USB串行接口,学生可以直接将拍摄练习的作业素材拷贝至教室内的多媒体电脑中。教师现场对学生拍完的练习素材进行回放,讲解。这样可以确保在实践课堂第一时间内就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给学生指出问题症状,并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2、根据学生特点,帮助学生制定拍摄主题和计划
影视摄影的实践需要学生调动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是一个“脑眼手”综合运用的过程。它需要摄影师用眼睛细致观察,大脑积极思考,最后由手(和身体)来掌控摄像机来完成操作和拍摄。因此影视摄影的实践创作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综合协调能力。在分组拍摄中,它还考验着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教师会根据自然班的学生数量、结构和特点,指导他们合理分组搭配,制定合理的拍摄进度安排,时间周期控制。有拍摄采访对象的,教师会指导学生如何与拍摄对象沟通(尽管如何采访不是影视摄影课的重点)。甚至在拍摄时长较长的期末结课作业时,教师要讲授一些制片管理方面的知识,对于拍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一些制片方面的困难,提醒学生提前做好备选方案和计划。对于大幅度更改实践作业拍摄计划和方案的,指导学生调动现有资源和条件,尽可能拍摄出更好的影像效果。
3、扩展实践教学空间,紧跟行业发展趋势
影视摄影这门学科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创作设备和拍摄理念层出不穷,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例如笔者刚从事教学工作时,当时行业内领先的是数字全高清技术。几年的时间,现今行业内的发展趋势是4K技术,数字电影摄影创作,log模式拍摄甚至是未来VR技术的使用。这一切都意味着无论是专业教师、学生还是从业者,要想从事影视摄影这项职业,就必须要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保持一个不断学习新知识的状态。也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会在未来的专业发展道路中越走越宽,不被行业淘汰。基于此,教师积极利用互联网上的相关专业知识和信息资源,结合课堂实践内容。为学生拓宽知识面。例如在介绍行业领先的RED和ARRI数字电影摄影机的知识,市面上常见的纸质教材和资料鲜有这方面内容。教师搜索专业的技术网站,寻找适当的资料截取成视频影像,做成图片PPT和文字介绍,选取业内专家对此摄影机性能指标的介绍和使用注意事项,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实践教学的补充。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是将影视摄影行业内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带给学生,让他们及时掌握专业发展趋势和动态。此外,专业的影视摄影交流网站和信息公众号也是教师指导学生拓宽知识面的好渠道。专业性比较强的影视工业网、拍电影网、V电影网,微信电影摄影师公众号,摄像人公众号等等,经常会有业内人士发表的技术文章和创作心得,教师会经常选取有用信息介绍给学生。这些网站一般还设有作品交流专区,学生可以将自己拍摄的作品放到这个板块内进行交流,听取更多业内人士的意见。这样,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领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和校园,他们有更多的可能接受更前沿的专业讯息,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
三、实践作业点评
1、学生实践作品课堂展示
每次的实践作业后和期末结课作业之后,教师会安排每个小组将自己的作品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公开展示,教师现场进行点评。这也是影视摄影课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展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会阐释自己的创作思路及理念,讲述拍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解决办法,以及尚未解决的技术和艺术问题等等。教师如此安排是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实践创作过程。学生实践创作的过程,是检验他们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具体和真实体现。反映在学生作品中的一些问题,有些是大家普遍存在的,有些则是每个小组甚至每个学生的个别存在的。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展示并介绍自己实践作业拍摄经历时,其他同学也会反观自身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好的实践经验可以得到印证并分享,存在的问题就需要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必要时候教师可以明确指出,以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在下一次的拍摄中取得进步。
2、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教师点评作业,是为了查找学生在实践过程和成片中存在的问题,但方式和态度应尽量以鼓励为主。针对专业问题,教师帮助学生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方案和方法。例如学生在实践作业中无法实现背景虚化主体突出的视觉效果,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是否合理运用了控制景深的三个要素?现场拍摄时又是如何操作的?操作环节里哪些细节问题需要注意?对学生作业中的亮点和可取之处,教师应充分给予肯定。对于理论知识掌握较好,而实践动手能力稍逊色的学生,教师要更加耐心,进行启发和疏导,注意保护并激发他们的实践兴趣和热情。一旦学生打开思路,可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较好的融合,他会找到创作的“感觉”,创作兴趣和热情也就会涌现。对于期末结课规模较大的作业,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一些特别有想法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通过详细的专业沟通,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在实践中的兴趣点和特长,以便更好的帮助学生完成拍摄。
作者:徐亮
第3篇:基于CDIO理念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近些年来,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现“毕业生就业难”和“相当一部分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的结构性矛盾。因此,对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教学结构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教学结构的改革归根结底是要优化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伴随着教学改革的进展,课程体系建设正越来越成为高等院校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主要涵盖内容包括: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线,以课程的逻辑联系为纽带,以教师团队合作为支撑,以质量效益为抓手,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
本文以培养“实用化、国际化、个性化”的应用型高级专门设计人才为目标,提出一整套基于CDIO(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Operate,运作)理念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解决当前教学与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1基于CDIO理念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依据、意义和特点
理论依据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已经不是电影电视学院的专有专业了,各个艺术院校都开设了该课程,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该专业仍不成熟,还处于建设和发展的时期,在教育理念、教学体制、课程理论体系等方面都存在亟待改善之处,包括倾向知识学习而忽略开拓创新的培养的做法、强调理论忽视实践的理念、重视个人学术能力而遗忘团队协作精神的问题等。
多年来,欧美国家一直致力于工程教育改革,其理念和思路已经被CDIO工程教育模式所继承并发展,创新地、系统地、全面地明确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的实施及检测标准,形成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新成果。企业非常喜欢从加入CDIO组织的大学招收员工。已有很多著名大学全面采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及相应的教学大纲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建设,并取得良好效果[1]。
国内基于CDIO教育模式的改革才刚刚起步,将CDIO这种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应用到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并对课程体系进行探索、研究、建设和改革等方面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
实施意义目前高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水平艺术设计人才的崇高使命,同时也面临来自学生就业的压力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压力。那么,高校如何超越传统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呢?由此而引发两个具体问题:
1)如何建立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发挥研究、教育、实践三者整合优势?
2)如何让师生同国内外领先企业共同学习和成长,培养企业青睐的复合型人才?
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培养出大批适合企业需求的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
通过国际上CDIO的应用实践证明,CDIO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解决提出的这两个问题。对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基于CDIO理念的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着重研究基于CDIO理念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即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来创造学生的价值,学生在未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来为社会做贡献,从而创造社会的价值。
新型课程体系的特点基于CDIO理念进行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以产业发展一般规律作为依据,深入分析市场对专业的需求状况,对基于CDIO理念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出自己的对策和建议。在学术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新颖而且深入。实施CDIO理念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将跟踪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同时结合国际成功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和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经验,提出我国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和新对策。
2)新型的课程体系具有全面性。新型的课程体系将从更全面的角度深入探讨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一整套的课程体系建设方案,把学校和企业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问题的全面性,将有利于对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发展的明确定位。
2基于CDIO理念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在制定和优化课程体系时,应遵循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积极培养学生创新和竞争的思维意识,使学生快速融入国内甚至是国外的工作环境中,满足多元化的社会体系对人才的需要。
建设基于CDIO理念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将依据定性与定量分析、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对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研究。
3基于CDIO理念进行体系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明确基于CDIO理念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培养目标以CDIO理念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首要内容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其根本原则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通过对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现状和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明确该专业基于CDIO理念的培养目标,并提出该专业CDIO理念的专业培养规格要求,由此培养该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岗位素质和能力,将既有的“社会广义需求”的无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转向为“用人单位订单需求”的针对性培养模式。
建设基于CDIO理念的以应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基于培养目标及应具备的专业岗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制定出专业的核心课程,将CDIO理念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充分应用,建设基于CDIO理念的以应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总体思路是:“全面掌控,整体建设,重点强化,点面结合。”
完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CDIO的教学体系不同于传统的学科型教学体系,是以职业岗位群所需技能为本位的教学体系,不仅要有理论教学体系,还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一直以来采用“1321”的教学模式,即1学年被安排成3学期,2学期基于案例的理论教学,1学期的实践教学。根据此教学模式,针对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研究一套完善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推行CDIO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教师应转变观念,由灌输式教育向启发式教育转变,创造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教学气氛。为了能够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教师应对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给予足够关注,必须将理论阐述和定性分析的规范教学和定量分析的实践教学案例相结合。对学生思维力及创造力的培养方面,可以尝试在某些思想、流程等章节的教学中采用探究性、交互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之间还要系统地将相关课程整合起来,采用合作教学的方式,使各门课程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系统,而不再是一门门单独的课程,实现CDIO理念下“整合式教学”的概念,以利于培养信息化的应用型人才。
进行师资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双师型人才CDIO理念的顺利开展,对师资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仅要求教师要有很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应该是双师型人才。因此要注重对教师的培养。
首先,要普遍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提高教师队伍整体业务水平。外出进修、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都是鼓励青年教师提高水平的好方法。
其次,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及经验,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支持教师参加横向、纵向课题研究,鼓励教师积极进行科研活动和教学研究,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
第三,积极选派骨干教师外出调研和参加学术研讨会或进修学习,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吸取各校的教改经验有很大帮助,也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在开阔教师的视野方面,还可以聘请外校专家到校讲学,使教师学到新知识、新观点。
通过以上手段形成新的师资培养模式,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将教师培养成双师型人才。
完善教学课程与各种资质认证的对接模式以综合素质为平台,以能力和技能为特点,积极建设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培养“国家学历+职业资格证书”的“双保险”人才。为了让学生能在学校就读期间就具备各种资质认证证书,要完善教学课程与各种资质认证的对接模式,将各种资质认证的内容与教学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尽量实现在教学课程中嵌入认证课程。
提高校企合作模式的力度和广度深入研究和完善IBT培养(企业定制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校企合作模式的力度和广度。通过CDIO人才培养方式,大力引进和推广企业定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企业定制课程与学院教学计划课程的学分互换机制,建立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相关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从而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确保学生实践实习的顺利开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链接”。
4基于CDIO理念的课程体系改革的应用价值
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按照CDIO理念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将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力和效益,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多赢的局面。
CDIO理念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学校的价值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时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树立旗帜,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集中优势资源,单点突破,可以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CDIO理念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学生的价值新的课程体系在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积极、自信、与众不同的气质,使学生不仅仅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在人文素质和道德水平方面也有一定的修养,是真正具备多种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CDIO理念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企业的价值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企业能够获得大量应用型人才,不仅支持教育改革,而且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同时,参与CDIO理念课程体系改革的企业彰显了企业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也扩大了企业的社会影响。
5结论
以CDIO理念对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能够适应市场的人才需要,解决当前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而“企业招不到所需求人才”的结构性矛盾。通过改革,学校和企业联合起来,获得双赢的效果。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数字艺术系自2009年开始实施基于CDIO理念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经过五年的实践和推广,截至2014年,毕业生就业率提高了5%,企业满意度提高了10%,改革达到预期目的,获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杨浩婕等
第4篇:影视摄影中“景深”的内涵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一、“景物”的范畴及其造型特点“景物”包括景和物,是被摄场景和被摄物体的统称,是影视摄影面临的第一个要素。如何根据表现主题及拍摄意图,用一双慧眼选择景物、取舍景物、构建景物,将体现一个摄影师的业务素质。从构成特性上,景物由主体、陪体、前景、后景及环境等构成元素协调组成,不同的构成元素具有不同的定位关系和功能特征。
主体是画面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用于承载主题;陪体是与主体有紧密联系、构成特定关系的对象,用于烘托主体;前景是位于主体之前的人与物,用于装饰画面;后景是位于主体之后的人与物,有时与背景融合在一起,用于加强透视;环境是主体周围的人、物、景,包括前景、后景及背景。
从造型形式上,景物以光线、色彩、影调、形状及线条等形式元素合理造型,不同的形式元素具有不同的表现特点和运用要求。光线是影视摄影的基础和灵魂,画面造型,光线先行;色彩用于描绘现实世界和揭示内心心理,每种色彩都蕴含着一定的感情倾向;影调是影像所表现出来的明暗层次和对比关系,用于渲染情绪和均衡画面;形状是最先引起人注意的外在元素,画面中的任何物体都有能够辨认的形状;线条是画面中的明暗分界线和形象连接线,有粗细、曲直及虚实之分,其造型各不同。从运动表现上,景物中被摄物体的运动具有无限的、永恒的视觉美感和造型意义。
借助于画面的框架关系,可以实现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表现功能,是场面调度和运动摄影的内在依据和外在表现。
二、“景别”的界定及其划分标准景别是被摄物体和画面形象在荧屏框架结构中所呈现的范围和大小,具有结构画面、引导视线、框选空间、形成节奏等造型功能。景别的变化带来的是视点的变化,满足观众从不同视距、不同视角全面观看被摄物体的心理要求,使画面内容表达、主题诉求和信息传递有不同的侧重和各自的意蕴。不同的景别可以通过焦距的变化或者摄距的变化两种方式实现。景别不同,表现内容和功用均不相同。
远景是表现广阔空间或开阔场景的画面,以气势取胜,即“远取其势”。用以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及开阔的空间等;全景是表现人物全身形象或某一具体场景面貌的画面,以气氛取胜,是集纳造型元素最多的景别,可以完整地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中景是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以形态取胜,能完整地表现人物上半身最为活跃的手臂活动,是电视节目中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景别;近景是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部分或物体局部的画面,以表情取胜,擅长于表现人物的面部神态、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特写,是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以神情取胜,常用来从细微之处揭示被摄对象的内部特征及本质内容。
三、“景深”的内涵及其控制因素景深是指在影像上表现出来的聚焦点前后被摄场景的清晰范围。一般来说,只有处于聚焦点上的景物,其成像才是最清晰的,而在聚焦点前后一段距离内的景物,其影像都是较为清晰的,这样一个临界范围就是景深。景深在影视摄影中具有控制焦点、突出主体、深化主题、营造意境、美化画面、增强透视等功能。影响景深大小的有三大要素,即光圈大小、焦距长短、摄距远近,其影响程度由强到弱,且只有保证其他两个因素不变的前提下,第三个因素的影响规律才能成立。
光圈是对景深影响最为明显的因素,光圈大小与景深成反比,即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反之,光圈越小,景深越大;焦距长短与景深成反比,即焦距越长,景深越小,反之,焦距越短,景深越大;摄距远近与景深成正比,即摄距越远,景深越大,反之,摄距越近,景深越小。
景深是影视摄影中聚焦、跟焦、移焦及虚焦等调焦方式的原理所在和根本依据,也是净化背景、产生虚实及使画面更有活力、镜头更有寓意的造型手段和构图要素。四、“三景”的应用及其辩证关系“三景”在理论表述中,既有各自不同的特质,又有相互之间的关联;在实际应用中,既有技术操作的参与,又有艺术创作的渗入。
1.范围上的关联为了捋顺“三景”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借助“范围”这个词,对景物、景别及景深各自的含义做一个变通性的处理和等效性的阐述。实际上,范围是“三景”的共同特质,即景物就是被摄场景的范围,无论被摄场景有多宽广、有多复杂,总是有一定的范围,被摄物体则包含其中;景别就是影像框架的范围,是被框选后的景物范围;景深就是画面清晰的范围,是被技术化后的景别范围。
由此可以看出,在常规的影视摄影中,景物范围大于或等于景别范围,而景别范围又大于或等于景深范围。实际拍摄中,拍摄者首先面对的是景物范围,然后根据表现需求,对景物范围进行框架取舍,从而形成景别范围,接着根据造型意图,对已确定的景别范围又进行虚实界定,最后形成景深范围。所以,一般意义上,景物是造型的前提,景别是造型的过程,景深是造型的目,三者之间,环环相扣,逐次缩减,最终形成一个主体突出、主题深刻、意境悠远、酣畅无穷的影视画面与镜头。
2.视角上的关联从视角的层面来说,景物是自然视角的产物,它又依赖于人的视角,人的视野很宽泛,却总是有一定的范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景别是镜头视角的产物,依赖于镜头的特性,通过改变拍摄距离或者调整镜头焦距,可以形成不同的画面环境范围和被摄主体大小。
3.技艺上的关联从景物到景别再到景深,人的参与性逐渐减弱,而技术的介入性却越来越高。景物是人在自然中看到的场景范围,它受到自然的呈现力和人的观察力的制约;景别是拍摄者通过寻像器看到的景物范围,它受到镜头的优劣和摄距的远近的制约;景深则是人通过改变拍摄参数而实现的景物范围,它受到诸多技术因素的制约。
在“三景”范围的实施中,人的选择性是主动的、立体的、综合的,而镜头的选择性是被动的、平面的、单一的。人可以实现注意力的有意集中和随需转移,却不能实现场景范围的缩减和虚实关系的变换;镜头可以实现主体大小的变化和清晰范围的控制,却不能实现兴趣点的灵活调节和综合掌控。只有人机互动、人机互补,才能实现最初的拍摄意图和最终的造型目的。另外,影视光学镜头除了具有记录再现功能外,还有延伸视野的功能。
只有技艺并举,博采众长,才能实现功能的最大化和画面的最优化。梳理景物、景别及景深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是为了便于创新应用,而不是进行文字游戏,“三景”虽相互关联,却各具特色;虽各具优势,却易于融通。在关联中彰显特色,在融通中挖掘优势,才是我们的应用之道。
作者:施小军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