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珍妮.托马斯首次提出了“语用失误”的概念,其研究的重点是跨文化语用失误。但由于其理论的解释性太强,并且没有提出清晰的定义,因此学者们纷纷提出了自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本文旨在分析原著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语用失误与跨文化语用失误的本质,并结合大量语用语料对跨文化语用失误进行语用学上的分类。
关键词:语用失误;跨文化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社交语用失误
一、对语用失误的界定
1983年,英国语言学家珍妮.托马斯()发表了其题为“跨文化语用失误”的论文,最早提出了“语用失误”与“跨文化语用失误”两个概念。由于托马斯并没有对这两个概念作出明确的定义,而只是给出了宽泛的阐释性的论述,因此不少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其定义和分类进行了补充与细化。本文拟从回归原文的角度对这两个概念进行重新解释,并从语用学的层面深化对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分类。
托马斯对语用失误的解释为,“the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what is meant by what is said'”(不能理解“所说为何意”)。托马斯在此强调了“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并不等同于Kasper等人提出的“语用错误(pragmatic error)”。后者在她看来应该属于语法错误(grammatical error)的范畴,即可以通过根据教学要求所制定的语法规则来判断正误。语用失误并不能说是语法上的错误,更多是源于听话人不能理解说话人的言外之义,即不能达到说话人的目的。①
二、对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界定
所谓“跨文化”,并不仅限于操母语的说话人与操非母语的说话人之间,而是任何两个没有共享相同的语言或文化背景的说话人之间。也就是说,狭义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即本文的着眼点是,在操母语的说话人与操非母语者的说话人之间,由于双方的语言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无法继续下去。其显著特点是,语用失误发生时,交际的双方一方操母语,一方操非母语。
广义的跨文化语用失误是指,除了语言的不同,交际双方的文化知识背景的差异导致交际的偏误和失败。这里的文化知识背景,不仅仅是跨语言跨民族的,更是跨阶级跨专业跨年龄的。简言之,即交际双方分属于不同的领域,比如工人与经理、父母与子女、专家与学生、政府与民众等等。②
三、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分类
(一)语用语言失误与社交语用失误
跨文化语用失误可以分为语用语言失误与社交语用失误。前者是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语言标记所承载的语用语力,与操母语的本国人所约定俗成的语用语力,系统性地不一致导致的失误。后者则源于对形成恰当语言行为的不同文化感知,而感知的不同是源于不同文化对影响语言选择的参数不同。总的来说,语用语言失误源于不同语言对语用效果的不同编码,相对比较客观,着重于说话人对话语信息及言语行为的态度。而社交语用失误则相对主观,偏向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态度,比如主观的顺从度,相对权利与义务、社会距离等。③
(二)语用语言失误的分类
语用语言失误主要是语言的问题,从意义理解与言语行为两个角度可以分为语用理解失误和语用行为失误。
1语用理解失误
在语言文化的发展中,属于同一语言文化的族群对某些特定的表达方式会有不同的理解偏好,即会产生不同的言外之义。从而导致操非母语的说话人由于受到母语中的理解影响,产生语用理解失误。比如在宴会上倒酒时,日本人连连说“いいです”,中国人意译为“好的、好吧”之义,一再往杯中倒酒,最终导致日本人突然爆发的不快。其实“いいです”本身不存在肯定与否定,完全视语境而言。然而这种暧昧的表达,常常用于委婉地拒绝对方,希望不会伤害到对方。
2语用行为失误
面对同一语境,同一言语行为,说话人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到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言语行为准则,从而想当然地把母语中的规则直接迁移到目的语中。比如朋友生病时,中国人一般会关切地询问并体贴地送上很多建议,比如“要多喝水”之类;而尊重自我独立的精神让美国人在这种情况下,更多地相信朋友可以照顾好自己,因此什么也不说。中国人习以为常的关心反而被美国人认为是伤害了自己的消极面子。
另外,即使针对同一言语行为,不同语言文化中的使用频率也是不一致的。有研究表明,西班牙语中,道歉和感谢的使用频率远低于欧洲其他语言。西班牙文化中,对个人领地的容忍度似乎比欧洲其他国家要高,强烈的自主性和热情性又使他们认为在精神和物质上都有义务互相扶持,因此除了严重到触及底线的情况外,没有什么明显的理由去道谢或抱歉的。④同样低频率的言语行为在不同语言文化中的原因也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汉文化中,由于更加看重血缘关系作为情感的纽带,亲属之间往往愿意不分彼此,尤其是在父母子女之间,说“谢谢、对不起”往往会被认为是很生分很见外。
(三) 社交语用失误的分类
下面从言语交际中应该遵循的准则的角度,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把社交语用失误分为话题范围失误、语用基本准则失误与语用优先准则失误三类。
1话题范围失误
Goffman提出了“免费的物品”(Free goods)与“非免费的物品”( Non-free goods)的区别。⑤“免费”是指任何人都可以随意使用而无需得到许可。文化的不同对于免费与否的定义也不一样,比如在中国的餐厅,一杯水是免费的,但在德国则是非免费的。Lakoff(1974)把免费的定义延伸到非物质领域,即信息。⑥他认为有的话题对一些人来说是可以随便提及的,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则属于禁忌,即是非免费的。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的谈话禁忌主要包括年龄、财产、信仰、婚姻等,即西方人所谓的个人隐私。这些隐私在中国文化传统看来却是免费的,初次见面时,如果交谈顺利,是可以自由发问的,长辈向晚辈的问话中更是理所当然的。
2语用基本准则失误
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语用基本准则,每一个合格的母语者都知道有时候说的话不能仅考虑表面意思而必须通过不同的基本准则理解其深层含义。Wolfson提出一些习惯性表达,比如“We really must get together sometime”之类。对美国人来说,这些只是一些礼貌性的无意义的字眼,但对非美国人来说则往往会被理解为真诚的邀请,并且为没有像他们想象的一样而感到受伤。⑦研究表明,少于三分之一的这种邀请是诚心诚意的。事实上,这些所谓的“假邀请”对美国人来说不过是临别的客套话,类似于西班牙语中的“ya te llamaré(我会给你打电话的)”,及汉语中的 “有时间我们一定要聚一聚”。
3语用优先准则失误
相关的语用准则,比如合作准则、礼貌准则等,在不同文化中会呈现出不同的等级顺序,某些价值准则可能会系统性的优先于其他。一位留学生再三地向老师询问自己的成绩在全班同学中的水平,老师总是说“还可以”“还行”之类,而该学生始终不明白自己的水平到底如何。但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知道这多半意味着这名学生的水平不是很好。在汉语中,对评价这样的言语行为,在质与方式的准则中,若实际情况(质)好,则遵从质的准则,实话实说;若实际情况(质)不是很好,则遵从方式准则,委婉地表达以维护听话人的积极面子。
四、结语
本文从托马斯的原文出发,重新阐释了什么是语用失误和跨文化语用失误。站在语用学的立场,结合大量语用实例,对语用语言失误与社交语用失误进行了粗浅的分类。跨文化语用研究比跨语言语法研究更加微妙而隐蔽,需要在多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支持下,对语言的使用进行细致的研究。我们在重视跨语言语法研究的同时,也应该在跨文化语用上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s have lunch sometime:perception of presented at TESOL,Boston,1979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