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国际视野探讨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11-12 17:29:17 归属于政治论文 本文已影响6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际视野教育越来越受高等教育的关注。纲要课的课程性质与教育目标决定其理应承担起培育大学生国际视野的责任,以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高校培养社会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助力。通过对纲要课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具体的国际视野教育资源的梳理,探析了2018年版纲要课培育大学生国际视野的教学模式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国际视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发展特别需要越来越多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是否具有国际视野对国家的发展尤为重要,也将决定中国未来在世界舞台上的表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2018年版纲要课教材注重国际视野、蕴含着大量可开发深耕的国际视野教育资源,应发挥好纲要课教育教学优势,融合国际视野教育的目标要求,帮助大学生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

  一、纲要课教学目标与国际视野教育的契合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教育。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做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国际视野教育以拓宽大学生国际视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立足现实、胸怀世界的国际意识,能从世界的高度去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评价本国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在国际交往中有恰当的行为与态度;其包括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和国际能力三个维度。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既为教育活动规定了方向也为评价学习活动提供了参考,具有规范、引领、指导的作用。纲要课国际视野教育目标的设置在着眼中国与世界的同时发挥课程优势,以教材中上编综述“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中编综述“1919-1949年间中国所处时代和国际环境”、下编第十一章中的“21世纪以来百年未有之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等内容蕴含的国际视野资源为基础,明确纲要课国际视野教学目标。一是知识与能力目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贯穿纲要课国际视野教育前后的即是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不同时期的世界发展大势与特征和国际格局及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科技、外交等。在课程教学中,第一,深度认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英美法日等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落后;第二,深刻认识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苏俄社会主义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及当今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在教学中,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同时代特征、世界大势和国际格局相结合,培养大学生以世界眼光观察中国近现代史,进而更好地以史为鉴,解读未来;理性认识国际环境对中国的影响及当今中国与世界之间的重要关系。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教师讲授的框架知识和教材内容及指定资料,自学、内化,分组讨论、交流,并在全班相互交流,以此为基础,一是培育学生的国际意识;二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国际知识,如深刻认识不同时期的中国和世界形势,了解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科技等;三是提升学生的国际能力,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世界与中国。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价值目标是教育教学更深层次的追求,也是国际视野教育最重要的目标。通过认识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文化自信;通过世界范围的对比,使学生深刻体会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的曲折和艰辛,进一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了解科学技术革命对世界主要大国崛起的影响,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力。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以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及从纵横向了解中国和世界以拓宽国际视野是纲要课教学目标之一,体现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不仅与国际视野教育相承接,而且将国际视野教育落实得更具体、更详细,为深度培养大学生国际视野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理清纲要课国际视野教育的内容

  与以往教材相比,2018年版纲要课教材增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容,蕴含了更多与国际视野相关的内容,但教育资源主要分布在上编、中编和下编综述及下编第十一章第二节的第二个子目,概括性强,在教学中还需教师将高度概括的内容做更加丰富、更加具体的展开。综合国64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第34卷第18期总第304期际视野内涵、纲要课教学内容和学生接受模式特点来看,可将纲要课蕴含的国际视野教育内容梳理为三部分: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919-1949年间中国所处时代和国际环境、新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历史性变化。

  (一)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发生着巨大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中外横向比较,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如:鸦片战争前夕,中国与世界出现了两个历史性落差的转换:从“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西方‘望尘莫及’”转到“清朝中期中国迅速衰落———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在讲第一个落差时,讲清楚古代中国在经济、科技、思想、文学、教育、艺术、手工业、建筑、航海等领域的成果及由这些成果构成的辉煌文明是同一时期欧洲‘望尘莫及’的,特别是在科技领域。通过从世界的角度看古代中国的辉煌文明,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进而自觉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讲第二个落差时,讲清楚两个问题,即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阐述中国在清朝中期迅速衰落的原因和同时期近代欧洲迅速崛起的原因。通过中国与世界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必然性及中国落后会挨打的道理,认识到当今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性,由此引导学生珍惜新时代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勤奋学习,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以后能报效祖国、担负起肩上的责任打下坚实基础。

  (二)1919-1949年间中国所处时代和国际环境

  1919-1949年,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后国际局势均发生巨变;而中国正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深受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爆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并建立了由工农联盟组建的无产阶级政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当时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国家出路探索中经过多方比较,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一战”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成为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而四五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客观实际相结合的首次创造性实践,由此开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教学中,通过对这一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讲解,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是日本侵略的最大受害国。从横向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战场是开辟最早、结束最晚、中间从未停止过、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场。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引起了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世界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倚仗美国支持,蒋介石集团毅然发动全面内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并取得胜利,最终建立起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在教学中,结合国际环境,引导学生把中国放在世界战争的背景下,深刻认识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伟大的抗战精神与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懂得当今和平的来之不易,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理念,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通过对国际局势及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的讲解,引导学生把中国放在世界范围内的宽广视野考察和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三)新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历史性变化

  2012年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正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在世界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观并积极践行,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出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在教学中,结合具体事例,如“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从国际视域讲解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中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在不断加深,世界对中国的依靠、对中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分析中国道路对全球的意义及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越来越需要世界,世界也越来越需要中国。正如2017年在日内瓦出席会议时所说:“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由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理性看待中国的发展,思考与探索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积极承担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赋予的责任担当。

  三、优化纲要课国际视野教育的教学模式

  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模式为纲要课开展国际视野教育教学提供了有益借鉴。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权责对分,通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分享权力、共担责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其把课堂实践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对等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另外一半课堂时间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对分课堂把教学过程分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环节,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其也可简称为PAD课堂。从类型上看,其主要有三种:当堂对分、隔堂对分和混合对分。不论哪种形式都为深入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契机。纲要课国际视野教育的教学模式即是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内容,挖掘教学资源,通过“讲授—内化吸收—讨论”搭建出既能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又能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疑惑点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因此纲要课运用对分课堂之当堂对分教学模式进行国际视野教育,具体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设计和引导,以一堂课90分钟共两个小节(每小节45分钟)为例:第一环节:教师讲授。在此环节,教师在第一小节课的前20~25分钟按照“框架讲授—重点难点—任务布置”三个步骤进行。在教学中,从总体上讲清不同时期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从世界的角度认识中国,同时从中国的角度去观察世界,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引导学生学会站在世界的高度去观察、认识、思考问题;然后教师布置相关任务,任务主要由亮闪闪(1~3句话)、考考你(1~3个问题)和帮帮我(1~3个问题)体现出来。其中“亮闪闪”,指学生在听课、阅读教材和教师给出的资料或自己查找的资料后,思考并总结出学习过程中自己感受最深、已经学懂弄通的、最欣赏的内容或问题。“考考你”即学生对已掌握的内容自己感觉有深度且可以回答但认为他人可能觉得有难度的部分提出相关问题来挑战他人;“帮帮我”即学生把通过个人独立思考但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提炼出来,给大家共同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接着,进入第二环节。第二环节:内化吸收。内化吸收是学生结合教师讲授环节所讲的内容,在接触、学习其他学习材料时,当已有认识与他人一致时,产生认同、共鸣;当已有认识与他人不一致时,产生怀疑、疑惑并激发自身自觉获得新材料的热情,进而思索探究的过程。该环节第一小节课的后20-25分钟进行,由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和相关指定资料,资料包括文字、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形成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并通过“亮、考、帮”或撰写读书笔记等形式展现出来,作为第三环节的材料和依据。第三环节:讨论。该环节以前两个环节为基础,主要围绕学生“亮、考、帮”的个性化学习成果或读书笔记,以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开展,辅以教师的点评和答疑及引导。首先,在第二小节的前10分钟左右,以4~8人为一个小组,开展小组内部讨论,分享学习体会和成果,找出本小组的亮闪闪、考考你和帮帮我的内容。然后,在第二小节的中间20~30分钟,将小组讨论扩展至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亮、考、帮的内容,相互解难答疑,教师点评。根据全班交流情况,如有必要,在第二小节的最后5~10分钟由教师进行引导性总结。如没有必要,可不进行总结。当然,对分课堂之当堂对分并非是我们在纲要课中进行国际视野教育的唯一教学模式,只要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国际视野的教学模式都值得探索。

  参考文献:

  [1]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1).

  [2]姚福生,王磊,张志伟,谢峰.新时期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初探[J].学术论坛,2008(1).

  [3]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

  作者:刘德会 单位:内江师范学院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返回政治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