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案)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4 02:57:14 归属于综合论文 本文已影响593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第1篇:儿童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问题分析


  幼儿是人生的启蒙时期,如同一張白纸,心理上形成的意识引导存在重大作用,幼儿所接受的教育甚至可以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轨迹,因此幼儿时期的教育问题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相关教育部门也开始重视幼儿群体的教育问题。本篇文章中笔者就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目前社会上幼儿教育的现状,探讨适合幼儿教育的方略。


  一、儿童心理学视角下幼儿教育的现状。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基础阶段,就像小苗之于大树,小苗的茁壮健康与否,为将来它是否能长成有用之才埋下伏笔。由于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不少家庭、婴幼儿教育机构也开始认识到幼儿时期的教育重要性。家庭方面主要表现为:不少家庭父母们通过电脑下载幼儿教育节目、购买相关育儿书籍,有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贴心”地为孩子报名各种智力开发班,笔者就曾在一个幼儿智力开发机构中,见到了一个刚刚6个月大的“学生”。


  应该说,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样做是不是真的可以让孩子将来比同龄孩子更容易成才、成功呢?笔者的一些走访和调研反映,不少原本自信开朗的孩子在经过这样“魔鬼”训练之后,出现了自闭、自卑的性格情绪,有的甚至出现了叛逆心理。学校方面主要表现为:一些教育机构尤其是各种智力开发培训班和幼儿园,让孩子通过各种类目繁多的智力开发活动和练习,但这些教育机构的教育目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这样的一些教育机构经营得红红火火,在家长们中间也是好评如潮,但笔者对这样的教育方式表示担忧。


  二、儿童心理学视角下幼儿教育的问题


  目前幼儿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方面,一是学校方面。


  首先家庭方面,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这一时期家长决定着幼儿的教育质量。有文化水平、教育观念和经济水平的不同,幼儿所接触的家庭教育也是千差万别。有的父母文化水平较高,对于幼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科学,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理乐观开朗、文明礼貌;而一些家庭不和睦、父母性格暴躁的家庭,动辄就对孩子连打带骂,这样环境中的孩子极易产生自卑、怯懦的心理,不利于将来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其次是学校方面,有很长一段时期,“应试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口号深入人心,虽然目前新课标倡导素质教育,但考试体制仍偏重于卷面考试,这就迫使学校为了保证考试升学的水平而纷纷重视应试教育,疏于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学生在面对各种身心压力和烦恼疑惑时,不知道如何疏导和排遣。这样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方式很容易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埋下隐患。


  三、儿童心理学视角下幼儿教育的方法


  通过上述对儿童心理学视角下幼儿教育现在和问题的分析,下面笔者来谈谈幼儿教育的方法。基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幼儿教育问题起着决定的影响,下面笔者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方法的阐述。


  第一、家庭教育方面。孩子的心理发展体现着一个家庭关系和谐与否。所以要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心理教育,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必不可少。在和谐家庭氛围下的幼儿,心理是健康的、阳光的、有活力,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反之,心理则是病态的、阴暗的、忧郁的、对生活毫无希望的;心态不同,他们对待社会上的人、事、物,态度都会不同。首先,家长们一定要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修养,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树立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其次,家长要积极学习相关的育儿书籍和关于心理学的知识书籍,采取积极的教育方法,善于鼓励孩子,增强孩子信心,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心态。最后,家庭中的父母长辈要保持和谐的关系,做到相亲相爱,互敬互助,给幼儿一个安全、稳定、和谐、幸福的家庭。


  第二、学校教育方面。学校教育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其中影响孩子的关键环节主要有教材内容和教师引导两个因素。教材是幼儿学习知识的载体,教材的内容直接决定了孩子接触到的学习对象,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一定要严格把控教材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甄别,要保证教材内容的可行、健康,适合学生,切实确保孩子可以在教材上接触到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同时学校应当及时对教材进行更新、突出德育教育,使其与不断变化着的幼儿教育任务相匹配。


  第三,教师因素方面。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应当采取全面科学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回答问题,说出自己对所讲内容的看法,对于回答好的同学,要不吝表扬,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要采取妥善的办法对其进行鼓励。让学生在有爱心的教育环境中,在有鼓励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这样才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健康心理的形成。


  作者:朱利群

  第2篇:浅谈从儿童心理学视角下分析幼儿教育问题


  一、引言


  我国曾经有过一个城市做过调查,发现孩子患有各种身体疾病的约占65%,而有心理障碍的却占受检人数的69.9%,超过了身体疾病的患者。这一结果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心理健康的隐蔽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多年来对心理健康的漠视。儿童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对自己、他人行动的认知,对心理状态彼此间相互联系的认知均与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有关。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是达到对于“错误信念”的认知。大量研究表明,3-5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4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期,主要标志是获得对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5岁左右的儿童逐渐能够对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发展到对二级错误信念的认知,此时儿童逐渐开始谈及自己或他人的想法、愿望、感受和认知,开始能够与他人分享信息;他们开始具有同情心,知道什么可能使人感到伤心,什么可以用来安慰人。所以,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要注意到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的培养。儿童出生以后遇到一个具体的生活环境就是家庭,之后随着年龄的成长将面临学校教育。本文试就儿童心理教育问题从家庭以及学校两个方面的提出建议,希望对儿童心理的成长有所帮助。


  二、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启蒙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北张家口的某幼儿园做了一个以40名3-4岁的幼儿以及家长为调查对象的调查中,显示以下问题:


  1.文化水平的高低反映出幼儿家庭教育的环境


  基本上是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少,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多。


  2.家庭成员中的父母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不同


  即采用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经常运用威胁打骂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儿童发展产生多方面的问题。


  3.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和家长适度的精神交流


  以上的调查对于我们提出家庭对于幼儿的教育的建议具有关键性的指导意义。家长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要以民主和开发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但是,有的家长的教育方式还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认为“不打不成材”。所以一旦孩子的成绩不好或者犯错误,就动辄棍棒相向。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观点。长期处于家长高压政策下的孩子们容易出现幼稚、缺乏主见、缺乏独立性、神经质等问题。一部分的孩子可能出现极端的情况,变的更加反抗和暴力。另外的一种教育孩子的错误方式是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发展采取“放任”的态度。他们认为孩子们的成熟是水到渠成的,认为很多道理孩子们长大了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于是他们对孩子们漠不关心。在这样形态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因为得不到适度的关心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甚至是放荡等不良的品质。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文化程度家长都应该注重自己正确的教育观念的形成。家长对待儿童教育方面的认知和观念,直接决定了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和行为。所以家长们形成一套正确的教育儿童的观念是至关重要的,家长们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儿童教育和心理素质,多一些育儿知识。以上本文提到了诸多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包括“严厉教管”、“自然成熟”等,都是值得改进的。以下我提出几点建议:


  1.培养良好的家庭气氛


  这对于儿童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对4000名独生子女的调查发现:家庭气氛活跃、常有笑声陪伴的家庭,孩子们的智商都比不和睦的家庭高。研究人员发现在气氛愉悦的家庭中学习、生活、能使知识面拓宽。反之。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形成和睦的夫妻关系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教育有潜在的巨大作用。在大量的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中,绝大数的少年罪犯来自于单亲家庭。父母对抗、父母分居、父母离异、父母再婚等这些因素会导致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容易出现不安全感、内疚感、自卑、猜忌的心理。所以家长们要注重对于家庭气氛的培养。


  2.亲子间采取正确的沟通态度和行为方式


  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信息、资料、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與互相合作的过程。亲子沟通的质量、状况、方式等将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概念的确立、道德判断的形成、学业成绩、和心理行为问题。父母应该在平时的时间有意识的分配专门与孩子玩耍、交谈的时间。从中了解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变化、需求、困惑。


  四、学校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儿童成长期是生理和心理的塑造阶段,在认知、情感、自制力都不成熟,还需要学校和老师的指导。因此,除了家庭教育外学校和老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转变。


  1.在教材的选择上来说,教材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的选择结果


  对于儿童的价值观形成,行为准则进行文化灌输。但是另外一方面来说,教材也为儿童提供了效仿的模式。所以教材对于儿童的成长是很重要的。要注重对于教材的更新,以及教材的内容要与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结合。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教师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是提问——回答的模式。在教学中若采取有效的课堂模式提问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到书本知识的同时营造出良好的心理环境。例如语文课堂上对于诗歌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人文思维,都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引导、疏通;激励和启迪等作用。老师要对儿童的导读发挥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教师要指导他们的阅读方法,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习,通过良好书籍的作用,对他们的心理发展进行引导。


  作者:桑吉草

  第3篇:儿童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问题分析


  一、家庭教育理念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的教育方式决定着孩子的思想方式和学习理念,父母是孩子成长和发展中的关键指导教师,父母的思想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教育。经过相互数据调查发现,某幼儿园的调查结果为幼儿文化水平的高低与家庭教育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文化素质较高的父母使得幼儿心理健康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少,反之文化素质较低的父母导致幼儿的基本素养水平达不到,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如果采用鼓励的方式进行正确引导有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发展心理,如果采用责骂的方式进行教学容易使幼儿心理发展产生扭曲,对学习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与家长的交流对待方式有着重要影响,需要家长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修改和完善,以民主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特征。但是,有的家长的教育方式依然受到传统思维教育的影响,孩子出现错误后就会体罚孩子,长时间下来使得幼儿的心理压力比较大,容易出现思维幼稚、独立性差等弊端问题。而且会使幼儿产生极端的抗拒力,情绪变得更加暴躁。而且有的家长比较放纵孩子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他们认为孩子都是靠经历才明白越来越多的道理,明显缺乏对孩子的关心,在这样家庭中成长会使孩子感到孤独寂寞,养成冷酷的态度,阻碍了幼儿的正常发展。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一定的影响,美国科学家通过数据调查分析得出,气氛和谐活跃的家庭能够培养孩子的智商,如果家庭不够和睦在心理上就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情绪。研究人员发现在气氛愉悦的家庭中学习和生活、能够有效拓展知识内容,反之,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形成和睦的夫妻关系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教育有潜在的巨大作用。通过上文的比较看出,采取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和采取威胁打骂的教育的方式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建设的影响完全是南辕北辙的,且会极大地影响幼儿的个性品质。所以多鼓励孩子,让孩子们增加自信心,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亲子间采取正确的沟通态度和行为方式。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信息、资料、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亲子沟通的质量、状况、方式等将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概念的确立、道德判断的形成、学业成绩、和心理行为问题。父母应该在平时的时间有意识的分配专门与孩子玩耍、交谈的时间。从中了解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变化、需求、困惑。


  三、学校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儿童成长期是生理和心理的塑造阶段,在认知、情感、自制力都不成熟,还需要学校和老师的指导。因此,除了家庭教育外学校和老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转变。影响儿童健康心理发展的因素很多,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主要有:教材内容的影响、教师的影响、校园环境及校风的影响。下面我就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做些具体的探讨。在教材的选择上来说,教材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的选择结果。对于儿童的价值观形成,行为准则进行文化灌输。但是另外一方面来说,教材也为儿童提供了效仿的模式。所以教材对于儿童的成长是很重要的。要注重对于教材的更新,以及教材的内容要与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结合。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是提问——回答的模式。在教学中若采取有效的课堂模式提问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到书本知识的同时营造出良好的心理环境。例如语文课堂上对于诗歌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人文思维,都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引导、疏通;激励和启迪等作用。老师要对儿童的导读发挥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教师要指导他们的阅读方法,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习,通过良好书籍的作用,对他们的心理发展进行引导。正如上文所说的,学校和老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转变。在教材的选择上、老师的教学方法上、校园环境和校风上都下功夫。这样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管齐下,希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帮助作用,为孩子未来的良好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幼儿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相互掷调,通过各种个别性教育措施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在教育活动教师要充分地尊重与信任幼儿,在教育活动中遵循渗透性原则,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以适应幼儿的发展特点与规律。


  作者:王岩

  第4篇:基于儿童心理学的合理评价


  自从美术新课程改革以来,每个老师都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改革,改革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美术课堂教学评价俨然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那么要怎样来评价好一堂美术课呢?《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思路要清晰,教学结构要严谨、合理、自然,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合作和交流。通过评价,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引导全体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这只是我们对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的表面认识,那么怎样才能使评价真正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为学生发展服务呢?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思考,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点赞式评价,营造气氛


  绘画需要一定的天赋,在每一个班级中,我们总能发现一部分绘画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他们在低年级时还是很喜欢绘画的,但由于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称赞和肯定,逐渐丧失了对美术的兴趣,对绘画的热情。对于这些孩子,就需要老师适当地运用一些鼓励性评价。


  我曾经碰到过这么一个学生,每次完成作业以后,他从来不会自觉地交给我批,有时甚至还会偷偷地藏起来、带回家。一开始我还没有发现,但是有一次查作业时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对他就分外留意起来,闲聊中问他为什么不来批作业,他说是因为自己画得不好,不想给老师和同学看到。后来,在美术课上,我对他多了一份关注,他的每一幅画我都会找出一、两个闪光点,加以鼓励性的评价。有时是“线条勾得比上一次流畅多了!”有时是“画面色彩太丰富了,真棒!”有时也许他的画并没有那么好,但我在鼓励式评价时会夸大他的优点,看到同学们羡慕的目光,我能感受到他心中的兴奋和快乐。从此以后,我发觉他有了很明显的改变:画画越来越认真,而且每次都是争取在第一时间拿给我看,上课时发言也很积极,越来越有自信了。我知道了,原来教师的评价在学生的心目中起着那么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句鼓励性的评价可以成为一场滋润学生心灵的春雨,也可以成为一缕抚慰学生心灵的春风。


  二、典型化评价,树立榜样


  不仅绘画能力薄弱的孩子需要鼓励,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我们在运用美术教学评价鼓励学生时如果只是运用单一的语言评价,当然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还要注重课堂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如果长期而又单一地运用语言激励学生,渐渐地,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评价对于学生失去了作用。所以,除了语言我们还可以运用一些动作来评价、鼓励学生。比如一个赞许的笑容,一个激励的抚摸,一个竖起拇指……都会给学生带来无形的赞赏,带来一定的成就感。同时,一些物质的鼓励也可以提高学生做事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信心。适当的物质奖励可以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随机性评价,照顾多数


  在美术课堂评价的过程中,要让每个孩子对自己都树立信心,但一味的鼓励会让孩子从自信发展成自负,认为自己是最好的,什么都对,再也听不进任何善意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就偏离了我们的教学目的,所以我们应该合理运用褒贬有度的评价,对良好表现做出肯定,也对他们的不足给出善意的指导。


  在一次小学美术《吃虫草》的课堂上,我给学生看了几个毛毡苔、捕蝇草、瓶子草捕捉虫子的影像片段,并让他们说说看完以后自己的感受。有些同学说:“吃虫草的形状都很奇怪。”有些说:“它们的颜色都很鲜艳。”有一个学生却大声地说:“这些草真可怕!”还很得意的样子。对这个学生的回答应该如何评价呢?


  在新课的教学中,会发生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时教师就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引导和规范学生。如果放任那个学生发挥“个性”,对他回答加以肯定说:“有点道理。”那么教师想要带给学生的审美的标准是什么呢?这会导致学生“美丑不分”,严重影响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而且势必会造成课堂教学的无序和学习的低效,甚至会造成课堂的失控。所以我并没有对他的回答加以肯定,而是换一种方法:“是啊,老師第一次见到它们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想法。但后来又喜欢上了这些奇特的草,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吃虫草的世界,来接近它们,了解它们。我想,你的想法也许也会改变……”这样的评价既尊重了学生,又巧妙地把认知差异转化成问题的情境,成为学生展开探究学习的目标和动力,真正体现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大胆又谨慎评价,以人为本


  杜威说过:“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学识、意向、趣味上的差异,审美也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经常会发生审美分歧。这时就需要我们立足在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前提下,谨慎地运用课堂教学评价。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是说在一次美术课堂上,一个学生兴冲冲来交作业,喜滋滋地问:“老师,你看我画得怎样?”老师一看,未曾言语,随手拿起笔,在作业纸上唰唰地添了几笔,对学生说:“这样要好一点。”没有想到学生很不高兴,回到座位就把作业纸丢进了废纸篓。


  新课程要求教育的评价要“立足于学生、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那么首先教师就要了解自己学生的习惯、爱好和特点,把握好学生的审美倾向,对一些有个性的学生更要谨慎地运用评价,才能有指导性和有说服力。本案例中的老师可以首先聆听学生的诉说,找出他喜滋滋的原因,先在某些方面肯定他,再有目的地通过恰当、中肯的评价来调整、补充自己的教学,有针对性地处理问题,解决矛盾,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在美术课堂中巧妙地运用评价技巧,把握好评价的时间、掌握好评价的方式,适时、适度的评价,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教学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于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我还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继续实践、思考和认识。


  作者:王晓琴等

  第5篇:儿童心理学对幼儿园户外空间设计的启发


  作为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幼儿园还需要在各个方面空间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结合孩子成长的需求,尽可能的设计出幼儿需要的活动场所,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幼儿娱乐和玩耍的户外空间。主要就是由于户外空间是幼儿在园中主要的娱乐场所,也是幼儿成长阶段非常需要的娱乐内容,所以幼儿园在针对户外空间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加倍重视。因此本文结合儿童的心理学特点,重点分析幼儿园户外空间的设计,以期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娱乐场所。


  一、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重要性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与此同时成年人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具现阶段我国心理学家所分析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孩子的幼儿期在3~6岁,这也处于幼儿成长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一般需要在幼儿园中学习。由此可见,幼儿园对于幼儿的教育属于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幼儿园中户外空间,是幼儿园所有设施构成的一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孩子在幼儿园中主要的活动都在户外设施中进行。国外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说过,儿童接受户外游戏是最好的一种社会教育方式。同时也有心理学家表示,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的眼前能够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能够在基础上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幼儿园中优秀的户外设计能够为幼儿提供游戏的场地,这也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因此幼儿园中户外空间的设计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结合儿童心理学进行设计


  据调查和研究显示,幼儿园生活是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阶段。儿童心理学主要就是针对儿童心理进行研究,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重点揭示幼儿的心理活动特点,还有心理状态以及思维规律的一门学科。通过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相关学者能够了解到幼儿对于户外活动空间的需求,这样也能够对幼儿园的建设进行辅助,以此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1、划分不同类型的游戏空间


  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在分析儿童和游戏之间的关系上看,对于游戏可以分成以下几个类型:


  表1:不同类型的儿童游戏


  游戏可见,儿童在幼儿园中所玩的游戏有着不同的意义,同样的不同的游戏方式对于幼儿产生的影响也是不相同的。因此对于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还需要重点划分游戏的种类,分区域的为幼儿提供由此场地,这也是户外活动空间在设计过程中所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


  2、关注特殊儿童,给予关怀


  很多幼儿园中都不可避免的会接收身体上存在残缺的幼儿,这样的幼儿不能够向别的孩子一样游戏和娱乐,同时很多孩子会对这一类特殊儿童出现排除的现象,导致特殊儿童无法融入到集体中。甚至有些肢体上存在残疾的幼儿也无法加入到一些游戏之中。所以幼儿园对于特殊儿童还需要给予更好的爱护,给予更多的关注,这样才能够帮助特殊儿童走出阴影。由于每一个特殊儿童的情况都不相同,所以在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按照儿童的特点,加上比较丰富的色彩和声音,这样能够有效刺激幼儿的神经,保证幼儿能够适当参与到游戏之中。


  3、尊重丰富多彩的设计要素


  心理学家任务,幼儿的感觉、听觉、注意力和记忆以及思维等在这一阶段会处于快速的发展期,但是各种感官的发展依然依赖的是幼儿的身体机能是否充分敞开,接受刺激。因此在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仅要给予幼儿丰富的环境,还需要遵循幼儿的兴趣。


  (1)利用植物造景


  在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阶段,想要选择植物种类,还需要首先考虑生命力顽强,便于管理的物种,其次才是靠考虑到植物的功能。儿童对于形状奇特,色彩鲜明的植物会产生比较多的兴趣。因此在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如果选择了比较多的植物,会激发幼儿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幼儿在观察植物的形态之后,也能够激发幼儿潜在的创造力。这些都是力求为幼儿营造出色彩斑斓的世界,能够满足幼儿的天性和活动需求。


  (2)多使用游乐器械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但是幼儿阶段也是最短暂的,儿童的心灵和世界永远是最纯洁的圣地。所以幼儿所成长的环境也需要保证幼儿的纯净,并且在这样的基础上能够促进幼儿长久发展。因此机械在孩子的游戏中能够最大程度的锻炼和发展幼儿的脑力和体力,因此在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置的过程中,还需要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向幼儿提出最新的要求,并且保证幼儿的发展水平之间能够相互符合。只要满足幼儿的各项需求,户外活动空间都能够在根本上推动幼儿的心理发展。但是如果户外活动仅仅限制在秋千和滑梯这种常见的娱乐设施中,幼儿很容易出现乏味的现象。因此在户外活动设计阶段,还需要尽量寻求具有挑战性和选择性的游戏器械,同时需要保证器械的安全性,这样才能够在根本上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


  三、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和探讨的内容能够看出,幼儿在幼儿园中生活的时间相对比较长,甚至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把幼儿长期放在幼儿园,所以幼儿园中的各项设施都和幼儿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能够看出,幼儿成长阶段对于户外娱乐设施的需求量非常大。幼儿的天性就是游戏和玩耍,因此对于幼儿园户外设施的要求也非常高。针对幼儿的心理状态能够看出,对于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更多的设计依然需要遵循人性化和科学的指导,这样才能够在根本上改善幼儿的生活环境,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户外娱乐空间。因此经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给幼儿园的户外空间设计提供有效的建议。


  作者:于洋

  第6篇:浅谈基于儿童心理学的科教创新


  伴随着信息技术科学发展与新课程改革,积极、稳步地开展新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创新活动,持续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引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会创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参与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并不纯粹是为了获奖,更是为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学科交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科学的兴趣、态度和合作竞争能力。宗旨是:向中学生普及科学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他们提供相互交流以及学习的机会;学科竞赛属于课外活动,坚持学有余力、有兴趣的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


  创新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不可动摇的动力,但是不能强求一味的新鲜,要根据小学儿童发展时期的不同心理状态来制定创新的目标和过程。


  小学儿童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阶段是儿童在各方面是打基础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学习对于儿童今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儿童身心发展具有特殊性。在这个阶段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只有遵循这些特点采取有效教育、教学措施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


  小学儿童身心发展与教育存在辩证关系。小学儿童的身心如何发展,向哪里发展,不是由外因机械决定的,也不是由内因孤立决定的,而是由适合于内因的一定外因和内因共同决定的。


  科技创新活动坚持点与面普及的形式。两者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我注重以学生为本,提倡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和增强创新能力的理念。应该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重点,以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推进各类学科竞赛为抓手,拓展和深化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将一切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知识增进、能力提高、素质养成的活动,都看作是课程;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的参与积极性。


  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社会都是孩子学习的对象。创新活动是增长孩子见识,对孩子未来有巨大影响的活动,所以一定要非常的注意。


  举个例子来讲,儿童心理学中讲到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其高级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备,其有意注意的选择性和稳定性都较差,他们还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被新颖、奇特、突发的无关刺激所吸引,因而容易分心。所以新生入学之初,首要的一个教学任务就是注意力的培养,促进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对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讲,一堂课45分钟都要求他们保持高度的集中,这是不科学的,特别是当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单调乏味的时候。教师在教学中不可以强制小学生集中注意力,而应当通过新颖、生动、活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规律巧妙地结合,延长学生的注意保持时间,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到小学高年级,由于儿童高级神经系统的发展和成熟,也由于经常性的学习行为习惯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自控能力,使有意注意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同时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能力也有很大发展。这样的注意是可以利用的。无意注意也就是不随意注意,这主要是由事物本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没有既定意图的、不需特别努力的一种注意状态。对于小学生说来,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教学的直观性,由于对课业本身的兴趣(例如图、朗读),由于在课堂上听到或看到的东西所引起的情绪激动,都能引起儿童的注意,所有这些,都是无意注意。在小学教学上,应该怎样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呢?


  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学习兴趣。教师善于了解儿童学习兴趣发展的特点,就能有助于掌握和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低年级儿童往往对学习过程本身更有兴趣,以后才逐步对学习内容感到兴趣;低年级儿童对具体事物更有兴趣,以后才逐步对抽象的事物感到兴趣;低年级儿童一般还没有分化性兴趣,以后才逐步产生分化性兴趣;等等。


  其次,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直观性。小学儿童的无意注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的具体性和直观性,因此,适当运用直观教具,教师特别注意言语的直观性等等,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在运用直观性时,也必须竭力避免把儿童的注意引到不必要的方面去。为此,在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时,必须积极组织儿童的注意,使无意注意沿着必要的方向前进。


  另一方面,就像是从众心理一样,还有着消极的作用。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科技研究领域,也时常出现,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尤为明显,给创新带来重重阻碍。其从众心理主要表现在对权威人士或者其他相关科研人员的服从和顺应,也就像是儿童对老师的盲从。从众心理对科技创新有着消极影响,从众心理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服从和顺应。这主要是由从众的心理基础决定的,通常情况下,个体都期望被他人喜欢和接受或者期望自己正确。从众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时个体并没有自己的意见,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时个体有自己的意见,但与大多数人或其他人的看法都不同,在群体压力下,放弃原先的意见,改变态度,转变立场。它是一种直接的、感情的心理反应,不能与丧失立场、没有原则混为一谈。


  从众心理和科技创新的本质背道而驰。科技创新的本质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积累新知识,并应用到产品或服务中去,以促进企业获得成功、人们生活得到改善、国民经济实力得到增强、社会取得进步。思维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同样一个问题,思维不同,所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有意识的克服从众心理有益于实现思维创新,最终达到科技创新。因此,要想使自己有科技创新能力,首先应具有创新精神,不轻信传统,不迷信权威,不唯书是崇,不囿于思维定势,真正意义上的做到思维创新。这也就从根本上抵御了从众心理。


  综上所述,真正的科教创新是基于教师队伍对儿童心理了解的基础上,实施的针对素质教育衍生出来的一种方法,只有真正的了解分析不同时期的儿童的特点,情绪,想法,才能真正地搞好创新教育,实现科教创新和素质教育。


  作者:姜福友

  第7篇:基于儿童心理学的立体书籍设计研究


  一切与眼睛有关的视觉活动都可以理解为阅读。福勒认为阅读是一种发现行为。对于幼儿来说,早期阅读的主要目的不仅是增加知识,使幼儿对图书和文字产生兴趣,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多种途径,认识和接受各种信息,为大脑的发育,今后的能力发展打下基础。[1]


  幼儿的阅读行为是对作品在空间范畴内的浏览。阅读具有“游戏”的性质。即用一些代码去取代文本原有的代码,阅读过程不仅是简单的视觉“解码”,而是视体验的“再编码”。所以,当我们的书籍设计指向3~6岁幼儿这一特定的对象时,就有必要根据我们研究所依据的认知发展的理念,探讨书籍如何以它的形态完成对于幼儿认知需要的满足,实现早期的教育。


  一、人的需求层次


  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其中包含物质的和精神的不同层面,需要作为人的本性需要是人对世界作用的尺度和中心,也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表现。[2]


  唐纳德A·诺曼在其著作《情感化设计》中,指出人类认知物品的三个层次,分别为:本能水平——物品的外观表现;行为水平——物品的内在行为(功能等);反思水平——物品对人的思维、情感的影响意义。[3]三种水平的关系是依据时间先后顺序,依次是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最终反思层又反作用于前两者。这一规律揭示了人们对物品认知的规律以及什么样的物品能够激发人们的喜爱。


  结合认知的需要,幼儿书籍设计也应在形态上满足幼儿本能、行为以及反思三个层次的需求。


  二、幼儿本能层认知与书籍立体设计


  本能认知是指瞬时的情感效果,喜欢或是厌恶。在人的本能水平上,视觉、触觉、听觉等感觉处于支配地位。外形、形态、物理手感、材料质地和重量等感觉是重要的。


  (一)视觉认知特点在设计中的体现


  1.幼儿的视觉观察


  英国语言哲学家古德曼指出:“眼睛并不是作为一架自动仪器单独工作的,而是作为复杂多变的有机体的一个部分工作的。眼睛看什么、怎么看、都得受到趣味的控制。它选择、舍弃、组织、辨别、联系、归纳、分析、构筑。与其说是反映,倒不如说是接纳和创造。”[4]


  幼儿的视觉是经由吸引而始,通过感觉一知觉一思维是对各类视觉符号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静止的“看”,书静而视点不止。通过幼儿视点的不断变化,不同色彩的刺激,距离的时近时远,和翻阅时的空间流动,多侧面,多形式感的知觉就在阅读中产生。


  2.视觉认知特点在书籍设计中的体现


  由皮亚杰理论可以看出,早期幼儿的智力发展主要靠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感觉运动接触,即通过他加以客体的行动和这些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来认识世界。也就是说外界的刺激,主要是能够调动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的刺激,能够满足幼儿生理需要;随着幼儿的手的灵活性的发展,满足孩子的探索,手与眼的配合,有助于幼儿从反射运动期向智慧运动期过渡,促进幼儿大脑及智力的发展。[5]


  根据上述的发展特质,书籍设计应有如下特点:


  这一时期的幼儿书籍设计可以采用多种绘画风格,如写实的、具象的培养幼儿的认知力和审美能力。目前幼儿书籍中的图画部分,大都是世界上知名插图画家作品,他们运用各种材质,营造故事情节,让幼儿在阅读过程中,享受文学,也感染到美学熏陶。


  如下图的Emily的作品:Emily是获格林威大奖的作者,书中可爱的人物形象,和谐淡雅的色调,有趣生动的画面,处处体现出作者迎合小朋友们的阅读需求的良苦用心。


  图1MonkeyandMe绘本


  (二)听觉认知特点在设计中的体现


  1.幼儿的听觉觉认知发展


  人脑中主管视觉和听觉的皮质,也属于发育最早的区域之一,在出生后的第3个月便可望达到峰值水平。幼儿的听觉认知不仅要求具有检测声音的能力,而且也要求具有感知不同声音之间差异的能力。研究发现,他们能听到并辨别出声音的差异,并对其作出反应。通常会从多种语言中觉察出基本的声音来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精确。


  2.听觉认知特点在书籍设计中的体现


  最初在书籍中可加入简单的儿歌,随着幼儿其他各项能力的发育,幼儿慢慢会以声音唱和或模仿你的动作。这时应该添加多种音乐节奏或多种声音元素来帮助幼儿认知的发展。


  (三)嗅觉认知特点在设计中的体现


  1.幼儿的嗅觉认知发展


  研究表明:新生儿已能对各种气味作出相应的各不相同的反应,如“喜爱”好闻的气味,“讨厌”或“躲避”不好闻的气味。新生儿已能够由嗅觉建立起食物性条件反射,并具有初步的嗅觉空间定位能力。


  2.嗅觉认知特点在书籍设计中的体现


  已经有嗅觉材料来实现人们对“书香”的渴望。这种方式就是用香料做成胶囊,掺入要用的油墨中,根据需要应用到书籍中去。这样印刷出来的书籍就会带有不同的香味,数据表明,丝网印刷用的油墨材料香味能保持十年以上,胶印用的油墨材料香味能维持一年左右。目前可供选择的香味有各种水果、花草植物、饮料食品等等。


  幼儿书中也有很多加入嗅觉的元素。


  图2带香味的触摸认知书


  (四)味觉认知特点在设计中的体现


  1.幼儿的味觉认知发展


  幼儿都经历过口的敏感期,在这个时期里,幼儿把一切食物和非食物都放进嘴里,品尝它的味道,感受它们的软硬,冷暖。丰富着自己的认知世界。吃纸,吃书也是家常便饭。


  2.味觉认知特点在书籍设计中的体现


  幼儿的认知系统的建立,要靠颜色,形状和味道的对应来一步步逐渐完成。因此幼儿书的设计完全可以尝试采用一些新的技术,把味道加入纸张,来完整阅读过程中真正的味觉体验。


  (五)触觉认知特点在设计中的体现


  幼儿触认知是建立在手部发育的基础上的。下图中,通过两条平行线来演示收的发展,每条线里面还有很多小线,最粗的线表示一年的间隔,细一点的线表示6个月的间隔。


  图3手部动作的发育


  手的技巧发展与心理是同步的,通过手的帮助,儿童的智力可以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因此我们应在书籍设计中给幼儿一个能力的环境。


  1.幼儿的触觉认知发展


  从生理上分析,幼儿的皮肤对外界的刺激相当敏感。从书开始与幼儿接触,感觉器官就展开积极的工作,这一特点自然要求设计师在考虑书籍外观的同时更要考虑到幼儿在接触书籍时的特殊感觉。


  2.触觉认知特点在书籍设计中的体现


  早期教育理论认为,让婴幼儿尽早触摸不同材质的物体,有助于刺激婴幼儿增强对世界的理解和适应能力,刺激人脑加快发育。例如“材质书”多以书籍的主题来设计材质,如果主题是动物,内页就会用毛皮为材质让婴幼儿触摸;如果主题是生活,里头就会有各种材质的布料;其他还有篮球的材质、轮胎的材质、布或硬皮等材质。


  如下图英国Usborne出品颜色很鲜艳的一本触摸数数认知书。本书设计成触摸书,有凹凸不平塑料(河马的衣服)、各种动物的绒毛、闪闪发光的亮纸等多种不同材质镶嵌在书里,让幼儿学习数数和认识动物的同时,一起来摸摸,孩子可触摸到各种各样柔软粗糙的不同材料,并学习认识动植物和各种颇色,从而达到开发早期智力的目的。


  综合以上分析,对于设计师而言,应尽可能使所设计的书籍在本能层次上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刺激载入美学性、趣味性符合儿童独特的需求,使所设计的书籍给幼儿带来满足的心理感受。


  作者:张莹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