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中国社会心理学发展历史的起点并不落后,古代的社会心理学思想十分丰富,与西方相比毫不逊色。首先是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中国古代思想家大都持“人贵论”的立场。记载中国最早时代的史书《尚书》的《泰誓》篇中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这是中国思想家一直宣称的“人为万物之灵”的最早表述。荀子的“心理阶梯”说较之亚里士多德的“灵魂阶梯”说更为全面,更具优胜之处。对于人性也提出两个对立的见解:其一是孟子的性善论,其二是荀子的性恶论。其次是对人的社会化的论述。孔子提倡社会环境与学习决定人的后天发展;孟子也强调环境对人的社会化的决定作用;许多中国古代思想家还指出个体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渐染”的过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的李贽甚至具体的揭示了人的社会化“渐染”过程的“童心失”三阶段[2]。再次是对社会交往的论述。孔子主张广交朋友,处理人际关系时应将心比心,进行心理换位。孟子则进一步提出交友应与人为善,以德服人。另外还有对社会认识的论述。孟子按言行把人分为“狂放”、“狷介”和“乡原”三种基本类型,他认为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和“间接推测”的途径去认识他人,在考察人时不可盲目服从多数,应克服认知偏差。最后是对群体心理的论述。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提出在群体活动中应“同人心”、“贵人和”,如管子、诸葛亮等。孟子提出,在一个群体中要想成员们心同,则应当有作为群体规范或行为准则的公理和公义来维系。
在现代,早在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奥尔波特1924年出版以系统科学研究资料为基础的标志性著作《社会心理学》的时候,中国心理学家陆志韦也在同年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新论》。其后,老一辈心理学家潘菽的《社会的心理基础》(1929)、高觉敷的《群众心理学》(1934)、孙本文的《社会心理学》(1946)等,都是解放前的里程碑之作。尤其是孙本文分成上下两册刊印的“部颁”教材,被后人认为是“当时中国一本比较全面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重建初期的中国社会心理学(1979-1984),当时还难有中国学者自编的教材可以使用,需要主要依赖引进国外教材,期间有卢盛忠率先翻译的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库兹明的《社会心理学》(1981)油印本,随后巴克的《社会心理学》(1984年)、弗里德曼的《社会心理学》(1984年)、安德列耶娃的《社会心理学》(1984年)都陆续出版中译本。经我们考证,这时侯在大陆的教学活动中出现最早的四部自编池印教材分别是:中国社会学函授大学1981年使用的《社会心理学》,作者为波斯顿大学陈郁立博士;南开大学哲学系1981年的《社会心理学》,作者林秉贤;上海大学文学院1983年9月推出《社会心理学概论》,作者为周振民、孙松屏;1984年4月在武汉师院教育行政管理专修科使用的《社会心理学》,作者时蓉华。中国社会心理学的迅猛发展时期(1985-1999),各分支繁荣发展。在基础社会心理学研究方面,1985年12月,林秉贤著的《社会心理学》由群众出版社出版,是重建社会心理学以来的第一本正式出版的专著、教材。此后,社会心理学教材如雨后春異般涌现,这15年来共出版了由我国学者撰著和翻译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与专著100余种。成果丰硕的中国社会心理学(2000-2008)阶段,社会心理学教材出版不再像80、90年代百舸争流,尽管如此,在这期间还是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理论与教学著作。
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社会的发展水平不同,研究者关注的重心不同,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便有所不同。社会心理学教材中介绍的内容不但反映了其出版时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的特点,也能反映出我国社会心理学知识体系的概况。因此笔者借家藏和馆藏的社会心理学教材为载体,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所搜集到的教材目录进行分析,从中提炼出些许对我们有利的结论,期望对社会心理学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2.研究方法
2.1内容分析法
本文采用的内容分析法是对各种材料、记录的内容、形式、心理含义及其重要性进行客观、系统和数量化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它通常是先抽取有代表性的资料样本,然后将材料内容分解为一系列的分析单元,并按预先制定好的分析类别与维度系统地、严格地进行评判记录,最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内容分析的突出特点表现在客观、系统和量化三个方面,而且适用范围比较广泛。
2.2设计与步骤
搜集教材。我们对第一作者家藏和曲阜师范大学馆藏的社会心理学教材进行搜集,共得到不同版本的相关书籍54本,出版年代从1984-2008年。其中最多的是时蓉华的,她主编共6本。这些教材必须是中国大陆学者编著出版,对于那些同版多次印刷的教材我们认为不能重复录用,只能算为一本。经过严格筛选后最终选定54本教材。
分析内容录人。我们收录了54本社会心理学教材目录上所有的章和节的标题,并对这些标题按统一的规则进行标记,共记2956个。简化处理。我们对这2956个标题进行简化处理,如“个体的社会化”、“社会化概述”和“社会化的途径”统一简化为“社会化”。分析归类。我们把简化的标题进一步根据研究者制定的《社会心理学知识体系分类编码表》进行编码处理。
2.3社会心理学知识体系分类编码表
根据从属关系进行了分类,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包括10项内容,分别为概论、社会化、社会动机与感情、社会认知、群体心理、社会影响、社会行为、人际互动、文化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近似对应于“编”。然后我们又从每一项的内容中划分出子概念,组成第二层,由30项组成,基本上近似对应“章”级。其中应用社会心理学部分根据吴江霖(1988)提出的应用社会心理学体系进行划分。我们又从第二层子概念中提炼出第三层次,共76项,基本上近似对应“节”级。
2.4统计处理
对分类后的标题用excel2003和spssl6.0进行统计处理。我们在统计的时候为了避免数据重复,去掉了章下面还有节的目录中各章的标题,保留了所有的节和部分只有章的目录作为分析的对象,最终共有2368条记录。54本书总计21796页,除去节标题之外的冗余内容,还剩21572页。
3.结果
3.1教材相关资料
所搜集54本教材中,有32本教材出自心理学家,15本出自社会学家,还有1本出自其他学科的学者,可见在笔者搜集到的教材中,心理学家编著的社会心理学教材数量最多。
3.2层次一内容分析
对层次一的内容进行频数百分比计算后发现,在这54本社会心理学教材中,社会认知部分所占比重最大,达到23.4%,其次分别是群体心理占16.1%,概论占14.9%,人际互动占11.3%,这四项占据了整个层次的一半以上。概论、社会认知和群体心理是所有54本书都包括的内容。而文化社会心理学所占比重最小,仅有1.6%,其次分别是社会影响(4.8%)、社会动机与感情(5.1%)和应用社会心理学(5.4%),这四项之和甚至不及社会认知部分的数量。另外我们还求得了累计页码与页码平均比重。见表1
3.3层次二内容分析
群体心理占整个第二层的12.4%,领先于其他内容位居第一,群体心理也是这一层中唯一一个54本教材都包含的内容。社会认知包括五个方面,其中社会态度(9.8%)明显的多于其他四个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层次中处于中间位置的社会化,其第二层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则位居群体心理和社会态度之后。另外,除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的各分支和社会感情所占比重很少外,其他第二层次内容势均力敌。在应用社会心理学中,医疗社会心理学所占比重高,说明给予的关注与研究较多。
3.4层次三内容分析
本部分结果比较琐碎,限于篇幅,我们只列举了第三层次中频数居于前十位的内容,见表3。可见这十项应当是大部分社会心理学教材中出现频率最髙,而且内容最详细的章节。对于社会化和社会动机等内容的偏爱,已经彰显出某些不同于西方教材的中国特色。
另外,在第三层次很多类别中概述类所占的比重从整体上来说都很高,这说明基础研究的概述部分是中国社会心理学家编写教材所钟爱的题材。
4讨论
4.1中国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体系的概括
虽然中国社会心理学的起点并不晚,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社会心理学在中国大陆停滞了三十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重建后的中国社会心理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研究论文与教材大量涌现,然而,很少有研究者会去关注中国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体系到底包括什么内容。因此,笔者于众多方法中选择了一种对社会心理学教材目录进行内容分析的方法来构建这个知识体系。我们把教材体现的整个社会心理学体系初步分成概论、社会化、社会动机与感情、社会认知、群体心理、社会影响、社会行为、人际互动、文化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10个部分。
4.2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阶段的体现
我们曾将中国社会心理学从1979-2008的这30年间的发展划分为纵向的三个时段:第一阶段重建初期的中国社会心理学(1979-1984);第二阶段迅猛发展的中国社会心理学(1985-1999)和第三阶段成果丰硕的中国社会心理学(2000-2008)。我们搜集到教材的出版时间为1984-2008,其中1985-1999年间有31本,2000-2008年有22本,恰巧包括中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后两个阶段。等到了第二阶段时,我国社会心理学繁荣发展。在基础社会心理学研究方面,这15年来共出版了由我国学者撰著和翻译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与专著100余种,社会心理学方面的论文更是数以千计。新世纪以来,社会心理学教材出版不再像80、90年代百舸争流,其原因一方面没有太多创新东西增补进来,另一方面出版机制的商业化和心理学研究普遍水平的提高,也提高了出版社和读者对社会心理学著作专业化的要求。由此可见,对中国社会心理学教材的内容分析又成为反映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变化与发展的一面镜子。
4.3应用社会心理学与基础社会心理学孰轻孰重?
我们对中国社会心理学的旗舰刊、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刊《社佘心理研究》1990-2007十八年载文的初步统计分析发现,内容上属于“应用社会心理学”类的文章为291篇(占全部39%),而作为社会心理学本体知识的“社会认知”类只有125篇(近17%),“人际互动与群体”类只有118篇(近16%)。然而本文对教材目录中应用社会心理学内容分析显示,应用社会心理学仅占5.4%,是所占比重较小的部分。这其实并不矛盾,社会心理学教材主要目的在于介绍社会心理学的本体知识,所以,省略对应用社会心理学的分析,也合乎情理。但是,仍然要保持足够的清醒,因为我们先前的一个研究发现,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基础性与应用性,我国学者认识的确比较混乱。由于“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更容易获得资助,更容易产生轰动效应”,有些学者容易将社会心理学等同于应用社会心理学。“但唯有基础研究,才可能生发有创新意义的理论模型。而这是中国社会心理学,建构自身的国际荣誉和学术尊严的唯一途径”,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发展一种而忽视另外一种。
4.4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化与全球化双翼
时至今天,近30年的时间中我国内地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基本上走过了“一条学习、移植、模仿、消化、改造、创新的道路”。不过从总体上看,初期主要停留于对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学习、介绍和模仿性的研究在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与知识解决社会生活问题时,还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研究我国独特的东西。社会心理学本土化将中国社会的文化特征与民族特征融人社会心理学,确立中国人自己的理论框架、概念和方法。这里包括三层涵义:一是对西方社会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反省和批判,二是中国社会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建立,三是解决中国社会特有的社会心理问题。鉴于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的趋势,以杨国枢、杨中芳为代表的一批倡导社会心理学研究本土化的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在研究中国特定的孝、人情、面子等心理与价值观问题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社会心理学中国化的意义在于改变由欧美社会文化所开创出来的格局,从多元的与不同的文化特质中去寻找社会心理学的新元素,使社会心理学再次振兴和繁荣”。或者正如周晓虹指出的那样:本土化和全球化,是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双翼。
4.5亟待开拓的两个研究领域
感情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在20世纪以后的较长时间里,与社会心理学的其他领域相比,对社会感情的研究较少,以至于很多社会心理学版本中不把社会感情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心理过程给予研究。到了本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认知科学把感情领域纳人认知系统,社会感情研究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本文内容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感情占总数的0.7%,仅在四本书的目录里提到。然而社会感情对社会行为起发动作用,使行动活性化;对社会行为起定向作用,稳定行为方向;对人际关系起纽带作用,因此对社会心理学其他对象的研究都不能忽略社会感情的重大调节作用.人们将会愈加清楚地认识到:不研究人的社会感情,人的社会心理就得不到到完整、彻底的认识和解释,就会变成一个“无情”的世界。
文化与心理密不可分,它由人创造,反映人的价值意识;它又塑造人的心理与行为。本文内容分析结果中文化社会心理学占1.6%,只有在10本教材中提到。而文化的形成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影响很大,我们无法脱离文化去孤立的研究哪一现象,那都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除了官方文化(或者制度文化、典籍文化)对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影响效果需要研究外,旨在研究“主要存在于中下层社会的非官方主流、非学院式、非典籍规定的行为模式及其背后蕴藏的信仰和观念”(李朝旭等,2008)的民间文化心理学也是尤其需要加强的新兴方向。
5.研究启示
本研究通过教材内容分析得出了迄今为止中国社会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完整状况描述和各个研究课题的内容构成,从而对于未来开展社会心理学的教学研究、加强社会心理学学科制度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那些没有得到深人研究的领域,如社会感情系统和文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希望可以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使中国的社会心理学更加丰富和深化。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