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才观是关于人才的(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和科学人才观)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1-29 16:50:38 归属于综合论文 本文已影响307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人才是国家发展与进步的核心因素,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来说,是各国人才的竞争。我党历来重视人才工作,尤其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我国人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及新的发展规划,2010年更是出台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对2010年到2020年十年间的人才发展进行了宏观部署。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已经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党的十八大以后,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可以说,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贯彻落实贯穿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立场出发,重新建构适应新时期、新发展、新变化的人才观,不但是对于以往人才战略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我国进行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储备与培养,同样,在社会主义视域下,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任务与目标。所以,科学人才观的科学性在某种程度上就集中体现为其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相契合,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实际相契合。因此,为保证科学人才观贯彻落实过程中的“科学性”,我们就需要在宏观层面上处理好几个矛盾,即人才个体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人才个体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始终关注着人,并始终强调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个体与社会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足见马克思对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中所展现出的非凡才智。并且,马克思也曾按照人的发展来划分人类社会历史的阶段,在他看来,人的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是人类解放的根本目的。可见,在马克思那里,共产主义的理想始终是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对泯灭了人的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因此,只有在正确处理了个体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的前提之下,科学人才观之“科学性”才能够得到充分地体现。而如若要合理地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将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人才个体发展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归根结底,乃是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结合起来。
  一方面,人才的成长具有其特殊的具体性。以个体形式存在的人不仅仅具有人类的普遍性特征,同时也具有丰富的个性与不尽相同的价值追求,因此,不能够从抽象的普遍性出发来理解人才的发展,而是要在现实的活动,即实践中来理解这一问题。也就是说,人才培养的前提在于培养对象自身对于该专业领域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与培养对象的个体选择息息相关,所谓的“因材施教”正是基于此。所以,人才的培养应当与人才的自我发展与价值实现的过程是同一的。另一方面,人才的培养也不能忽视当下的现实社会整体发展的趋势与目标,这也就体现出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普遍性。这是因为任何个体都必然依照其社会属性,展现为社会的总体形态,他们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无法摆脱社会整体目标以及宏观发展趋势的影响,并在此影响下设定自身的目标与发展规划。正是在如此的辩证发展下,人才培养才能够与时代与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地结合起来。
  但是,目前从我国教育体制的实际来看,在解决以上矛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第一,从宏观角度来看,就业压力所带来的择业问题,导致了个体在自我实现与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中,被迫放弃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特长以适应就业形势。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以及近年来的世界经济低迷,就业形势一度陷入低谷,不容乐观。因此,大多数用人单位提高就业门槛,从根本上导致了个体在专业选择过程中的思维转变,即放弃了自身的兴趣爱好以迎合当前的就业形势,致使所谓的冷门专业无人问津,相关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人才缺口不断扩大。第二,从微观角度来看,个体由于在就业形势的压力之下,放弃自我发展的最佳可能性的同时,也就导致了个体在当下所从事的专业中缺乏应有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这种局面的持续发展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体在相关专业继续深造的意愿,最终使我们面临了大量的潜在高精尖人才的流失。
  因此,在贯彻落实科学人才观的过程中,我们有不但有必要在各级院校尤其是各类高校中加大就业指导的力度,而且也有必要使学生在专业选择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到高质量与专业性的帮助与指导。同时,也有必要深化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充分重视他们的个性,并为他们的特长发展提供有效的渠道,以便他们可以获得发挥特长,实现个人自我实现最佳可能性的机会。
  二、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中国在30多年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历史问题。不可否认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势必会带来人才观以及人才培养方式等深层次的转变。新时期与新形势下的人才观与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进程,与时俱进,不断地创新发展,否则就会对经济的发展与我国的社会进步造成消极的影响。
 首先,我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以及我们传统思维中对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严格区分,即所谓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导致了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或大学生群体有意识地避免从事体力劳动或者基层工作。这一方面体现在了上文我们所提到的社会人才整体的就业趋势与人才个体在就业过程中的倾向与选择上,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了从事类似相关行业的专业人才培养的生源与思路上。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往往更加倾向于“稳定”工作,或为逃避就业压力选择读研深造,而不屑于基层工作,反而在无形中增加了自身的就业压力,陷入了毕业即失业,深造仍失业的恶性循环“怪圈”。但是,就目前的形势来看,由于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界限正逐渐模糊,同时随着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与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通常所认为的“稳定工作”或者“铁饭碗”也正在不断地丧失其“含金量”。如果不能够及时转变思路,在人才培养的方式与方法上进行必要的革新,以适应新的变化,那么人才培养则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普及高等教育以及高校扩招之后,诸如师资不足,培养质量下降等问题的逐渐凸显也为我们指出了这一革新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其次,我国经济的转型所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加大第三产业即服务行业的扶植力度,不但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同时也势必会带来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的调整。然而,尽管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值得反思的是,我国对于高级人才的需求并没有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反而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保险、国际贸易、经济管理等专业高级人才需求方面频频告急。这是因为一方面,以上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着过于泛化的问题,泛而不专,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能力,课堂教学又浅尝辄止,不能深入。这在根本上影响了人才培养深化的可能性,对于实践能力的轻视,致使培养的人才实际能力严重不足,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需求。但是,另一方面,多数潜在的高级人才所面临的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也使他们被迫放弃深造的机会,选择更加现实的出路。综上所述,如何在机制上保证人才培养的高级化、尖端化,并能够在开拓高级人才培养形式的过程中,切实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实际困难,以人性化的有效途径深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的出路与层次。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追增人才培养经费投入的同时,能够切实地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了解人才,关心人才,从而为人才的培养与人才的自我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最后,经济的发展也会在人们的价值观层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经济效益为主导的人才观曾一度主导了社会整体对于人才认定的衡量标准。商品经济的大潮不只为我们来带了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思想上的冲击。具体体现在人们逐渐倾向于普遍的“物化”思维方式,重视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以物的标准来衡量人的价值,处处以经济利益为衡量标准,片面以是否能够实现经济目标作为对于知识的评价标准,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扼杀了个体全面发展的社会舆论空间。目前,社会仍普遍存在理工生优于文科生、技术性专业优于人文性专业等偏颇的观点,这固然与不同学科之间特殊性息息相关,因为理工科或者技术性专业能够迅速地转变成为生产力,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然而,也正是由于这样,带来了极端的负面影响。以上文指出的专业为例,我们不难发现金融、法律、保险、国际贸易、经济管理等专业恰恰就是被我们普遍忽视的人文性学科。一旦这些专业的人才不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尊重,那么势必会造成人才流失,甚至影响这类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但是,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大以及科学人才观的提出与落实,这一局面势必会得到合理地解决,并推动我国的人才培养进入良性循环。
  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世界地位,可谓“生死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北大毕业生卖猪肉、29名研究生报考哈尔滨环卫工人等事件不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辩证的反思。当追问这是否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时,当争论从事基层工作是否就一定是对知识与人才的不尊重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正在为我们提出新的课题,即我们以往对于人才的观点与看法能否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重新建构人才观等问题。因此,科学人才观的提出与落实与其说是一种观点的改变,不如说它正体现着我们思维深处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对于新时期挑战提出的合理对策。无论怎样,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地深化各项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将这一人才观落到实处,就能够成功应对这一挑战,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新的繁荣局面。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