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师资水平较为落后,尤其是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能否有效的提高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质量,将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学生的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因此,民族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要突破民族区域和传统教学观念的限制,从一定的外在环境条件出发,根据教师专业当前发展情况采取灵活的、多样化的“本土”途径,从而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在需求,拓展专业发展途径,提升专业发展能力。
关键词: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教育能促使少数民族地区不断发展和完善,教师则是教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社会发展水平、知识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局限,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师资水平较为落后,尤其是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我国著名民族学家哈经雄、滕星在分析我国少数民族教育面临的问题时提到民族教育应与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并相互促进。因此,能否找到与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相适应的契合点?能否有效的提高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质量?将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学生的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促进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突破民族区域和传统教学观念的限制,激发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的民族文化、宗教心理、风俗习惯等特征,民族地区的教师无论民族是否相同,都应突破民族区域和民族限制,正确看待所处的社会环境;深入了解当地所在民族的发展历史,民族文化、宗教心理、风俗和生产、生活习惯;加强不同民族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共同促进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同时,要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限制,构建具有现代性与传统性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倡导终生学习理念;树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意识,积极地进行自我发展。
要让专业发展成为农村教师的一种内在需求,这在一方面,要提高教师自我发展意识,民族地区要结合自身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要求,特别是在农村教育资源的重新优化整合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规划和设计自身的专业发展,加快成长的步伐;同时,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主体反思,以期达到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和反思型教育,通过反思,教师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能力和自我反省水平,促进自身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发展。
另一方面,要完善教育评价、管理机制。在现实中,往往存在这种情况:一方面我们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我发展意识;另一方面却用传统的方式、方法管理教育教学,用旧的评价体系评价教师的工作。这就好比“拴着马的腿, 却又要让马快点跑”一样,试想这样的情形下“马”又怎么能跑得动呢?教师的成长具有阶段性,因此,对于教师的评价要体现发展性,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方法体现民主客观,公平公正。在管理方面,应该努力营造一个开放的、民主的、学习型的校园文化环境,使我们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教师进行合作、交流,能引发教师积极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能激发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热情,能引导教师不断地进行自主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的一种内在需要。
二、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优化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环境
由于历史、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环境普遍比较恶劣,要优化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环境,首先要从优化民族地区的学校环境入手。农村学校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指校舍、食堂、校园环境建设等,软环境主要是领导的人文关怀、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校风学风等。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的改善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政府与社会各界不懈地努力。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努力改善工作条件和环境。民族地区政府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寻求上级的支持;同时,制定各种政策、实施相应的监督措施,鼓励和支持公司、企业参与到农村学校的工作条件改善中来或让部分大学和城市中条件较好的学校扶助一定数量的农村学校,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不断改善学校工作条件和环境;此外,政府也可以号召农村当地的农民为改善当地学校工作条件出资、出力。
另一方面,要加强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和民族文化建设,首先,应该努力营造一个开放的、民主的、学习型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民族地区教师积极正确的看待身处的社会环境,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创设良好的合作性的工作环境,营造互帮互助的氛围;同时,要加强学校民族文化氛围,对民族地区的教师进行民族文化、宗教心理、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培训,加强民汉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共同促进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
三、搭建信息技术平台,完善的网络培训机制,拓宽教师的专业发展道路
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农村教育中,影响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的缺乏。因此,要提高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首先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解决农村学校资源匮乏问题;同时,学校也要利用有限的资金搭建信息技术平台,除了利用教师业务时间集中对教师进行分项培训外,要分层次对教师进行网络平台操作系统、资源利用技术、问题解决方法等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村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其次,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网络培训机制,拓宽教师的专业发展道路。相对农村教师外出参加高质量培训的机会较少,借助网络培训教师在获取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同时,还能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农村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培训机制与各个高校、培训机构的专家、学者分享自己获得的教学一线的信息,在获得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指导的同时,也在相互合作中提高了自己的科研能力。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培训开支、减轻培训费用,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工学矛盾,减轻工作压力。
四、发展教师教育体系,发挥校本培训优势,提升专业发展能力
对于农村而言,执行中央政策的最大障碍便是经济的制约,因此,要切实保障教师教育成效,首先,政府和国家要加强教师教育经费投入,这也是确保政策得以贯彻的物质前提;同时农村地区要大力加强县、乡两级教师培训、进修机构建设,逐步建立以县级为重点的农村教师教育体系。其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师资培训队伍,这样使参加培训的教师能够接触到最新、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信息,获取最实用的教育实践和经验,开阔视野,激发内心需求、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其三,要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和文化特点,合理设置培训内容和方式。在培训内容上要考虑到民族文化的认同、各个民族间的沟通和了解,进一步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在培训的课程和教材设置上要合理有效的融入有关当地风俗、宗教信仰、民族政策等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点的课程,这是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民族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在培训方式上要根据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个人需求、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构建合理的培训目标层次体系。
校本培训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要求,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教师在职培训形式。比较切合农村教师地域分布广、交通不便、经费短缺、工学矛盾较大等实际情况。农村学校需要因地制宜探索多样化的校本培训模式,发挥校本培训优势提升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到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实际,结合不同民族学生的心理素质、学习和生活习惯开发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校本课程和教材;以校为单位发展校本培训如专题讲座、教学反思、师徒结对、个人自修、行动研究、听课评课等模式,能够有效的克服农村教育资源匮乏,教师在职培训效果不理想的局面。在校本培训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对自己重新进行角色定位,也在研究和反思过程中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 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更新、趋向完善, 实现自我的专业化发展;也有利于立足农村实践进行科学研究,从而找出适合农村教师的、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校本培训模式,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能力。
参考文献:
[1]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星华,何芹.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化初探[J].中国民族教育,2006,(1).
[3]李玉田.提高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科研水平的基本思路[J].民族教育研究,2005,(1).
[4]特古斯.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中少数民族教师素质的重建[J].民族教育研究,2007,(5).
[5]朱志勇.少数民族学校教师角色意识初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2).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