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抽象思辨世界的困境
传统哲学脱离生活世界来理解人,“人”要么泯灭于天国,要么依附于自然,这种“抽象的人”只可能产生抽象的人本主义,不可能真正实现对人的尊重。与此同时,马克思的哲学研究不是从“天国下降到人间”,而是从“人间上升到天国”。从此哲学注目于现实人的生活世界。现实生活世界的一切问题要能够给以回答,就必须把他们从正常的人类理智的形式变为思辨的理智形式,并把现实的问题,变为思辨的问题。伴随着世界的抽象化,人也开始失去自身的现实性,黑格尔把人变成现实的人既生活在实物的世界中并受这一世界制约的人的自我意识,变成抽象的绝对精神外化的结果,现实的人和生活世界在抽象思辨理性的压制下,全部被蒸发掉和瓦解掉。黑格尔无疑是伟大的,整个哲学似乎在这里结束了,然而历史在一次向人类证明,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永恒的,任何真理都只是自己时代的绝对和历史发展中的相对,哲学的历史不会因为黑格尔的思辨理论哲学的宏大深邃而驻足不前,黑格尔所终结的只是理性思辨哲学。伴随着理性思辨哲学的终结,必将是另一种哲学一实践哲学开始出场,走上哲学的演练场,而这是由马克思实现的。那个由黑格尔在思想中构建的绝对完满的、抽象思辨的世界在历史重锤的敲击下遥遥欲坠,取而代之的是立足于现实根基的活生生的生活世界。
马克思在思想成长的过程中深受黑格尔思想的影响,他虽然没有直接接受黑格尔的谆谆教诲,但他参加了当时在德国名噪一时的青年黑格尔派运动,间接的接受了黑格尔的思辨哲学的熏陶。这一点在其早期著作中,如《博士论文》、《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等可以看出来。但是,当马克思在用黑格尔理性思辨哲学解决现实政治和法律问题的时候,发现思辨哲学在现实面前是那么苍白无力、不堪一击。马克思急需摆脱那个抽象思辨世界,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指引他的行动的哲学,一个能够真正反对现存制度和实现自由的哲学,他在迷茫中开始寻找新的思想根基。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开始走人马克思的理论视野,“神学的秘密是人本学,思辨哲学的秘密则是神学一思辨哲学。”思辨神学与普通神学的不同点在于,它将普通神学由于畏惧和无知而远远放到彼岸世界的神圣实体移置到此岸世界中来,就是说,将他现实化了,确定了,实在化了。这一理论的判定,打碎了马克思思辨哲学的迷梦,为长期困扰了马克思的理性和现实的矛盾找到了解决路径。马克思深切认识到,哲学要想对世界发生作用,要有所作为,必须要从那个高高在上的抽象思辨哲学中走出来,回归到现实生活世界。现实的问题在思想和精神层面上根本不能得到解决,而只能在实践的层面上被解决,即只能在实际生活中被解决。马克思为这一发现而惊喜,在《手稿》这一著作里,马克思开始将自己的思想根基转移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类经济活动上来,试图寻找哲学与现实相互联系的通道,开始运用费尔巴哈的话语来反对黑格尔,要求扬弃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力图走出那个抽象的思辨世界。但是,由于费尔巴哈的哲学是一种抽象的人本主义哲学和自然观上的直观唯物主义哲学,因此,他的哲学具有很强的不彻底性,对现实同样缺乏真正的批判,在实质上仍是唯心主义,正如马克思所说:“对现实的无批判性的唯物主义就是唯心主义的粉饰。”面对如此困境,马克思没有气馁,而是在《提纲》和《形态》两部著作中对费尔巴哈展开无情的批判。
马克思哲学关注现实的方式,是从现实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立场出发去考察现实人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通过现实问题的批判反思和理想建构,实现解释世界与规范世界的统一,在马克思看来,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因此,真正的哲学应直面现实人的生活世界,重视人的感性生活。马克思哲学对现实的人的关注,主要是以哲学的方式来关注人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发展方式和思维方式。
哲学走人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囿于抽象思辨世界,而不大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哲学回归生活世界本质上就是向人的现实或现实的人,的历史性回归。从此,哲学不在冷落生活和远离生活,不满足于纯粹的理论思辨,而主要是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的自觉显现与自我发展。正如费尔巴哈所言:“未来哲学应有的任务,就是将哲学从僵死的精神境界重新引导到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精神境界,使它从美满的神圣的虚幻的精神乐园下降到多灾多难的现实人间。”正是受这一理念的鼓舞,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变革主要在于,他不是遵循传统思辨哲学的路向解决理论哲学家们的所谓难题,而是放弃了传统知识论路向,转向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探索,从而开辟了生存论哲学道路。
二、走入现实生活世界
走出抽象思辨世界的哲学只是使哲学获得摆脱困境的基本条件,而要使哲学具有恒久魅力,则必须走进现实生活世界。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的精华,代表20世纪时代精神的精华莫过于“回归生活世界”的哲学。作为这一时代的主旋律,它既是对以往一切传统哲学的颠覆和超越,又是在生存论视阈中对新的时代问题—生存和发展问题全新阐释和解读。在20世纪初,胡塞尔首提“生活世界”的理论,要求回归生活世界,这一提法迅速得到当代哲学家的认同和响应,如海德格尔的“日常共在世界”理论,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以及列波斐尔的“日常生活世界”理论等等,这些理论的共同点在于反对传统的“实体统一性世界”以及近代的“抽象思辨世界”,要求回归或返回“生活世界”要求人们从新反省和审视自身和所生活的世界,并以生活世界做为根基重建人的价值信念。
无疑,这些理论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但从本质上来讲,由于当代哲学家在阐释各自“生活世界”理论的时候,有意识的将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分离乃至对立,其结果必然使生活世界陷人惰性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离开科学世界的生活世界只能是一潭死水,二者绝不是对立关系,现实生活世界“是以否定性的方式内在的包含科学世界的现实内容”。不言而喻,当代的生活理论由于其理论的局限性,导致其理论实质“还是在以一种方式解释这个变动的世界,以一种追求来满足人日益显露出来的多重需要,以一个终极的设定完成哲学体系的完备性和科学性”。如前所述,回归生活世界既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现代哲学的普遍趋向。西方现代哲学的主要特征就是主客二分,既在人的现实世界之外又设定了一个实体性世界。与此不同,在马克思看来,人只有一个世界,既现实生活世界。
马克思所理解的现实生活世界,指的是以物质生活为基础或前提的现实生活过程。纵观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历程,马克思哲学面的的虽然是整个外部世界,但其兴奋点却始终是人的现实生活世界。马克思哲学不是对“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抽象的道德”的关注,而是直面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对现实生活问题的关心。所谓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既由人的实践活动介人、参与并创造的属人世界或人化世界,在现实生活世界里,人有家园之感。对现实的个人而言,现实生活世界即非天堂,亦非地狱,而只是“人间”。人不在现实生活世界“之外”或“之上”,人就在现实生活世界“之中”。现实生活世界是“有意义”的世界。马克思在区别动物的生存活动与人的生活活动时曾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现实生活世界是一个实体性与功能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世界:既是自然的、又是属于人的;既是必然的,又是自由的;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观念性;既要合规律性,又要合目的性。总之,哲学只有走人现实生活世界,才能摆脱理论困境,才能避免“边缘化”。
哲学关注现实有其特有的方式。“哲学一方面以追问和反思现存事物合理性的方式关注现实,体现为革命的批判的精神;另一方面以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思考为现实提供发展的新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真正目的是试图用哲学来研究和分析现实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探索资本主义过渡到新社会的现实途径问题,哲学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不能实现人类解放的目的,不能解决令人苦恼的物质利益问题,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因此,马克思从哲学走向政治经济学最后走向科学社会主义,创立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在这个理论的引导下,改造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就成为哲学的主要思想任务。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回归现实生活世界,本质上在于他的基本出发点立足于“现实的人”,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实现”。我们知道,近代启蒙运动以来,人从上帝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人成为了世界的主人,人类自以为自己得到了一切,但人类却在对“物的依赖性”中,在“非神圣形象中失去了自己”,人沦落为抽象片面的理性人和经济人,在黑格尔那里,人更是成为绝对精神外化的产物,成为抽象的概念人,对此,费尔巴哈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并将人重新带回人间,但费尔巴哈仅是把人看成有血肉的动物式的自然人,人的社会历史性在此荡然无存,关于这一点恩格斯曾指出:“费尔巴哈不能找到从他自己所极端憎恶的抽象王国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他紧紧的抓住自然界和人;但是在他那里,自然界和人都只是空话。无论关于现实的自然界或关于现实的人,他都不能对我们说出任何确定的东西。
费尔巴哈没有走的一步,必定会有人走的,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定会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他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像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像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可见,正是马克思完成了费尔巴哈没有完成的任务,他第一次找到了抽象王国的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将抽象的人转变为现实的人,将人真正理解为现实的活生生的存在,这构成了理解现实生活世界的基本出发点。那么,什么是马克思所理解的现实的人呢?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就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人”他本身不是自然人,他的生存条件连同他的本性都是其实践的结果,因而他是历史的;他也不是孤立的个人,不是唯一者,而是必然与他人形成各种联系并因而总是属于一定社会形态的个人,他还不是没有个体性的共性人,而总是以有非常具体个性的自主活动类型为其表现形式。正是从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转变的实现,促使马克思哲学第一次找到了自己生存的真实根基一一现实生活世界,并最终实现马克思哲学的伟大变革。
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生活世界联系的中介即实践,它成为“改造世界”,而不是“解释世界”的有力武器。可以说,马克思正是由于立足于现实的人的能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才彻底摧毁了传统的实体统一世界以及抽象思辨世界,并进而达到对“现实生活世界”彻底把握和彻透理解,现实生活世界成为现实的人生存与发展于其中的世界,是由现实的人在实践中不断创生的世界。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现实的人的现实性主要表现在他的活动性上,即他必须在不断的现实感性生活一实践中表证自己和印证自身,才能不断实现其现实性。我们知道,实践是马克思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实践原则是马克思哲学体系的构建原则,以至于有的时候甚至将马克思哲学称为“实践哲学”或“实践唯物主义”。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