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端午节佩带五色线是的一种古老的习俗,人们认为它能够驱邪逐瘟,带来健康和平安。本文试从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以及先民的图腾崇拜两方面来探析这一习俗的由来及其驱邪逐瘟寓意的缘起。
关键词:端午节; 五色线; 驱邪逐疫; 图腾崇拜; 阴阳五行
五色线,又称“五彩缕”、“朱索”、“百索”,是端午节必备的物品。端午节佩戴五色线的习俗直承汉代,流传至今已有两千余年。这一古老的习俗在历代为人们所继承。在探讨其缘起之前,笔者谨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爬梳。
汉代应劭《风俗通义》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1
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就记载了当时荆楚地区,端午节用五彩丝缠臂以驱邪逐疫的风俗:“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2
《全唐诗》中有很多描写唐人端午缠五色丝的诗歌。唐玄宗李隆基《端午二殿宴群臣探得神字》中就有:“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全唐诗》卷3)的描写。和凝的《宫词百首》云:“绣额朱门插艾人,羞将角黍近香唇。平明朝下夸宣赐,五色香丝系臂新。”(《全唐诗》卷735) 将端午插艾、吃粽子、赐五色线丝臂同时入诗,可见宫内过节盛况。一般而言,五色丝或系于臂或佩戴身上,但褚朝阳《五丝》中写到“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全唐诗》卷254) ,似将丝缠绕于截竹。无论是怎样的一种形式,都反映出唐人乐生、重生的人生态度。
明清时期,五色丝专为小儿佩戴以辟邪祛恶。明代田汝成《熙朝乐事》载:“结五色丝为索,系小儿臂,男左女右,谓之长命缕。”清同治六年湖北《罗田县志》载:“端午……或以五色丝线、香囊为小儿佩,辟诸毒恶。”3
一、五色线与五行色彩
先民对于五种色相的情感认知和体验是源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自先民意识到色彩开始,色彩便与其它事物相联系,被作为象征加以比附:“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赤,赫也;赫赫太阳之色也”;“黄,犹晃晃象日光色也”;“白,启也,如冰启时色也”;“黑,晦也,如晦冥时色也”4由于受到传统的“五行说”的影响,青、黄、赤、白、黑五色被人为地同我国其它传统的文化要素相对应,因而这五色被赋予了神奇的象征意义。
“阴阳五行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五行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在此,并未触及“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秦汉以来,五行说与儒家学说相结合,为历代皇帝所用,在我国古代被广泛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五色被人为地同“阴阳五行说”结合,使哲学思想渗透到色彩文化中。
秦汉以来,随着“阴阳五行说”不断发展完善,“阴阳五行说”同神话、宗教图腾的五色崇拜相结合,五数与五色,逐渐同五行生克理论融为一体。到了西汉,“董仲舒合儒家与阴阳学说,系统地提出天人‘类合’说,认为天‘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5他的“天人感应”说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和重用,同时也推动了五数为吉和五色崇拜的盛行。此时,五色同五帝星神、古代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乐、华夏瑞兽,以及中国的天干和五行相结合:
“东方,木也,其帝太昊,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其兽苍龙,其音角,其日甲乙。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其神为荧惑,其兽朱鸟,其音征,其日丙丁。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其神为镇星,其兽黄龙,其音宫,其日戊己。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其神为太白,其兽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淮南子·天文训》)
至此,“五行说”的金、木、水、火、土与便与自然界中的方位、色彩,还有其它的文化要素相配属。这种神圣象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与人们的认知方式相联系,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艺术审美观念。“青、黄、赤、白、黑”五色被古人视为吉利、祥瑞的“正色”。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的五色线会成为端午节的必备品。
二、五色线的驱邪寓意
早在先秦时期,五月即被视为恶月。《礼记·月令》载:
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 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6
此月处于仲夏时节,白昼越来越长,是阴阳相争最为激烈的时候。此时是瘟疫鬼怪最多,人们应谨慎行动,最好不要多活动,尽量避开这段不吉利日子,民间甚至有五月不举子的风俗,此时降生的孩子被认为是不吉利。
五月是恶月,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五月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流行,蛇虫繁殖,容易咬伤人。所以,人们试图克服对自然的恐惧,在五月初五这天举行辟恶除秽禳凶的仪式活动,以求得平安健康。早在汉代,人们便在五月五日这天,将“朱索五色印”悬挂在门户之上,以此来祛除恶日的“恶气”。《后汉书·礼仪志》载:“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7 后来人们将其缠在臂上,以示辟邪。
五色线具有驱邪避瘟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与五行相配属的五方祥瑞的密切相关。青色属木,代表东方,赤色属火,代表南方,黄色属土,代表中央,白色属金,代表西方,黑色属水,代表北方。以动物为标志,东方为青龙,南方为朱雀,西方为白虎,北方为玄武(龟蛇),中央为黄龙,均为灵物。龙拥有无穷神力的,龟则被作为长寿健康象征,白虎具有避邪、禳灾、发财致富等多种神力,朱雀(凤凰)标志着吉祥太平的。这些动物都是古人的图腾崇拜物“氏族以某种图腾为标志或徽号,把图腾作为氏族的保护神,形成相应的礼仪、制度、禁忌和风俗。”8图腾既是氏族、部族、甚至民族的始祖,又是某种地位很高的自然神。
为了得到所认为图腾具有的神秘力量的庇护,氏族要举行图腾祭,如以装束、歌舞等模仿图腾动物的形状、声音、动作等。还用绘画、雕刻图腾的形象装饰在房屋、帐篷、旗帜、立株、器物之上,或以其作为纹身的图像。9
不论是挂于门户的“朱索”,还是缠在手臂上的“五彩丝”,都是人们为了得到五方神灵的庇护进而祛除邪祟的仪式,是图腾崇拜文化的体现。古人通过佩戴五色线来驱邪避瘟,从而获得平安健康。因此,五色线也自然而然地被称为“续命缕”。同时五行相生相胜的关系使得五色线的五种色彩暗含着无限生机和活力。这五种色彩也暗喻着佩饰者顺应天地人和、万物的美好愿望,是“天人合一”最完美境界的体现。
民俗的传承具有历史的纵向延续性,表现为由于共同的民族心理,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共同的图腾崇拜,成为民俗文化的原型,至今被保留在端午佩戴五色线这样一些民俗当中,由俗民传布和继承,并在传承过程中产生出新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 中华书局, 1960.
[2][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局,1983年.
[3][梁]宗懔:《荆楚岁时记》[M],大阪:大阪心斋桥筯唐物町古书屋北田清左卫门版行,元文二年(1737年)丁巳首夏.
[4]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中南卷》[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
[5][东汉]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
[6]张晧着:《中国美学范畴与传统文化》[M],汉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清] 孙希旦撰, 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卷15[M],北京: 中华书局, 1989年.
[8][宋]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9]林耀华:《原始社会史》[M],上海:中华书局,1984年.
[10]王景林、徐匋主编:《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年5月.
[11]王云五:《云五社会科学大词典·第十卷》[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6年.
1 [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北京:中华局,1983年,第605页。此引文为佚文,王利器先生以为非应劭所言,当为三国时候吴国人裴玄《新语》中所载。
2 [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大阪:大阪心斋桥筯唐物町古书屋北田清左卫门版行,元文二年(1737年)丁巳首夏,第12页。
3 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中南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359页。
4 [东汉]刘熙:《释名》,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第67-68页。
5 张晧:《中国美学范畴与传统文化》[M],汉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03页。
6 [清] 孙希旦撰, 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卷15[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9年。
7 [宋] 范晔:后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122页。
8 林耀华:《原始社会史》[M],上海:中华书局,1984,第397-398页。
9 王景林、徐匋主编:《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年5月,第24页。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