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刮痧》是一部反映中国家庭在美国遭遇文化冲突的典型影片。在影片中,刮痧这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美国文化中被认为是虐待儿童的行为。影片以刮痧产生的误会为导线,通过荧幕将中西文化的种种差异鲜明地表现出来。本文将以影片中的几个片段为基础,对中西文化在父子关系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进行分析和对比,并对导致这些差异的根源逐一探讨,以此强调文化理解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刮痧》;中西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
在全球化趋势逐渐明朗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因素走到了一起。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但是在这种跨文化交流当中,冲突与摩擦也是日趋明显。其原因乃是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赋予这个民族的人们特有的价值观,继而出现了在同一事物身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给出不同的评价。《庄子》里曾有一段著名的对白:“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段暗含深刻哲理的中国古语其实早已道破了当今跨文化交流冲突的实质。没有深刻了解别人的文化背景,又怎能用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妄自评判事物的是非?冲突的实质乃是不同文化的碰撞,造成这种碰撞的障碍在于各自不理解对方的文化。2001年,由中国大陆导演郑晓龙指导的电影《刮痧》则是将中西文化冲突的矛盾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1.电影《刮痧》简述
电影《刮痧》上映于2001年,其导演是曾指导过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的郑晓龙。如果说《北京人在纽约》展现的是美国华人圈表面的移民生活,那么《刮痧》则是从深层次展现生活在美国人社区中的华人家庭与主流社会在文化上的冲突与碰撞。影片以中医刮痧疗法产生的误会为主线,反映了华人在国外由于文化冲突而陷入种种困境,后又因人们的诚恳与爱心使困境最终被冲破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许大同是一位到美八年的游戏软件设计师,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在年度行业颁奖大会上,他激动地告诉大家,他爱美国,并相信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的美国人。但是早已扎根于许大同血液中的中华民族固有的观念让他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美国人。随后的一件意外使许大同梦中惊醒:五岁的丹尼斯闹肚发烧,在家的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孙子治病。而刮痧留下的痕迹却被美国人看成是家长虐待孩子的证据。法庭上,口耳相传的中医学无法在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中找到解释,同时控方律师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规范的“西方逻辑推理”解释,让许大同最终失去冷静和理智。这看似一场官司纠纷,实则是一场中西文化在荧幕上的碰撞与冲突。本文将就影片中体现的中西文化观对父子关系的不同看法进行分析,试图找到造成分歧的文化根源。
2.《刮痧》中的中西父子观冲突表现及其实质探析
片段一:在年度行业颁奖典礼上,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因为打游戏争执而打了昆兰的儿子,丹尼斯不认错,许大同当众打了儿子一巴掌。朋友昆兰很不理解。回家后,许大同对儿子说:“爸爸打你是因为你是我儿子,我爱你。”爷爷也对孩子说:“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法庭上,法官却指责大同使用暴力,忽略人权。
片段二:父亲为孙子刮痧,被美国人认为是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当法官反复问大同:“是你给孩子刮痧的吗?”许大同坚持说是自己干的,并瞒着父亲,怕父亲担心。昆兰得知此事后,很不理解,问大同的妻子简宁:“大同为什么要替父亲顶罪?”简宁说:“因为他们是中国人。”
上述两个片段出现的冲突点是两种文化对父子关系的不同理解,其本质是两个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一个强调"家长制权威"和"孝",一个强调民主与平等,强调个人主义。
2.1.中国文化中的父子关系探析
要理解两种价值观,先要从各自的根源说起。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曾说:"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本在于农耕文化与商业文化的不同,两种文化的其他不同点都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决定人们留在广阔的平原上发展农业,人与人的关系也像田耕地形一样以圆圈的形式团结集中,并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社会。农耕社会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而主张"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2]其礼教与哲学思想早已注入于华夏子女的血液中。儒家伦理强调五伦:"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3]其中,"长幼有序"与中国家庭中的家长制紧密联系。中国的家庭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家长握有家庭中的大权,而父权社会的背景又决定了父亲在家庭中最高的统治地位,家庭成员都要听命于父亲。在封建社会大家庭中,见到父辈,不叫进不能进,不叫退不能退,不问话不能先说,回话时语气要柔和,出入起居要小心扶卫。"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子不教,父子过",因而出现影片中许大同打儿子,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错误,自己儿子打了老板的儿子,有失脸面,若不当众教育儿子,按照中国人的观点,则会被认为是父亲的过错,没把儿子教育好。父亲对于儿子,承担着抚养、教育等职责,而儿子对于父亲的责任则体现为"孝"。父子角色的产生也意味着相互间义务与责任。"孝"是指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论语》有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4]“仁”是儒家思想之精华,孔子给予孝“仁之本”的地位,可见“孝”的地位之高。这也有了"百善孝为先"的说法。唐律更是把“不孝”列入“十恶”之中,以后历代相沿。尽管今天的法律对于"不孝"没有明确的惩罚条件,但是舆论对于不孝之人的道德谴责也有着强大压力。由此看来,"孝"是中国道德价值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它成为人们行为做事的基本准则之一。所以,许大同心甘情愿为父亲顶罪,处处为父亲着想。
2.2 西方文化中的父子关系探析
但是源起于地中海沿岸的西方社会由于这里的地理环境多山、海岸曲折,不适宜农业发展,因而工商业盛行。商业活动中所推崇的"公平"原则逐渐运用于社会生活中。同时,松散的地形分布决定了西方人群体观念薄弱,而个人价值得到充分的重视。从古希腊罗马文明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无一不是强调个人和人权的重要地位。[5]康德在论述父母与子女的伦理关系中指出:"由于父母生育出的是一个人,不能把一个享有天赋自由的人设想成为仅仅是经过一种物质程序产生出来的一个生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侯倩(1987--),女,重庆人,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2010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英语国家社会文化。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