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曾说过,一个学校的校风要看学风,学风要看班风,我则认为班风更要看班主任。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但凡做过班主任的人,都会觉得这个“主任”不好当,回首过往,作为班主任队伍中的一员,我一直感受着爱的付出与爱的收获。本文主要对班主任工作中的体会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研究
“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班级管理思想,就是建立在承认、尊重学生个体价值与个体发展这一教育教学原则的基础之上的。既然要平平淡淡,首先要弄明白———何为平平淡淡,怎样体验,如何规划体验的过程。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工作体会。
一、班级建设前提———心态
(一)学会理解,学会换位
社会在变革,教育在创新,班主任的观念也应当发生一些改变。众所周知,这几年中职校的学生与老师就像一组矛盾对立面,学生有数不完的叛逆,老师也总有发不完的脾气。学生对老师心存戒心,心中设防,什么事都会瞒你防你,老师对学生则是成天地限制,成天地唠叨。因此在这个节骨眼上,班主任应当调整心态去学会理解,与其整天板着脸去训斥他们,不如试着去了解他们,理解他们的一些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同时班主任更要学会换位,以朋友的方式同学生做内心交流,用平等的心态去回答学生的疑惑,以朋友的身份去告诉他们的不足之处,用自己的生活体会让他们去感悟人生。(二)认真付出,淡泊收获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繁琐劳累的工作,上至学风班风,下到吃喝拉吃喝拉撒都要管,当你在做班主任时,付出是不言而喻,当你想当一个好班主任时,往往更多的是不尽如意,当你当上了优秀班主任时,付出与收获也不见得是同比。但是这里我想说一件发生在刚刚过去三月份里的事,一天我无意中发现学生在我电脑的文件夹里存有一篇题为“给××的话”,文中是这样写到:“老师,我们又要外出去工学交替了,在这段日子里我们最不放心的就是您,因为您老是要摔跤,我们在的话还能把您搀扶起来,但现在我们要外出去实习了,所以请您平时一定要走路慢些,少摔跤……”。看到这里时,我真的很感动,我也真的很幸福,只要学生记得你———曾经的班主任,难道你不欣慰与快乐吗?难道这不是你做班主任工作的最好收获吗?
(三)届届轮换,平和相待
班主任工作实则是一个又一个轮次的重复,相信每位班主任都会有遇到新班级的接手和老班级的送别。这里我想说的是不能做的二种类型比较:第一,现在的不要和过去比。所谓铁打的班级,流水的学生,每当轮换时,特别是你发现新的班级不如老的一届学生时,这时作为班主任的你,心态的调整尤为重要。要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你新班级的学生,不要老是做比较法,拿这个和那个比,拿现在的和过去比,因为不同的集体它的特征是不一样的,平时看似不经意的一句“以前我带的学生是如何如何的好,而你们现在和他们比起来差了许多……”,这些不注意的脱口而出,足以让你全部的付出与汗水换来学生的不认可与不配合。其二,自己的不要和别人比。中职的同年级班级有一个特色是根据专业进行分班的,不同的专业人校的进分也不同。我的观念是,作为班主任的你不要老拿自己接手的班级与同年级其他进分高的专业班级进行比较。你要坚信过去的不一定重复,将来的还不能预见,只有现在的才是属于你和你班的学生!
二、班级建设中心———学风
中职的学习注重的是两个方面:一是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二是专业技能本领。怎样让学生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技能呢?这要从“工学交替”说起。整个“工学交替”环节中,首先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其次丰富了教学手段,开拓了学生视野,让学生学得开心,动手得实在。同时“工学交替”的模式给我班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同学从以前的被动学习方法转变为现今的主动学习,很多同学从以前的娇生惯养转变为如今的吃苦耐劳。正是因为他们走出去过,所以价值观有了很大的变化,正是因为他们在社会上实践过,因此深知自己身上还缺少很多。“一个也不能少”的口号在激励着大家,在鼓舞着大家,谁都不能轻言说放弃,成绩好的同学不能放弃帮助成绩落后的同学,成绩落后的同学更不能放弃自己!成功可大可小,可近可远,经过一番努力做出一道数学难题也是成功;运动会1000米比赛拿到冠军是成功,坚持跑完全程也是成功;刘翔是成功的,张海迪也是成功的。因此,在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时,我们应该尽量将成功细化、分化、具体化、个性化,让每一个老师都能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发现一个崭新的自己。请看下面一个发生在我校的真实案例:刚刚走出我校的2020届毕业生中,有这样一个瘦瘦小小的男生,姑且称他为小A同学,刚入学时,他成绩还处于中等水平,但没多久,他行为习惯差、学业基础薄弱等诸多缺点也暴露出来,学业成绩也开始不断下降,不停有班委和科任老师向班主任报告:小A拉坏了厕所的水箱,小A往同学的书包里扔石头,小A砸掉了绿化角的盆栽,小A上课跟老师“咬文嚼字”,小A……但是小A同学的班主任并没有因此失去耐心,她召开班委会,专门讨论如何帮助小A进步的问题,并和班级学生达成了共识,绝对不能疏远和孤立小A同学,而是要一起帮助他进步,不管前一天的小A表现怎样,只要今天的他有哪怕一丁点进步,也要加以鼓励,还要求班委及时记录下小A“表现好”的情况,并及时向班主任反馈。过了一段时间,班委和同学们向班主任的报告逐渐变成:小A今天课堂上说的废话比以前少了;小A今天撕了纸扔在地上但经过值日班长的劝告还是自己打扫干净了;小A今天不是最后一个交作业了……班主任细心地将这些“情况报告”整理出来,每周班会课或者利用某次晨会课都会对小A的变化加以正面的点评,让小A认识到,不管进步是大还是小,只要有,今天就是成功的,慢慢的,小A的行为习惯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班主任并不满足于此,通过细心观察,她发现小A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实际上却非常聪敏,想象力丰富,反应敏捷,且有很强的表现欲,她决定好好的利用这一点,让小A的“好钢用到刀刃上”去。在一次班级里的“阳光体育”主题班会的班委筹备会上,班主任出人意料的让小A也出席了这次会议,还任命小A为这次主题班会“语言类节目”的总策划,并要求班委们全力配合小A的工作。私下里,班主任也和小A同学约法三章,鼓励他加强自制,要用实际行动回报同学的信任,不要让大家失望。果然不出班主任所料,两个星期的排练,小A非常积极地跑上跑下,不仅修改出了两个小品的剧本和一份朗诵稿,还亲自担纲出任小品主角和诗朗诵的主音。在主题班会上,小A同学的表演大放异彩,获得了全班同学的毫不吝啬的掌声,班主任也会后给他颁发了其进出初中以来的第一张奖状———“主题班会最佳表演奖”。而在之后的元旦迎新晚会节目征集时,小A同学主演的小品剧《牛大叔提干》成功入选晚会“语言类节目组”,同学们开始觉得这哪里是刚入学时那个让人头疼的“小捣蛋”,分明是“班级一宝”嘛!从此以后,小A肩负着班级同窗的“重托”,不断出现在各项年级、校级活动中。在国庆歌会上,他是“领读小A”;在校级运动会上,他是“通讯员小A”;在年级大会上,他是“发言人小A”……甚至有同学开始称他为“我们1班的形象大使小A”。不仅如此,细心地班主任和同学们还惊讶地发现,小A变得更自信了,更有自制力了,更有责任感了,学业上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身为老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假如小A的班主任当初选择孤立、疏远、排斥小A,一味的训斥和训教他,那今天这个“闪闪发光、焕然一新”的小A也将不复存在。在班级“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一自上而下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体验成功”的同学并不仅仅只有一个小A。
三、班级建设关键———凝聚
(一)信心的培养
信心对每个人来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即使是半截牙签,头尾都钝了,然而点燃后仍能够给人们带来光明与温暖,让学生明白每个牙签都有如此之重,他们当然也能成为明天的主人,去成功的实现各自的理想与目标。从班主任从头讲,平日里对学生的教育要注意符合当代青年心理状况和价值取向,教育观念也要与之迎合相适应,多鼓励学生,让大家充满信心,让学生觉得,事无大小,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点点滴滴逐步培养与锻炼。
(二)挫折的承受
几年的班主任经历,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现在的学生经不起挫折,在困难、失败面前常常退缩,望而却步。记得我班在新生军训大会操上,那时由于一些小小的失误,致使我班与一等奖擦肩而过,当时许多同学都想不通,很多同学都痛哭流泪,就在那一瞬间更坚定了我培养学生承受挫折能力的想法。为此在一年级开学时,我就在班中制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允许全班同学只流一年的委屈眼泪,只流一年的失败眼泪。”也就是说在任何事上,比如同学间的争执,学习上的失败,生活上的措折等等,要学会面对,学会承受,学会调整,学会改变。同时告诉他们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建议大家在班级中互相督促,互相勉励,勇敢面对,迎难而上。与其对失败的结果懊悔痛苦,不如在过程中积极努力。
(三)身教的力量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班级管理中,我个人觉得“学会做人”是中专学习生活的至理名言,班主任就是学生学习的表率与榜样。世上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班主任。因此,我会在刮风下雨天比平时再提早半小时出门,以早自修从未迟到的实际例子来杜绝学生的迟到现象;我会将前留海不过眉毛,二鬓角至耳中间和后面不到领口的标准发型来提醒班级那些头发时髦的男生,你们该剪发了;我会在大扫除中主动蹲在地上用百洁布擦拭地板来告诫大家劳动是最光荣的;我会以每天5点才回家帮助全班补习五笔字型来激励班干部放学后义务帮助同学背英语单词;同样我也会以就事论事,公平处事,知错就改的方式来提醒班干部应有的工作态度。总而言之,学生的共同奋进是我努力的目标,学生的认同是我做班主任工作的最大动力,用心地去做事或对人,可能自己会很累,但是对得起大家!我相信,我的付出我无悔,我自信,我带的班级,我的学生亦无悔!
参考文献:
[1]张靖宇.技工院校班主任工作的阶段性建议[J].职业,2020(8).
[2]陈颖.互联网下中职班主任工作的创新方法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7).
作者:季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