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服务乡村普法教育实施方法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11-12 17:30:56 归属于法学论文 本文已影响333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摘要:随着法治中国的大力推进,普法教育成为被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日益丰富。但在广大乡村,社会力量仍在普法宣传教育中缺位。目前,我国乡村普法建设进展较迟缓,存在普法时效性低、实效性不足、民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本文针对上述我国乡村普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送典下乡、为民而行”着手,体现高校教育服务于地方的人才培养观。从高校法制教育实践入手,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民法典实施;乡村普法;法制教育实践

  2021年是“八五”普法的初始年。建设“法治中国”离不开“全民普法”,“全民普法”绕不过“法治农村”[1]。党的十八大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社会各界逐渐重视“宪法日”等重要法治日,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日益丰富。但在广大乡村,社会力量仍在普法宣传教育中缺位。农村地区存在着广大基层人口分散度高、知法用法认识度低等实际问题,由于地域、环境、文化、传统观念、风俗民情等多重因素的困扰,乡村普法建设较其他普法活动更为困难。乡村普法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均存在着供需矛盾,宣传能力不够等问题。乡村普法建设困难重重,更加适应农村地区的普法方式急待发掘。社会性普法宣传教育需要下沉基层,扩大覆盖范围,助力乡村普法教育建设。

  一、新形势下乡村普法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普法教育方式实践性不足,公众参与度低

  1.乡村普法受众的基本法律素养较低,大多未形成整体法律维权意识,对法治理念的了解不足,参与普法教育的积极性较低,普法教育推行较难[2]。大部分村民文化水平较低,对讲座等集中式普法所使用的法律语言难以准确理解;认字识字能力不强,对于法律宣传单的内容不能很好地识别了解,对普及的法律也不能正确运用,难以形成基本的法治观念;受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观念中情理大于法理,生产生活中遇到矛盾纠纷依旧通过吵架或者争斗等方式,维权需求很少主动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2.普法教育力量不足,工作人员普法方式较单一,开展工作困难较多。基层普法干部的法律素养参差不齐,检察院法院的基层专业性普法占少数,绝大部分法律普及工作由村委会村干部承担兼任,专门进行法治宣传的工作人员配备不够到位,乡村普法教育停留在表面,偏重于法治资料的发放[3];法律宣讲缺少与村民的互动,不能很好地激发村民对法治学习的兴趣,无法调动村民学习法律的积极性。3.农村地域面积大,人口比较分散,民众农忙时早出晚归,农闲时外出务工,日常生活的节奏、状态与村里组织的集体学习法律知识时间时有冲突。这加重了民众对普法教育的排斥,降低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使乡村普法流于形式,无形中阻碍了法治理念在广大群众中广泛广播。

  (二)乡村法律宣传时效性不足,而其他信息渠道真实性难以保证

  目前我国乡村普法主要依赖传单、宣讲、张贴标语、广播等传统方式,这些普法方式灵活性低、时效性不足。如在调研采样中本研究团队发现,《民法典》颁布迄今近一年,群众还没有了解什么是《民法典》,相应的法律普及宣传难以及时跟上,往往需要特定的法治节日或者政府的宣讲活动才能促进相应的法律普及。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广大乡村也基本上实现了网络自由。网络信息交流范围越来越广,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网络普法的内容也呈井喷状态[4]。相比于传统的普法方式,自媒体、短视频等法律普及方式似乎更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但目前该领域还处在尚未成熟规范的阶段,网络信息真实性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乡村群众在没有基本法治思维与意识的基础上,容易出现良法误用错用的现象,传递错误的价值导向。

  二、以高校法制教育实践弥补乡村普法教育缺失

  随着传统普法手段的问题日益凸显,普法教育新需求日益扩大,以高校法制教育实践来弥补乡村普法教育的缺失具有可行性。如以高校学生团队为主导的线上普法,采用了自媒体短视频这一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为探索乡村普法教育新方法、新路径提供了新的可能。以本研究团队的法制教育实践项目“送典下乡”为例,实践调研结果显示,乡村普法教育的受众对传统普法形式接受度较低,而对网络普法这一新型、更贴近自身生活的方式更有兴趣、接受度较高。

  (一)以高校法制教育实践为契机,提高乡村普法教育实践性

  1.高校法制教育实践往往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与乡村普法教育结合起来,可以有效提高乡村普法教育的实践效果。以“送典下乡”项目的实践成果来看,自媒体作为一种快速、实时的信息传播方式,可以在抖音等平台上充分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普法教育,改过去的“单向式”“被动接收式”传播为“互动式”“体验式”传播,利用平台向广大乡村群众推送普法短视频,以生动活泼的视频进行普及性案例释法,容易有效传递信息,让群众能清楚地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2.高校法制教育实践以高校学生为实践主体,能以更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幽默风趣的表达方式来传递信息,更贴近群众生活,可以有效提高乡村普法教育的贯彻性。与传统普法方式相比,这种信息传递方式更能让文化素质不一的广大群众学到法律知识,通过简短而生动的视频与简单的语言来达到释法、普法的目的,引导群众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律意识。

  (二)以高校法制教育实践为突破口,提高乡村普法教育时效性

  传统普法方式往往导致普法教育时效性较低,受众难以及时了解到最新的法律知识,更难以进行信息的接收与消化。高校法制教育实践活动的线上部分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点。以“送典下乡”项目的实践成果来看,短视频等可以依托平台快速延伸到千家万户,以时间短、信息量大、易接受等特点激发广大群众对法治学习的好奇心并调动其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与实践团队配合的基层普法干部也能通过一段时间的短视频浏览量或评论互动环节来了解群众最需要内容的普法,从而进行数据整合,形成重点普法、高效普法,达到普法的目的。与下乡宣讲等传统普法方式相比,高校法制教育实践这种向广大群众以自媒体等网络形式进行普法的形式优势巨大,既能使广大群众通过简短的普法教育学习了解到与自身利益有关的法律知识,也能使群众对最新颁布的法律形成更新的理解,通过激发其自身好奇心与积极性,让其主动去学习法律。若各平台能提供足量的普法短视频、线上普法教育能在评论栏做好释法、解法工作,乡村普法教育可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人力成本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以高校法制教育实践为媒介,提高乡村普法教育民众参与度

  民众参与度直接决定了普法教育效果的好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民众越来越接受新媒体等网络形式。同时,随着我国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公众参与的意识日渐觉醒,公众参与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1.新的需求要求创新普法形式,贴近民众生活,让乡村普法教育有看点。传统普法多以分发普法传单、集中定时定点宣讲为主,对群众来说较枯燥无味、往往还耽误自己的劳作、影响日常生活[5],高校法制教育实践所呈现的通俗易懂、喜闻乐见、深入浅出的新媒体普法形式更契合现在群众的喜好。学生团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自媒体的表达形式,尝试以短视频为媒介融入法律知识,运用动漫、情景等多种样式来增加普法工作的看点,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提升公众参与度。2.新的需求还要求乡村普法教育的资源整合,以此提升普法效果。乡村普法受众基数庞大,但基层普法教育力量远远不足,通过高校法制教育实践与乡村普法教育工作的结合,可以形成资源的有效整合,节省大量人力物力,使有限的普法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基层普法工作人员可与高校实践团队配合,线上整理广大村民的浏览量和互动问题数、以线上直播与线下宣讲相结合等形式,给群众进行统一、系统、专业的答释活动,既能及时解决群众的法律困惑,又能让群众的法治思维得到有效培养。

  三、展望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乡村普法教育亟须新途径。高校法制教育实践因其特殊的优势和多种多样的形式,可与乡村普法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助力乡村普法教育工作。在国家倡导创新普法模式的情况下,高校服务于乡村普法教育,将不断发挥其优势,加快普法教育进程,提升普法教育成效,实现全面树立法治理念、全民法治思维的乡村普法教育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兆旗.加强新时代全民普法教育[J].北京观察,2020,4(04):50-51.[2]唐一军.切实贯彻实施民法典谱写法治中国新篇章[N].法制日报,2020-06-17(01).

  [3]林慧.农民普法教育的三重维度———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3(04):22-26.

  [4]马丹.农村基层普法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智库时代,2019,4(27):3-4.

  [5]余珍,谭雪丽,张颖.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普法教育现状研究———以邵阳市新宁县为例[J].现代农村科技,2020,4(08):15-17.

  作者:杨燮 刘雪婷 段聚平 单位:邵阳学院 政法学院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返回法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