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工业催化过程的化学与研究课堂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强化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建设,要依托专业课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聚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视转变教学理念,主动提升教学能力,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持续发挥隐性育人显著优势,打破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厘清价值追求、涵养报国初心,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
[关键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化工专业;教学改革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段重要论述,为怎样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根本方向,也为如何发挥好专业课课堂育人功能提供了根本遵循。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课程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核心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具有隐性育人的显著优势,必须提升立德树人的意识、责任和本领,特别是要主动对标“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标准,自觉融入思政内涵,不断改进教学措施,教育引导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过硬发展,实现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目标。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最终是要落实到教学主课堂上的。从当前情况看,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实施,还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薄弱、育人能力欠缺等问题,甚至有的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还存在一定误区,制约了专业课特有的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由此可见,如何提高专业课育人效果,已经成为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重大课题。只有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持续向深层次推进,才能有效打破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教育壁垒和“孤岛效应”,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形成协同效应,确保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到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
一、新时代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的发挥十分关键。从这个角度讲,要求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必须形成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要遵循课程建设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深入挖掘、合理安排、高效运用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做到言传身教与正面示范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把“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润物细无声地浸入教育培养中,使之成为学生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总书记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2]这一重要论断明确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必须坚持的政治方向。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必须把持续深化和坚决巩固马克思主义摆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这就必须扎根中国大地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这个问题上,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坚决落实要求。从我国教育事业的光辉发展历程来看,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和关键。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思政”二字,“思政”功能不发挥,育人方向就可能迷失,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问题上,就容易出现偏差,课程思政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以工业催化过程的化学与研究课程为例,在突出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同时,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强化学生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理解和系统把握,努力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时代新人。
(二)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历经浴血奋战,而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始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不断克服和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最终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个非常重要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必须牢牢把握“课程育人”这个根本。高校是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以及有关政策的主渠道、主载体,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党的领导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领导核心,用以保证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坚强引领性和根本正确性。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根本目的在于立德铸魂,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第一政治原则”。通过在专业课中隐性融入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和热忱,自觉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4]
(三)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坚持落实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平台载体,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5]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课程思政就是要从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发展期待的角度出发,将价值观教育潜移默化于专业课知识的传授过程当中,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发力、同频共振,特别要注重抓实抓好学生成长成才关键时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养成,引导学生自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奋斗。
二、工业催化过程的化学与研究
课程思政的优化设计在“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的实施目标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课程思政工作不应局限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着眼于健全课程思政制度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为课程思政工作顺利开展与有效实施提供坚实保障。聚焦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必须始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持续抓实抓好课程思政先导课,坚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深入挖掘工业催化过程的化学与研究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着力提升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实践工作中,要在做好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把学生个人的职业规划、成长成才与国家建设、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加强对社会热点、思维盲点的跟踪解答,帮助学生廓清思想迷雾、拉直心中问号,持续激发学生为国家学习、为民族学习、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学习的热忱和激情,努力实现个人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协调统一和自觉实践。第一,要转变教学理念。专业课教师要在思想观念上坚决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总开关”这个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重视、研究、落实专业课中的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和改革,自觉提升抓实抓好课程思政建设的境界和情怀。[6]第二,要提升教学能力。专业课教师要按照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标准,提升自身立德树人的本领能力,解决课程育人不会讲、不敢讲、不愿讲的问题。先要把本专业的知识学通、学精,在提升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同时,系统总结梳理这门专业课所蕴含的育人元素,把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正能量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第三,要更新教学内容。先要细致做好教材编写工作,不能一个本子用到底。主要是聚焦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围绕课程建设的总纲目、总目标、总思路,依托工业催化过程的化学与研究课程的特点特色和内涵外延,深入做好思政元素挖掘工作,把爱国报国的故事、潜心钻研的故事、国家战略需求的故事融入进去,再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跟踪问效、解疑释惑、调整完善,以此增强专业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第四,要改进教学方法。主要是研究怎样让课堂“活”起来,特别要从根子上改变“你讲你的,我干我的”等枯燥乏味的授课模式,要以小班讨论形式,创新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解决学生兴趣的问题。与此同时,研究探索课堂内与课堂外的联动方式,让课上与课下无缝衔接起来,从专业课程、社会热点、政策解读、职业规划等方面,跟进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辅导,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实践证明,深化工业催化过程的化学与研究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以“四个维度”预期目标和“五个一”具体成果为牵引,即通过“一堂课程思政示范课、一张课程思政路线图、一个课程思政案例库、一篇课程思政经验稿、一份课程思政评价单”将立德树人贯穿研究生专业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通过畅通“闭合回路”来打破“孤岛效应”,着力实现“拥党爱国甘奉献、专业知识有提高、科学研究上台阶、服务建设勇担当”这“四个维度”的有机融合,推动构建起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形成协同效应。以工业催化过程的化学与研究课程为例。早在20世纪50年代,著名染料化学家侯毓汾教授就创建了我国最早的染料专业。1989年,在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学科基础上,国家计委批准建设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发展,实验室在2009年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全国化工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首次进入优秀实验室行列。2014年,实验室再次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化工领域唯一的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为拓展工业催化过程的化学与研究课程思政提供了优质资源。第一,充分挖掘张大煜、彭少逸、侯毓汾等著名化学家“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整理形成“一个课程思政案例库”,融会贯通到工业催化过程的化学与研究课程各个环节,引导学生薪火相传、勇攀高峰。第二,根据工业催化过程的化学与研究课程授课进度、授课时间和授课对象,形成“一张课程思政路线图”,在知识传授中应注重主流价值观引领,特别是结合专业知识特点,从不同授课内容深入挖掘和归纳梳理知识点背后的家国情怀故事,引导学生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第三,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形成“一份课程思政评价单”,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纳入其中,在体现评价的人文性和多元性的同时,从“拥党爱国甘奉献、专业知识有提高、科学研究出成果、服务建设勇担当”这“四个维度”充分及时反映学生成长成才情况,反映课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以科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然后,通过评价单显示的具体情况和倾向问题,重新调整课程思政内容安排。第四,在工业催化过程的化学与研究课程各个环节中,引入优良传统教育“五个一”基础工程,即一处校史博物馆、一本校史院史故事集、一份教育报国成绩单、一部校史院史纪录片、一册先锋典型事迹录,不断增强红色基因在化工人血脉中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三、工业催化过程的化学与研究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2]作为专业课教师,第一,要遵循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的规律,把专业知识学通、学精,不断提升工业催化过程的化学与研究课程的教学质量,特别要注重采用启发式、引导式、参与式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刻苦钻研中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第二,要系统总结梳理这门专业课所蕴含的育人元素,也就是梳理出工业催化过程的化学与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比如形成的历史脉络,有哪些代表性科学家,表现出怎样的奋斗精神,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贡献度如何,怎样突破国家工业催化“卡脖子”技术难题,当前工业催化面临的困难是什么,现阶段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等等。特别是要结合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奋斗精神,把化学先驱人物的爱国报国的故事融进去,把潜心钻研的故事讲出来。[7]与此同时,要善于把握与这门专业课程紧密结合的国家重要建设进展,在对专业前景和国家需求的分析解读上,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社会性、实践性、期待性和需要性,引导学生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第三,要注重完善自身、言传身教,特别要以“四个相统一”严格要求,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定理想信念,如果在“总开关”这个问题上有偏颇,所有一切都无从谈起。特别要加强自身理论武装,政治素质、业务能力一起抓,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坚守者、捍卫者。第四,要努力做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专业课教师要满怀仁爱之心,这是鼓舞学生成长发展的最强大力量。[8]就是要强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良好形象,用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来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和真诚来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强。第一,融入党史国史坚定理想信念。一座传播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红色殿堂”,就会埋下一颗传承红色基因的种子。高校发展建设足迹中,蕴藏着可歌可泣的“长征路”上的奋进足迹,承载着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为抓实抓好课程思政提供了优质资源和鲜活教材。在工业催化过程的化学与研究授课中,要通过实时实地参观校史馆和功勋教师现场教学基地以及观看红色足迹会演等方式,让高校建设发展史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紧密结合,且同频共振,引导学生做到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第二,融入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以工业催化过程的化学与研究为例,挖掘红色基因内涵是做好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化工人的红色基因与生俱来,始终贯穿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与党同心、与国同频、与校同行,始终在每一名化工人的精神血脉中铭刻、传承和发扬,并伴随国家一路成长、高歌猛进。这为做好工业催化过程的化学与研究课程思政工作,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和完备组织保证。比如,授课之初围绕“化工人勇担兴校强国使命”主讲第一课,教育引导学生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燃亮奋斗青春、立志报效国家,扣好价值观的第一粒扣子。第三,融入先进事迹引领价值追求。要依托工业催化实验室和科研团队,注重挖掘院士、名师等人才资源,以优秀典型教师的先进事迹,引领师风教风学风持续向上向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化于心、外化于行。特别要注重挖掘典型校友、优秀学生事迹,大力开展“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青年价值观教育,成才立业、矢志报国的责任担当教育,以及团结、务实、作为的品格品德教育,逐渐增强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效应。此外,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课教师也可以邀请优秀指导教师或优秀学生参与其中,如定期开展就业创业辅导交流,为学生分析专业状况和就业形势,明确奋斗目标、勇担社会责任,为学生解开思想困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第四,融入育人载体涵养报国初心。要通过搭建平台载体,将“四个正确认识”教育纳入工业催化过程的化学与研究课程体系建设。比如,充分利用大学生旗帜在线等媒介和社团活动,通过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及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带动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如,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元,组织开展“时代主旋律是什么、奋进正能量靠什么”大讨论活动,还要聚焦学生思想动态、回应学生教育关切,加强正面引导、深入解疑释惑,结合国家新工科建设发展的新思路、新政策、新形势,进一步熏陶濡染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丰富和加强课堂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更好、感染力更强。
参考文献:
[1]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张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3]张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4]孙立军.深化“四个正确认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J].思想教育研究,2017(4):62-66.
[5]赵婀娜.思政工作应“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N].人民日报,2018-06-21(17).
[6]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7]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8]颜维琦,曹继军.一堂环保专业课上的思政味道[N].光明日报,2019-04-16(08).
作者:赵佳明 刘阅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