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物理化学教学的意义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11-12 17:37:54 归属于化学论文 本文已影响455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摘要:就物理化学热力学、动力学、相平衡、表面活性剂等部分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进行探索,以期在教学过程中践行立德树人的理念。

  关键词:物理化学;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1引言

  2018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牢牢抓好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通过发掘各学科、各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积极推进以课程思政为重点的课堂教学内容改革。”[1]这不仅是中国教育史的一大变革,更可以称得上是教育的一大“归真”,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写照。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不仅是传教科学文化知识,更是育人育才。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的思想教育方式,构建一种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的育人格局,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新形势下的综合教育理念[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时代先进的思想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推动课程思政与学科知识融合发展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进步。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立德树人、全员参与、教育综合化和凝聚力量[3]。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内和国际形势日新月异,课程思政理念应势而生。以立德树人为基本目标,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在开展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的同时,端正学生的“三观”态度;另外,将立德树人贯穿高等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做到全面深度融合,树立全新的育人模式。课程思政与学科之间相互融合渗透,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综合性教育教学理念。物理化学课程是建立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等数学与大学物理基础上的一门课程,是研究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知识涉及化学、化工、制药、环境、生物等多个学科领域。物理化学有着丰富系统的知识结构,多处可以融入思政元素[4],化学思维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物理化学中所体现的哲学观和方法论[5]。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注重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培养德智双向发展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6]。本文就如何在物理化学部分知识点的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探索,启发物理化学教学改革。

  2物理化学课程思政的渗透

  物理化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文化的繁荣盛行,各种文化内容和参差不齐的价值观不断涌入,极大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建立,因此,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现阶段具有重要意义。物理化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是整个药学学科的理论基础。物理化学是一门理论性相对较强的学科,研究领域较为宽泛,与高等数学、物理学、有机化学等多个学科相关联,且概念抽象难懂、公式繁多、逻辑性强。因此,在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以物理化学特定知识点为切入点融入思政元素,不仅可以达到育人目的,更是引导学生高质量学习课程知识的重要途径,两者融合渗透,形成协同效应,达到“1+1>2”的效果。

  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实例

  1)热力学定律中课程思政的挖掘。热力学的研究注重宏观过程,忽略研究体系中的微观粒子和热力学过程中的细节变化,即站在宏观的角度对研究体系的始终态进行分析,从而预测热力学过程的方向和限度。首先,热力学研究问题的特点是可以对学生进行整体观的培养,教育学生在科学研究和生活学习中灵活运用整体观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必要的时候可以淡化甚至忽略细节的变化。其次,在热力学研究过程中会引入理想的体系或过程,如理想气体、孤立系统、可逆过程等。事实上,完全理想的状态是不存在的,只是为了研究问题的需要而引入的,是把实际问题简化处理以获得规律性结论,并进一步应用于实际的研究手段。理想化的研究方法是科学抽象的一种形式,建立在理想模型的基础之上,可以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发生大的偏差,有助于培养人的创造思维能力,使人更清楚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热力学第一定律指出,任何不依靠外界提供能量,却可以永远不断对外做功的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造出来的表明能量是守恒的。换而言之,在生活中要想取得某种成果或达到某个目标,一定要付出相应的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由此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及作风,激励学生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热力学第二定律体现了逆流而上的奋斗精神。从宏观上来看,在不受干扰的条件下,自然界的事物都有确定的方向和限度,例如:热量的传递势必会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至温度相等;水的流动自动从高水位流向低水位,直至水位差为零;扩散自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直至浓度差为零。克劳修斯把热力学第二定律叙述为“不可能把热由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即告诉人们,自发过程的逆过程不能自动发生,若使逆过程发生势必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就启示大学生要发扬奋斗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抵制不良诱惑,克服各种困难,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进取,不要为眼前利益停下前进的脚步,不能随波逐流、放任自我。2)化学动力学中体会人生“动力学”。化学动力学研究的是浓度、压力、温度以及催化剂等各种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首先,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教育新时代的大学生应时刻保持向上的动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其次,从动力学的反应机理来看,可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从反应过程中产物或所用原料可能会导致的环境问题着手,教导学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启发学生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3)表面活性剂——矛盾的统一体。表面活性剂具有亲水性和亲油性,是典型的“两亲性结构”。从哲学的角度讲,表面活性剂就是矛盾的统一体,对立的两种结构共存于一个分子中,看似对立却又和谐统一,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这与哲学中的对立统一原理相呼应,告诉人们事物具有多面性,看待事物要综合全面分析,切忌以偏概全。关于CMC值的概念,CMC值是指临界胶束浓度,即形成胶束所需表面活性剂的最低浓度。表面活性剂如果想发挥增溶作用,则需要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达到或超过CMC值。在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中深刻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哲学思想,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只有量的积累,才能有质的变化,以此激励学生要想达到目标,必须朝着目标做不懈的努力,而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4)化学家实例——榜样的力量。让学生了解物理化学学科发展过程中科学家的贡献和事迹,学习榜样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怀。课程思政归根到底是如何更好培养人才的问题,将传统的知识理论与政治教育相联系,也可借助著名的学科领军人物事迹对学生进行教育。我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奠基人之一黄子卿先生精确测定了水的三相点,研究电化学和溶液理论,取得突出的成就。黄子卿先生一生热爱祖国、坦诚直爽、献身教育、崇尚科学、强调创新,他曾经说过:“科学的核心就是一个‘新’字,即新理论、新公式、新方法和新数据。只有符合这些,才算科学研究。”[7]黄子卿先生于1935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当时正值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夕,有人把当时的中国比作风雨飘摇中的一条破船,劝他不要回国,而黄子卿的回答是:“我是中国人,要跟中国共命运。”他毅然回到祖国,建设祖国的科学事业。黄老的赤诚爱国之心让人感到震撼,以此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努力学习,为祖国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傅鹰先生是我国有着突出贡献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和教育学家,是中国胶体科学的奠基人,在胶体和表面化学方面作出卓越贡献[8]。在国家危难之时,傅鹰先生萌生了科技救国的想法,于是赴美留学,并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学成归来、建设祖国。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傅鹰先生一样的爱国人士,才有中国今天科学事业的蒸蒸日上。通过对黄子卿先生、傅鹰先生等伟大科学家事迹和生平的介绍,不仅让学生受到感染,培养其踏实努力、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将物理化学教学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丰富了教学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结语

  总之,在物理化学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与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相呼应,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达到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沛,刘宗怀,石峰,等.工科专业《无机化学》课程思政的金钥匙:步线行针修大纲,匠心独运筑教案[J].广东化工,2020(10):174-175.

  [2]焉炳飞,李文佐.“课程思政”融入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J].云南化工,2020(2):182-184.

  [3]桑利娥.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及当下意义[J].新课程研究,2020(9):10-12.

  [4]史雷,赵戎.物理有机化学融入思政元素的相关探索[J].广东化工,2020(10):170-171.

  [5]戴肖南,赵红霞,陈彤彤,等.《物理化学》德融课堂建设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20):90-92,96.

  [6]邢爱萍,苑娟,褚意新.药学类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及思政教育的融入[J].教育现代化,2019(A5):225-227.

  [7]王治浩.黄子卿百年诞辰座谈会在京举行[J].化学通报,2000(7):28.

  [8]戚传松,荣华,李巍,等.思政教育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15):48-49.

  作者:苑娟 兰海荣 苗晨阳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返回化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