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儿科护理工作中实施风险防范是护理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该院儿科2018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8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双盲随机分组方法,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儿均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进一步接受风险防范式护理。护理后,分别就两组患儿和家长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评价护理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儿及家长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可以发现,研究组护理风险事件出现哭闹1例、静脉穿刺风险1例、不良心理0例,对照组护理风险事件出现哭闹3例、静脉穿刺风险4例、不良心理2例,研究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5.0%低于对照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4,P<0.05);研究组非常满意20例、满意18例、不满意2例,对照组非常满意11例、满意20例、不满意9例,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5.0%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4,P<0.05)。结论儿科护理工作中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可进一步预防护理风险事件,给予患儿全方位的护理,提高患儿与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防范式护理;护理效果;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儿科在医院众多科室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患儿的年龄普遍较小,缺少完整的社会经验和自我意识,其对于疾病的感受和表达往往较为模糊,也因此给护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工作难度[1]。对于部分发病较急、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如护理人员不能给予患儿科学的护理,预防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就可能由于护理风险事件增加患儿痛苦,威胁患儿健康,甚至引发护患纠纷,损害医院的形象[2]。风险防范式护理,进一步突出了患者的主体地位,可以实现多种风险的科学管理,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保障患儿护理安全[3]。该文选择2018年9月—2019年9月该院儿科收治的8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就风险防范式护理的应用与护理效果,进行了探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该院儿科收治的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双盲随机分组方法,随机均分为两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40例患儿中,男女患儿分别有22例和18例;最小年龄2岁,最大年龄8岁,平均年龄(5.23±2.41)岁。研究组40例患儿中,男女患儿分别有19例和21例;最小年龄3岁,最大年龄10岁,平均年龄(5.77±2.52岁)。分别就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等实施对比,各项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组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儿与家长对研究内容全部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1.2方法对照组患儿全部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常规护理措施包括信息采集、常规穿刺护理、常规健康宣教等。研究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进一步接受风险防范式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护理风险识别。儿科护理风险的来源较为复杂,不规范的护理操作、未能及时交流等均可能导致护理风险,同时面临着患者方面的风险。对此,护理人员首先要在工作整理和总结的基础上,明确儿科护理中的常见风险,对主要风险进行分类,并以此为基础,明确风险相关影响因素,制定初步的风险防范计划[4]。风险防范计划要根据风险的成因、影响因素等信息,综合儿科护理实践,从实践出发制定可操作性强、科学的防范措施,要避免风险防范流于形式,切实突出患儿主体地位,确保患儿护理安全;②基于风险识别的风险防范式护理。儿科的风险种类众多,要根据不同风险的种类、特征等,给予患儿全方位的护理,以避免风险的发生。首先,科室内部要进一步优化工作安排,实现各项资源的科学配置,在护理人员数量不变的基础上,通过灵活的工作安排,进一步缓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配合责任制管理制度,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行为,避免由于护理人员操作不当造成的护理风险[5]。其次,儿科要重视风险防范和护理,科室内部要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出任组长,统一负责内部风险管理工作,监督各项风险管理护理工作的落实,指导其他护士工作。最后,对于患儿方面的风险,考虑到患儿的年龄较小,护理人员要注意与患儿的沟通,尤其是语言、语气的调整,要从患儿的角度,积极了解患儿的需求和问题,帮助患儿完成完整的自我表达,从而了解患儿的需要和潜在的风险,通过科学的护理,避免风险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和安全性。护理人员要同时对患儿和家长开展健康教育,要根据患儿实际情况,明确告知患儿与家长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要通过沟通提高患儿与家长的护理依从度,最大限度避免风险的发生[6];③基于风险防范的患儿心理护理。患儿由于年龄较小,对于儿科护理有着天然的恐惧,在护理过程中很容易由于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出现不配合护理的情况,从而增加护理风险。对此,护理人员还要注意对患儿开展心理护理,及时安抚患儿情绪,帮助患儿排解不良心理,以此为基础获得患儿的信任,提高患儿护理依从度和护理满意度。1.3观察指标分别对比两组患儿护理期间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分别对比两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调查采用该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完成,调查表共20项问题,每项问题5分,问卷满分100分。问卷得分未超过60分,表示“不满意”;问卷得分在60~80分区间,表示“满意”;问卷得分高于80分,表示“非常满意”。1.4统计方法该次研究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护理风险事件是护理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安全事件。儿科在医院众多科室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仅护理工作任务繁重,并且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很难有效配合护理工作以及完整表达自身感受,加之患儿对于儿科护理的天然恐惧,故而面临着更多的护理风险[7]。与此相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健康意识、维权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如患儿在护理过程中出现风险问题,还很容易导致护患纠纷,甚至损害医院的社会形象。对此,在儿科落实风险防范式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8]。风险防范式护理,进一步突出了患儿的主体地位,可以通过对儿科护理常见风险的有效识别和管理,避免各类风险的发生,提高患儿护理依从度,给予患儿全方位的护理,从而达到提高患儿和家长护理满意度的目的[9]。风险防范式护理可以从护理、管理、患儿等不同角度,开展风险防范和护理工作,同时注重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患儿的心理护理,对于减少患儿哭闹、静脉穿刺风险、不良心理等常见护理风险,有着积极的作用[10]。另外,风险防范式护理强调制定科学的风险防范计划和加强管理,有利于科室内的资源优化培训和责任制管理的落实,是减轻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举措。该组研究中,研究组患儿全部接受风险防范式护理。对比两组患儿及家长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可以发现,研究组两项指标均要优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40例患儿仅有2例出现护理风险事件,而对照组40例患儿中9例患儿出现护理风险事件,研究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5.0%低于对照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22.5%(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5.0%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77.5%(P<0.05)。这与吴媛媛等[11]的研究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3%(P<0.05),基本一致。证明,风险防范式护理可有效识别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常见风险问题,给予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同时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职业素养可以得到全方位的提高,从源头控制了风险的发生,进而达到减少风险、提高护理满意度的目的。综上所述,将风险防范式护理应用与儿科护理管理,可有效减少患儿的护理风险事件,提高患儿与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景雨晴.风险防范式护理应用对儿科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J].饮食保健,2019,6(52):177.
[2]马红霞,乔丽,韩欣欣.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9(35):228.
[3]李婷婷,刘丽.探究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饮食保健,2019,6(34):241-242.
[4]蒋新鑫.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3):53-54.
[5]龙苹苹,范嘉佳,樊军.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运用研究[J].健康之友,2019,(15):205.
[6]李幼莲.探讨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2):91-92.
[7]李见芳,缑百妮.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21):166-167,173.
[8]陈青,张显英.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健康大视野,2019(14):263.
[9]刘荻.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健康养生,2019(13):60.
[10]赵艳龙.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9,32(z1):261-262.
[11]吴媛媛,李萌.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1):180,183.
作者:张霜霞 单位:滨州市滨城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