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泛在网络环境的工作坊式教学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1-11-22 17:03:26 归属于建设论文 本文已影响112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摘要: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课有必要引进“工作坊”式翻译课堂教学。所谓工作坊,既包含了静态场域概念,又涉及了动态过程意义,即一群从事某项工作活动的人聚集在一起,就具体的工作任务展开讨论、调查、分析、提出方案,并通过坊内成员的不断协商,最终议定某个方案的一连串活动的过程。工作坊式教学因为强调了学习内容与工作任务的关联,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职场式“做中学”。泛在化的学习环境与教学资源促进了课堂内外交叉联动,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突出了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模式体现了“互联网+”时代教育领域的数字化、信息化发展,为高职院校的职业化道路开辟了更为高效、多元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商务英语;翻译工作坊;泛在网络环境

  随着贸易全球化的推进,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愈发旺盛。中国翻译协会在行业发展报告中指出,全国语言服务产值保持良好的持续增长势头,提供语言服务企业的数量逐年递增,且涉及的翻译服务领域呈多样化发展态势,涉及最多的主要有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和政府外宣等。虽然市场上以各种形式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很多,但受过专业训练的,且能够胜任大型国际商贸、会展等口译任务的专业人才却是凤毛麟角,且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因此,如何提高国内翻译从业者的整体水平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高职院校作为应用性人才培养基地,肩负着向社会输送市场化、职业化翻译人才的重任。本文以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为例,剖析了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构建工作坊式翻译教学,并探究如何利用泛在化的网络环境与信息技术开展翻译工作坊,以促进课堂内外交叉联动,提高翻译教学效率。

  一、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江浙一带从事翻译有关工作的主要集中于中小型涉外企业,业务涵盖外事、会展、旅游和经贸等领域的翻译实务,具有较强的功能性和专业性。大部分企业需要对刚入职的毕业生进行一段时间的再培训,以帮助他们熟悉商务翻译的工作环境与工作过程。但这让目前的高职教育有些尴尬。通过相关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以及课时安排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脱节。

  (一)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与教材的选用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部分高校所使用的商务英语翻译教材内容陈旧,未能与时俱进,难以顺应社会和行业发展,导致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此外,教材中所涉及的商务案例大多缺乏适用性和创新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模式

  据观察,现阶段仍有相当多的教师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基于文本”的教学模式开展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或“以译品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朱玉彬、许钧,2010)。具体模式为:教师首先对翻译的基本理论和技巧进行讲解,并辅以例证;然后给学生布置段落或文章的翻译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堂或课后时间完成;接着教师拿出“标准译文”与学生的答案进行对比、点评,指出学生的错误或不足。这种“结果对比”教学法体现了教师的课堂中心地位,强调了知识的传授与识记,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点评和所谓的“标准答案”,缺乏思辨与创新,弱化了知识的运用与实践。此外,课堂时间都用在了单一、机械的语言训练上,缺乏经贸领域的相关知识与商务专题的讲授,导致学生在就业时出现无法适应职场的情况。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领域存在的问题包括多数高校教学评价模式单一,缺乏形成性评估,以闭卷考试、译文质量为主等。此外,部分院校过度追求证书,以证代考,把口译或笔译证书的考取率视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导致部分学生存在“一证在手,高枕无忧”的心态,殊不知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此外,商务英语翻译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长期的学习与累积。部分院校课时安排不合理,专业课时开设不足,必然导致学生专业词汇量匮乏与基础知识薄弱。

  二、“工作坊”式翻译课堂教学

  (一)“工作坊”的内涵与特点

  所谓工作坊,源于英文中的“workshop”,既包含了静态场域概念,又涉及了动态过程意义,即一群从事某项工作活动的人聚集在一起,就具体的工作任务展开讨论、调查、分析、提出方案,并通过坊内成员的不断协商,最终议定某个方案的一连串活动过程。工作坊的具体形式由工作类别限定,如翻译工作坊。就场域角度而言,翻译工作坊可视作一种商业性的翻译中心;就工作过程而言,由若干译者聚集在一起进行翻译活动。教育部〔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在这一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工作坊”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将“工作坊”纳入课堂教学体现了学习领域与工作任务的相关性,强调了课堂与职场的紧密联系,为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创了一条市场化、职业化的通道。

  (二)课堂“翻译工作坊”设计

  工作坊教学需要仿真的工作场域,并以职场真实的工作项目为依托来开展“工作”。以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为例,翻译工作坊教学将职场翻译的“工作环境”纳入课堂,“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按照翻译项目的工作过程,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刘建珠,2015)。通常公司在执行翻译项目上的流程包括客户下单(公司接单)、订单翻译及结果反馈。1.客户下单(公司接单)。在这一阶段,公司需要与项目委托方联络业务、洽淡合作、签订合同,并确立该翻译项目的项目小组、项目经理、业务员等。2.订单翻译。这一阶段涉及多重任务与角色的分配。首先,由译员进行翻译;其次,译审人员对译文进行校阅;最后,译文被编辑排版并提交。3.结果反馈。这一阶段主要包括客户评价、反馈总结等环节。参照“接单—翻译—反馈”这一真实工作流程,商务英语翻译课堂教学可以设计为译前准备阶段、翻译实施阶段与译后反馈阶段。(1)译前准备阶段:讲授理论知识、选择翻译文本、成立翻译小组首先,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教师应向学生讲授翻译的基础知识、原理和技巧,也可以提供一些平行语料素材供赏析、点评,从而对翻译思路和技巧进行归纳。其次,翻译文本的选择应基于职场,可以应用企业对外承接的真实翻译项目,如公司宣传册、产品说明书、网站简介、市场报告、广告文案、商业名片、往来信函等。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成立翻译小组,以4—6人为规模的小团队。每一个小团队可以视作一个小的翻译工作坊,学生在坊内开展实践。(2)翻译实施阶段:教师布置任务、坊内协作翻译首先,教师可以以PPT形式向学生布置翻译任务并规定完成时限。教师的角色相当于项目委托方,学生通过接收任务完成“接单”流程。为了指导学生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师应向学生输入项目有关的专业术语和背景知识。其次,学生在各自的翻译小组内角色扮演,选出项目负责人、经理、业务员等,并依照职场真实工作流程进行任务分配,如初级翻译、译审检验、译文修改、编辑排版等。要求每一位组员参与初稿翻译并备注自己的翻译思路,组员间交叉审议,就可能的翻译策略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最终产生一份组内定稿。(3)译后反馈阶段:成果展示、点评、总结每组派代表以PPT汇报或口头朗读形式展示各自翻译成果,教师鼓励组间互评、讨论或开展最佳译文辩论,并对每组表现进行点评,提出修改意见。每组根据别组成员和教师的反馈意见提交最终校订的译文,并针对此次翻译项目撰写心得总结。

  三、基于泛在网络环境的“翻译工作坊”模式

  众所周知,翻译技能的提升需要循序渐进并不断加以实践操练。工作坊式教学组织形式强调了学习内容与工作任务的关联,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职场式“做中学”。然而,学生在课堂以外的翻译实践得不到有效的监管与量化评估,组间与组内成员之间缺乏充分交流,教师无法给予及时指导,学生的个性需求无法得到彰显与满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明确指出:“……要积极采用现代的、多元的和全方位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灵活、方便、实用和广阔的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如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快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以其高效、便捷、资源丰富等优势融入教育领域。泛在化的网络环境使得翻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泛在网络环境是指网络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任何网络实现通讯交流、信息传递。就教育领域而言,泛在网络环境意味着泛在学习环境,即学生通过连接Wifi、4G、蓝牙,利用手机、笔记本等可移动设备在任何时间、地点,以任何方式获取学习信息。因此,教学模式的信息化改革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整合多种网络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二是线上教学与面授一体化。泛在化的网络环境与信息技术渗透译前、译中、译后各环节,促进课堂内外交叉联动,实现泛在化的学习环境,如图1:

  (一)建设网络辅助教学平台

  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是指各类点播式、交互式的在线教学管理平台,常见的有Blackboard、Moodle、超星泛雅、云朵课堂等。这类平台的主要特点是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快速传递。在泛在网络技术环境下,教师能够在平台上发布并整合文本、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创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登录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查阅课程信息、电子教案,点拨音频、视频课件,完成在线作业等。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平台建立翻译知识学习库(包括翻译理论和技巧等)、翻译文本鉴赏库(包括文化阅读语料、名人演讲、诗词歌赋等)以及翻译试题练习库等。此外,平台可以跟踪、记录学生的访问频次、学习情况等,作为过程性考核的量化依据。平台的“讨论板”功能为学生创造了平等交流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充分展开脑力风暴,探究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发表个人心得体会,分享成功经验等。

  (二)利用社交媒体工具创建即时交流平台

  灵活运用各类社交软件来辅助教学是实现课堂内外交叉联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可以建立翻译课程微信群、QQ学习群等,以拍照、文字或语音的形式发布通知、布置作业,实现即时沟通、针对性辅导、答疑解惑等。翻译小组可以建立自己的小组群,成员之间随时随地进行工作交流、任务交接,提高团队协作效率。此外,教师可以开设翻译课程的微信公众号,定期向学生推送最新的学术资讯、备考素材及优质翻译资源,如名家译作、经典案例、英汉平行语料等。学生通过手机终端获取各类学习资源,将碎片化时间充分利用,丰富业余生活,提高学习效率。

  (三)开发在线课程资源

  开发在线课程资源如慕课、微课、网络视频直播课等是实现线上教学与面授导学一体化的关键。首先,MOOC平台以及翻转课堂的兴起为高校教学模式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将MOOC资源应用于翻译教学,有利于充分吸收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其次,教师可以建设商务英语翻译课的微课程资源。所谓微课,即是课堂的微缩,具有时间短、所占空间小,内容设计精且兼具趣味性的特点。教师可以按照翻译知识模块或项目模块制作微课群,每一个知识点可以录制成5—8分钟的微教学视频,学生可以通过各类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反复观摩学习,实现泛在化教学。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可以添加动画或配音等来增加微课件的趣味性。此外,可以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网络视频直播课,将学生观摩学习的频次纳入考核。

  (四)运用机辅翻译软件、翻译实训系统

  学生在工作坊的翻译实践中可以运用各类机辅翻译软件、网络搜索以及数据库查询等辅助翻译,记忆库、语料库的生成能大大缩减翻译时间,提高翻译效率。学校可以聘请企业导师为师生进行机辅翻译软件的培训。常见的付费机辅翻译软件有SDLTrados、雅信CAT、wordfast等以及基于浏览器的网络免费,CAT如谷歌译者工具包。此外,引进翻译实训系统可以作为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有效补充,系统可供在线使用,并提供文件拆分、术语提取、进度监控、质量测评、风险分析、考试管理等多种辅助功能。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技能应用到真实的翻译案例中,通过高频次的实训操练有效提高翻译水平。结语利用泛在网络环境与技术开展“工作坊”式教学体现了“互联网+”时代教育领域的数字化、信息化发展,为高职院校的职业化道路开辟了更为高效、多元的路径。泛在化的学习环境与教学资源促进了课堂内外交叉联动,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突出了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晓枫.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及提升策略[J].高等学刊,2019(1).

  [2]张春柏,吴波.从翻译课堂到翻译工作坊[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2).

  [3]田凌云,孙海红.基于“翻译工作坊”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3(5).

  [4]乔现荣,夏发玲.MTI院校笔译工作坊设置模式探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14).

  [5]尚利明.“翻译工作坊”模式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交际,2018(4).

  [6]曾丽馨,孙晓芸.计算机辅助下的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初探[J].甘肃高师学报,2016(5).

  作者:包璐蓉

中国论文网-lunwen.net.cn
返回建设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