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教育指导工作纲要,中小学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6-05 07:08:18 归属于教育论文 本文已影响334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心理教育教材是学校实施心理教育的基本依据,心理教育教材建设是学校心理教育乃至整个心理教育事业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它既是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实现心理教育目标的主要形式和途径,也是现代心理教育理念、心理教育思想、心理教育内容的集中体现,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学校心理教育的质量、水平和效果,从而影响到中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5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学科课程教材建设和研究比较活跃,出版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教材,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对心理教育教材建设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本土化是大有裨益的。但从整体上看,中小学心理教育教材的发展状况并不尽如人意,有关教材建设的一些重要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本文拟在探讨心理教育基本问题,初步分析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教材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就进一步优化心理教育教材建设的理念与策略提出一些建议。

  一、心理教育及其课程定位

  (一)什么是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当前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它在整个学校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地位和巨大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教育理论界对心理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还未形成共识,这直接导致了中小学心理教育实践、教材编写工作的混乱。推进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的教材建设,首先有必要对心理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理智思考,努力形成科学的共识识

  关于心理教育的基本内涵与外延,英国理查德。

  尼尔森认为:心理教育绝非一元现象,而是一个广泛的术语,对于具有不同理论导向和不同工作的人,有不同的含义。而对什么是心理教育这个问题,目前我国学术界说法不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心理教育这一概念有许多不同的提法,对其内涵和外延界定不清;二是对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心理辅导等基本概念的把握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三是对心理教育与“五育”之间关系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甚至是错误的。

  目前国内学者对心理教育有各种各样的提法,例如,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与教育、心理健康辅导等等这些提法反映了人们对心理教育功能、目的等方面的不同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笔者认为,心理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人心理活动的规律,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维护受教育者心理健康,开发受教育者心理潜能,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进而促进受教育者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心理素质教育是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范畴中的同义词,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卫生教育只是心理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训练、心理治疗等只是心理教育的一种途径或方式

  关于心理教育与“五育”的关系,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认为心理教育是智育、德育、美育的上位概念,心理教育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二是主张心理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组成因素,成为全面教育的第六种因素或途径;三是认为心理教育是广义德育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广义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狭义)、心理教育四个方面组成[2笔者认为,心理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育”的基础和中介,心理教育与“五育”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又相对独立、相辅相成的关系。心理教育有自己的任务、内容、方法,不宜归属于其他某一育,但心理教育可以渗透在“五育”之中。各育均可根据各自特点,完成心理教育的部分任务,但是不能完全代替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的目标是心理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体系。从目标层次来划分,维护心理健康是心理教育的基础性目标,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教育的基本目标(一般目标),提高心理机能与开发心理潜能是其最高目标(终极性目标)从功能上来划分,心理教育有发展性目标、预防性目标与补救性目标;从操作顺序来划分,心理教育有总目标、中间目标、直接目标V—般认为,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目标应以发展性目标为主,防治性目标为辅,并体现层次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我们要全面地把握心理教育立体式的目标体系,按照心理教育的目标序列,做好中小学心理教育的沟通与衔接,循序渐进地推动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实施

  (二)心理教育的课程定位

  关于心理教育学科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课程性质与学科定位,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心理教育学科课程是“依据心育的目标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心理发展知识传授和自我心理修养教育的一门学科课程”[4它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既不是普通的文化知识课程,也不同于以往的思想政治课,而是一门全新的特殊课程,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以全体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心理自助、互助活动为手段,以学生心理的健康与发展为中心。因此,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心理教育学科课程不是单一的心理问题辅导课,也不是单纯的心理素质训练课或自我活动课,更不是一般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课或思想教育i课我们要避免中小学心理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医学化倾向、德育化倾向、课程化倾向和少数化倾向,这在教育部《意见》中也有明确的要求

  二、心理教育教材建设的取向

  纵观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教材建设的现状,无论是自发的实践探索还是自觉的理论研究都带有取向的问题,这些取向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

  (一)心理化取向

  心理化取向是指强化教材建设的心理学基础,使心理教育教材适应学生的心理结构与心理需求,以增进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的取向,这己成为当今时代教材建设的共同趋势。就心理教育教材编制而言,在宏观上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为核心,着眼于学生心理的整体发展和发展中的每一个学生的整体提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研究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相关的活动方案,提供心理互动、心理体验与心理建构的场景,使得心理教育教材成为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最佳切入点

  (二)教育化取向

  这一取向的基本出发点是:心理教育是新兴的教育学科,属于教育范畴的一个子集,具有一般教育共有的结构。心理教育虽然是从人的心理出发,以促进心理发展为指向,但它毕竟是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问题因此,把心理教育定性为教育问题是较为准确的定位在教材编制上,这一取向主张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设计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建立人格平等、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心理“最近发展区”的不断提升,强调教材内容的系统协同性,倡导心理教育要求与各育尤其是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教育化取向的心理教育教材容易为中小学第一线心理教育工作者接纳和把握,易于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接轨,有利于心理教育学科课程的建设,因而这一取向己得到大多数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认同。

  (三)生活化取向

  “回归生活世界”是现代教育的共同走向,心理教育教材建设更应凸现这一理念。这一取向主张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在生活世界中选择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典型材料,在具有生活化的活动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的认知、体验、反省与思考增进心理素质发展显然,生活化取向的心理教育教材注重心理生活场景的设计和情境的渲染,向学生呈现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心理空间。如九年义务教育云南省小学实验课本《心理健康》中每一课的内容与活动组织都是从儿童生活世界中精心筛选出来的,其中五年级课本第十七课的主题是“学会关心'主要活动方式是“分组表演'主要内容有:到医院看望生病的同学、看望老师、帮助差生、郊游、谈心、看望家庭遭受不幸的同学及孤寡老人,等等。这些都是基于儿童的生活又通过生活来编制心理教育教材

  (四)问题化取向

  心理教育并不等同于心理知识教育,片面传递心理知识会阻碍少年儿童的心智成长和人格完善,因此,心理教育教材编写并不是沿袭心理学知识体系和科学逻辑,而应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逻辑和生活逻辑,即持有问题化的编制取向。这一取向要求教材编写者在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从特定年龄阶段学生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和人生发展课题着手,选择典型情境、典型事件、典型活动与典型问题作为心理教育教材的基本内容。如北京师大编写的心理教育教材《现代少年》就是针对青春期学生面对的心理问题展开的。从不同年龄段学生面临的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心理问题出发,编写心理教育教材,这样编写的教材才会最具适切性和可读性,也易于得到学生的认可。

  在心理教育教材建设的初期,不同取向的研究探索既是正常的、合理的,也是必要的。教材建设的不同取向虽然各有侧重,但并不根本对立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进行科学的多学科整合,才能避免不同取向各自显而易见的不足和局限性这也是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教材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

  三、心理教育教材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分析我国现阶段中小学心理教育教材建设的现状和发展,笔者认为,心理教育教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或不足之处

  1.在教材价值取向上的偏差。一些心理教育的教

  材价值取向是学科本位的或社会本位的,这种教材可以说把什么都考虑到了、考虑好了,惟独忽视了学生作为真正意义上人的存在价值。这种“无儿童”的心理教育教材摆不准学生在心理教育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一切为了学生的心理成长这一基本主题,严重压抑了学生心理发展的主体性,阻碍了个性的健康发展

  2.在教材基本内容上的失重。有的心理教育教材内容随意性大,呈现出无序状态,过于强调中小学生非智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格(个性)发展目标的实现,而忽视了智能素质的培养和心理潜能的开发,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3.在教材功能目标上的倒置。有一些心理教育教材只是停留在实现防治性目标的层次上,满足于少部分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及行为矫治,出现了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的目标偏差。这是当前我国心理教育理论界值得关注并要加以科学引导的一个问题

  4.在教材教育评价上的失真坦率地讲,相当一部分心理教育教材编写的状况是“匆匆上马,急急推出,草草收场,皆大欢喜”。

www.zikaoonline.com

对某套心理教育教材的评价往往是基于一定的功利目的,“吹肥皂泡”似的一片喝彩。至于一套心理教育教材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现代教育理念,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真实体验、评价如何,则是少有人问津的。

  5.在教材建设机制上的失效。一些学者在编写心理教育教材时为了“抢时间”“争速度”和“增效益”,实际上采取了一种“体系先行”的模式,几乎把体系当做教材建设的全部或惟一目的,为构建教材体系而构建体系,忽视了活生生的心理教育实践探索,教材建设与问题研究的互动机制尚未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教材建设上的封闭性和狭隘性,缺乏鲜活的时代感和针对性。

  6.在教材个性特色上的缺失。为数不少的心理教育教材套用一般教科书的写作路子,没能实现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忽略了突出中小学生的活动、体验与践行,缺乏灵活性与开放性,缺少心理教育教材本应具有的“个性”与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力,这也是一些中小学心理教育教材建设效益不高、影响力不大的根本原因。

  (二)编写对策

  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教材建设应当朝什么方向努力?这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的新课题。笔者认为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既是必要的、可能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第一,在教材编写指导思想上,宜凸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心理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的心理问题,心理教育的功能理所当然应直指人的心理成长、发展与自我实现,因而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的教材建设不应当是“物本”的,而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从积极的人性观出发,把人视为自身心理发展与建设的主人,把人的主体性发展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一切从人的心理需求出发,一切为了人的心理健全发展,一切服务于人的心理潜能开发,一切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的生命和生活,关怀人的价值和使命,关照人的精神和信仰,真正确立起人在我国心理教育教材建设中的中心地位。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教材建设只有定位在“人本心育”“全人心育”的基本点上,实践和建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心理教育价值理念,其长远教育效益和发展前景才会是非常美好、灿烂的,这样的心理教育教材才是最受欢迎、最富有生命力的。

  第二,在教材内容选择上,宜坚持“以实为本、突出主题”的原胍内容服从于目的,目的是确定内容的依据。在心理教育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我们要以当前中小学生最关心、最迫切希望、最需要解决的心理发展问题为根据,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育人理念。在每一年级形成有所侧重的心理教育主题,在内容选择上坚持以“实”为本,即联系实际、体现实用、突出实践、注重实效根据心理教育的总目标,笔者认为,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教材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创新心理教育,学习心理教育,智能心理教育,人格(个性)教育,人际交往教育,考试升学(就业)教育,青春期(性心理)教育,情感心理教育,意志(挫折)心理教育,自我心理教育,科技心理教育,经济心理教育,生活心理教育,生命心理教育,网络心理教育,等等。我们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和心理教育的阶段目标来确定适当的教材内容,以自我意识发展为例,小学教材要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初中教材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高中教材要指导学生初步形成自我心理教育的能力。

  第三,在教材结构编排上,宜采用“螺旋提升、科学运作”的方式。心理教育学科课程的内容不仅有一个根据什么来确定的问题,还有一个如何组织这些内容的问题,这实际是教材结构的编排问题,即以何种方式把这些内容呈现给学生。在这方面,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拉尔夫•泰勒曾提出过影响较大的三大准则,即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颇有参考价值。[7笔者认为,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教材宜采用螺旋式编排,即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要求,采用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编排方式,使心理教育目标分层次地重复出现、逐步拓展、螺旋式提高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设计、形成合理的“坡度'这是我们要着重深入研究的。在教材结构体系的设计与运作方式上,要着重贴近学生的心理生活,尽量淡化纯心理学概念,又能恰到好处地应用心理学基本原理;要力求做到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趣味性强,可读性好,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自觉实践。

  第四,在教材编写组织上,宜采取“多元优化、积极整合”的策略。一是在教材编写取向上的优化整合。从科学的意义上讲,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的教材建设应以心理化取向为基础,以教育化取向为主干,以生活化、问题化取向为依托,建构整合化、网络式的心理教育教材编写取向。二是心理教育教材建设与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三方面相结合。教材建设既要总结多年来我国中小学实施心理教育的成功经验,又要进行实践探索研究,真正实现“三位一体”,使教材建设逐步走上与新时期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探索实践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的轨道。三是教材编写队伍的多元优化在编写人员组成上既要有中小学第一线从事心理教育实践工作的教师,也要有一部分擅长心理教育理论研究的多学科专家学者、高校教师参力加只有依靠优化组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才能完成心理教育教材建设的艰巨任务

  显然,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教材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编写真正适应当今心理教育学科发展趋势、符合我国民族文化特点、反映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研究成果的心理教育教材,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做,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当理性分析当前中小学心理教育教材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科学把握现代心理教育学科的发展取向,积极引导心理教育教材的全方位变革,只有这样,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教材建设才能真正走向规范,走向成熟,走向科学。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