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90年代,信息产业的发展势头引发了人们的乐观情绪,越来越多的资本被投入该产业,并且出现了与之相呼应的“新经济理论”。
www.517338.com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陷入低迷,高科技企业备受重创。但不容置疑的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现在和将来都将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一、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
除了部分信息设备制造企业外,大多数信息产业企业都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点。信息产业技术含量极高,在生产出最终产品之前,要求企业进行大量的设备投入和研究开发,还要承担很高的失败风险。但一旦产品研制成功,则复制每件产品的成本一般都相当低廉。
这种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带来巨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厂商一旦打开销量,就可以收获到比传统产业高得多的利润率。例如,微软这家控制着桌面操作系统绝对多数市场份额的公司,甚至达到了92%的毛利润率。
在经济分析中,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甚至零边际成本的现象可对应的分析工具是“自然垄断”分析(naturalmonopoly)但是,现有对自然垄断的经典分析并不能照搬到对信息产业的分析中。
首先,如果市场扩张迅速的话,那么将给小公司带来战胜大公司成本优势的机会。在任何时候,即使大公司拥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如果市场以每年超过40%的速度增长,那么强弱排名就有可能发生急剧变化。例如,Wordstar和Wordperfect—度统治着文字处理软件市场,Visi-calc和Lotus曾经占据电子表格软件市场的大部分,但是随着微软Office套件的崛起,它们都遇到了市场的抛弃。其原因之一,就是迅速增长的市场容量使原来企业的相对高份额变成了低份额。因此,任何企业眼前的高市场份额并不能保证持久占有该份额。
其次,信息技术降低了许多市场有效运作的最小规模限制。例如,以往只有专家才能操作的印刷排版和版面设计,现在任何人只要借助一台标准配置的个人电脑就可以轻松胜任。这种“桌面出版”方式给广告和杂志业带来了许多新的进入者。甚至连芯片制造业也面临冲击:科研人员正在试验用普通喷墨打印机在金属薄膜上打印集成电路,如成功,则今后就不需要代价昂贵的芯片工厂,一般用户就可以从网上下载电路图并制造自己的“芯片”了。该技术有可能大大改变芯片业的规模经济性。
第三,信息产品的低边际成本给予厂商的营销战略更大的灵活性。由于多生产一份软件拷贝的成本接近于零,因此,可以向用户免费发送试用版本;以低价向支付意愿低的群体(如学生)出售功能有限制的版本;以中等价格向一般消费者出售普通版本;以高价向企业用户出售专业版本。这种价格歧视实际上也是信息产业厂商经常使用的策略。在理论上,它可以使得生产者剩余达到最大。
二、网络效应
信息产品存在着互联的内在需要,因为人们生产和使用它们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收集和交流信息。这种需求的满足程度与网络的规模密切相关。只有一名用户的网络是毫无价值的。如果网络中只有少数用户,他们不仅要承担高昂的运营成本,而且只能与数量有限的人交流信息和使用经验。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这种不利于规模经济的情况将不断得到改善,每名用户承担的成本将持续下降,同时信息和经验交流的范围得到扩大,所有用户都可能从网络规模的扩大中获得了更大的价值。此时,网络的价值呈几何级数增长。根据Metcalfe法则,如果网络中有n个人,那么网络对所有人的总价值与nX(n一1)=n2—n成正比。这种情况,即某种产品对一名用户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该产品的其他用户的数量,在经济学中称为网络外部性(net¬workexternality)或称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可以分为“直接网络效应”和“间接网络效应”两种。前者即上述的由互联需求带来的网络效应,而后者则与互补产品有关。例如,某个用户购买的DVD播放机对其他用户的DVD机的价值没有直接影响,然而拥有DVD机的人越多,娱乐业制造的DVD介质产品也会越多,结果所有用户都将从中获益。因此从经济联系的角度来看,该用户购买的DVD机将给其他用户带来额外价值。
与直接网络效应不同,间接网络效应是信息产业所特有的。当前最典型的例子包括宽带网络和在网络上提供的服务内容,以及3G无线能讯标准和为该标准设计的服务内容。在这两个例子中,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取决于在其上面运行的程序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规模更大的基础设施将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开发运行于其上的服务内容。当前宽带网和新一代无线通讯标准发展速度都没有人们预料得那么快,其关键就在于要出现一个运行在上面有市场规模的基本应用偏好。视频点播、交互式电视、移动商务等等都是候选方案,不过这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当某种产品的直接网络效应充分体现时,用户可以得到规模经济的好处。这种规模经济被称为买方规模经济,它和前面所讨论的卖方规模经济相对应。在卖方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平均成本随着规模的增加而降低,而在买方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平均收入(用户获得的价值)随着规模的增加而增加。
网络效应(买方规模经济)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正反馈。当某种具有网络效应的产品刚刚投入市场时,从用户的角度考虑,由于要面对前述不利因素,所以用户群必定很小。初期的用户大多数是技术爱好者和高收入者等对价格不敏感的人。此时市场容量的增长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然而,随着用户数的增多,上述障碍将被逐步消灭,越来越多的人会从效益,利益示范中发现该产品是值得购买的。当用户数量达到某个临界容量后,该产品将正式进入大众市场,开始超常发展阶段,可见,能否在早期获得更多用户的支持,进入向上的正反馈,对于厂商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这一具有网络效应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市场过程可用下图来表示。
在上图中,供给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水平轴的直线,其高度为生产商的边际成本,也是厂商能够承受的价格下限。需求曲线为峰形曲线,它反映随着产品用户群规模的变化,新用户相应愿意承担的价格,即边际支付意愿。该曲线前半段的上升来自于网络外部性带来的用户边际支付意愿的上升;后半段曲线下降则是由于信息产品在上市之后竞争逐渐加剧,同时产品内含的技术逐渐过时,因此用户的边际支付意愿最终也将下降。
图中供给和需求曲线有两个交点A和B,它们代表了用户边际支付意愿等于厂商价格下限的情况,是稳定的。力让O点,即产品完全不被接受的情况,共有3个稳定点。除此之外的情况都是不稳定的,具体博奕结构如下。
1.在O点到A点之间,用户的支付意愿小于必须支付的价格,可以说是吃亏的。此时吸引新用户加入相当困难,而老用户随时都有退出的可能。因此这一阶段对于厂商来说是风险最大的。
2.在A点到B点之间,用户的支付意愿大于应付的价格,也就是说从产品的购买中获得了额外收益。此时正反馈将促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踊跃加入用户行列,厂商因此而获得丰厚的回报。
3.在B点之后,由于竞争的加剧,新产品的出现,用户的支付意愿重新降到价格线以下,购买产品又成为不合算的事。产品市场由此开始萎缩,进入衰退期。
图中A点所对应的用户规模就是前面提到的“临界点”。如果产品无法突破该临界点,那就只能退回到零供给、零需求的无市场交易点。
从该图我们还能发现下列问题。
第一,上述过程实际上可能是动态变化的。例如在某些行业(如传真机行业)产品的价格相当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降低。如上图中的虚线L,所示,临界点将变得越来越低。这样,即使初期用户数量增长并不显著,但是最终可能由于偶然的销售额波动,或者厂商的某次促销活动,用户规模终于超越了临界点。
第二,在AB之间区段,用户的支付意愿大于现行价格,这给厂商一个机会,提高价格以获取更多利润。此时供给曲线上移到图1中的虚线L2位置。用户由于仍能够获得额外收益,所以会继续使用产品,而厂商的利润将获得提高。不过这一行为也存在着潜在风险,因为此时临界点也相应右移了,倘若价格升幅过猛,那么可能出现用户规模重新低于临界点的情况,这意味着正反馈有可能向反方向转变。
第三,当存在网络规模经济效应的时候,早期用户对产品的评价要比后期的用户低得多,因此卖方应该向他们提供更低(甚至低于边际成本)的价格作为补偿这也就是通常所称的“渗透定价”。
第四,当市场规模突破临界点进入大众市场之后,正反馈效应将为厂商提供重要的竞争优势,在不断吸引新用户的同时,客观上起到削弱竞争对手的作用。这是因为,用户总是尽量规避有风险失败的产品,而选择那些前景明朗、蒸蒸日上的供应商。这样竞争者就更难吸引到足够用户以步入正反馈。
三、高转移成本带来用户锁定
信息产业中的产品多数处于某个系统中,单件产品只有与其他产品相互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因此用户在购买了某件产品之后,通常还要购买配套的硬件和软件,并且学习产品的使用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此时,一旦用户向某种特定的系统中投入各种补充和耐用的资产时,就会产生锁定。这种情况在信息产业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锁定程度的大小与早期的投入,即转移成本有关。投入越多,则锁定程度越高。从长期来看,新技术取代旧技术,老产品升级到新产品是必然趋势。但是何时升级,升级到哪一代产品的决定权在用户手中。在老系统还能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如果采用新系统带来的价值增量不能抵消转移成本,那么用户将会继续观望等待。
实际情况是,更新信息系统的转移成本通常是惊人的。在整个企业范围内改变软件环境代价十分昂贵。一项研究表明,像SAP这样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的安装成本是软件购买成本的11倍。其他的成本还包括基础设施升级、咨询、重新培训等等费用。
如此巨大的转移成本使得频繁改变产品供应商几乎成为不可能。一旦企业的信息管理人员因此推迟更新,那么既而购买的补充产品将使其“越陷越深”。这对于用户非常不利。他们可能下不了决心转到性能更优良,价格更便宜,但不兼容的新产品。
但是对于提供产品的厂商来说,消费者较高的转移成本却提供了获取长期利润的绝好机会。因此当存在高转移成本时,厂商对用户的争夺将非常激烈。后者一旦被锁定,就成为厂商的重要利润来源。厂商甚至会不惜以成本价甚至更低的价格销售产品,然后从互补品的销售中赚取利润。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购买一台相当不错的喷墨打印机只需要600多元,但是几个月后却发现更换一个墨盒要花200多元。实际情况是,并不是因为墨盒太贵,而是因为打印机太便宜了。而打印机之所以能卖得如此便宜,正是因为墨盒卖得贵。我们注意到,各品牌的打印机使用的墨盒都是不能通用的,所以用户将被迫建立起对各自品牌的忠诚。根据《商业周刊》的报道,惠普公司的打印机事业部在24亿美元销售额基础上获得了5亿美元的利润,而其他事业部在92亿美元销售基础上损失了1亿美元。其中墨盒销售的利润率更是达到了50%(Roman[2001])。锁定是信息产业中的常见战略,许多厂商在提供产品之前就充分考虑到如何实现对用户的锁定并在以后不断予以加强。
四、标准控制带来的合作伙伴锁定和竞争者抑制
前面提到,许多信息产品只有与其他产品相互配合才能发挥作用。这种相互配合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两种形式。
纵向配合现象的产生是因为信息产品通常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技术含量高,通常不能由单家生产商提供,必须由具有不同技术优势的厂商合作生产。为了让各种产品能够协同工作,就必须制定各产品间的接口标准。如果厂商的技术实力足够强大,对标准的控制足够稳固,那么他们有可能会向纵向的互补产品生产商发起挑战,将产品线延伸到数类信息产品,开展“纵向竞争”。
横向配合通常是可相互替代产品的生产商开放标准,建立联盟,进行合作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扩大网络效应,或者相互提供专利,以推出可以上市的产品。当然,替代产品生产商也可以选择垄断,开展“横向竞争”,利用手中的专利和专有技术来限制竞争者生产兼容产品,或者阻挠竞争者建立联盟,以确保自己在市场中的份额。
毫无疑问,如果由独家厂商控制标准,则该厂商可以借此抑制对手的竞争,从中获得垄断利润。那么厂商合作制定标准究竟是促进了竞争,使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下降,还是抑制了竞争,帮助标准制定团体中的厂商抵御外部厂商的进攻呢?要研究这个问题可以首先考虑在不存在合作制定标准的情况下市场将如何演化。一种可能性是多种相互不兼容的产品在市场上并存,且势均力敌,这显然会使用户无所适从,造成效率的损失;另一种可能是在没有合作的情况下,市场中最后只存在一种统一的产品(即事实标准)在前一种情况下,标准的制定将消除市场的混乱状况,帮助各厂商的产品被用户接受;即使是在后一种情况下,如果最初建立了行业标准,仍将带来显著的效率提高,使各厂商从中受惠。原因在于,合作制定标准可以帮助防止竞争对手设计出不同的产品;合作可以防止在最终的事实标准出现前的标准大战;合作可以帮助实力较弱的厂商各自提供符合行业标准的产品,而标准大战将导致最终由一家实力最强的企业生产提供其独有的产品。
因此,合作制定标准可以避免在标准大战中自始至终的竞争,而把更激烈的竞争推迟到产品生命周期的后期。也就是说,合作标准可以削弱在近期的、某些领域内的竞争,同时加剧将来的、在其他领域内的竞争。然而,无论是由单一厂商垄断标准,还是由多家厂商合作制定标准,最终它总是被掌握在最有实力的企业手中。可以说,没有标准就没有信息产业,谁控制了标准,谁就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争取了主动。
五、简略的结论
信息产业的上述四个特征决定了产业内部的竞争方式与传统产业的不同,成本控制、营销售渠道、管理层效率等因素在传统产业中起重要影响的虽然仍发挥着作用,但在信息产业已不占据主导地位,甚至技术上的领先也不一定保证企业获得成功。那些适应并能有效利用信息产业经济学特点,并采取相应战略的企业将获得最大程度的竞争优势,具有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获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而那些只具备很少特点的企业在本质上是相当脆弱的,其市场份额很容易在激烈竞争中被其他企业夺取,或在行业不景气时期首先被击垮。这些都加剧了信息产业的波动性,并使之成为高成长性和高失败性的统一体。此时,对具体行业和企业的经济学特征分析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其竞争优势的实质所在。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