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影子银行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4-03-30 08:19:52 归属于经济论文 本文已影响650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及其影响成为当前讨论的热点话题。本文集中叙述了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和特征,进而分析了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小企业应急并且推进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但是仍然存在着使中国实体经济空心化、干扰货币政策等不良影响。

  一、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及现状

  (一)影子银行的定义

  在我国,银监会在2011年的年报中将其定义为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涉及信用中介的活动和机构。按照这个定义,我国影子银行分为两类:一部分包括银行业内的证券化活动,以银信合作的理财产品为主要代表,还包括委托贷款、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等进行的“储蓄转投资”业务;另一部分以贷款公司为代表的民间金融,主要包括地下钱庄、民间借贷,以及发展到后来的企业间同业拆借市场。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

  我国影子银行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与影响有目共睹,近年来,银行新增信贷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不断下降,从2002 年的92%下降至2012年的54.75%。2002至2011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由2万亿扩大到12.83万亿元。同时,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三个表外融资指标高速膨胀,委托贷款新增由2002年的175亿元扩张至2011年的12962亿元。还有更多的资金是通过银行理财的渠道流入了“影子银行”。

zikaoonline.com

根据瑞士银行的估算,到2012年年底,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已经达到了20万亿元,其中仅银行理财类产品的余额就已达到7万多亿元。

  二、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的有利影响

  一是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市场需求作为产生影子银行的驱动力,说明仅以金融机构进行投融资本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而商业银行出于政策等因素考虑难以提供流动性,这一流动性缺口为影子银行填补,为经济市场注入资本活力。

  二是影子银行松散了严格管制的利率,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真正的市场利率,应该高于传统银行的利率。影子银行为原本的固定的利率进行了市场化的浮动。比如理财产品的利率往往高于同期银行利率,这正是资金供求不足的市场体现。利率市场化是公认的大趋势,从某种意义上它推动了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二)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

  首先,影子银行可能引起中国实体经济空心化。由于影子银行业务的非正规性,它提供的资金价格更高,抬高的资金价格影响实体经济的经营,甚至造成金融投资挤压实体投资的局面,引起实体经济空心化。影子银行资金更具逐利性,不少投放于高利润投资,追求的是高于银行放贷购买国债等金融投资获得的收益,这些收益非普通实体投资能获得。在当前中国大环境下,实体企业利润率超过10%的项目不多,大都在3%—5%之间,对这些企业来说,2%的月息难以盈利。过高的资金成本对实体经济带来严重影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下图是近年来影子银行业务对社会总融资量的影响,本外币贷款是央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对社会总融资的影响。可以看到,传统的融资渠道在社会总融资量中的占比越来越小,而影子银行代表的其他类融资业务快速发展,在次贷危机爆发以后明显攀升。同时,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具有一种非对称性的替代作用,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这种替代作用更明显。

  从信贷规模总量上看,影子银行向社会提供流动性规避了国家对贷款新增的控制目标,影响货币供应量统计,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从信贷投向结构上看,处于国家产业政策严格管控的行业在信贷资金收紧投放后,便转向影子银行获得信贷资金支持,削弱了国家产业结构优化政策的实施效果。从信贷形势分析上看,影子银行以分流储蓄存款与定期存款为资金运作的基础,增加了活期存款的波动性,扰乱了政策制定者对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和流动性判断的准确性。

  最后,增加了金融系统性风险。中国影子银行提供的许多业务还有待公开化,各种隐蔽的影子银行业务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尤其是民间借贷和处于灰色地带的小型金融机构,不但不受监管或受监管程度极低,而且本身制度、风险管理等方面均有较大缺陷,潜伏着一定风险。同时,影子银行业务牵涉多方主体,一旦发生信用违约,将在一定范围内产生连锁反应,导致局部金融风险。市场风险客观存在,不管是什么金融业务,一旦借款人未能获取高于利息的收益,相关放款人银行以及企业多方利益信誉和信用都将受到损害,大面积的违约甚至还可能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金融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专业机构,需要专门的技术经验和人才,大量非金融企业的介入很可能放大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难以长期持续发展。

  作者:王如一 来源:商情 2015年47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