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三农重点工作确保全面建成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齐三农短板是关键)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2-18 17:13:39 归属于农业论文 本文已影响521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业、农民这三个问题。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又一次明确指出加紧扶贫问题解决,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由于我县是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的比重大,农业人口为87.4%,,加紧解决“三农”问题就成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将针对我县“三农”问题的具体现状,提出解决我县三农问题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对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农”;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农业生产


  一、深刻认识“三农”问题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


  “三农”问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因素,是我国长期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由于是由半封建、半殖民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农业人口比重过大,经济基础脆弱,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优先考虑到工业的发展,由农业为工业提供原始积累,并从户籍管理、税收、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服从于这一大局的政策。从而,在户籍制度上把人分为两种,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在统派统购制度上把人吃的粮食分为农业粮和商品粮;在劳动制度上把人分为农民和工人;在福利制度上把人分为可享受福利和无福利保障的人。最后,造成国家对农业的投入长期以来偏低,工农剪刀差逐年扩大,农民的收入水平远低于城镇水平。该说,目前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也是造成“三农”问题长期不能解决的根本原因。根据国际工业化的规律,农业提供原始积累促进工业化后,工业化过程也是减少农民的城市化过程,而待工业化起来之后,工业要转为反哺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由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转为城乡一体化的过程。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真面對的问题。


  1.“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首先,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盄。我国13亿人口,其中8亿在农村。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2.“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村问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是户籍制度问题。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


  3.“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业问题


  “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业的发展问题,在当前以户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条件下,农户的分散经营与市场经济要求的规模经营有明显的矛盾,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必然要求生产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要高,而解决农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根本出路在于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在当前市场中介组织发育不完善的条件下,党和政府要在“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链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润滑作用,为龙头企业和农民群众之间找到合理的利益平衡点,保护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促进产业化链条的合理运转。只有农业发展了,农民收入才能增加,农村才能稳定繁荣。


  二、正确分析“三农”问题在我县的具体表现


  (一)我县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质和增收问题


  1.农民的素质不高


  在我县农业人口中,其中小学文化程度21.1万人,占55.9%;初中文化程度9.75万人,占25.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89万人,占5.0%。而在农村成人中,受再教育的机会太少,影响了全县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其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传统农业思想根深蒂固,影响了农业新科技的推广应用。


  (2)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影响了我县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的流通。


  (3)法制意识弱化,影响了我县农村的社会稳定。


  2.农民增收困难


  农民增收问题,事关农村社会稳定,是扩大内需和整个国民经济繁荣的需要,是保障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需要,是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


  (1)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农民增收的艰难性。


  (2)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缓慢,影响了农民增收。


  (3)农产品销售难,影响了农民增收。


  (二)我县农村问题的症结在于城镇化和组织化问题


  1.我县农村的城镇化水平低


  由于长期受城乡分割的影响,我县现有城镇化水平较低,全县总人口46万人,农村人口40万人,占全县人口的87.4%,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而城镇化水平低的直接后果是,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少,仅0.8亩左右。一方面是人均可支配生产资源少,总生产能力小,增收的空间弹性小;二方面是农村土地垦殖率过高,影响了全县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由于城乡差距的扩大,面貌日新月异的城镇与面貌变化不快的农村形成鲜明的反差,在一部分农用土地转变为非农用地时,农民向市民转化的进程却明显滞后,一些农民成为失地失业的人群。


  2.我县农村的组织化水平低


  农村改革开放,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经济在八十年代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却没有跟上,绝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薄弱,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非常低。一是表现为市场中介组织缺乏,国内外经验表明,市场农业不管经营规模大小,中介组织都是必要的。而当前我县农村中,中介组织数量少,全县仅有竹荪协会、花卉协会、水果营销协会、田螺协会、茶叶协会、蔬菜协会等几个挂靠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涉农协会,而这几个协会,还没有充分发挥带领农民走向市场的作用。二是表现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还需加强。在当前情况下,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我县农村基层组织,总的来讲,应该是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但是,不容置疑,有一部分村级基层组织,还存在着组织涣散,为人民谋利益的责任心不强,干部素质低下等问题,必须在工作中加以解决,转变工作作风和创新工作机制,为推进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跨越作好组织准备。


  (三)我县农业问题的关键是产业化和内部结构的优化


  1.我县农业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拉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是把小生产同大市场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但在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却不尽如意,突出表现在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产业链短、示范作用不明显。


  (1)龙头企业规模经营与农户分散经营的矛盾。


  一是农户分散经营的短期行为,使龙头企业不易同农户结成牢固的利益共同体,农户见好就收、见利就争、见险就退,随意撕毁合同,缺乏守约意识,制约了龙头企业对基地建设的投入,如我县的红粮生产,县内的酒厂宁可调进外省红粮,亦不愿在我县订单收购;二是农户分散经营的抗风险能力低,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传统农业观念根深蒂固,使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上,不易形成较大规模,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容易错过发展的良好时机。


  (2)龙头企业经营决策层人才短缺。


  我县龙头企业的业主,大部分是在近几年的市场经济浪潮中抓住机遇发展起来的个体工商户或农民企业家,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一方面是舍不得花资金引进人才,二方面是自身又缺乏经营管理方法,造成企业的经营管理滞后,缺乏统筹规划,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业链短、市场竟争力弱。


  (3)龙头企业发展资金不足。


  虽然在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上,我县各级各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力度仍不够,主要是在投入上支持不够,特别是新培育的龙头企业,在厂房、机械设备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后,生产原料收购资金短缺,流动资金匮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


  (4)中介服务组织发展滞后。


  农业产业化,就是要实现“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新机制,而公司、市场直接面对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显得力不从心;而分散的农户与企业打交道常常处于不利的交易地位。企业、市场、农户都迫切要求中介组织将农、工、贸结为一体,将产加销连为一线。而我县各种专合组织发育不健全,实力较差,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农业内部结构急需优化


  农业内部结构的优化,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水产等部门,不仅是简单的各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还包含了各业内部品种结构、品质结构的优化,对于建设小康社会来讲,合理的农业分区布局和合理的优质农产品供给,是各种资源合理配置的结果,只有这样,我县农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在现阶段,我县农业内部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的质量需进一步提高。


  优势农产品基地是发挥规模效应,提高农产品商品率的重要途径。我县近几年来,确立了竹类、畜禽、水果、粮食等特色支柱产业,但在基地建设过程中,一是基地建设由于品种不对路,农民栽种后见效慢,失去耐心管理,边建边毁;二是基地建成后,由于管理技术跟不上,成效低下;三是由于部分品种市场需求变化快,在产量提高的同时,效益却在降低,最典型的是前些年种植的罗脐、丰脐等水果品种,近年来效益在不断下降。由于上述原因,我县优势农产品优势不明显,基地建设不稳定。


  (2)农业区域布局需进一步优化。


  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对调整各种粮食、经济作物比例,整合农业资源,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县农业区划工作,在1985年完成后,用以指导我县上个世纪末的农业生产,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近年来,农业区划工作已趋于停滞,各涉农部门在对农业的发展布局上,对县域经济统筹发展的研究不够,合理布局,从而影响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3)农业的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规模需进一步扩大。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带动农民增收,改革农民传统种植模式的示范样板,是促进土地合理流转,转移农村劳动力,实现规模经营的加速器。我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总体规模偏小,质量不高,带动农民增收,就地转移农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在土地的合理流转,使用过程中,还需进一步规范。


  三、制定优惠政策,认真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全面小康进程


  (一)土地支持政策


  重点是扶贫专合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落实《长宁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管理办法》规定,积极对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面积进行核实和兑现补助。


  (二)金融支持政策


  1.积极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拓宽农业融资方式。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收益权贷款,探索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质)押贷款业务,在2016年实现贷款投放。同时,积极开展农机具、存货、订单、应收账款抵押等创新业务。


  2.健全完善农业融资担保体系,着力解决农业融资担保难题。2016年,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累计1060万元,以资本金方式注入市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在我县设立办事机构,为全县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便捷、高效的融资担保服务。大力支持由全县涉农中小微企业自发出资设立的互助担保基金健康发展,2016年再次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注入互助担保基金,使基金规模达到400万元,更加有效地撬动银行信贷资金投入。


  3.进一步完善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放。全面落实《长宁县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暂行)》规定,对金融机构向县内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放贷款产生的损失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的积极性。


  (三)社会保险政策


  大力开展各项涉农保险业务,增强农业保险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宣传和引导,不断扩大保险的覆盖范围,提高保险金额,增加农业抗风险能力。加大对特色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广泛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竹荪、蔬菜、水果、肉牛等特色农业保险,稳步拓宽政策覆盖面,提高保险保障水平。积极探索开展蔬菜、生猪等价格指数保险,满足不同层次的农业保险需求。


  (四)产业服务政策


  1.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体系。健全完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质量技术支撑体系、质量诚信体系、质量评价体系、质量素质教育体系,尽快建立竹海长裙竹荪质量标准体系,加快推进蔬菜、粮油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全力打造“竹海长裙竹荪、竹海优质果品、竹海林下中药材”等系列品牌,构建区域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等多层次品牌发展体系。


  2.建立健全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快推进集综合服务、商贸服务、生活生产服务、求职招工等于一体的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灵活便捷的信息服务。加快“宽带乡村”惠民工程建设,确保全县26y个行政村有线光纤宽带接入全覆盖。


  3.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制定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奖励制度,稳定基层科技人员队伍;加大科研成果储备力度,建立科技成果储备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农业科技标准体系。改革科研经费投入制度,将民营企业、社会业主纳入科研和技术推广经费安排范围,探索试点研究成果和推广示范先验收后补助制度。泛深入的宣传教育,破除“开天辟地几千年,没有标准也种田”的旧观念;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技推广队伍,建立农业标准化推广网络,逐级开展培训工作;要抓好典型引路,特别是要从产业化生产体系抓起,从规模生产基地抓起,逐级建立各种规模的示范样板和示范园区。二是要加快标准化检测体系建设。要根据我县农业的特点和市场需求抓紧制定全县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规划,突出重点,制定符合上级要求和长宁实际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规程和快速检测技术。三是要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品牌申报和生产基地申报工作,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进入市场的步伐,抢占先机、制高点,突出我县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打造无公害农产品、綠色食品基地县品牌,促进全县农民增收,为最终解决“三农”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四是要延长标准化生产的产业链,要引入龙头企业参与标准化生产,龙头企业要建立健全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对生产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测,保障产品质量。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农业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