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点整理中的农民福利研究报告(有关农村的村民的福利问题)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2-18 17:15:02 归属于农业论文 本文已影响316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要:近年来,农村居民点整理作为缓解用地矛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全国各地兴起。将基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方法框架系统总结福利内容,从农民福利变化的角度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问题的同时提出相关方法与建议,以期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民福利;界定;建议
  
  农村居民点整理作为缓解土地供需矛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被广泛提出和应用。目前,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驱动力、潜力测算、模式探讨、效果评价等方面[1-3],但很少有学者重视农户层面的研究。然而,作为农村居民点整理主体之一的农民,其态度和感受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整理工作的进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居民点整理的效果,对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起重要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研究应从微观层面着手,合理界定农民福利的含义,以帮助政策改进与完善。
  1农民福利的界定
  在传统的福利经济学中,福利被认为是指个人或集体偏好的反映,是由于消费一定的商品或服务而得到的效用。由于“效用满足度”的高度主观性及测量技术上难以实现,不少学者积极探索衡量农民福利的指标以及测算方法。其中,阿玛蒂亚·森的可行性能力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
  阿玛蒂亚·森于20世纪80~90年代提出了可行能力方法框架。该方法指出一个人的可行能力是根据个人的能力采取有价值的行动而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阿玛蒂亚·森认为,生活是相互关联的功能性活动的集合,对福利的评估可通过评估组成成分来实现。能力则反映了一个人可以获得福利的真正机会和选择的自由,是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向量的集合。一般来说,农民福利内容涉及广泛,本文主要探讨因农村居民点整理而发生变化的农民福利的功能性活动。
  (1)农民的经济状况。在经济水平不是很发达的中国,收入水平的高低仍然是农民十分重视的方面,因此是农民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支出变化也直接影响农民生活水平。因此,反映农民的经济状况的指标主要包括农业收入、非农业收入及总支出。
  (2)居住水平。居住水平反映农民生活质量,是农民福利重要组成部分。且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追求房屋实用性,还更加注重房屋的舒适程度及视觉效果。因此,反映居住水平变化的指标主要有房屋面积、房屋结构、装修水平。
  (3)社会保障。现阶段,我国并未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在农村。因此,对于失去“保命田”的农民来说,社会保障完善程度将是影响其福利变化的重要因素。反映保障作用的指标有农用地的面积、恩格尔系数。
  (4)环境。农村居民点整理后,社区公共大环境代替了原先的田园风光,难免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环境问题,影响农民福利。因此,本文将环境因素纳入衡量福利变化的功能性活动中。反映环境变化的主要指标有自然景观破坏程度、空气质量、噪音污染、治安状况。
  (5)发展可能性。失去土地后,出于对就业及收入的考虑,农民未来的发展空间成为农民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求职难易、生活质量作为衡量发展可能性的指标。
  (6)心理。对于农民而言,快乐是一项重要的功能性活动,能够从侧面反映出其他功能性活动的实现程度。居民点整理后,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农民对自身的社会定位会发生变化。基于此,本文将农民对自己“城市人”身份的认同程度以及生活状态作为考察农民心理功能活动的指标。
  2实证分析
  为了了解农村居民点整理前后农民福利的变化情况,笔者及其调研小组对江苏省高淳县古柏镇整理项目区的农户进行问卷访谈。
  (1)农民的经济状况。在受访者中,95.3%的农民在整理前已经实现非农就业,因此整理对其收入并无多大影响。由于农田面积小且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受访农户的农业收入也未发生大的波动。但是从家庭支出角度,98%左右的农户认为生活成本大大提高,主要体现在水电气、蔬菜、粮食等方面。收入没变而支出增加,由此可以看出农民的经济状况因整理而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2)居住水平。虽然由于补偿不到位等原因使农民花了不少钱进行房屋建设及装修,但是63%的农户认为居住水平有所提高,主要体现在装修、户型等方面。但其中也有不少农户反映房屋面积减小带来生活上的不适应。尽管如此,农民的居住水平较整理前还是有所提高。
  (3)社会保障。据农户反映,整理前后养老、医疗等保障项目并没有发生数量及内容上的变化,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未得到改进。虽然表面上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但是农民并没有享受到报应的社保待遇,反而失去了土地的保障功能。因此,整理前后,社会保障功能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4)环境。搬进小区后,46%的农民反映存在空气质量问题和噪音污染,而大多数农户认为治安状况并没有变化。分析原因发现,受访农户所在小区位于古柏镇郊区,周围没有大型的化工厂,只有一条宽阔的马路,噪音及烟尘也都来自这条马路。因此,笔者认为环境因素的变化与整理项目区的选址有密切关系,应引起规划部门的重视。
  (5)发展可能性。据了解,由于失地面积小且大多数农户已经实现非农就业,政府并没有提供就业机会或培训。在受访者中,大多数农户并没有对此表示不满。但是,有的仍强调政府是否提供就业机会对年轻农民或许不重要但是对于年老的农民而言,就业意味着生存,尤其是在失去土地的情况下。因此,政策制定者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失地状况,能够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及培训机会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6)心理。搬进小区居住后,享受到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大部分农民表示满意。虽然受访农户并不觉得自己已是“城里人”,但是笔者认为会有一个心理调适期,这说明居民点整理对农民的心理作用还是很大的。
  3建议
  总的来说,农村居民点整理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使农民享受到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农民福利有所上升。但相关部门在项目实施中没有充分考虑农民意愿,致使农民在某些方面不满意,诸如就业、社保等,从而降低了农民福利[5]。坚持“以人为本”,把农民利益放在居民点整理工作的首位才能真正体现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价值。
  (1)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当涉及项目选址、房屋设计时,规划建设部门应尊重农民意愿,广泛听取农民意见,因地制宜,避免出现环境问题及农民生活习惯的较大偏差。此外,政府及村委会等应及时公布拆迁补偿标准,不仅做到信息透明,还要确保各项补偿公平公正。
  (2)提供就业及培训机会,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对农民而言,土地保障功能之一就是提供就业保障。失去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就业的保障,使农民产生后顾之忧。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为农民提供适当的就业或培训机会,建立就业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技能,甚至将其纳入城镇居民正规的就业市场。就业问题得到解决能够加大农民对政府的信任,保证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6]。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享受到“城里人”的社保待遇。政府可以允许“土地换社保”,不断完善与之相适应、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机制。不仅保证社保内容全面、覆盖面广,还应适当提高社保金额数量,并由政府承担一定数量的社保金。
  (4)从农民角度,应该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学习并了解国家关于农民土地权益的相关法律常识及政策法规;并通过组建农民合作社的方式扩大自身的力量,从而有效维护自身的权益。
  4参考文献
  [1] 韩俊,秦中春,张云华,等.引导农民集中居住的探索与政策思考[j].中国土地,2007(3):35-38.
  [2] 贾燕,李钢,朱新华,等.农民集中居住前后福利状况变化研究——基于森的“可行能力”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09(2):30-36.
  [3] 余劲,孙春阳.中国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研究评述[j].中国土地科学,2008(5):69-71.
  [4] 罗嘉明.我国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7(7):2156-2157,2173.
  [5] 赵柯.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问题再探讨[j].农业经济,2008(5):56-57.
  [6] 张金明,陈利根.农民集中居住的意愿、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以江苏省江都市为例[j].农村经济,2009(10):17-20.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农业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