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乡村振兴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2-18 17:19:30 归属于农业论文 本文已影响656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能力
  [论文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如何建设新农村并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一个既现实又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课题。文章拟对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农村体制改革与创新、农民增加收入、培育新型农民等几个影响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来探索如何解决保持农村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学术机构到媒体,从政府到农民,社会各界对新农村建设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学术研究也达到高峰。从2005年底至今,期刊、报纸、网站相关文章超过万篇。从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一是对新农村建设背景、内涵、意义等政策性、概念性的解读;二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困难、原因的分析;三是对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中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角色定位等问题的研究;四是关于国外新农村建设经验借鉴性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探索,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实践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但是,从研究的现状来看,对如何保持并不断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个既现实又带有长远性的问题研究甚少。因此,文章拟就可能影响新农村建设现实和长远发展的农业资源、农村体制改革与创新、农民增收、新型农民培养等因素,来研究如何保持和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保持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约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农业资源好坏也是制约农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约束性因素。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些资源既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和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以土地、水这两种资源为例,有关资料显示这两种最重要的农业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减少,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影响极大,进而将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比如耕地,这是农业的基础,是新农村建设的载体,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保证。在我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工业用地、城市发展用地、公共用地,以及土地沙漠化等多种因素的作用,目前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保底红线18亿亩,目前是18.39亿亩,从1996年到2004年,全国耕地减少1亿多亩。我国也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且分布不平均。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增地减、人增水减”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农业资源对农业生产的约束越来越突出。
  以这样的资源条件,要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保持新农村的永久永新,这是一个艰难的课题。同时,与农业发展相关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由于传统的“石油农业”的发展,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而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污染,这不仅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也将制约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保持和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必须从严保护农业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具体措施主要有:一要严格控制用地,节约用水,发展现代农业、集约农业,提高土地的产出率,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二要严格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发展无污染、绿色、安全、环保农业。三要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严格按照城市区、永久耕地和生态功能区相间隔,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格局要求来发展。只有农业资源实现节约高效利用,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二、推进农村体制改革与创新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我国农业大国的实际看,它不是一个短期的行为,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长期的任务。从目前来看,要保持和增强新农村建设现实的和长远的活力,就必须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从制度安排上保证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全面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保证。只有农村经济搞好了,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持和保证。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单一的经济结构和农业结构,导致了我国农村经济的片面发展,农村产业之间缺乏互动和支持力,农业风险防御能力不强,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就业途径少等问题的产生。农村经济体制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必将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创新,就是要建立充满活力、充分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保持和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体制。这种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创新是以市场化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一是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调整和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改进种植结构,提高品质,增加有效供给。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实现我国农产品优质化和专用化。二是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要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拓宽农村经济经营的范围和农民增收的渠道,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努力扩大农产品出口。
  另一方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创新是健全和完善其他制度。长期以来,农村各种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在农村最重要的土地制度、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还存在着空白或缺陷。比如农村土地不能按照市场要求进行流转,农村金融、农业投资、农业保险、农业技术、农业市场等服务或空白或不健全。这种落后的农业体制,不仅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而且也限制了农业自身的发展,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因此,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wto的需要和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需要,从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角度讲,政府必须围绕农村土地政策、农业市场、农业基础建设、农业投入、农业社会公平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建立健全农业制度性保障体系。比如,关于税费制度、关于土地使用制度、关于农业投入和支持制度、关于农村社会化服务制度等。同时,要特别考虑wto的规则和国际农业竞争的需要,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农业保护制度、农业外贸制度。
  2.农村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新农村建设不仅有经济内容,而且也包括政治和文化的内容。新农村建设中所说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就是政治文化的内容。
  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和创新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由于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领导者、组织实施者,因此农村政治体制是否科学、合理,制度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发展能力,影响到农村能否做到管理民主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农村基层政权组织领导能力弱,组织涣散或软弱,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干群关系紧张,腐败现象盛行。这些现象不仅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政治要求,而且也将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大胆进行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精简机构,适当裁减人员,改变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建设高素质、高效率、科学、合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农村政治体制,是保持和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
  农村文化建设也是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的方面来讲,农村文化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建设,从小的方面讲,农村文化建设就是农村的图书、影视、文艺活动等方面的内容。农村文化建设,不仅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而且对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采取多种形式繁荣农村文化生活,改革创新农村文化体制,是保持和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需的条件。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始终是主力军并处于核心地位。新农村建设,一切应围绕农民,依靠农民,以农民为中心、为主体。农民的这一地位和作用,是由我国农业大国的客观事实决定的,来自于与生俱来的天然条件,也来自于政府政治和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既是主要的投入者和建设者,又是建设成果的享有者。特别是农民兼具新农村建设长期的永远的投入者和建设者这种身份,因而保持新农村建设的活力,就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换句话说,农民收入增加,就意味着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一系列富农政策,特别是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社会继续保持稳定。但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近几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比如,在1997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080元,只比1996年实际增长4.6%,其增幅不仅比上年下降了4个百分点,也远低于1978~1997年7.9%的年均增长速度。1998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60元,比1997年只增长3.8%。更明确地讲,在1996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率达9%,1997年减到4.6%,1998年为4.3%,1999年为3.8%,2000年为2.1%,2001年为3.8%,2002年大体如此。

  如上所述,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是与其收入相联系的,农民增收问题则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大问题。农民增收缓慢,必然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这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新农村建设;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因此,2004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明确要求全党必须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性。
  农民收入越增加,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的能力就越强,新农村建设就越有保证。在这个简单的因果链上,农民增收是个关键的环节。所以。要保持和不断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必须坚持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想尽办法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强农民自身的积累和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能力。具体讲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业收入。二是要增加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完善增收减负政策。三是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增加收入。
  
  四、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要保持和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必须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所谓新型农民是相对传统农民而言的,按照2006年中央1号文件对新型农民的定义,就是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新型农民是“新”在能够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具有现代观念和创新意识和经营能力的农民。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多,农民平均受教育水平低,市场竞争激烈的要求综合考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
  1.培养新型农民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处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下,农民的生产经营观念和行为都必须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应对来自不同的竞争压力。如何去适应并发挥好自己的作用,首要的是要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和市场适应能力,以及自身的应变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便适应市场变化,掌握主动权,应对有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变,不断在竞争中创新进取。农民自身素质提高了,发展能力增强了,就有能力去改善他们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就可以保持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发展和常新状态。
  2.培养新型农民是适应未来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由于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享有者,因此,如何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培养新型农民,就是保持和增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新农村建设既是为农民,也得靠农民建设。但能否长期坚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增强农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农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包括农民的观察能力、应变能力、风险承担能力、竞争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总和。这是农民适应市场竞争,开拓创新的综合素质的体现,是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真正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保持新农村建设常新的保证。
  3.培养新型农民是完成新农村建设艰巨任务的需要。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的新型农民。在我国,农民是农村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体,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有8亿多,占全国人口的70%,农业人口达7亿多,占产业总人口的50.1%,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农业生产又是国民经济基础和社会稳定的保证。农民是农村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也是建设成果的享有者。但我国农民文化素质不高,这又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如何把农民的素质提高,培养他们成为新型农民,这是一个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困难的问题。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短期的行为。而是一个需要数年时间努力的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是一个建设和创造的过程。新农村建设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政治、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建设问题。如此一个全面、持久的建设和发展过程,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固然重要,但从根本上来讲,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增强农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比如,在新农村建设初期,因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公共积累不多,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实,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其重点用在为农民修路、通水、通电、修建水利设施和文化设施等项目上,为新农村建设铺垫基础性的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硬件的支持。但从长远来看,政府不可能包办新农村建设的一切,即便是建设了好的基础设施,但也存在一个维护和老化再建的问题。新农村软环境和软实力的东西不是靠政府能够解决的,比如新农村所要求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就需要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因此,要保持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就不能单靠政府的力量和社会其他力量,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新型农民才是保持新农村建设的不竭动力。
  如何培育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自身的发展能力?从微观层面讲,农民的自身发展能力,直接受到自身个体素质,比如思想观念、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从宏观层面讲,农民的自身发展能力还受制于整个国家、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国民教育水平、农民收入增长等因素。因此,要想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就必须做好几项工作:一是要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农民各种技能的培训。二是要加大对农村的科技文化投入和支持,鼓励大学生下乡支教支农和创业活动。三是要重视农村的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更新观念,提高素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农业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