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中国论文网 发表于2022-12-18 17:25:44 归属于农业论文 本文已影响301 我要投稿 手机版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取得了显着成就,但也还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拟对1979年以后的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历程,以及现状与问题做一客观描述,并就此提出笔者的建议。
一、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中逐步加强
改革开放后,在中央的正确领导和统一指挥下,农村教育战线普遍开展了以谋求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为中心内容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正是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中不断发展、成熟起来,其改革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9年至1984年,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酝酿发动阶段,其主要内容是拨乱反正,使农村教育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1979年11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共湖南省桃江县委关于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情况报告》,这是中央在改革开放后第一次明确提出农村教育怎么办的问题,主张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实行普通教育、业余教育、学前教育一起抓,三者互相衔接,互相促进,全面发展农村教育,为后来提出的“三教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1980年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和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针对我国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并举,国家办学与业务部门、厂矿企业、人民公社办学并举的方针;县以下教育事业应当主要面向农村,为农村的各项建设事业服务;可以适当将一部分普通高中改办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教育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1983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出了《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农村学校的任务,主要是提高新一代和广大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适应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劳动致富,渴望人才的要求;一定要引导广大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学好知识和本领” 。
上述一系列文件精神,基本明确了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在我国农村教育事业中的应有地位,指明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拉开了我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序幕。
第二阶段,从1985年至1993年,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阶段。主要侧重于调整教育结构,解决农村教育脱离农村经济和社会需要的问题。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的管理体制,确定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办学原则;明确提出要由过去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到主要为当地建设培养人才兼顾升学的轨道上来;提出了19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战略、指导方针和重大政策措施。为了全面落实《决定》和《纲要》的要求,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脱离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弊端,1987年2月,国家教委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决定,在河北省阳原县、顺平县和青龙满族自治县建立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将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和脱贫致富以及社会发展与农村教育改革结合起来。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目的是,把农村教育由过去的单纯升学教育转到主要为当地建设培养急需的人才兼顾升学的轨道上来,大面积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其主要内容是,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教育结构,坚持“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促进“燎原计划”与“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的有机结合,为当地建设培养迫切需要的中、初级适用人才,从整体上形成与农村科技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教育体系。
1989年3月,国家教委在全国建立了116个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和30个地区(市)级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联系点,加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确定的实验县(市),实验县(市)总数近千个,“燎原计划”示范乡镇发展到近万个,分布在全国四分之三的县(市)内。在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地区,教育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初步改变了过去单一普通教育的局面,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都有了很大发展,“三教统筹”的局面逐步形成。
第三阶段,从1994年至今,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途径,形成“教促富、富促教”的良性循环。1994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动员全党和全社会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次提出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同年9月,国家教委在河北省唐山市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步伐,推动农村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目前,各实验区基本做到县有重点高中、职业高中(职教中心)或农民中专,乡镇有普通初中、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科教中心)、中心完小,较大的村有完小、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基本形成结构合理、比例适当、规模适度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体系和网络。  

二、来之不易的成就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以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因地制宜,积极行动起来,极大地推动了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据中国教育报2001年3月5日的报道,2000年,全国农村职业高中学校数已达4255所,占全国职业高中总数的60%以上,在校生总数224.98万人,占全国的54.28%。农村职业初中1164所,在校生数为85.89万人。以职业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民中专446所,在校生17.26万人。农民技术培训学校48.63万所,年培训农民9047万人次。在全国多数地方形成了以县职教中心(或骨干职业中学)为龙头、以乡镇成人学校为骨干的县、乡、村三级教育培训网络,为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农村青少年和广大农民创造了更多的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农业类专业和农村急需专业的建设得到了加强,农村职业中心实验示范基地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典型。培养了一大批有技术、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与此同时,农村成人教育取得了新进展。2002年,农村成人初等和中等学校达484686所,毕业8189.0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5.69%。一个覆盖全国的县、乡、村三级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基本形成,县级农民技术学校覆盖面达到100%,乡镇达到93%,行政村覆盖面为48%。“九五”期间,农村成人教育累计培训农民4.56亿人次,有力地提高了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根据中央提出的发展规划,“十五”期间,力争年培训农村劳动力达到1.5亿人次,使全国农村劳动力的年培训率提高到35%以上,其中乡镇企业职工年培训率提高到40%以上,每年为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800万农村劳动力提供转移前培训,对农村新增劳动力普遍进行就业前培训。
扫盲工作取也得了历史性成就。1990年国际扫盲年以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扫盲教育的发展,兑现中国在《世界全民教育宣言》中的承诺,努力实现将文盲率在1990年的水平上降低一半的要求。199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到2000年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的目标,即将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根据1990年、200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成人文盲(15岁以上)数量从18200万减少到8500万,成人文盲率从22.23%降低到8.72%;青壮年(15-50岁)文盲人数从6171万降到2044万,青壮年文盲率从10.34%降到5%以下,实现了我国政府提出的到2000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也实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全民教育宣言》中将文盲率降低一半的要求。到2002年,经省级政府检查验收,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县级单位累计达到2800多个。2003年9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局(UIS)公布了全球过去10年扫盲最新统计数据并指出:在所统计的40个国家中,中国在扫盲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最大。
中国政府还十分重视妇女扫盲工作。教育部和全国妇联共同开展了“巾帼扫盲行动”,设立“巾帼扫盲奖”,在农村广泛开展了妇女“学文化、学技术”活动,使妇女文盲率大幅度下降。1990—2002年全国脱盲的5040万人中,有62%是妇女。成人妇女文盲人数由1990年的15900万降到2000年的6181万,妇女文盲率由1990年的32%降到2000年13.5%,10年间下降了一半以上。男女文盲率差别由1990年的19个百分点缩小到2000年8.5个百分点。青壮年妇女文盲数量由1990年的4443万降低到2000年的1503万,青壮年妇女文盲率由1990年的14.78%降到2000年的4.21%,妇女文盲下降的幅度超过了全国文盲平均下降的幅度。
三、不容忽视的潜忧
尽管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已经取得可观的成绩,但由于我国农村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差距还在继续扩大;相对于我国20多年来经济建设成就和未来发展需要,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仍略显滞后,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忧,其主要表现在:
相对水平仍有待提高
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很快,在校生人数和培训人数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规模,但和“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相比,其相对水平仍有待提高!
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综合改革处的统计,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0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0%,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0%。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只有88万,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就占了60%,平均万亩土地仅有0.80个技术人员,万名劳动力仅有0.16个技术人员。在美国,农民受教育年限平均为12年,我国不足7年,在美国,一项先进技术在全国推广只需一年半时间,而在我国则平均需要6年时间。中国科协于2001年5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2001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01年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4%;城市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1%,而农村居民只有0.4%;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由东向西逐步下降:东部地区为2.30%,中部地区为0.85%,西部地区为0.65%。
2、 滑坡现象急需扭转
自1980年代开始,以农林中专、农村职业高中和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主体的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但近年来,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形势发生了逆转,滑坡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其具体表现是:
其一,农村职业教育规模持续下降。2000年全国农村职业高中在校生为55.45万人,2001年为45.15万人,下降了17.6%。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培训规模也明显下降,2002年培训7682万人次,比2000年减少了1365万人次。
其二,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出现减少趋势。随着农村职业教育滑坡,部分地区压缩农村职业教育的规模,有的县将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合并,甚至改办普通高中学校。
其三,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下降。2001年,全国农村职业高中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15.72平方米,生均教学设备和辅助用房为6.3平方米,2002年分别下降为14.69平方米和5.84平方米。2001年,全国农村职业高中的教学仪器达标的学校数为509所,2002年减少为471所,主要是一些达标的农村职业高中转为普通高中或其他学校。2001年,全国农村职业高中生均图书25.5册,2002年减为23.6册。2001年,全国农村职业高中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12.3台,2002年减少为10.4台。
其四,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单一、管理体制不顺影响到职业教育发展。一些农村职业学校脱离农民实际需求,片面注重传统式学历职业教育。而农民更愿意上短期的民办培训班,以很快学到市场需要的热门技术去打工挣钱,这就导致农村职教日趋困难。
其五,农村成人教育滑坡现象也十分严重。根据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的统计,全国农民成人学校在校学生数由1990年的2234.9万人下降到2000年的473.5万人,10年下降了78.8%;当年轰轰烈烈的农科教相结合“运动”在多数省、区现在也趋于沉寂,机构撤了或者并了,经费砍了或者减了,项目免了或者少了,就连“三教”统筹的发源地——安徽省也不例外。
3、“农民工”培训已成当务之急
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是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需要,也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不可或缺的手段。但我国农村劳动力不仅文化水平低,而且所受专业技能培训也十分有限,在受教育程度和掌握专业技术方面,总体上表现为低素质。
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低下既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业层次的提高。一方面,低素质的“农民工”难以在劳动力市场上和“下岗职工”相抗衡,必然失去在城市“拾遗补缺”的机会;另一方面,低素质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周期的相关程度增大,因为“缺文少化”的农民们往往只能选择在建筑、运输等部门干体力活,一旦经济过热,则房地产升温、运输繁忙,“农民工”的用武之地就会增多;反之;一旦经济萧条,已经成为经济学家们研究课题的“民工回流”现象就会出现。这样一来,就使得曾经被一些经济学家看好的中国特色农民流动就业,随着经济周期而上下波动了,这一点在2000年和2001年就表现的非常明显。2000年,国家经济持续低迷,农民们流动就业的形势本来是严峻的,但政府加大了积极财政政策的执行力度,结果使修路、修桥的“农民工”陡然增多,据国家农调总队的统计,2000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由1999年的6.4%猛增到8.3%(未扣除当年回流数)。到2001年,国债项目陆续竣工,农村净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就一下子跌到了3.14%(扣除了当年回流数),比2000年下降4.6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周期的固有联系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来了。可见,无论是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速度考虑,还是从农民转业的稳定性来考虑,加强“农民工”培训都是当务之急!

四、几点建议
1998年、1999年和2000年全国初中生平均升学率分别为50.7%、50.0%和51.2%,农村地区的初中生升学率可能还要低于50%,即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农村青少年初中毕业后就成为后继农民;农调总队的统计则表明,现有农村劳动力的86.4%未经任何专业技能培训;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通过抽样调查了解到,1997—1999年“回流”民工23%的“回流”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80%以上的职业学校出现生存危机。可见,当前的突出矛盾是,一方面,农民对职业教育存在巨大潜在需求,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却“等米下锅”。为此,我们建议:
首先,要打破职业教育的城乡分割局面,所有职业学校都可以面向农村,不再把农村职业教育囿于县及县以下职业高中和农林专业学校的狭隘范畴,而要使所有职业学校都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取消招生年龄限制,实行弹性学制。为了使农民能上得起学,政府要给予适当扶持,建议将正在高校实行的助学贷款计划推广到职业学校。
其次,要摆脱以农为“笼”的思想束缚,针对农民的职业教育要大胆跳出“农门”,不再局限于传授种植、养殖技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200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的比例为49.9%,转移到第三产业的比例为44.6%,转移到外地仍然从事农业的仅占5.5%。可见,农民迫切需要的是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技能,针对农村的职业教育应该适应这种需要。要根据本地经济特点或劳动力输入地的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苏州市就把本地“绝活”——刺绣当作“绿色证书”的教育内容,安徽金寨县职业高中根据本县农民大量去南方打工的特点,设置保安、餐饮等专业,结果招生规模年年扩大,这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再次,要严格劳动准入制度,国家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各行业、各工种职业资格标准,并严格执法,对非法雇佣不具备职业资格人员的企业实行严厉制裁。把职业教育和职业资格标准相挂钩,“迫使”从业人员走进课堂,促使职业教育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最后,要继续做好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工作,重构县、乡、村三级农民继续教育网络,有意识地培养一批能够扎根农村的农民精英。在这方面可以借鉴韩国“后继农渔民培养计划”的经验,对在校立志学农、毕业后愿意务农者,政府给予创业资金上的支持和税收政策上的优惠。我们在考虑农民“去”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农民的“留”,为未来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做长远打算!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农业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